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口水―上海的风景

Posted: 2005-05-11 4:00
by CAVA
每每有人要到中国来观光,我总唐僧般地唠叨一遍:时间紧呢上海就不要去了吧,没什么可看的,没有你们向往的传统中国。前星期在上海开会,一群老外周末需要安排去处,总不能放任他们在襄阳路市场待上两整天吧,去景点呢,我们两个本地人也带不过来十几号人马。亏得某MM灵机一动,最后安排他们去参加宾馆组织的上海一日游,广大群众反映居然还比较满意。外滩玉佛寺豫园九曲桥是传统项目,现在又有浦东、新上博,加上汾阳路的工艺美术研究所(所谓小白宫的)和丝绸博物馆(没听说过,主要结果是很多人买了蚕丝被),一天还真够赶的。

之后一周在上海办公室上班,天天傍晚坐班车从外高桥往市区,一路堵过去,到了陆家嘴隧道口更甚,2小时到家算是正常的。这种时分唯一的娱乐就是看太阳下山(山?),空气污染不重的时候,上海现在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晚霞和落日,映衬着周围办公室的蓝色玻璃幕墙和道旁的绿荫,倒也颇为美丽。我几乎没动念请求班车以后配上迷你吧,喝喝气泡饮料看夕阳,这样的黄昏就不会那么难挨了。估摸着这种超小资超扭捏作态的念头一讲出口就会给大家打下车去,遂闭口。

长假在上海,某人家里坐不住,天天将我拖出去做游客。先是不能免俗去了襄阳路,飞快地选了两件衬衫,飞快地将价钱还到三分之一以下,我自己又飞快从铺天盖地的仿铁芬尼银饰摊子里选了根项链配夏天的低领衫,就从八爪鱼似的‘A货要伐’人群中突围而出。沿着襄阳南路到复兴路转弯,越往西的街道越安静,走到汾阳路再到武康路,几乎连公交站点和商店的影子也不见了。梧桐洒下大片浓荫,掩映在某街角的常常有艺术装饰或现代派那种线条简练的公寓,外观多经过修葺,里面保养得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好比我们某日去静安小亭市场逛,车子停在常德公寓门口,从装着铁栅栏的窗口看进去是黑乎乎油腻腻的厨房间,和我们从前石库门弄堂的后门进去的风景简直一样。

这一看看出味道来,随后几天我们经常在那附近兜过来兜过去,尤其喜欢绍兴路和太原路。经过跳水池的时候,我还特意指出来给某人看。某人一路走一路讲,咦,这里和巴黎某些街道没有什么两样嘛,以前老是来上海,怎么没有发现有这样的角落呢?我有同感,家门口的风景视而不见是常情,十年八年前又都普遍缺乏闲情逸致,和小资作家作品的导引(嘿嘿),好看的房子不是年久失修,就是藏在围墙里面,后来的透绿工程倒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到了瑞金宾馆里头看野眼,七八只餐厅里倒有一大半在办婚筵,我们躲在《ECONOMIST》办公楼隔壁的酒吧里,谈论从前办公室天天看到这片花园,也没是木知木觉觉得无啥啥,过了十年,办公室老早搬走了,倒来从花园里看大楼,真讲不清楚是什么感觉。

买了一本讲法租界老房子的书,看到后来直要笑出来。如今上海和上海人往往爱标榜自己的‘洋气’,其中最津津乐道的是从前租界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是受他人统治的屈辱,如今成了自家的‘文化底蕴’了。讲新建筑呢,就会有人,比如该书的外籍作者出来讲:我常常想,不知道中国人有否意识到这些老房子不仅美丽而且耐久? 我立刻想起玛丽安东奈她老人家当年也劝人吃肉糜来着,一两千万的大城市,从前又不富裕,美丽耐久的房子想了又有P用?

Posted: 2005-05-11 6:09
by 海岸
多么巧,假期我也去了太原路走走

Posted: 2005-05-11 8:01
by Knowing
问题是好多楼房,丑陋而质量差,偷工减料盖了出来,过些年又要拆,更费。

Posted: 2005-05-11 8:15
by CAVA
Knowing说得很对。同样的资金,差不多的地段,有些人造出来的房子硬是比别人难看,或者偷工减料。中国房子很大的弊端在于缺乏养护,等到连外墙都剥落得差不多了,好,给刷层灰色涂料冒充从前的清水墙 ― 北京什刹海附近的胡同就这样。

我当时撇嘴巴,主要是应为该作者女士住着舒舒服服的老公寓,在宽敞幽静的德国领事馆的雕花山墙的照片边题下如上大字,全不顾她几年前写下该行大字时还有很多家庭住得挤不可言,连煤气卫生间都没有。

Posted: 2005-05-11 8:29
by Knowing
说的是,房子维修是很重要的。不维护再耐用也顶不住。维修呢--贵。老房子虽结实,设计上没考虑很多现代设备,效率未必高。比如隔音虽好,供暖隔热系统未必有效,能源角度来讲很浪费,如果要升级把玻璃窗都统统换过之类当然也贵。空间利用率当然低--一则以前人口没那么多,二则以前的贫民窟早就不见了,咱们看见都是有钱人的房子,当然不用一家八口挤二室一厅。她说这种话可不是扯淡。
二战以后普遍的有个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过程,所以楼房建的快,设计上层高降低,用料比较省,跟战前房子风格不一样了。也不光是上海.

Re: 口水―上海的风景

Posted: 2005-05-11 20:51
by silkworm
CAVA wrote:我几乎没动念请求班车以后配上迷你吧,喝喝气泡饮料看夕阳,这样的黄昏就不会那么难挨了。估摸着这种超小资超扭捏作态的念头一讲出口就会给大家打下车去,遂闭口。
笑得我差点岔气儿。

上次去上海之前,研读了那个上海美食地图文章。我们有一天走到衡山路路口,正好经过香樟花园,斜对面还有一幢带花园的洋房开成餐厅---院子里花草生机勃勃的。一时决定不了在哪家定位子,一干人派我去看菜单(这种糗事都派我去,555)。我发现香樟花园整个儿一个“精通川鲁粤”,而那个葡萄牙餐厅起码菜单看上去还正宗,当即定位。可惜天算不如人算,当晚我们被朋友带去吃了明星任泉开的菜馆---四川菜和东北菜混在一起,吃完我们这叫一个后悔。

Posted: 2005-05-11 21:17
by CAVA
香樟花园在桃江路口,东平路上的饭店看去比衡山路桃江路更好些,都有点靠地段卖价钱的意思。最近反复去吃的:川菜渝信,湘菜滴水洞,杭州菜张生记,还有巨鹿路不知名小店的本帮菜。

Posted: 2005-05-11 22:25
by 海岸
衡山路或者新乐路老早东正教堂对面的博多新记,你去吃吃看.蛮好的.衡山路(其实那段算是宝庆路很短)那家人多的时候拖个桌子在大弄堂里吃饭.特别家常开心.
还有衡山公园斜对面的白家餐室.小弄堂到低.也是几十年的名气.
我比较喜欢钻这种小馆子.
不过CAVA马上又要飞美国了...

Posted: 2005-05-12 4:24
by heihei
我跟CAVA喜好的那口还真像,巨鹿路那家是不是靠近富民路的,叫啥啥homes的本帮菜?

Posted: 2005-05-12 7:44
by CAVA
是富民路口的,叫阿毛。醉虾,黑鱼片都非常好吃,就是服务态度比较一般。
谢谢FANFAN,我准备下次去弄堂里的博多新记吃吃看。:-D

Posted: 2005-05-12 7:47
by Knowing
四川菜和东北菜混在一起
:shock: :shock: :shock:

Posted: 2005-05-12 8:24
by silkworm
是呀,先来一个辣子鸡(辣椒里找鸡丁那种),再来一个麻辣小龙虾,最后还有东北乱炖。我们晕菜,能在上海找到这种口味杂陈的餐厅,牛。

拿小本本把“阿毛”“博多”一一记下。

Posted: 2005-05-12 19:14
by 小林
我也拿个小本本记下了,下次回去希望它们还在,好一饱口福。同学来电邮说你们从国外回来怎么都像饿了很多年似的 :shock: 唉!

Posted: 2005-05-12 20:48
by 海岸
向CAVA学习,勇创半年多没去的襄阳路。
昨天下午被老板气坏了,抽身请假离开。我对买衣服无兴趣,努力挖掘别的有趣东西。林奕华说的好“物质为现代人提供心灵慰藉”。

进市场少不了过一关:那些推销假手表假包的人特别嚣张,多得赶也赶不走就堵着路不给人进去。可恶,他们都站到市场里面拉客了。

遇到一个厚实休闲帆布挎包开价120,我怀着一肚子对老板的怨气砍到40。
顶着大毒日头表情狰狞端详着收获,心里忽然软了一下,你想不出那个布包有多么可爱,印满了小狗图案,宁静温馨。
还买了顶牛仔蓝的宽沿布帽子,颇为“瑞丽杂志”风格,凶巴巴砍到30,立刻戴上遮太阳。

有一个店卖全部30块一个的包包,从旅行的到上班小包良莠参差,我选了一个小小的挎包。家里已经20个春夏秋冬包了,图个新鲜,随便上下班用。
还给朋友带了个30块的天蓝色巨大背包,人家带了孩子需要这么实用又漂亮。
老外很多专挑选NIKE大小包包,也30,多合算,他们简直兴高采烈。

再就是逛遍一圈方才找到的10块钱的棉布+蕾丝边的无痕内裤,全市场只有两家,其他的既贵又没这种样式,修饰臀线条穿着尤其舒服,我一口气买了高腰低腰半打,那家店实在难找.把印店铺号的店卡都要下。

逛完了在土耳其小馆子歇脚喝酸奶吃烤饼,巴掌大的二楼坐满老外,昵喃的土耳其背景音乐衬托着各种聊天语言,有两个说法语的老太太吃完沙拉笑嘻嘻互相展示战利品,绣花/镂空/皱布的白/米色/花上衣,阳光透过窗外的梧桐树影洒进来午后三点微风习习,金发老妇人和衣服俱漂亮之极。可恨我没带DC拍下她们。

Posted: 2005-05-12 20:49
by silkworm
恭喜发财,照片拿来。 :lol:

Posted: 2005-05-17 17:37
by grass
海岸同学你完了,下次回去一定还要缠上你当导购.

Posted: 2005-05-17 23:52
by mousehh
非常厌烦现在小资作家笔下上海的所谓的“风情”、“底蕴”一类,唧唧歪歪的想表达上海是多么的贵族及与中国别个城市的不同。其实在上海出生的女孩子都清楚80年代初上海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油腻的弄堂、被大卸八块的小洋楼以及他们窗户里头伸出来的竹竿上的胸罩裤头袜子等等,不晓得浪漫在什么地方,怎么在她们笔下上海女人就带了与生俱来的优雅了,和旗袍又有什么关系!

Posted: 2005-05-17 23:55
by mousehh
非常厌烦现在小资作家笔下上海的所谓的“风情”、“底蕴”一类,唧唧歪歪的想表达上海是多么的贵族及与中国别个城市的不同。其实在上海出生的女孩子都清楚80年代初上海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油腻的弄堂、被大卸八块的小洋楼以及他们窗户里头伸出来的竹竿上的胸罩裤头袜子等等,不晓得浪漫在什么地方,怎么在她们笔下上海女人就带了与生俱来的优雅了,和旗袍又有什么关系!

Posted: 2005-05-17 23:55
by mousehh
非常厌烦现在小资作家笔下上海的所谓的“风情”、“底蕴”一类,唧唧歪歪的想表达上海是多么的贵族及与中国别个城市的不同。其实在上海出生的女孩子都清楚80年代初上海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油腻的弄堂、被大卸八块的小洋楼以及他们窗户里头伸出来的竹竿上的胸罩裤头袜子等等,不晓得浪漫在什么地方,怎么在她们笔下上海女人就带了与生俱来的优雅了,和旗袍又有什么关系!

Posted: 2005-05-18 8:24
by 花差花差小将军
老鼠,是你么?老鼠?

Posted: 2005-05-18 8:50
by Jun
油腻的弄堂、被大卸八块的小洋楼以及他们窗户里头伸出来的竹竿上的胸罩裤头袜子等等,不晓得浪漫在什么地方,
偏偏我对这种风景记得最清楚,还有弄堂里涮马桶的声音和在搓板上洗衣的声音,弄堂口的小摊头,阁楼的小窗户,房顶上晒的杯子,坐在门口拍着蒲扇的老太太。

小时候的片段记得那么清楚,真是老了。带我去吃生煎馒头的外公外婆也都不在了。

Posted: 2005-05-18 11:38
by 布衣
刚从上海回来,也来说说我看到的风景. 不过和'小资'全无相关, 就算是另类风景吧.

三年前,爸妈在所谓的城乡结合部买了房子. 如今住宅楼在那里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 才只一年不见,我们小区的东西北面已经变得高楼林立. 惟独南面至今没有开发. 一大片池塘,周围是农民的自留地. 回去的前几天晚上睡不着, 晚上窗外蛙声一片,放眼望去,居然一栋高楼也无,月光明晃晃地洒下来. 都不象在城市里. 天刚蒙蒙亮,开始有老妇人在地里走动,挑菜浇水施肥,隔着老远,用本地话聊天. 清晨的雾气混杂着微微的肥料’香’ :-) 飘进窗来, 鸟鸣鸭叫,一派田园风光. 在如今的上海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我居然有点感动. 不过, 恐怕这点清静也维持不了多久吧. 造成高楼能赚多少钱, 开发商是绝对不会放过它的 :-(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情景是在徐家汇繁忙的地铁口. 已经学会在上海对各种各样的乞丐熟视无睹. 可这个坐在楼梯上乞讨的人, 却只是个两三岁的小男孩! 独自一个人! 我心里难过极了. 不敢多看一眼. 什么样的父母会这样做! 一个不能照顾自己,不能保护自己,不能为自己做决定的小小孩! 我家小宝正是差不多的年纪. 不能想象!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心痛, 也许当时应该打110.

Posted: 2005-05-18 18:38
by mousehh
花差,当然是我啦,mousehh这个ID是早被我做塌掉的牌子,除了我谁还会要啊 :verysad:
这么多时间你也不理我我自己找上门来了~~~ :oops:

Posted: 2005-05-19 8:54
by 花差花差小将军
这个现在是象扬名全球的臭豆腐牌子一样啦 :-D

Posted: 2005-05-19 18:06
by techsupport
888gui

文章时间: 2005-5-15 周日, 下午7:32 标题: 引用回复
说实话,如今有回来上海看看的朋友,我都不知道往哪儿领才好,除了吃饭,确实是没啥项目可说.

Posted: 2005-05-19 18:06
by techsupport
silkworm

文章时间: 2005-5-15 周日, 下午7:43 标题: 引用回复
我不记得我是否推荐过一本书了。宋路霞的《上海洋楼》。我看的是台湾出的,纸张很好,配照片。不知大陆有没有类似的版本。她书里当然仔细写了著名地址的演变,还有推荐观光路线。

再顺便推荐宋路霞帮忙孙曜东写的《浮世万象》,这个老“克拉”吃喝玩乐的路数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