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浮光掠影的片段(完)
Posted: 2025-07-27 23:48
关于北上深的浮光掠影
地域贴是一个非常容易引战的话题。
这几年每年回国玩都步履匆匆,实际用步伐,用车舆,甚至用飞机,用高铁去感知丈量的土地,比地图上看上去要广阔复杂许多。每年对着地图做攻略的时候,都必须按照时间大刀阔斧地删除塞不下的行程。开头几年还念兹在兹舍不得地想:“下次,下次,一定要再来,把遗憾都补上。”这样想了几年之后,我今年居然非常佛系:反正无论怎么样都玩不全面的,天地广阔,想象中的故地重游其实远远被时移世易抛得远远的。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专心关注眼下就可。
也因为旅程匆匆,我们根据目的地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选取出入境地点,这几个超级大城市都成为我们旅行的过境点。没有哪次在这几个城市好好玩过,每次都是过境的浮光掠影。这些印象最多只能算是惊鸿一瞥,连旅游心得都算不上。
北京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变化不能算小,但因为在我心中完全没有旅人眼中的猎奇色彩而成为我眼中的灯下黑,除了聚会聚餐探亲裁衣,就没有玩过。某人反而比我兴致高,他在盛夏的北京仍然早晨6点出门晨跑,回来一身汗地说:外面很多跑步的人。他怀揣着当年骑车上下学的记忆,带团圆骑共享单车穿长安街、逛大学校园、去颐和园,最后再骑车回家。我则全程躺平在我婆婆家里吹空调。这座城市里不仅充满了我的回忆,还充满了所有回忆的数量众多的共谋以及共谋们毫不客气毫无保留的提示,清晰保真,决不允许遗忘。我谢谢她们。所以我就没啥好奇心。
上次在前门,看到正对着前门楼子的一家书店叫做Page One。我很多年没逛过书店了,主要现在都读电子书,搬家方便,哪怕亚马逊Kindle撤出大陆,白损失我多年购买的中文书,我也觉得相当无所谓,因为微信读书交个月费就读不完,根本读不完。但那Page One别看名字起了个洋文的,不够美,但是大门的一溜儿橱窗里全是关于苏东坡的书:什么东坡新传,什么苏东坡的朋友圈。展示的新书并不多,橱窗的大面积确实挂着一句一条的苏东坡的诗句。其实条幅设计并不怎么美,跟苏杭的比起来。但我当时就顶不住了,非进去不可。这是团圆第一次进中国的书店。Page One显然是个打卡拍照年代的书店,内饰非常漂亮,但是又完美继承了北京出版社多,书店非常专业的那种氛围。
圆子跟某人去点饮料坐下来喝,书店的二层和三层都专门有一面巨大的窗和空地给人看前门楼子的景色。Page One里按照书籍类别,每层都有不少英文书籍,必须强调都是新书。而且多数书都有塑封打开给人试读的样本,甚至包括一些很贵很厚实的大开本画册。贵重的画册样本被珍而重之地单独打开放在一个独立木架子上。Page One 里的英文书籍也是紧跟英文出版潮流的。团子跟着我到处摸摸看看,不亦乐乎。她看上一本鸟类的书,我查了一下英国出版的,美国并没有。当时我们假期即将结束,一路已经买了不止一个行李箱的东西,又很久没有买过实体书,下手还颇小心翼翼。其实在北京的书店的体验是在所有的城市的书店里最好的,我事后十分后悔没有多买几本。北京的书店仍然是爱书人的家园,书籍品类多且繁,各类别的新书在整个书店的专门类型的区域。书店里人挺多的,都是站着翻书看的人,我基本没看到照相打卡的。收银台也一直忙碌。卖的饮料相当一般,座位也都是空的,显然不是靠饮品赚钱。就真是个买书卖书的地方。
我和团子一遍翻一本装饰艺术的画册一遍小声评论内容。边上一步之遥站着两个女孩,我看大概可能是高中生?高考完了?俩人一起翻看一本讲迪士尼历史的画册一边用我能听见的音量在聊天。整本画册翻完也没见家长,应该是两个小姑娘自己出来玩吧?两个人一起回忆小时候自己妈妈给买了全套英文版迪士尼动画好方便自己学英文。那种很多人聚在一起,舒适的翻书看书找书的放松氛围让我想起来当年每年跟同学同好一起去逛半价书市的盛况。



中国是小提琴的重要产地。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小提琴产自浙江黄桥古镇,就是黄桥烧饼那个黄桥,就在今年春天我们去看千垛油菜花田的兴化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北京的乐器行聚集在新街口,每个门脸儿都不大的双开门,门里的店铺也没有比门脸儿更大多少。每间店里都只专卖一种乐器,密密匝匝,整整齐齐把四壁都摆满。小提琴店的墙壁最上方,成排的小提琴之上挂着几张老板与意大利(可能,有名?)琴师的照片。装小提琴的玻璃门的木柜前,放着个快两尺高的玻璃盒子盆景,里面假山石布成峻岭模样,上面青苔遍布,溪水潺潺。更衬得这一方天地如袖里乾坤,一对平平无奇的玻璃门像是一扇任意门,把人从门外灰扑扑的街道上传送到一个雅士的世界。第一年去的时候,某人先在微信上找好了小提琴店的老板,带着圆子来租了两把琴暑假用。圆子在奶奶家练了两天琴,说这把几十块人民币一个月的琴比她在美国的琴要好。第二年,团圆正好要换琴,我们带着团圆一起去选琴。过去,团圆的琴都是老师替她们选好,我只去琴行付钱拿琴。团圆去之前还很热切,进了琴行却被任意门里的小小的琴之世界套潺潺流水的盆景世界唬住。琴行老板看着很精干,实际上儿子已经成年,开始给他打副手。老板也不用定音器,光凭耳朵微调琴弦,然后随手拉一段试音。老板说他不识五线谱,完全是自学拉琴。小小的店里还有个非常有精气神的壮年人,虽是盛夏,他在白衬衫外还穿着件很贴身的西装马甲,也正在挑琴。跟我们这种掏钱的家长不懂琴的人不同,他就先拉一段,然后跟老板慢慢聊,看上去好像很喜欢,但是就是不掏钱。老板很神奇地还记得我们,见到我们进门就上前来招呼。像任何一个不能让话落地上的标准的北方人一样,壮年顾客也一起涌上来。他看到团圆的胆怯,提出他替她们试琴,他拿起琴就来了段古典的,乐声悠扬,他给出了比他在挑的琴略低的评价,然后继续跟团圆说:他去年退休之后才开始学琴,从基本功音阶开始,熬过了艰苦枯燥的手型、姿势,终于开始拉曲调了。(说一句人话就是这老板和这个壮年顾客都是于音乐和琴上有天赋的人。)
其实团圆明明可以也是可以脱谱拉琴的。我十分纳罕她俩的表现,经过超过一年的观察,发现她俩对于这个店印象十分深刻,俩人只需用两三个字就互相指明这个店,而且几天之后在上海的琴行她俩表现完全不同,显然是进了这个店被打蒙了。
第三次去北京的琴行,还是为了换琴。这次看店的是老板的儿子。他迅速而和气地看了我们四个人,然后把我们带回来的两把琴,拿在手上仔细端详了一番,表现出很认识手上的琴的样子,问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琴。见我们迟疑,他开始推荐,我们不语,他瞄了我们两眼,他继续往上推荐,说:“我这里有两把双胞胎琴拿给你。”他说:十年前他父亲去意大利参展背回来一块阿尔卑斯的枫木板,就亲手做了这两把琴,再也没有了。我因之之前听过做琴的人强调“欧料”感觉好奇,不禁问:“枫木也不稀奇,为什么国内的不行?”他答:做琴的枫木都是百年大树,木板要很大,国内是严禁砍伐的。这木头砍下来要推放在那里三十年以上,把所有的变形都放完,才算可以开始用来制琴。所以这两把琴的木头那是不知道多少年前砍下来的。
团圆经过一年的心理建设,仍然进门就把本来记得的谱子都忘了。年轻老板看了一眼团圆的踌躇,马上说那拿谱试一下吧。他从一摞书中拿出一本说这本她们肯定可以,拿出一本古典音乐。我一看说:“她们不认识简谱,有没有五线谱?”他又一通翻,拿出一本,我一看的确是五线谱,里面全都是我那个时代的中文歌曲,就是共青团团歌,洪湖水浪打浪之类的。我说行,就这本吧,试把琴也不用用太多技巧。团圆对这本年代久远的中文歌曲十分感兴趣,这应该是她们第一次接触50-80年代受中国民歌影响的时代曲,对她们来说十分新颖。俩人用脚打着拍子,一页一页一首一首地拉了下去,叫都叫不停。我垂着眼睛听。听完,原本把注意力平分在两个家长身上的年轻老板,再介绍琴就主要看着我的眼睛讲了,并说团圆比之上次技巧长足进步。我深深地思索:我记得上次买琴他还是特地把他爸爸叫出来的,现在已经独当一面了。
这两把琴,团圆背回奶奶家,就用她俩之间通讯用的特定音量(比嘟囔音量大一点),和她俩之间通讯之特定简洁词语句型,互相表达十分之满意。回来上课时,老师照例先调琴,他自己用着一只意大利的看着挺有年代感的琴。把团子的琴拿到手上看了一眼,说:“这是啥啥啥模式的琴。你多少钱买的?”说完觉得不合适,一秒没停迅速转移话题。我做为一个没有好奇心并且大大咧咧的北方人,从来没有关心过他的琴价几何,但并不介意告诉他我们这琴多少钱,就把话题转回去告诉他。


上海的琴行聚集在上海音乐学院边上,方便师生买趁手的兵刃和耗材。上海的这个小提琴琴行门脸儿跟北京的差不多大,屋里全都是跟小提琴有关的物件,有点儿杂乱,没有北京琴行那种只见一排排一列列锃亮的琴的那种先声夺人。我们是在第二次去北京琴行的几天之后到上海琴行的。老板是位中年女士,腿脚有点儿不灵便。她正在跟一位年轻姑娘推荐把琴。年轻姑娘试了试琴,仔仔细细地讲述自己喜欢这把琴的哪里,女老板也十分耐心。团圆一改几天之前在北京琴行的胆怯,在女老板拿出两把琴让她俩试试的时候,团子一边用脖子夹着琴,利落地拉琴调音,一边在屋里的空地上走来走去,给年轻姑娘和女老板的对话配音。姑娘最后买了把弓,说再看看其他店再决定那把琴,满意离去。姑娘走后,团圆再试琴也毫不犹豫。
两天之后,团子神秘地跟我说:“如果你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在上海琴行我们敢拉琴,我也可以告诉你。”
“愿闻其详。”
“那个姑娘拉的音全都跑调了。”
到。。。。也不用这么。。。恃强凌弱吧。。。。。
我们来短租两把琴,我甫一开口,女老板并没有回答琴的问题,而是反问我:“你是北京人吧?”我大惊,因为在我不特意带出(微弱的)北京口音的时候,应该她是第一个一句话就认出我的口音的。然后她先自我介绍:她也是北京人,20年前来上海开琴行。她们琴行在北京也有分店,所以我们可以在北京上海两地租、还都可以。然后分析了一下上海人和北京人的性格区别,在上海做生意的感受。非常老乡见老乡。她们的琴都是琴行自己做的,用的都是欧料。在意大利也有自己的店。讲话间,音乐学院的一个老师熟门熟路地进来跟她打个招呼,拿走一批松香,说是给自己学生的。很快出门而去。
女老板调琴,是规规矩矩用定音器的。原本我们来短租两把琴,本来也不是很挑,然后我们就团圆岁数胳膊长短展开讨论,她给我们推荐了一把“坤琴”。所谓坤琴,就是女孩子用琴。这是一种充分发挥中国人民智慧的制式。因为正常小提琴尺寸是按照全尺寸,分1/4,2/4,3/4,全尺寸,这样。琴上的耗材也是按照尺寸来的。而所谓坤琴,就是为胳膊稍短的女士们造的7/8的琴。圆子正好在排斥升尺寸的一根筋阶段,我们也意志不坚定地本着中国人的四大信仰之一“来都来了”,好奇地试了一下坤琴。这种神奇的制式并非通用制式,所以所用耗材就都用全尺寸的。
最后。。。我们买了一把坤琴,短租了一把3/4,另一把3/4 女老板白送给了我们。弓和松香也都有优惠。
就很神奇,感觉大上海寸土寸金之地,在黄金地价的缝隙中间,茂密地生满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小企业,形成一个成熟的大都市的多样的商业生态圈。



在城市街道上的LED播报股市信息的,还有哪个城市?

上海的书店我们逛了两个,茑屋和思南书局。也许是这两个书店的选择有问题?(不过朵云和思南应该是一家的,从我买书的包装上看,所以朵云估计也是这个路数的。)而且我们也没有(时间)去逛上海的图书馆。茑屋时髦大气,思南书局是开在一幢老洋房里的书店,房子是冯玉祥和柳亚子的故居。窄小的空间分隔十分出奇制胜,居然还辟出一块儿小小的展览面积。两个书店都美不胜收,是拍照打卡胜地,同时也非常读书人、买书人不友好。我震惊地发现茑屋和思南书局里基本上没有一本书是可以试看的,全部都包着塑封。茑屋里的画册集中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更加在塑封外面贴着醒目的自拆塑封罚款的标识。思南书局走的是另一条路线,思南书局做为老洋房,总体面积不大,分隔成了很多小间,每个小间里摆着个大学生岁数的雇员,我走到哪儿跟到哪儿,火眼金睛地盯着看我有没有私自拆塑封。我对这俩书店的操作非常困惑。注意了一下都什么人在书店里流连,显然能被这么人盯人战术跟着,说明根本没什么人在书架之间翻书看,这两个书店里,思南书局最多的是打卡拍照的姑娘们,其他的都是拿着笔记本电脑买杯饮料把网红书店当作咖啡馆来使用的青年男女。茑屋里英文书还是新出版的,思南书局的英文书是书页装订已然快开始脱离的旧书,旧书也是包着塑封的,而且问店员也不可打开看。估计就是什么地方批发的旧书。
虽然我对这两个书店非常不满意,尤其是思南书局,不满意到,虽然它很美,我也不拍照的地步,但是我在北京书店开了买实体书的荤,就有点儿煞不住。在茑屋我特地跑到日译中的书籍部分,挑了一本日本人绘记的民国时代的《北京风俗图谱》。我大学的时候曾经在半价书市上买过一本纯绘画的老北京的百行百业。非常可爱的一本书,里面很多行业现代社会都没有了。所以哪怕包着塑封,我对内容是相当认可的。这本书成书于1926年3月,两个日本博士,青木正儿编图,内田道夫解说。买回来确实挺喜欢的。在思南书局则纯粹是冲动购物,当时蔡崇达的《草民》刚出版,我很喜欢,在微信读书上就读了。除了卖饮品、糕点,茑屋还卖一些日本造的工艺品首饰,思南则卖文创产品。所以在付钱买饮料的时候,在思南的收银台附近的桌子上的书是新出版的热销书,倒是有开塑封的。我看到了《草民》的实体书。首先,我喜欢这本书,其次,实体书真可爱,行李箱不可能塞不下一本书吧?就,。。。忍不住冲动购物了,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执念?

今年去上海,选择住在浦西的徐汇滨江的西岸梦中心。西岸梦中心是MVRDV和大舍联合在原亚洲最大水泥厂(上海水泥厂)旧址上转型建设。滨江区这些年,或者说上海这些年,像是跟深圳比着聚集名牌设计所做地标式建筑:上海滨江设计有多牛,之浦西滨江
这是“建筑师黄伟”连跑带骑小黄车做的一期介绍30公里滨江路上的地标和大师建筑。视频最后是西岸梦中心,黄伟说他之前在MVRDV工作,很显然他对西岸梦中心很感骄傲。虽说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这个外行看就是一连串的“啊?哦!失敬失敬。”连热闹都看不出来,但的确觉得这些大师和地标建筑跟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未为了突出自身而特地的醒目。黄伟之前还有个视频专门讲述西岸梦中心。(黄伟这个号,都是建筑的专题讲,挺好的,推荐。)
然后再他山之石一下,贴一下别的号的关于西岸梦中心+传媒港的八卦蛐蛐儿:
扒一扒西岸梦中心+传媒港背后的设计天团
简单粗暴地一句话总结就是徐汇滨江是很新的时髦地区。我们到上海的那天,暴雨倾盆。司机说梅雨天结束了。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都是高温天气。4个多小时的高铁隔开了北京滴滴司机的鲁蛮和上海滴滴司机的温文尔雅。我要从上海离境,带了行李。我本提出箱子可以怎样塞一下,以免压坏了皮座椅。上海司机略惊讶地说:“没关系,就放座椅上。”在暴雨中,正赶上了上海的晚高峰,等我们到了酒店,雨停了。司机帮我们把行李拿下车时,右手实在忍不住飞快地抚了一下被箱子压住的座椅皮面。
徐汇滨江的夜晚非常美。西岸梦中心的酒吧餐厅冰激凌店9点都纷纷打烊,室外的座位上仍然坐着流连忘返的年轻人们在畅快聊天。虽说除了辅导孩子学习,江浙无夜生活,9点对于一个都市仍然是相当早的关门时间,不知道有什么讲究没有。但是店铺的施工却是一直持续到子夜的,怕不是3班倒,整夜赶工的。临江的栈道上,对着黄浦江的三层错落平台上,三三两两的全是年轻人在散步,闲坐乘凉。某人忍不住掏出手机查了查金价一样的房价。虽然温度比白天低,暑热并未完全褪却,走起来还是会出汗的。走到半途,我一身的汗,黑黢黢的江水有温柔的波声,栈道的灯火阑珊处,有一个自动售卖小亭非常超现实地闪着明亮的荧光灯,仿佛来自未来世界。手机刷码打开玻璃柜门,我们挑了两瓶冰镇的茶饮,售贩机自动结算应付款。
有家平台上的小店,我们到的那天夜里11点还在施工,第二天一早6点,某人出门晨跑,小店在做验收。11点我们出门去吃中午饭时,小店门口已经有几位模特,几架相机和媒体人,在做开店宣发了。12点我们吃好饭在路过,模特和媒体人都走了,小店已经开始正常营业了。速度快得都没想到要照施工和验收的照片。我曾经以为上海这种寸土寸金之地,基建早已结束。结果不仅仅在梦中心就看到不停的店铺施工,跟上海的滴滴司机一聊说上海仍然在疯狂扩张。(我们当时刚刚从云南回来,云南做为上海的转移支付省,把住宅用地跟上海的绿地面积兑换,所以上海才可以继续不断建筑。)前面黄伟讲滨江路的建筑视频里也说浦西滨江还有很多建设计划。
快到二伯父的家的时候,滴滴车下高速,上海的住宅区绿化非常好,虽然不是新的小区,但绿化理念非常新。马路和小区之间辟出一片绿地,恰逢周末,能看到有年轻人在顶上或躺着或散步,司机说周末烧烤也在这里。这片绿地被特地做成一座坡地,对着马路这面陡,对着小区的一面则是缓缓的长坡,坡顶和绿地四周都种了一排树。做为一个外行人,我觉得这个设计太了不起了,居民的休闲可以在缓坡那面,陡坡那面不仅阻隔马路上的交通噪音,而且还为缓坡这面的人群提供了隐私的保护。我们坐在车里望过去,只看到在陡坡的顶上,有人在高高的山顶走着,阳光灿烂,树影茵茵,舒展肆意。
酒店大堂在二楼,一楼有唱片展示,上海风格显著的装饰画和海报,一间咖啡厅,和一个小首饰铺子。我看中了一对耳环。正好有个姑娘也看中了,叫了店家来取一副新的。我不想一天都带着这副耳环到处走,就问店家几点关门,她答10点,我觉得我关门前肯定能回来就说我晚上再买。结果晚饭回来,我早就把耳环抛之脑后,直接和某人沿江散步。等我们回来刚刚好过了10点。第二天一早我就离境了,原本是安慰自己遗憾也是旅行的一部分。等我坐上飞机了,忽然想起来,这是在中国!两天前在北京,我就待两天,这两天密集安排了不同的聚会,改衣服,扫墓,收拾行李。结果有个同时间回国的女友到了北京机场,她哥给她打电话说她耳机落家里了。她微信联系我问我能不能给她带回去。我看到微信的时候她已经登机了。我实在抽不出时间,微信问她能不能闪送,我第二天就去上海了,实在没有时间去她家取。她在日本转机时看到我的微信,给她哥打电话,半个小时之后,耳机就到我婆婆家了。所以我到了美国之后联系晚一步回来的某人请他帮我买回来。某人像任何一次我麻烦他帮忙一样,先大怒:“谁给你买啊!”因为他也离开上海了。我默默地继续努力请求,他上网一番搜索,找到了店家的电话,打电话过去,联上对方的微信,把我手绘的耳环图样发给对方。很快,我收到了店主拍的照片,确认耳环式样。一点都不差。我高兴地说:把照片上的两副都买了吧。
店家居然再接再厉地问上面那副银杏叶子有个新款,你要不要新款?当时正是我的半夜,我第二天才看到,某人已经买下了新款。我还是更喜欢旧款,俩人居然又给换回来了。就跟快递不要钱似的。


这几年好几次都是从香港入境,在深圳经常过境一两晚。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到现在,居民平均年龄仍然只有32.5岁。这几次我们都住福田,福田有地铁直达香港。深圳的女友们告诉我,福田区做为深圳的中心地区和新建的时髦区南山区(深圳南山"疯狂建筑"是如何炼就的?)都已经被香港人占领了。上次去深圳的时候,为和女友们聚会,某人先带团圆去横琴,我独留深圳一晚。
虽然大家好像都对蔡澜的餐馆点心店评价不高,但是我就是觉得很好吃,每次路过深圳都要去一次。当然这种不被看好的口味偏好,只能自己去,这不机会就来了。在国内旅行我们一般都打滴滴,所以我很少用高德地图。在酒店查好地址,步行距离就有蔡澜Pho的分店,不远处还有女友推荐的当红面包店。我已经很多很多很多年没有一个人在陌生城市转的经验了,所以我拿好手机,兴冲冲开着高德地图就出发了。南方城市的空气都是水汽四溢的,深圳城外路边的植物疯狂如雨林里的植被纠缠,深圳是一座用城市建设在绿意氤氲中框出线条的城市。

深圳最早的做为特区就是面对香港港口的一条平铺开的长条形地区,曾经还分为关内关外。这条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正式名称“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直到2018年1月15日才正式取消。真难以想象仅仅是6年前,港珠澳大桥开通的时候,我感觉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关内关外的说法了。那之后的说法是“深圳再无关内人”。这条曾经的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现在做了一条徒步路线这条线如何影响深圳并创造了中国城市发展奇迹 。(这个up主在b站叫做小柳Salix,内容比YouTube上更多。在小红书上叫做小柳瞎逼逼,只是个旅行摄影号。他也在城建设计院工作,他视频的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讲的挺好的。)深圳这个一长条的城市中间,有从头到尾贯穿的山脉,深圳市正在规划建设联通整个穿城山脉上的徒步路线。(我们要把深圳所有的山连起来!)
这座年轻的城市不仅仅绿意盎然,整座城市的建筑本身也新崭崭的。我对着高德地图走在人行道上,等绿灯过马路,有种非常奇怪的感觉:感觉我好像走在我自己在游戏中建出的城市里。一切都簇新、美丽、欣欣向荣。

下面上图中玻璃摩天大楼下面的扁平建筑是深圳市图书馆的老馆。

在找面包店的时候,我在一个十字路口,过了好几趟马路。一个十字路口三个方向都是大商场。我每个都进门兜一眼,正是晚饭时分,每个都满是年轻人在餐馆与餐馆之间游弋。一个商场外的自动扶梯边上,几大快递公司联合参与的丰巢快递箱立了一片。不时有年轻人和快递员来取放包裹。丰巢这个主意,我估计着也是为深圳这种全是年轻人的地方量身定制,小年轻家里并不会时常有人收发快递,如果小区的社区服务不够用,那么丰巢就恰好补上了这块儿。商场是在向下沉下去一层的地面上建的,室外的自动扶梯从路面一层往下通向商场大门。我忽然福至心灵:面包店的地址里的B1是地下一层的意思吧?我四下打量一番,从边上的地铁站走了下去。做为一个长期(划掉,永远)生活在郊区,以车代步的人,此刻我深刻认识到我的世界观是平面的,而大都市的景观是立体的。地铁站里貌似跟相邻地铁站已经在地下打通,形成地下一线的商铺。经常听到网上说生意难做,但是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在地上几层商店的下面再沿地铁线延伸出去一线商店,每个商店都年轻人聚集的场面,哪怕也许人口与商铺比例并没有比其他地方更高,但直面这种数量上的规模对于我这个郊区人来说仍然是非常震撼。

网红面包店前当然排了一条转了弯的队伍。我前后转了转看看都有啥就排在了队尾。队伍移动得挺快,我后面也很快排了不少人。随着队伍的前行,我很快意识到我前后的男女老少,全部都在讲粤语,然后我听到唯一的店员也在跟顾客讲粤语,这就有点儿尴尬了。我听说福田区和南山区都被香港人占领了,深圳本地人已经不来了,我以为这句话是一种修辞语言,没想到是具体的实际描述。当我越来越接近队伍头,不由得开始焦虑店员是否会像一些香港店员一样对普通话置之不理一样难道我要用英文这也太诡异了时,店员只一眼就看出我不是香港人,还未等我开口,马上转普通话交流。大都市的人就是见多识广!
我们在深圳只去了钟书阁。钟书阁极好地平衡了网红打卡书店和实体书店之间的差异。钟书阁著名的几圈螺旋书架从正门就是最好的引人入胜的视角,门边上站着个小姑娘,对着在门口驻足拍照的人流不停地说:“打卡照相往里走。”小姑娘身后有一张小桌,上面高高低低摆了十来杯各式各样喝了一半的奶茶。估计是书店里不让带饮料入门,我印象里钟书阁里面也没有卖饮料的地方,实乃读书人专属之地。在每圈螺旋书架之间时不时出现打卡照相的人,但是并不多。书店里熙熙攘攘都是看书买书的。钟书店的选书也很赞,品类齐全,新书与长红书兼备,几乎是每个方向每个角落都有我感兴趣的书。与北京pageone的选书相比,钟书阁店面小,少一些冷门专业书籍,但是更年轻化,更贴近网络文化。圆子追的b站首映的国漫书和晋江大IP的网文实体书都有自己的位置。
对于喜欢的书店,必须买几本书支持一下。
深圳图书馆(旧馆)是朋友带我特地去的。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也可以进。深圳图书馆的老馆在福田区中心,所谓老馆只是我个人对比于在南山区的新馆而言瞎叫的名字。两幢建筑都是又美又时髦的地标性建筑。图书馆外有几个不同功用的上锁的柜子。朋友给我介绍,这些是在全市排布了200多个的借还书点儿的书柜。借阅者(理论上我也可以,打算下次试试。虽然其实微信读书对我已经足够方便了。)只需要在网上借书,然后指定取书的地址,就可以到自己选的书柜取书了。还书也是一样的手续。朋友说她给娃的书从来没有买过,都是图书馆借的,非常方便。我们去的时候是工作日的下午,居然我们是跟着稀疏的人流走进图书馆的!跟着人流下扶梯到阅读室,居然满座!我心生羡慕,总有一天我也要来坐一天。


下转八千米之上的浮光掠影
地域贴是一个非常容易引战的话题。

这几年每年回国玩都步履匆匆,实际用步伐,用车舆,甚至用飞机,用高铁去感知丈量的土地,比地图上看上去要广阔复杂许多。每年对着地图做攻略的时候,都必须按照时间大刀阔斧地删除塞不下的行程。开头几年还念兹在兹舍不得地想:“下次,下次,一定要再来,把遗憾都补上。”这样想了几年之后,我今年居然非常佛系:反正无论怎么样都玩不全面的,天地广阔,想象中的故地重游其实远远被时移世易抛得远远的。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专心关注眼下就可。
也因为旅程匆匆,我们根据目的地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选取出入境地点,这几个超级大城市都成为我们旅行的过境点。没有哪次在这几个城市好好玩过,每次都是过境的浮光掠影。这些印象最多只能算是惊鸿一瞥,连旅游心得都算不上。
北京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变化不能算小,但因为在我心中完全没有旅人眼中的猎奇色彩而成为我眼中的灯下黑,除了聚会聚餐探亲裁衣,就没有玩过。某人反而比我兴致高,他在盛夏的北京仍然早晨6点出门晨跑,回来一身汗地说:外面很多跑步的人。他怀揣着当年骑车上下学的记忆,带团圆骑共享单车穿长安街、逛大学校园、去颐和园,最后再骑车回家。我则全程躺平在我婆婆家里吹空调。这座城市里不仅充满了我的回忆,还充满了所有回忆的数量众多的共谋以及共谋们毫不客气毫无保留的提示,清晰保真,决不允许遗忘。我谢谢她们。所以我就没啥好奇心。
上次在前门,看到正对着前门楼子的一家书店叫做Page One。我很多年没逛过书店了,主要现在都读电子书,搬家方便,哪怕亚马逊Kindle撤出大陆,白损失我多年购买的中文书,我也觉得相当无所谓,因为微信读书交个月费就读不完,根本读不完。但那Page One别看名字起了个洋文的,不够美,但是大门的一溜儿橱窗里全是关于苏东坡的书:什么东坡新传,什么苏东坡的朋友圈。展示的新书并不多,橱窗的大面积确实挂着一句一条的苏东坡的诗句。其实条幅设计并不怎么美,跟苏杭的比起来。但我当时就顶不住了,非进去不可。这是团圆第一次进中国的书店。Page One显然是个打卡拍照年代的书店,内饰非常漂亮,但是又完美继承了北京出版社多,书店非常专业的那种氛围。
圆子跟某人去点饮料坐下来喝,书店的二层和三层都专门有一面巨大的窗和空地给人看前门楼子的景色。Page One里按照书籍类别,每层都有不少英文书籍,必须强调都是新书。而且多数书都有塑封打开给人试读的样本,甚至包括一些很贵很厚实的大开本画册。贵重的画册样本被珍而重之地单独打开放在一个独立木架子上。Page One 里的英文书籍也是紧跟英文出版潮流的。团子跟着我到处摸摸看看,不亦乐乎。她看上一本鸟类的书,我查了一下英国出版的,美国并没有。当时我们假期即将结束,一路已经买了不止一个行李箱的东西,又很久没有买过实体书,下手还颇小心翼翼。其实在北京的书店的体验是在所有的城市的书店里最好的,我事后十分后悔没有多买几本。北京的书店仍然是爱书人的家园,书籍品类多且繁,各类别的新书在整个书店的专门类型的区域。书店里人挺多的,都是站着翻书看的人,我基本没看到照相打卡的。收银台也一直忙碌。卖的饮料相当一般,座位也都是空的,显然不是靠饮品赚钱。就真是个买书卖书的地方。
我和团子一遍翻一本装饰艺术的画册一遍小声评论内容。边上一步之遥站着两个女孩,我看大概可能是高中生?高考完了?俩人一起翻看一本讲迪士尼历史的画册一边用我能听见的音量在聊天。整本画册翻完也没见家长,应该是两个小姑娘自己出来玩吧?两个人一起回忆小时候自己妈妈给买了全套英文版迪士尼动画好方便自己学英文。那种很多人聚在一起,舒适的翻书看书找书的放松氛围让我想起来当年每年跟同学同好一起去逛半价书市的盛况。



中国是小提琴的重要产地。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小提琴产自浙江黄桥古镇,就是黄桥烧饼那个黄桥,就在今年春天我们去看千垛油菜花田的兴化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北京的乐器行聚集在新街口,每个门脸儿都不大的双开门,门里的店铺也没有比门脸儿更大多少。每间店里都只专卖一种乐器,密密匝匝,整整齐齐把四壁都摆满。小提琴店的墙壁最上方,成排的小提琴之上挂着几张老板与意大利(可能,有名?)琴师的照片。装小提琴的玻璃门的木柜前,放着个快两尺高的玻璃盒子盆景,里面假山石布成峻岭模样,上面青苔遍布,溪水潺潺。更衬得这一方天地如袖里乾坤,一对平平无奇的玻璃门像是一扇任意门,把人从门外灰扑扑的街道上传送到一个雅士的世界。第一年去的时候,某人先在微信上找好了小提琴店的老板,带着圆子来租了两把琴暑假用。圆子在奶奶家练了两天琴,说这把几十块人民币一个月的琴比她在美国的琴要好。第二年,团圆正好要换琴,我们带着团圆一起去选琴。过去,团圆的琴都是老师替她们选好,我只去琴行付钱拿琴。团圆去之前还很热切,进了琴行却被任意门里的小小的琴之世界套潺潺流水的盆景世界唬住。琴行老板看着很精干,实际上儿子已经成年,开始给他打副手。老板也不用定音器,光凭耳朵微调琴弦,然后随手拉一段试音。老板说他不识五线谱,完全是自学拉琴。小小的店里还有个非常有精气神的壮年人,虽是盛夏,他在白衬衫外还穿着件很贴身的西装马甲,也正在挑琴。跟我们这种掏钱的家长不懂琴的人不同,他就先拉一段,然后跟老板慢慢聊,看上去好像很喜欢,但是就是不掏钱。老板很神奇地还记得我们,见到我们进门就上前来招呼。像任何一个不能让话落地上的标准的北方人一样,壮年顾客也一起涌上来。他看到团圆的胆怯,提出他替她们试琴,他拿起琴就来了段古典的,乐声悠扬,他给出了比他在挑的琴略低的评价,然后继续跟团圆说:他去年退休之后才开始学琴,从基本功音阶开始,熬过了艰苦枯燥的手型、姿势,终于开始拉曲调了。(说一句人话就是这老板和这个壮年顾客都是于音乐和琴上有天赋的人。)
其实团圆明明可以也是可以脱谱拉琴的。我十分纳罕她俩的表现,经过超过一年的观察,发现她俩对于这个店印象十分深刻,俩人只需用两三个字就互相指明这个店,而且几天之后在上海的琴行她俩表现完全不同,显然是进了这个店被打蒙了。
第三次去北京的琴行,还是为了换琴。这次看店的是老板的儿子。他迅速而和气地看了我们四个人,然后把我们带回来的两把琴,拿在手上仔细端详了一番,表现出很认识手上的琴的样子,问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琴。见我们迟疑,他开始推荐,我们不语,他瞄了我们两眼,他继续往上推荐,说:“我这里有两把双胞胎琴拿给你。”他说:十年前他父亲去意大利参展背回来一块阿尔卑斯的枫木板,就亲手做了这两把琴,再也没有了。我因之之前听过做琴的人强调“欧料”感觉好奇,不禁问:“枫木也不稀奇,为什么国内的不行?”他答:做琴的枫木都是百年大树,木板要很大,国内是严禁砍伐的。这木头砍下来要推放在那里三十年以上,把所有的变形都放完,才算可以开始用来制琴。所以这两把琴的木头那是不知道多少年前砍下来的。
团圆经过一年的心理建设,仍然进门就把本来记得的谱子都忘了。年轻老板看了一眼团圆的踌躇,马上说那拿谱试一下吧。他从一摞书中拿出一本说这本她们肯定可以,拿出一本古典音乐。我一看说:“她们不认识简谱,有没有五线谱?”他又一通翻,拿出一本,我一看的确是五线谱,里面全都是我那个时代的中文歌曲,就是共青团团歌,洪湖水浪打浪之类的。我说行,就这本吧,试把琴也不用用太多技巧。团圆对这本年代久远的中文歌曲十分感兴趣,这应该是她们第一次接触50-80年代受中国民歌影响的时代曲,对她们来说十分新颖。俩人用脚打着拍子,一页一页一首一首地拉了下去,叫都叫不停。我垂着眼睛听。听完,原本把注意力平分在两个家长身上的年轻老板,再介绍琴就主要看着我的眼睛讲了,并说团圆比之上次技巧长足进步。我深深地思索:我记得上次买琴他还是特地把他爸爸叫出来的,现在已经独当一面了。
这两把琴,团圆背回奶奶家,就用她俩之间通讯用的特定音量(比嘟囔音量大一点),和她俩之间通讯之特定简洁词语句型,互相表达十分之满意。回来上课时,老师照例先调琴,他自己用着一只意大利的看着挺有年代感的琴。把团子的琴拿到手上看了一眼,说:“这是啥啥啥模式的琴。你多少钱买的?”说完觉得不合适,一秒没停迅速转移话题。我做为一个没有好奇心并且大大咧咧的北方人,从来没有关心过他的琴价几何,但并不介意告诉他我们这琴多少钱,就把话题转回去告诉他。


上海的琴行聚集在上海音乐学院边上,方便师生买趁手的兵刃和耗材。上海的这个小提琴琴行门脸儿跟北京的差不多大,屋里全都是跟小提琴有关的物件,有点儿杂乱,没有北京琴行那种只见一排排一列列锃亮的琴的那种先声夺人。我们是在第二次去北京琴行的几天之后到上海琴行的。老板是位中年女士,腿脚有点儿不灵便。她正在跟一位年轻姑娘推荐把琴。年轻姑娘试了试琴,仔仔细细地讲述自己喜欢这把琴的哪里,女老板也十分耐心。团圆一改几天之前在北京琴行的胆怯,在女老板拿出两把琴让她俩试试的时候,团子一边用脖子夹着琴,利落地拉琴调音,一边在屋里的空地上走来走去,给年轻姑娘和女老板的对话配音。姑娘最后买了把弓,说再看看其他店再决定那把琴,满意离去。姑娘走后,团圆再试琴也毫不犹豫。
两天之后,团子神秘地跟我说:“如果你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在上海琴行我们敢拉琴,我也可以告诉你。”
“愿闻其详。”
“那个姑娘拉的音全都跑调了。”
到。。。。也不用这么。。。恃强凌弱吧。。。。。
我们来短租两把琴,我甫一开口,女老板并没有回答琴的问题,而是反问我:“你是北京人吧?”我大惊,因为在我不特意带出(微弱的)北京口音的时候,应该她是第一个一句话就认出我的口音的。然后她先自我介绍:她也是北京人,20年前来上海开琴行。她们琴行在北京也有分店,所以我们可以在北京上海两地租、还都可以。然后分析了一下上海人和北京人的性格区别,在上海做生意的感受。非常老乡见老乡。她们的琴都是琴行自己做的,用的都是欧料。在意大利也有自己的店。讲话间,音乐学院的一个老师熟门熟路地进来跟她打个招呼,拿走一批松香,说是给自己学生的。很快出门而去。
女老板调琴,是规规矩矩用定音器的。原本我们来短租两把琴,本来也不是很挑,然后我们就团圆岁数胳膊长短展开讨论,她给我们推荐了一把“坤琴”。所谓坤琴,就是女孩子用琴。这是一种充分发挥中国人民智慧的制式。因为正常小提琴尺寸是按照全尺寸,分1/4,2/4,3/4,全尺寸,这样。琴上的耗材也是按照尺寸来的。而所谓坤琴,就是为胳膊稍短的女士们造的7/8的琴。圆子正好在排斥升尺寸的一根筋阶段,我们也意志不坚定地本着中国人的四大信仰之一“来都来了”,好奇地试了一下坤琴。这种神奇的制式并非通用制式,所以所用耗材就都用全尺寸的。
最后。。。我们买了一把坤琴,短租了一把3/4,另一把3/4 女老板白送给了我们。弓和松香也都有优惠。
就很神奇,感觉大上海寸土寸金之地,在黄金地价的缝隙中间,茂密地生满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小企业,形成一个成熟的大都市的多样的商业生态圈。



在城市街道上的LED播报股市信息的,还有哪个城市?

上海的书店我们逛了两个,茑屋和思南书局。也许是这两个书店的选择有问题?(不过朵云和思南应该是一家的,从我买书的包装上看,所以朵云估计也是这个路数的。)而且我们也没有(时间)去逛上海的图书馆。茑屋时髦大气,思南书局是开在一幢老洋房里的书店,房子是冯玉祥和柳亚子的故居。窄小的空间分隔十分出奇制胜,居然还辟出一块儿小小的展览面积。两个书店都美不胜收,是拍照打卡胜地,同时也非常读书人、买书人不友好。我震惊地发现茑屋和思南书局里基本上没有一本书是可以试看的,全部都包着塑封。茑屋里的画册集中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更加在塑封外面贴着醒目的自拆塑封罚款的标识。思南书局走的是另一条路线,思南书局做为老洋房,总体面积不大,分隔成了很多小间,每个小间里摆着个大学生岁数的雇员,我走到哪儿跟到哪儿,火眼金睛地盯着看我有没有私自拆塑封。我对这俩书店的操作非常困惑。注意了一下都什么人在书店里流连,显然能被这么人盯人战术跟着,说明根本没什么人在书架之间翻书看,这两个书店里,思南书局最多的是打卡拍照的姑娘们,其他的都是拿着笔记本电脑买杯饮料把网红书店当作咖啡馆来使用的青年男女。茑屋里英文书还是新出版的,思南书局的英文书是书页装订已然快开始脱离的旧书,旧书也是包着塑封的,而且问店员也不可打开看。估计就是什么地方批发的旧书。
虽然我对这两个书店非常不满意,尤其是思南书局,不满意到,虽然它很美,我也不拍照的地步,但是我在北京书店开了买实体书的荤,就有点儿煞不住。在茑屋我特地跑到日译中的书籍部分,挑了一本日本人绘记的民国时代的《北京风俗图谱》。我大学的时候曾经在半价书市上买过一本纯绘画的老北京的百行百业。非常可爱的一本书,里面很多行业现代社会都没有了。所以哪怕包着塑封,我对内容是相当认可的。这本书成书于1926年3月,两个日本博士,青木正儿编图,内田道夫解说。买回来确实挺喜欢的。在思南书局则纯粹是冲动购物,当时蔡崇达的《草民》刚出版,我很喜欢,在微信读书上就读了。除了卖饮品、糕点,茑屋还卖一些日本造的工艺品首饰,思南则卖文创产品。所以在付钱买饮料的时候,在思南的收银台附近的桌子上的书是新出版的热销书,倒是有开塑封的。我看到了《草民》的实体书。首先,我喜欢这本书,其次,实体书真可爱,行李箱不可能塞不下一本书吧?就,。。。忍不住冲动购物了,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执念?

今年去上海,选择住在浦西的徐汇滨江的西岸梦中心。西岸梦中心是MVRDV和大舍联合在原亚洲最大水泥厂(上海水泥厂)旧址上转型建设。滨江区这些年,或者说上海这些年,像是跟深圳比着聚集名牌设计所做地标式建筑:上海滨江设计有多牛,之浦西滨江

然后再他山之石一下,贴一下别的号的关于西岸梦中心+传媒港的八卦蛐蛐儿:
扒一扒西岸梦中心+传媒港背后的设计天团
简单粗暴地一句话总结就是徐汇滨江是很新的时髦地区。我们到上海的那天,暴雨倾盆。司机说梅雨天结束了。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都是高温天气。4个多小时的高铁隔开了北京滴滴司机的鲁蛮和上海滴滴司机的温文尔雅。我要从上海离境,带了行李。我本提出箱子可以怎样塞一下,以免压坏了皮座椅。上海司机略惊讶地说:“没关系,就放座椅上。”在暴雨中,正赶上了上海的晚高峰,等我们到了酒店,雨停了。司机帮我们把行李拿下车时,右手实在忍不住飞快地抚了一下被箱子压住的座椅皮面。
徐汇滨江的夜晚非常美。西岸梦中心的酒吧餐厅冰激凌店9点都纷纷打烊,室外的座位上仍然坐着流连忘返的年轻人们在畅快聊天。虽说除了辅导孩子学习,江浙无夜生活,9点对于一个都市仍然是相当早的关门时间,不知道有什么讲究没有。但是店铺的施工却是一直持续到子夜的,怕不是3班倒,整夜赶工的。临江的栈道上,对着黄浦江的三层错落平台上,三三两两的全是年轻人在散步,闲坐乘凉。某人忍不住掏出手机查了查金价一样的房价。虽然温度比白天低,暑热并未完全褪却,走起来还是会出汗的。走到半途,我一身的汗,黑黢黢的江水有温柔的波声,栈道的灯火阑珊处,有一个自动售卖小亭非常超现实地闪着明亮的荧光灯,仿佛来自未来世界。手机刷码打开玻璃柜门,我们挑了两瓶冰镇的茶饮,售贩机自动结算应付款。
有家平台上的小店,我们到的那天夜里11点还在施工,第二天一早6点,某人出门晨跑,小店在做验收。11点我们出门去吃中午饭时,小店门口已经有几位模特,几架相机和媒体人,在做开店宣发了。12点我们吃好饭在路过,模特和媒体人都走了,小店已经开始正常营业了。速度快得都没想到要照施工和验收的照片。我曾经以为上海这种寸土寸金之地,基建早已结束。结果不仅仅在梦中心就看到不停的店铺施工,跟上海的滴滴司机一聊说上海仍然在疯狂扩张。(我们当时刚刚从云南回来,云南做为上海的转移支付省,把住宅用地跟上海的绿地面积兑换,所以上海才可以继续不断建筑。)前面黄伟讲滨江路的建筑视频里也说浦西滨江还有很多建设计划。
快到二伯父的家的时候,滴滴车下高速,上海的住宅区绿化非常好,虽然不是新的小区,但绿化理念非常新。马路和小区之间辟出一片绿地,恰逢周末,能看到有年轻人在顶上或躺着或散步,司机说周末烧烤也在这里。这片绿地被特地做成一座坡地,对着马路这面陡,对着小区的一面则是缓缓的长坡,坡顶和绿地四周都种了一排树。做为一个外行人,我觉得这个设计太了不起了,居民的休闲可以在缓坡那面,陡坡那面不仅阻隔马路上的交通噪音,而且还为缓坡这面的人群提供了隐私的保护。我们坐在车里望过去,只看到在陡坡的顶上,有人在高高的山顶走着,阳光灿烂,树影茵茵,舒展肆意。
酒店大堂在二楼,一楼有唱片展示,上海风格显著的装饰画和海报,一间咖啡厅,和一个小首饰铺子。我看中了一对耳环。正好有个姑娘也看中了,叫了店家来取一副新的。我不想一天都带着这副耳环到处走,就问店家几点关门,她答10点,我觉得我关门前肯定能回来就说我晚上再买。结果晚饭回来,我早就把耳环抛之脑后,直接和某人沿江散步。等我们回来刚刚好过了10点。第二天一早我就离境了,原本是安慰自己遗憾也是旅行的一部分。等我坐上飞机了,忽然想起来,这是在中国!两天前在北京,我就待两天,这两天密集安排了不同的聚会,改衣服,扫墓,收拾行李。结果有个同时间回国的女友到了北京机场,她哥给她打电话说她耳机落家里了。她微信联系我问我能不能给她带回去。我看到微信的时候她已经登机了。我实在抽不出时间,微信问她能不能闪送,我第二天就去上海了,实在没有时间去她家取。她在日本转机时看到我的微信,给她哥打电话,半个小时之后,耳机就到我婆婆家了。所以我到了美国之后联系晚一步回来的某人请他帮我买回来。某人像任何一次我麻烦他帮忙一样,先大怒:“谁给你买啊!”因为他也离开上海了。我默默地继续努力请求,他上网一番搜索,找到了店家的电话,打电话过去,联上对方的微信,把我手绘的耳环图样发给对方。很快,我收到了店主拍的照片,确认耳环式样。一点都不差。我高兴地说:把照片上的两副都买了吧。



这几年好几次都是从香港入境,在深圳经常过境一两晚。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到现在,居民平均年龄仍然只有32.5岁。这几次我们都住福田,福田有地铁直达香港。深圳的女友们告诉我,福田区做为深圳的中心地区和新建的时髦区南山区(深圳南山"疯狂建筑"是如何炼就的?)都已经被香港人占领了。上次去深圳的时候,为和女友们聚会,某人先带团圆去横琴,我独留深圳一晚。
虽然大家好像都对蔡澜的餐馆点心店评价不高,但是我就是觉得很好吃,每次路过深圳都要去一次。当然这种不被看好的口味偏好,只能自己去,这不机会就来了。在国内旅行我们一般都打滴滴,所以我很少用高德地图。在酒店查好地址,步行距离就有蔡澜Pho的分店,不远处还有女友推荐的当红面包店。我已经很多很多很多年没有一个人在陌生城市转的经验了,所以我拿好手机,兴冲冲开着高德地图就出发了。南方城市的空气都是水汽四溢的,深圳城外路边的植物疯狂如雨林里的植被纠缠,深圳是一座用城市建设在绿意氤氲中框出线条的城市。

深圳最早的做为特区就是面对香港港口的一条平铺开的长条形地区,曾经还分为关内关外。这条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正式名称“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直到2018年1月15日才正式取消。真难以想象仅仅是6年前,港珠澳大桥开通的时候,我感觉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关内关外的说法了。那之后的说法是“深圳再无关内人”。这条曾经的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现在做了一条徒步路线这条线如何影响深圳并创造了中国城市发展奇迹 。(这个up主在b站叫做小柳Salix,内容比YouTube上更多。在小红书上叫做小柳瞎逼逼,只是个旅行摄影号。他也在城建设计院工作,他视频的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讲的挺好的。)深圳这个一长条的城市中间,有从头到尾贯穿的山脉,深圳市正在规划建设联通整个穿城山脉上的徒步路线。(我们要把深圳所有的山连起来!)
这座年轻的城市不仅仅绿意盎然,整座城市的建筑本身也新崭崭的。我对着高德地图走在人行道上,等绿灯过马路,有种非常奇怪的感觉:感觉我好像走在我自己在游戏中建出的城市里。一切都簇新、美丽、欣欣向荣。

下面上图中玻璃摩天大楼下面的扁平建筑是深圳市图书馆的老馆。

在找面包店的时候,我在一个十字路口,过了好几趟马路。一个十字路口三个方向都是大商场。我每个都进门兜一眼,正是晚饭时分,每个都满是年轻人在餐馆与餐馆之间游弋。一个商场外的自动扶梯边上,几大快递公司联合参与的丰巢快递箱立了一片。不时有年轻人和快递员来取放包裹。丰巢这个主意,我估计着也是为深圳这种全是年轻人的地方量身定制,小年轻家里并不会时常有人收发快递,如果小区的社区服务不够用,那么丰巢就恰好补上了这块儿。商场是在向下沉下去一层的地面上建的,室外的自动扶梯从路面一层往下通向商场大门。我忽然福至心灵:面包店的地址里的B1是地下一层的意思吧?我四下打量一番,从边上的地铁站走了下去。做为一个长期(划掉,永远)生活在郊区,以车代步的人,此刻我深刻认识到我的世界观是平面的,而大都市的景观是立体的。地铁站里貌似跟相邻地铁站已经在地下打通,形成地下一线的商铺。经常听到网上说生意难做,但是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在地上几层商店的下面再沿地铁线延伸出去一线商店,每个商店都年轻人聚集的场面,哪怕也许人口与商铺比例并没有比其他地方更高,但直面这种数量上的规模对于我这个郊区人来说仍然是非常震撼。

网红面包店前当然排了一条转了弯的队伍。我前后转了转看看都有啥就排在了队尾。队伍移动得挺快,我后面也很快排了不少人。随着队伍的前行,我很快意识到我前后的男女老少,全部都在讲粤语,然后我听到唯一的店员也在跟顾客讲粤语,这就有点儿尴尬了。我听说福田区和南山区都被香港人占领了,深圳本地人已经不来了,我以为这句话是一种修辞语言,没想到是具体的实际描述。当我越来越接近队伍头,不由得开始焦虑店员是否会像一些香港店员一样对普通话置之不理一样难道我要用英文这也太诡异了时,店员只一眼就看出我不是香港人,还未等我开口,马上转普通话交流。大都市的人就是见多识广!
我们在深圳只去了钟书阁。钟书阁极好地平衡了网红打卡书店和实体书店之间的差异。钟书阁著名的几圈螺旋书架从正门就是最好的引人入胜的视角,门边上站着个小姑娘,对着在门口驻足拍照的人流不停地说:“打卡照相往里走。”小姑娘身后有一张小桌,上面高高低低摆了十来杯各式各样喝了一半的奶茶。估计是书店里不让带饮料入门,我印象里钟书阁里面也没有卖饮料的地方,实乃读书人专属之地。在每圈螺旋书架之间时不时出现打卡照相的人,但是并不多。书店里熙熙攘攘都是看书买书的。钟书店的选书也很赞,品类齐全,新书与长红书兼备,几乎是每个方向每个角落都有我感兴趣的书。与北京pageone的选书相比,钟书阁店面小,少一些冷门专业书籍,但是更年轻化,更贴近网络文化。圆子追的b站首映的国漫书和晋江大IP的网文实体书都有自己的位置。
对于喜欢的书店,必须买几本书支持一下。
深圳图书馆(旧馆)是朋友带我特地去的。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也可以进。深圳图书馆的老馆在福田区中心,所谓老馆只是我个人对比于在南山区的新馆而言瞎叫的名字。两幢建筑都是又美又时髦的地标性建筑。图书馆外有几个不同功用的上锁的柜子。朋友给我介绍,这些是在全市排布了200多个的借还书点儿的书柜。借阅者(理论上我也可以,打算下次试试。虽然其实微信读书对我已经足够方便了。)只需要在网上借书,然后指定取书的地址,就可以到自己选的书柜取书了。还书也是一样的手续。朋友说她给娃的书从来没有买过,都是图书馆借的,非常方便。我们去的时候是工作日的下午,居然我们是跟着稀疏的人流走进图书馆的!跟着人流下扶梯到阅读室,居然满座!我心生羡慕,总有一天我也要来坐一天。


下转八千米之上的浮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