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笑嘻嘻提起来印度美女作家Jhumpa Lahiri, 我才惭愧地想起来自己曾经占过地儿要写这个。书早就看完还给读书馆了,我这里就照不可靠的记忆随便写写感想。美女作家的处女作是一九九九年出版短篇小说选< Interpreter of Maladies>,一出来就得了普立策奖,难得人家又年轻美貌,真是幸运儿。
我是在读书会里读了她的第二部作品,长篇小说<The Namesake>. 开篇写在Boston读工程博士的印度留学生Ashoke Ganguli,回老家相亲娶妻Ashima,两人靠着微薄的助教工资生活养孩子。最怕的是半夜里的电话铃声:准是家里人出了事才会花那么多钱打越洋电话过来。我读到这里简直不知今夕何夕,尽管用不同的语言说着不同的乡愁, 第一代移民的生活,何其相似。直到翻了十几页,看到马丁路德金被刺杀,才想明白这是七十年代的故事。笑嘻嘻说得好,Lahiri对女性的心理有极其细腻的描写,Ashima Ganguli在波士顿的寒冬里,寂寞地想念家乡Calcutta的炎热;用美国的原材料,怎么都做不出家乡菜的味道来。我边看边共鸣,在美国就没有吃过地道的川菜!
Ashoke曾在印度遭遇火车事故,他当时正在读果戈理的小说,而没有像其他乘客一样沉沉入睡,因而幸免于难。他也是因为这场变故,下了决心追随梦想到美国读书。因此,儿子出生时准备不足的他给儿子起了小名叫Gogol,果戈理。Gogol长大了之后又有了正式的名字Nikhi,随着一系列名字的变动,Nikhi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身份认同也离父母的期待越来越远。故事到了这里,主角变成了儿子,简直好算是另外一部小说了。
Nikhi进了耶鲁念建筑,才算是有机会告别父母固执的印度Bengali传统,告别他自己的别扭名字,开始全身心地拥抱美国,主要是美国小姑娘

。结束了校园恋情,Nikhi边在纽约的建筑事务所做事,一边结识了艺术图书编辑Maxine。Maxine的父亲是banker(?), 母亲是MOMA的策展人,开明自由,不介意女儿在自家位于Chelsea的镇屋里跟男友同居。所有的生活细节,跟Nikhi自己成长的环境有天壤之别,却又是他暗中羡慕梦想的。我想作者给Nikhi一个建筑师的职业,一是因为有艺术气质的男人对同父母的文化鸿沟特别敏感,更主要的是给他开一道小门,让他有机会进入Maxine这样的家庭,艺术家总是能够超越社会等级种族差距的。有段写Maxine的父母邀请Nikhi跟他们一起去湖边的祖屋消夏,亲热地叫他Nikky, 把他介绍给邻居们,说他的样子简直像地中海人。他们认可和接受的是这个英俊的年轻建筑师Nikhi, 而对Ganguli夫妇的儿子Gogol茫然无知,也毫无兴趣。夜静酒酣之时,Nikhi和女友从Deck上跳进湖水里夜泳,在岸边亲热。这部分描写非常动人,那是Nikhi所向往的,他的父母从未享受过的自由和青春之美。
这部长篇,语言优雅,充满了美丽的细节,可是却像一颗颗散落的珠子,串不成串儿。下半部小说里的Ganguli夫妇已经成了背景里的白噪音,前面读者对他们建立起的了解和带入感,都无处寄托。眼看着Nikhi“融入主流社会”初获成功,父亲忽然病逝,他内疚挣扎,甚至迁怒于女友,说她不了解自己,这段感情竟也无疾而终。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写Maxine和她的父母,可是这三个人物还是很虚,他们固然漠视Nikhi的传统和背景,而Nikhi爱的也是all American upper middle class的生活方式,又何尝了解接受过Maxine本人?
Nikhi最后还是相亲认识了和自己同样在美国长大的Bengali 姑娘木书蜜(Moushumi),木姑娘在NYU研究法国文学,两人谈的倒是投机。说句题外话,我们的读书会里有位犹太出身的女士,丈夫是阿拉伯人,她说她读到这里非常生气,以为作者给inter-racial marriage开的药方就是要回归到“自己人”。

当然Nikhi跟木姑娘也没有天长地久,木姑娘跟别人跑了。
Nikhi父亲的去世和木姑娘的外遇,都有点儿强加进来的感觉,不是说这样的事情不能发生,而是跟整个小说的节奏气氛不搭。小说里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还是固执的Ashoke和孤独Ashima。尽管他们的故事寒酸简朴,却有一种沉默的力量。也许美女作家隔了些距离看父母这辈,写得更深入更冷静,而看自己的同龄人,还有点儿眼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