虚掷江南几个春(3日光弹指过,花影坐前移)
Posted: 2025-04-12 3:05
春塘水乱流
闺蜜曾经问我苏州攻略,我回说我周末都在工作,被其嗤为:“你浪费了多少江南的春天啊?”我无言以对。但毕竟在苏州住过,不,生活过!战斗过!被那方的水土滋养过,所以当我开始紧锣密鼓开始做苏州攻略的时候,心中无声地振臂高呼:“太湖三白我来啦!手拨笋我来啦!昂刺鱼我来啦!”哪怕没有享受过江南的桃红柳绿,但我见过河道里绿藻爆发威胁太湖水质,从冷飕飕的办公室窗户里望见过戴蓑笠的船工撑船检查河道。虽然在西山岛上找寻梅林不果,但是我们自驾过太湖大桥,亲眼得见太湖大桥对西山岛的意义。只不过诗歌曲子词之中的苏州梦我确是没有领略过。
不幸回国这几天正好赶上清明节长周末,我想到了节假日的人流顿时眼前一黑。自从我在台湾的旅游节目里看到了兴化花海,就一直想去,在小红书上做攻略,发现首先帖子不多,有也基本上是属于旅游宣传形式的,显然尚未被小红书变成打卡热点。所以第一站定为去兴化看花。兴化属泰州,从上海入关后已经错过了去泰州的高铁,兴化本身没有高铁站,我们包了辆车直接从浦东机场直奔兴化。虽然我在小红书上看到说花海离泰州城里有一段车程,叮嘱某人订兴化的旅馆,但我也没想到泰州市下属的县级市(!)兴化市是个面积非常大的地方!我发现我在国内游的时候潜意识里默认坐标都是北京城的尺度,所以到了地方经常会在心里默默做友邦惊诧论。当然这也是旅行的意义之一。
当天晚上我还是挺理解某人的旅馆选择,因为他选了亚朵。在一个非一二线城市旅游选亚朵是个一定能满意的选择。这家亚朵用AI小杜当小管家,我觉得团圆中文也没那么差,就教她俩用小杜就走了。当然第二天早上我就不满了。早上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在吃早饭,根本没座位。我们也不习惯占座,酒店经理提出送我们回房间吃,我当然抱怨了几句。他很机灵地送了两袋子小礼品给我们,成功地熄灭了我要上携程差评的不满。结果团圆说她俩根本不会关灯关电视屏幕,又正好时差,半夜没睡,一边痛骂房间设备。首先她俩根本记不得小杜的名字,园子又激情地说:我才不会去叫一个AI“小杜小杜”!
我们叫上车,发现车程接近一个小时。司机也不是常跑这条线,他车里的AI叫做“银河银河”,“银河银河”给了三个兴化的花海的地点。司机还是很知道我们要去哪一个。城里尚未开出几步路,路边空地里就黄澄澄的芥菜花。芥菜花湾区也有,团圆十分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跑这么远看黄花,这不哪都是嘛。司机也忍不住问道:“那你们为什么不住兴化市里?近不少呢。”我登时向某人后脑勺发了一记眼神飞刀,这!就是攻略少做了一步+订旅馆的时候又不比对地图的后果。事实上,住在兴化市里也不是什么好选择。最好的选择是就住在兴化花海的马路对面的农家乐里。我看上去那里盖了不少新小楼,都大打招牌农家乐食宿。早上公园一开门就进去。
车到半途就开始车多了起来。到后来完全走不动了,司机人挺好的,看看地图说还有2个半公里,你们要不要走过去,开过去得好几个小时,还不如走快呢。此时路边已经停满了车,不少人步行超过我们的车。我们就下车了。此时我意识到小红书显然仅仅覆盖了年轻小姑娘人群,中国人说小长假不能出门,小长假出门旅游的人群不仅仅是小红书用户,用小红书上的帖子来分析拥堵程度显然不靠谱。这段路开车是2个多英里,走路穿过田地只有1.6英里,沿路私家车停得满满的,包括我们跟随人流走的村里小道的路边都停满了私家车。虽然最后走到公园门口停车场上停了好多旅游大巴,但是绝大多数游客,是我们一路排成大队走的,都是长周末遛娃的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显然这里不通高铁,交通相对不便,以至于小红书的小姐姐们还没有来打卡,但是周遭城市的中产阶级乡亲们就足以撑起一个拥堵的小长假。走到距离公园有一段距离的地方连路都全部封了,交警设了路障,只允许人步行通过。某人非常抓狂地发现因为人多,手机基本没有信号。我也非常震惊:基建狂魔连四川峨眉山金顶上信众们以赶车的动力上山拜佛,都有5G网络,兴化就因为一个小长假就没网了?
往售票处走的路上,我有很不好的预感,买票不知道要排多久,能不能排进去什么时候进去都不知道,不禁更加恶向胆边生地想到为什么某人没有订门口马路对面的农家乐住宿?!好在公园一进门处让游客走上去看花海全景的,巨大的四层高台上,人并不多,稀稀落落的,尤其是最高层。正灰头土脸地往售票处走,身边跟上个中年农妇,挺大方地招呼我们跟她走便宜,看我们无动于衷继续说服说“你去买票排队进门排队坐船排队,都排很长。公家的船无论大船小船就坐五分钟,我们家的船坐半个小时呢。”(此为未经证实信息。)我不禁问道:“你们是进花海里面吗?”园子一看我动心小声用英语警示我:“一定是骗局!”但!我是谁?我是一个不是在出门玩就是在做攻略的人。我跟的一个在中国住讲中文的白人小姑娘up主,她去阳朔玩就在景区门外碰到此类情景,结果体验非常好。园子待想继续阻拦,团子对她说门票的数目是人民币,园子立马就觉得反正不贵,他们仨是陪我又不在乎看花,这不一路上满眼都是花吗,骗不骗局并无关系。团子则在我们下车的瞬间就大声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看黄色了。”一副已经看够的态度。农妇见抓到我这条鱼,安顿我们在景区停车场门口的安保区里站着等“她们的车”过来接我们。“车马上就到!”
车并没有马上就到。在此期间,农妇又奋力游说其他游客。显然大家都更加守规矩,等了许久许久还只我们一家在安保区里等。最后终于又有一家三口落网之鱼跟我们一起等,最终,一辆破破烂烂的小面包车终于到了。这时我也明白了,并非农妇故意骗我等,是双向完全堵住,车子根本过不来。两家人刚刚好塞进一辆小面包。我看着小面包开着开着开出了景区的范围还在往前开,不禁生疑:“我们是进景区吗?”小面包的司机堵车堵得着急上火的,他的乡音我听得含含糊糊,他好像也听不太懂我说话。另一家的爸爸显然预判了各种情况,提前问清楚了,“我们要绕到景区的后面进去。”
果不其然,不久小面包离开大马路拐上一条小路。小路开上更小的路,在一个三个方向上都是一车宽的丁字路口,我们前方的路上当当正正停了一辆越野车。后车厢门向上打开,两个穿着这么远都能看出质地很好的黑色又很有班味的夹克衫的新中年男人在从后车厢里往外搬东西,显然是短时间内不打算走了。我们小面包的司机狂按喇叭,两个班味男人看看我们的车,二话不说把刚搬出来的东西挪窝儿,关后车厢门,挪车。车上的另一个爸爸普通话固然标准,地方话也毫不含糊,跟司机攀谈:“这地方有鱼?”
我虽然听不太懂,但是这里涉及的知识点我是知道的:泰州虽然现在从地图上看,离海还隔着跟兴化一样很大面积的地区,也没靠着条大江,但是貌似在千百年前地貌不是这样的。据考古发现,兴化曾经是海湾,经历了海湾一一潟湖一一湖沼—一水网平原的一系列地理变化。
所以兴化是天然水体,(其实我是在说水里的鱼)但是兴化人在不断的建造垛田的过程中,也在水道中养鱼。
我做为城市老鼠,忍不住问:“这里钓鱼是随便钓还是要交钱的?”另一家的爸爸不无羡慕地说:“这是野钩。”我其实没听明白野钩是一种鱼的名字,还是什么。但是已经觉得自己再问,未免显得太傻了,在心里做了个笔记,回家上网查,原来野钩是路亚的一种专有名词呢。野钩相比在人工水体里钓鱼的难度大,用的渔具都是不同的。司机终于听懂了我的问题,答道:“没人管,随便钓。”
我完全不能理解钓鱼,但开着越野车与朋友一起“野钩”,和坐在小面包车里带着妻女一起欣赏垛田油菜花,颇有种互补人生的感觉。很快小面包拐上一条只有小面包车宽的田埂路,路面就是土嘎哒,所谓路其实就是水面上堆起来的垛田,两边都是深深往下的坡面,坡上种着两排树,车就在树中间开。车上诸人都颇有些惊心动魄,紧张地问:“这路天黑了不能开吧?”“天黑了不能开!”
这里已经能够看到与景区反方向的水面上,感觉上是才刚开始修不久的堆得乱糟糟的垛田,树枝横七竖八像个柴火堆。在垛田路的尽头,我们下车,一个老太太摇橹把一辆水泥小船靠了过来。另一家的爸爸显然是做出选择这条路的人,给整个团队打气道:“这样更好,原生态。这里的景致外面看不到。”事实上,我虽然当时想的是景区正门应该都是整整齐齐的吧?但是真的从正门出来之后直到现在我都深深地被这景区背后的景致打动,这里有点儿乱,人很少,大鸟在空中扑棱,一洗景区门外挤到进不去门的焦躁,有种“远客扁舟临野渡”里才有的疏朗开阔之气。
另一家的妈妈有些担心一位老太太如何能够摆得了我们这么多人。这家爸爸指出这船是有马达的。待我们分配好大人小孩的重心、坐稳,老太太果然开启马达,哒哒哒滴往开满鲜花的垛田深处而去。虽然已经近午,但气温刚刚好,我们坐在一叶小水泥船里,只比水面高出半身,垛田上的油菜花(芥菜花)都比我们的头要高,水阔天青,花香如潮,景区背后的垛田露出一层泥一层树枝堆砌的底色。有几个男人在垛田上的空地上支起长方形的黑色凉棚,凉棚下放着一张Costco卖的简易长桌,两个人脚翘在桌子上,手枕在脑后,仰面半躺在椅子上,四下无人唯有花香,虽然看不到钓鱼竿,另一家的爸爸说这也是“野钩”。此情此景,连我都十分羡慕他们,谁会不想在旷野无人的花田中翘着脚小憩。畅想一定都是附近的人,这里完全不见游客,我们的马达声引得他们转过头来看我们的船。“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垛田里有棵树刚刚发新芽,一朵硕大的鸟窝坐在不高的树枝上。垛田上甚至有一片坟。每座墓碑都砌成一桩小别墅的样子,连屋顶的热水器都一条管一条管地砌得明明白白。
水泥船满满地船头直直地撞到垛田岸边,此时已到花田深处,团圆的抱怨早已抛诸脑后。团子一上岸立刻在前面跑开了,把所有可以通行的路线都遍历了一遍,上一次看到她如此开心还是她小时候在死谷第一次见到沙丘的时候。我们一行人慢慢向着喇叭响着的大门口方向走去。兴化没有直通高铁,这应该就是小红书受众的小姑娘们没有来的原因。一路上只遇到了三两个一个人来的小姑娘都分头走到了景区后面人少的地方。有一个把手机伸进花枝根部自拍,还有一个自己在遥控无人机。最后遇到的一个单单坐在一座小桥的最后一级台阶享受花田中阅读/刷手机的快乐。这跟在去年在景德镇(哦,对,我还没来得及写)遭遇一个师的网红完全不同。兴化的主体游客还是长周末遛娃的周边地区的中产。最后走到景区大门口的时候,人也没有觉得多,跟门外的拥堵完全不可比,但是就这些游客足够造成在专门有各路段交警疏通道路的情况下,门前道路的整天拥堵,手机信号连不上,不仅叫不到网约车,手机还很快就没电了。结果整个景区周围连租充电宝的地方都没有。(兴化这基建和管理都差点儿意思啊。)最后我们在一个路边摊找摊主大哥的接线板冲上的电。(我看过有德国摩托团在藏地骑行,电动摩托车一天要冲一两次。中国电便宜,随便一家店都免费让他们冲电。所以大胆找摊主借电。)大哥虽然很客气,但我们还是就手买了我
兴化的雪糕和他的铁板豆腐吃。没想到这么偏僻的景区雪糕非常好吃,铁板豆腐也赢得了园子的心。景区门口有几个摊位都是中年夫妻家庭作坊削荸荠卖。上次吃还是我小时候我妈给我削的,那必须买一盒来吃。



兴化还是郑板桥的故乡,有个小小小小的郑板桥故居。空的,小到一片豆腐大,每间房都只有双人床那么大。门口的一间房曾经是他父亲教几个顽童的私塾,我很惊诧几个顽童是怎么挤着坐下的。私塾的门外檐下刻着“聊避风雨”,是板桥体。这个故居大家就不用专门去一趟了。
淡烟疏雨落花天
半夜,甫一出张家港高铁站,我就觉得连呼吸都顺畅了:终于回来了!
泰州并没有很频繁的与苏州北站的列车,我看网上视频从苏州北站出来是直接可以坐驳船的。多么水乡特色!2006年我们在苏州的时候,还没有高铁呢。但是在张家港高铁站外的十字街头,苏州城市的气息已经清晰可闻。从泰州住处去到高铁站我们拐了数个刁蛮的锐角,简直不能理解泰州的城建到底是怎么搞的,张家湾的马路横平竖直,宽阔敞亮,绿化带都是我记忆中的模样,路边微微反着路灯的光。
下高铁的时候,照例某人和团圆各自推着行李箱,我跟在最后。在困顿中,忽然觉得眼前的情景不太对,定睛仔细一看马上叫住某人:“你的包呢?”某人大惊,“快上去拿啊!”他闻声跑向最近的开着的车厢门。上车之后,又探出头问:“那你们怎么办?”我说:“你先去拿包吧。”因为我平常很少付钱,所以手机支付只开通了微信扫对方码支付。高铁出站之后,某人马上打来电话,先是想远程遥控我叫车,又觉得不放心让我们等他坐下一班车过来。
就这样,近子夜。我带着团圆和所有的行李箱站在张家港十字街头。四月芳菲夜,晚风又轻又软。那必须得先跟团圆来张自拍来纪念这个美好的夜晚!回到苏州的第一晚,我连嘴都合不上了。
周围其他几个人都坐车走了之后,我照完相无所事事,索性在微信小程序里找到滴滴出行,查看附近车辆。我们东西多,我特地挑了滴滴专车+6座位商务车下单,滴滴让我先付480,行吧。正在等的时候,一前一后来了两辆出租车停下。第一辆车的司机问了一句我拒绝了就走了,第二辆车的司机大哥卖力招呼我上车:“给你便宜点?你去哪儿?苏州?”我说“不用,我们已经叫车了。”他努力推销:“取消呗。能坐下。”我低头看了看他的车,他车后座明明已经坐了一个女乘客。他继续奋力推销了好几分钟,我自巍然不动。他也只得走了。再等一会滴滴车的司机打来电话找到我们。我一看明明只有四个座位,剩下两个座位在哪里?不过这么晚了,去观前街要一个多小时,有人愿意接这么远的单,我觉得此时也不是不可以将就。行李刚刚装好,某人电话到了,他已经到了下一站,我说我们上车了,让他自己打车过去。
从张家港到苏州市区先上高速,一路的路都宽阔整洁,与我记忆中的园区里的路一模一样,现代、高速、美观、通畅,可见泰州的城市管理还很有进步的空间。第二天一早,我收到滴滴主动退我300多块的通知,我并没有向平台抱怨过,很可能他是唯一接单的司机。搞得我觉得司机真辛苦,半夜单程开一个多小时,才100出头人民币,回程也未必有客人搭车了。
我们上次到观前街,还是06年我过生日。我们日常都在园区缩着,很少到古城。当年园区里面人烟稀少我还保留着不少当年在德州的散漫,正在路上走,边上商铺的几个人叫住我:“你的钱包被新疆小孩偷走了。”他们这些开店做生意的也不敢得罪这些小孩,等小孩跑了才喊住我。这次我们是第一次完全以游客身份来苏州。
观前街的酒店门脸儿不大,完全融合进80年代的老街街景,进去却非常现代。某人说酒店的面评价不错,06年的时候我们在园区里吃的都是新式苏帮菜,就没吃过苏式面,这次必须品尝一下。结果酒店的面太好吃,连吃两天,错过了对面街角的老字号面馆。

2006、2007年的苏州,还不是一个网红城市。那时候,还是3G时代,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才刚刚起步不久,移动互联网还刚刚开始搭建,更不用提现在最热门的社交媒体app都还没影儿的事儿。连网红这个词都没有出现。苏州顶着姑苏旧名号,关起门来安心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因为不希望太多外来务工人员,手握江苏第一GDP的经济命脉,把江苏省的省会推给南京市。广播上会采访离开苏州到外地工作过两年的姑娘,心疼地感慨离家的辛苦。本地电视台会介绍这道菜的名字实际上来自这口古董锅。
2025年的苏州,我看上去哪里都没有变,但似乎又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在悄悄地发生。隔一天我们从同里回来的网约车司机跟某人聊了一路,我拿出对每一个苏州司机的问题:我听说(听团圆的老师的在上海的朋友说)苏州要划成苏锡直辖区,有这回事儿吗?这个司机没有像其他司机一样沉默以对,愤怒地飙了句脏话表示哪有可能!语气里满是不甘心的愤懑。整个大苏州地区苏州北站正在扩建,还要新增苏州南站,一共15个高铁站。再加上规划到2035年的城市地铁新线路,苏州将会成为苏南四方通路的大枢纽。连联通西山岛的太湖大桥也加盖了新桥,2017年通车后新旧两桥各分担一个方向的交通。司机又道:他接待这么多往来公干旅游的顾客,大家都说苏州城市规划比杭州好,环西湖路永远在堵车。“明明苏州比杭州的GDP要高!”我感觉今天的苏州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推脱江苏省会的苏州。不过天堂里的左邻右舍别个眉头,那是情趣,我不选边站。

这是我第一次以游客的身份站在苏州的街头,今天是清明节周日,观前街的十字路口小电驴虽然多,但是完全没有昨天在兴化的人山人海的感觉,只觉得树影婆娑,街道两旁80年代感的店铺门面店面清净,门可罗雀,满是慢悠悠的舒适感。虽然才4月初,天气已经相当热了,我们都穿上夏装。据后来在杭州的师傅说今年忽然这一段气温不正常地爆热,不过早上在树荫间仍然很舒服。药店里,唯一的店员正在给唯一的顾客配药。顾客是个刚刚退休年龄的男客,老主顾。店员尽力解释可能能走医保的份额,非常江南人地要替他一分一毫都要省下来,丝毫不受我们这几个外地人站在后面等的精神压力。之后某人又提出去边上卖眼镜的夫妻店去买墨镜。店里也只有我们一家客人,店主夫妻俩店尽力招呼,我们满意出门,某人总结:比在深圳买便宜。居然观前街买会比在深圳买墨镜便宜,这我也是没想到。团圆忽然指着一个大门说这里面也是个园子,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顺道进去看看。这个园子看上去门口没人,还挺想试试的。不过因为提前我为着清明节周末做了非常详尽的攻略,时间不早了,去了这个就可能错过下面的。我还是放弃了继续随意发散行程。
苏州一共108个园子,节假日几大名园一定挤满了人。我们今天的行程不仅避开名园,还尽量保证在一条步行路线上玩,减少打车堵着路上的时间。所以我们一头就钻进了边上的小巷子里。长周末的观前街虽然并没有人山人海,也算得车水马龙,可只往小巷子里一转,走了两步,仿佛就穿过了任意门。白天的市声被隔在身后,巷子里行人和小电驴偶然穿过,一步踏入另一个时间的市井人家。去年夏天在泉州的巷子里其实也有这个感觉,只是当时酷暑,骄阳烤得我脑子都化了。春日的苏州巷子则是风是软的,日头是轻的,住家的衣服晾晒在头顶的铁丝上在微风里飘。一棵拿不准是不是紫藤的树被修剪到瘦高瘦高的,蓝花楹应该还不到花期啊?
我们转了几下,再问了个路,才找到曲园小小的门,曲园边上有个小裁缝铺子,挂着些旗袍在卖。
我没想道曲园这样小,不大不小的厅,小小的池塘,几平方米大的小假山里居然也巧具匠心地藏有一条曲径通幽。假山边上种着几株牡丹开得正盛。我的牡丹还没有开,江南的春天看来比湾区的要早两周。游廊与牡丹中间种了棵小松树,一个姨娘大声说道:“这里什么时候多了棵树,把牡丹都挡住了,太丑了!”小小的院子里有两三个旅拍的和一对拍婚纱照的,就挤得相当满。团圆发现了两只猫咪十分期待游客来逗,然后她俩找到最里面的小角落、游廊尽头坐下了聊天。这个小小的园子里,居然有这么一个小角落因为未作园艺,只在院角种了棵树,竹篱前的大缸里养了条蔓藤。抬头看只见邻居的几行屋瓦像故主墨迹凛然的志向仍在纸上,不远处的大街上的市声被完全隔绝,哪怕小园子里有不少游客也不觉得吵。
曲园的正厅取名“春在堂”。曲园主人俞樾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保和殿复试时,诗题题目是一句:“淡烟疏雨落花天”。这句诗是明代编纂全唐诗时,据考证为明代伪作都归于东汉名士牟融名下。1850年,鸦片战争刚过去10年,这一年道光驾崩,20岁的咸丰即位;次年太平天国就要起事。十年后圆明园被烧毁,清政府将会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科举制度还要再延续五十四年,但这个殿试的选题如此轻盈。俞樾的命题诗的首句是:“花落春仍在”。为阅卷官曾国藩所激赏,认为咏花落而立意积极,毫无衰败之气。遂荐为第一名。俞樾一生以此为激励,建春在堂之后曾国藩又亲题堂名,这里成为他以文会友,讲学之地。俞樾一生对社会时政夹叙夹议,收录于《春在堂文集》中。我站在园子最尽头的小角落里,望向院墙之上这一角的天空,只觉得苏州的园子闹中取静,以中国的文人梦为骨:达则兼济天下;失意则独善其身,为自己盖一座园子,于庭院中述怀,于书斋中韬略,随时准备走出门去再回到十丈红尘。







下转日光弹指过,花影坐前移
闺蜜曾经问我苏州攻略,我回说我周末都在工作,被其嗤为:“你浪费了多少江南的春天啊?”我无言以对。但毕竟在苏州住过,不,生活过!战斗过!被那方的水土滋养过,所以当我开始紧锣密鼓开始做苏州攻略的时候,心中无声地振臂高呼:“太湖三白我来啦!手拨笋我来啦!昂刺鱼我来啦!”哪怕没有享受过江南的桃红柳绿,但我见过河道里绿藻爆发威胁太湖水质,从冷飕飕的办公室窗户里望见过戴蓑笠的船工撑船检查河道。虽然在西山岛上找寻梅林不果,但是我们自驾过太湖大桥,亲眼得见太湖大桥对西山岛的意义。只不过诗歌曲子词之中的苏州梦我确是没有领略过。
不幸回国这几天正好赶上清明节长周末,我想到了节假日的人流顿时眼前一黑。自从我在台湾的旅游节目里看到了兴化花海,就一直想去,在小红书上做攻略,发现首先帖子不多,有也基本上是属于旅游宣传形式的,显然尚未被小红书变成打卡热点。所以第一站定为去兴化看花。兴化属泰州,从上海入关后已经错过了去泰州的高铁,兴化本身没有高铁站,我们包了辆车直接从浦东机场直奔兴化。虽然我在小红书上看到说花海离泰州城里有一段车程,叮嘱某人订兴化的旅馆,但我也没想到泰州市下属的县级市(!)兴化市是个面积非常大的地方!我发现我在国内游的时候潜意识里默认坐标都是北京城的尺度,所以到了地方经常会在心里默默做友邦惊诧论。当然这也是旅行的意义之一。
当天晚上我还是挺理解某人的旅馆选择,因为他选了亚朵。在一个非一二线城市旅游选亚朵是个一定能满意的选择。这家亚朵用AI小杜当小管家,我觉得团圆中文也没那么差,就教她俩用小杜就走了。当然第二天早上我就不满了。早上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在吃早饭,根本没座位。我们也不习惯占座,酒店经理提出送我们回房间吃,我当然抱怨了几句。他很机灵地送了两袋子小礼品给我们,成功地熄灭了我要上携程差评的不满。结果团圆说她俩根本不会关灯关电视屏幕,又正好时差,半夜没睡,一边痛骂房间设备。首先她俩根本记不得小杜的名字,园子又激情地说:我才不会去叫一个AI“小杜小杜”!
我们叫上车,发现车程接近一个小时。司机也不是常跑这条线,他车里的AI叫做“银河银河”,“银河银河”给了三个兴化的花海的地点。司机还是很知道我们要去哪一个。城里尚未开出几步路,路边空地里就黄澄澄的芥菜花。芥菜花湾区也有,团圆十分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大费周章跑这么远看黄花,这不哪都是嘛。司机也忍不住问道:“那你们为什么不住兴化市里?近不少呢。”我登时向某人后脑勺发了一记眼神飞刀,这!就是攻略少做了一步+订旅馆的时候又不比对地图的后果。事实上,住在兴化市里也不是什么好选择。最好的选择是就住在兴化花海的马路对面的农家乐里。我看上去那里盖了不少新小楼,都大打招牌农家乐食宿。早上公园一开门就进去。
车到半途就开始车多了起来。到后来完全走不动了,司机人挺好的,看看地图说还有2个半公里,你们要不要走过去,开过去得好几个小时,还不如走快呢。此时路边已经停满了车,不少人步行超过我们的车。我们就下车了。此时我意识到小红书显然仅仅覆盖了年轻小姑娘人群,中国人说小长假不能出门,小长假出门旅游的人群不仅仅是小红书用户,用小红书上的帖子来分析拥堵程度显然不靠谱。这段路开车是2个多英里,走路穿过田地只有1.6英里,沿路私家车停得满满的,包括我们跟随人流走的村里小道的路边都停满了私家车。虽然最后走到公园门口停车场上停了好多旅游大巴,但是绝大多数游客,是我们一路排成大队走的,都是长周末遛娃的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显然这里不通高铁,交通相对不便,以至于小红书的小姐姐们还没有来打卡,但是周遭城市的中产阶级乡亲们就足以撑起一个拥堵的小长假。走到距离公园有一段距离的地方连路都全部封了,交警设了路障,只允许人步行通过。某人非常抓狂地发现因为人多,手机基本没有信号。我也非常震惊:基建狂魔连四川峨眉山金顶上信众们以赶车的动力上山拜佛,都有5G网络,兴化就因为一个小长假就没网了?
往售票处走的路上,我有很不好的预感,买票不知道要排多久,能不能排进去什么时候进去都不知道,不禁更加恶向胆边生地想到为什么某人没有订门口马路对面的农家乐住宿?!好在公园一进门处让游客走上去看花海全景的,巨大的四层高台上,人并不多,稀稀落落的,尤其是最高层。正灰头土脸地往售票处走,身边跟上个中年农妇,挺大方地招呼我们跟她走便宜,看我们无动于衷继续说服说“你去买票排队进门排队坐船排队,都排很长。公家的船无论大船小船就坐五分钟,我们家的船坐半个小时呢。”(此为未经证实信息。)我不禁问道:“你们是进花海里面吗?”园子一看我动心小声用英语警示我:“一定是骗局!”但!我是谁?我是一个不是在出门玩就是在做攻略的人。我跟的一个在中国住讲中文的白人小姑娘up主,她去阳朔玩就在景区门外碰到此类情景,结果体验非常好。园子待想继续阻拦,团子对她说门票的数目是人民币,园子立马就觉得反正不贵,他们仨是陪我又不在乎看花,这不一路上满眼都是花吗,骗不骗局并无关系。团子则在我们下车的瞬间就大声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看黄色了。”一副已经看够的态度。农妇见抓到我这条鱼,安顿我们在景区停车场门口的安保区里站着等“她们的车”过来接我们。“车马上就到!”
车并没有马上就到。在此期间,农妇又奋力游说其他游客。显然大家都更加守规矩,等了许久许久还只我们一家在安保区里等。最后终于又有一家三口落网之鱼跟我们一起等,最终,一辆破破烂烂的小面包车终于到了。这时我也明白了,并非农妇故意骗我等,是双向完全堵住,车子根本过不来。两家人刚刚好塞进一辆小面包。我看着小面包开着开着开出了景区的范围还在往前开,不禁生疑:“我们是进景区吗?”小面包的司机堵车堵得着急上火的,他的乡音我听得含含糊糊,他好像也听不太懂我说话。另一家的爸爸显然预判了各种情况,提前问清楚了,“我们要绕到景区的后面进去。”
果不其然,不久小面包离开大马路拐上一条小路。小路开上更小的路,在一个三个方向上都是一车宽的丁字路口,我们前方的路上当当正正停了一辆越野车。后车厢门向上打开,两个穿着这么远都能看出质地很好的黑色又很有班味的夹克衫的新中年男人在从后车厢里往外搬东西,显然是短时间内不打算走了。我们小面包的司机狂按喇叭,两个班味男人看看我们的车,二话不说把刚搬出来的东西挪窝儿,关后车厢门,挪车。车上的另一个爸爸普通话固然标准,地方话也毫不含糊,跟司机攀谈:“这地方有鱼?”
我虽然听不太懂,但是这里涉及的知识点我是知道的:泰州虽然现在从地图上看,离海还隔着跟兴化一样很大面积的地区,也没靠着条大江,但是貌似在千百年前地貌不是这样的。据考古发现,兴化曾经是海湾,经历了海湾一一潟湖一一湖沼—一水网平原的一系列地理变化。
中国人可真爱搞基建,这几年到处玩,到处都是水利基建古迹。兴化垛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国际灌排委员会公布为(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长江、准河巨量泥沙的冲积下,在渴湖的边缘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天然高地,成力了坏田的雏形。唐大历二年,今兴化东部沿海筑成常丰堰以捍海,人们在沼泽和浅水地区以木桩、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础,再以河泥层层垒积成片的岛状,形成“葑田”,亦称“架田”。这使得当地农业得以发展起来。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常丰堰基础上筑成“范公堤”,有效挡住了海水侵灌,使里下河地区的农田得到进一步开发。
宋元时期,黄河改道南下(黄河夺淮),带来了大量泥沙,里下河一带,特别是兴化境内的沼泽地露出水面,兴化人在早已形成的垛岸基础上进一步积土垒垛,从而出现了成于上万块四周环水的岛状田地,用来垦荒、种植,垛田开始形成。由于防洪需要,垛田形态较高,低的两三米,高的四五米。
清代,随着人口增长,兴化垛田渐成规模。
所以兴化是天然水体,(其实我是在说水里的鱼)但是兴化人在不断的建造垛田的过程中,也在水道中养鱼。
我做为城市老鼠,忍不住问:“这里钓鱼是随便钓还是要交钱的?”另一家的爸爸不无羡慕地说:“这是野钩。”我其实没听明白野钩是一种鱼的名字,还是什么。但是已经觉得自己再问,未免显得太傻了,在心里做了个笔记,回家上网查,原来野钩是路亚的一种专有名词呢。野钩相比在人工水体里钓鱼的难度大,用的渔具都是不同的。司机终于听懂了我的问题,答道:“没人管,随便钓。”
我完全不能理解钓鱼,但开着越野车与朋友一起“野钩”,和坐在小面包车里带着妻女一起欣赏垛田油菜花,颇有种互补人生的感觉。很快小面包拐上一条只有小面包车宽的田埂路,路面就是土嘎哒,所谓路其实就是水面上堆起来的垛田,两边都是深深往下的坡面,坡上种着两排树,车就在树中间开。车上诸人都颇有些惊心动魄,紧张地问:“这路天黑了不能开吧?”“天黑了不能开!”
这里已经能够看到与景区反方向的水面上,感觉上是才刚开始修不久的堆得乱糟糟的垛田,树枝横七竖八像个柴火堆。在垛田路的尽头,我们下车,一个老太太摇橹把一辆水泥小船靠了过来。另一家的爸爸显然是做出选择这条路的人,给整个团队打气道:“这样更好,原生态。这里的景致外面看不到。”事实上,我虽然当时想的是景区正门应该都是整整齐齐的吧?但是真的从正门出来之后直到现在我都深深地被这景区背后的景致打动,这里有点儿乱,人很少,大鸟在空中扑棱,一洗景区门外挤到进不去门的焦躁,有种“远客扁舟临野渡”里才有的疏朗开阔之气。
另一家的妈妈有些担心一位老太太如何能够摆得了我们这么多人。这家爸爸指出这船是有马达的。待我们分配好大人小孩的重心、坐稳,老太太果然开启马达,哒哒哒滴往开满鲜花的垛田深处而去。虽然已经近午,但气温刚刚好,我们坐在一叶小水泥船里,只比水面高出半身,垛田上的油菜花(芥菜花)都比我们的头要高,水阔天青,花香如潮,景区背后的垛田露出一层泥一层树枝堆砌的底色。有几个男人在垛田上的空地上支起长方形的黑色凉棚,凉棚下放着一张Costco卖的简易长桌,两个人脚翘在桌子上,手枕在脑后,仰面半躺在椅子上,四下无人唯有花香,虽然看不到钓鱼竿,另一家的爸爸说这也是“野钩”。此情此景,连我都十分羡慕他们,谁会不想在旷野无人的花田中翘着脚小憩。畅想一定都是附近的人,这里完全不见游客,我们的马达声引得他们转过头来看我们的船。“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垛田里有棵树刚刚发新芽,一朵硕大的鸟窝坐在不高的树枝上。垛田上甚至有一片坟。每座墓碑都砌成一桩小别墅的样子,连屋顶的热水器都一条管一条管地砌得明明白白。
水泥船满满地船头直直地撞到垛田岸边,此时已到花田深处,团圆的抱怨早已抛诸脑后。团子一上岸立刻在前面跑开了,把所有可以通行的路线都遍历了一遍,上一次看到她如此开心还是她小时候在死谷第一次见到沙丘的时候。我们一行人慢慢向着喇叭响着的大门口方向走去。兴化没有直通高铁,这应该就是小红书受众的小姑娘们没有来的原因。一路上只遇到了三两个一个人来的小姑娘都分头走到了景区后面人少的地方。有一个把手机伸进花枝根部自拍,还有一个自己在遥控无人机。最后遇到的一个单单坐在一座小桥的最后一级台阶享受花田中阅读/刷手机的快乐。这跟在去年在景德镇(哦,对,我还没来得及写)遭遇一个师的网红完全不同。兴化的主体游客还是长周末遛娃的周边地区的中产。最后走到景区大门口的时候,人也没有觉得多,跟门外的拥堵完全不可比,但是就这些游客足够造成在专门有各路段交警疏通道路的情况下,门前道路的整天拥堵,手机信号连不上,不仅叫不到网约车,手机还很快就没电了。结果整个景区周围连租充电宝的地方都没有。(兴化这基建和管理都差点儿意思啊。)最后我们在一个路边摊找摊主大哥的接线板冲上的电。(我看过有德国摩托团在藏地骑行,电动摩托车一天要冲一两次。中国电便宜,随便一家店都免费让他们冲电。所以大胆找摊主借电。)大哥虽然很客气,但我们还是就手买了我




兴化还是郑板桥的故乡,有个小小小小的郑板桥故居。空的,小到一片豆腐大,每间房都只有双人床那么大。门口的一间房曾经是他父亲教几个顽童的私塾,我很惊诧几个顽童是怎么挤着坐下的。私塾的门外檐下刻着“聊避风雨”,是板桥体。这个故居大家就不用专门去一趟了。
淡烟疏雨落花天
半夜,甫一出张家港高铁站,我就觉得连呼吸都顺畅了:终于回来了!
泰州并没有很频繁的与苏州北站的列车,我看网上视频从苏州北站出来是直接可以坐驳船的。多么水乡特色!2006年我们在苏州的时候,还没有高铁呢。但是在张家港高铁站外的十字街头,苏州城市的气息已经清晰可闻。从泰州住处去到高铁站我们拐了数个刁蛮的锐角,简直不能理解泰州的城建到底是怎么搞的,张家湾的马路横平竖直,宽阔敞亮,绿化带都是我记忆中的模样,路边微微反着路灯的光。
下高铁的时候,照例某人和团圆各自推着行李箱,我跟在最后。在困顿中,忽然觉得眼前的情景不太对,定睛仔细一看马上叫住某人:“你的包呢?”某人大惊,“快上去拿啊!”他闻声跑向最近的开着的车厢门。上车之后,又探出头问:“那你们怎么办?”我说:“你先去拿包吧。”因为我平常很少付钱,所以手机支付只开通了微信扫对方码支付。高铁出站之后,某人马上打来电话,先是想远程遥控我叫车,又觉得不放心让我们等他坐下一班车过来。
就这样,近子夜。我带着团圆和所有的行李箱站在张家港十字街头。四月芳菲夜,晚风又轻又软。那必须得先跟团圆来张自拍来纪念这个美好的夜晚!回到苏州的第一晚,我连嘴都合不上了。
周围其他几个人都坐车走了之后,我照完相无所事事,索性在微信小程序里找到滴滴出行,查看附近车辆。我们东西多,我特地挑了滴滴专车+6座位商务车下单,滴滴让我先付480,行吧。正在等的时候,一前一后来了两辆出租车停下。第一辆车的司机问了一句我拒绝了就走了,第二辆车的司机大哥卖力招呼我上车:“给你便宜点?你去哪儿?苏州?”我说“不用,我们已经叫车了。”他努力推销:“取消呗。能坐下。”我低头看了看他的车,他车后座明明已经坐了一个女乘客。他继续奋力推销了好几分钟,我自巍然不动。他也只得走了。再等一会滴滴车的司机打来电话找到我们。我一看明明只有四个座位,剩下两个座位在哪里?不过这么晚了,去观前街要一个多小时,有人愿意接这么远的单,我觉得此时也不是不可以将就。行李刚刚装好,某人电话到了,他已经到了下一站,我说我们上车了,让他自己打车过去。
从张家港到苏州市区先上高速,一路的路都宽阔整洁,与我记忆中的园区里的路一模一样,现代、高速、美观、通畅,可见泰州的城市管理还很有进步的空间。第二天一早,我收到滴滴主动退我300多块的通知,我并没有向平台抱怨过,很可能他是唯一接单的司机。搞得我觉得司机真辛苦,半夜单程开一个多小时,才100出头人民币,回程也未必有客人搭车了。
我们上次到观前街,还是06年我过生日。我们日常都在园区缩着,很少到古城。当年园区里面人烟稀少我还保留着不少当年在德州的散漫,正在路上走,边上商铺的几个人叫住我:“你的钱包被新疆小孩偷走了。”他们这些开店做生意的也不敢得罪这些小孩,等小孩跑了才喊住我。这次我们是第一次完全以游客身份来苏州。
观前街的酒店门脸儿不大,完全融合进80年代的老街街景,进去却非常现代。某人说酒店的面评价不错,06年的时候我们在园区里吃的都是新式苏帮菜,就没吃过苏式面,这次必须品尝一下。结果酒店的面太好吃,连吃两天,错过了对面街角的老字号面馆。

2006、2007年的苏州,还不是一个网红城市。那时候,还是3G时代,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才刚刚起步不久,移动互联网还刚刚开始搭建,更不用提现在最热门的社交媒体app都还没影儿的事儿。连网红这个词都没有出现。苏州顶着姑苏旧名号,关起门来安心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因为不希望太多外来务工人员,手握江苏第一GDP的经济命脉,把江苏省的省会推给南京市。广播上会采访离开苏州到外地工作过两年的姑娘,心疼地感慨离家的辛苦。本地电视台会介绍这道菜的名字实际上来自这口古董锅。
2025年的苏州,我看上去哪里都没有变,但似乎又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在悄悄地发生。隔一天我们从同里回来的网约车司机跟某人聊了一路,我拿出对每一个苏州司机的问题:我听说(听团圆的老师的在上海的朋友说)苏州要划成苏锡直辖区,有这回事儿吗?这个司机没有像其他司机一样沉默以对,愤怒地飙了句脏话表示哪有可能!语气里满是不甘心的愤懑。整个大苏州地区苏州北站正在扩建,还要新增苏州南站,一共15个高铁站。再加上规划到2035年的城市地铁新线路,苏州将会成为苏南四方通路的大枢纽。连联通西山岛的太湖大桥也加盖了新桥,2017年通车后新旧两桥各分担一个方向的交通。司机又道:他接待这么多往来公干旅游的顾客,大家都说苏州城市规划比杭州好,环西湖路永远在堵车。“明明苏州比杭州的GDP要高!”我感觉今天的苏州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推脱江苏省会的苏州。不过天堂里的左邻右舍别个眉头,那是情趣,我不选边站。

这是我第一次以游客的身份站在苏州的街头,今天是清明节周日,观前街的十字路口小电驴虽然多,但是完全没有昨天在兴化的人山人海的感觉,只觉得树影婆娑,街道两旁80年代感的店铺门面店面清净,门可罗雀,满是慢悠悠的舒适感。虽然才4月初,天气已经相当热了,我们都穿上夏装。据后来在杭州的师傅说今年忽然这一段气温不正常地爆热,不过早上在树荫间仍然很舒服。药店里,唯一的店员正在给唯一的顾客配药。顾客是个刚刚退休年龄的男客,老主顾。店员尽力解释可能能走医保的份额,非常江南人地要替他一分一毫都要省下来,丝毫不受我们这几个外地人站在后面等的精神压力。之后某人又提出去边上卖眼镜的夫妻店去买墨镜。店里也只有我们一家客人,店主夫妻俩店尽力招呼,我们满意出门,某人总结:比在深圳买便宜。居然观前街买会比在深圳买墨镜便宜,这我也是没想到。团圆忽然指着一个大门说这里面也是个园子,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顺道进去看看。这个园子看上去门口没人,还挺想试试的。不过因为提前我为着清明节周末做了非常详尽的攻略,时间不早了,去了这个就可能错过下面的。我还是放弃了继续随意发散行程。
苏州一共108个园子,节假日几大名园一定挤满了人。我们今天的行程不仅避开名园,还尽量保证在一条步行路线上玩,减少打车堵着路上的时间。所以我们一头就钻进了边上的小巷子里。长周末的观前街虽然并没有人山人海,也算得车水马龙,可只往小巷子里一转,走了两步,仿佛就穿过了任意门。白天的市声被隔在身后,巷子里行人和小电驴偶然穿过,一步踏入另一个时间的市井人家。去年夏天在泉州的巷子里其实也有这个感觉,只是当时酷暑,骄阳烤得我脑子都化了。春日的苏州巷子则是风是软的,日头是轻的,住家的衣服晾晒在头顶的铁丝上在微风里飘。一棵拿不准是不是紫藤的树被修剪到瘦高瘦高的,蓝花楹应该还不到花期啊?
我们转了几下,再问了个路,才找到曲园小小的门,曲园边上有个小裁缝铺子,挂着些旗袍在卖。
我没想道曲园这样小,不大不小的厅,小小的池塘,几平方米大的小假山里居然也巧具匠心地藏有一条曲径通幽。假山边上种着几株牡丹开得正盛。我的牡丹还没有开,江南的春天看来比湾区的要早两周。游廊与牡丹中间种了棵小松树,一个姨娘大声说道:“这里什么时候多了棵树,把牡丹都挡住了,太丑了!”小小的院子里有两三个旅拍的和一对拍婚纱照的,就挤得相当满。团圆发现了两只猫咪十分期待游客来逗,然后她俩找到最里面的小角落、游廊尽头坐下了聊天。这个小小的园子里,居然有这么一个小角落因为未作园艺,只在院角种了棵树,竹篱前的大缸里养了条蔓藤。抬头看只见邻居的几行屋瓦像故主墨迹凛然的志向仍在纸上,不远处的大街上的市声被完全隔绝,哪怕小园子里有不少游客也不觉得吵。
曲园的正厅取名“春在堂”。曲园主人俞樾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保和殿复试时,诗题题目是一句:“淡烟疏雨落花天”。这句诗是明代编纂全唐诗时,据考证为明代伪作都归于东汉名士牟融名下。1850年,鸦片战争刚过去10年,这一年道光驾崩,20岁的咸丰即位;次年太平天国就要起事。十年后圆明园被烧毁,清政府将会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科举制度还要再延续五十四年,但这个殿试的选题如此轻盈。俞樾的命题诗的首句是:“花落春仍在”。为阅卷官曾国藩所激赏,认为咏花落而立意积极,毫无衰败之气。遂荐为第一名。俞樾一生以此为激励,建春在堂之后曾国藩又亲题堂名,这里成为他以文会友,讲学之地。俞樾一生对社会时政夹叙夹议,收录于《春在堂文集》中。我站在园子最尽头的小角落里,望向院墙之上这一角的天空,只觉得苏州的园子闹中取静,以中国的文人梦为骨:达则兼济天下;失意则独善其身,为自己盖一座园子,于庭院中述怀,于书斋中韬略,随时准备走出门去再回到十丈红尘。







下转日光弹指过,花影坐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