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尔士,一切官方标志都用两种语言写成:威尔士语和英语。体育比赛开场前,只唱威尔士语的威尔士国歌,而不是天佑女王。站台上拉出的是绿底红龙的威尔士旗,球迷摇的是国花黄水仙。威尔士人对自己的传统很自豪。
苏格兰人对自己的传统也很自豪,可是尽管有人要闹独立,大家对苏格兰语的爱护程度不及威尔士人。
Alexander McCall Smith新写了本儿童文学,2010年只出版苏格兰语的译本。第一次听说有Scots这种语言,当然也即时领会了AMS的用意:
"Language is one of our great treasures. It is a great pity in my view that some languages are dying out, because that means that the richness and the variety of human life are diminished. Every language has something to offer - a way of looking at the world, a story to tell abou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a stock of poetry and song. The disappearance of a language is like the silencing of some lovely bird."

格恩西文学及洋芋皮派协会
英格兰岛和法国诺曼底之间,英吉利海峡中的一系列小岛,被称为海峡群岛,分为Jersey(泽西)和Guernsey(格恩西)两个行政区,它们虽属英国海外领土,其实离欧洲大陆还更近些。海峡群岛居民后裔的姓氏多有听上去象法国名字的,比如大提琴家Jacqueline du Pré。

二战期间,格恩西群岛因其冲要战略位置被德军占领,直到1945年光复才与英国大陆恢复通讯。德占前大批妇女儿童被疏散到英国本土,被占期间岛民忍受音讯隔绝、家人分离的精神痛苦和物质的极度匮乏,目睹欧陆遣送过来的苦力不堪折磨枯萎死去,同伴被送往各个集中营后从前再无音讯。
这就是《格恩西岛文学及洋芋皮派协会》的背景。然而整本小说的调子并不苦涩,侧重点完全在见证过历史上各种政治势力的你争我夺、此涨彼消,以渔牧为生、自然为友的岛民如何珍视互相扶持、朴实坚忍的传统,坚持到德军撤退的那一天。格恩西岛文学协会的创建,纯属瞒着德军进行烤猪肉聚会引出的偶然;由此派生的洋芋皮派协会称号,则源于连洋山芋供应也无法保证的生存状态 -- 洋芋皮被拉郎配当作了甜品的主料。作为主要通信人的Juliet本人也是作家,她的文学生涯、感情生活是小说的另一条主线,通过与出版社编辑、亲密朋友的信件往来娓娓表叙出来。

小说读到将近结局时,基本可以肯定这是富有说故事才华的业余作者的首本作品:饱含了生长于美国的作者对格恩西群岛民俗和历史的热爱,对经典文学作品自觉不自觉的描摩(尤其《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还有爱书人对书籍、读书协会、写作协会的热情。
在机场书店初初拿起这本书一翻,发现全是书信体,我还疑惑这本小说有媒体描述的那么有魅力吗?事实证明我的疑惑完全多余,《格恩西岛文学及洋芋皮派协会》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故事,以轻盈俏皮的文字描述岛民以不变应万变,自重自信的沉着心态。习作者常见的情节散漫毛病,女性作家难免的角色代入偶尔浮出表面,都无损于《格恩西岛文学及洋芋皮派协会》的魅力。
可惜作者在本书决定出版不久后即患病去世,最后定稿由作者的侄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