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饭局(终于虎头蛇尾地完成了,就我最乖)
三个饭局(终于虎头蛇尾地完成了,就我最乖)
三个饭局
这三个饭局,是互相套着的。头一个年代比较久远,后面两个就发生在近期。在三个饭局上,渐次领略到形形色色的众生相,颇有点意思。是以为记。
1.
转眼又到万圣节了,想起好几年以前,我们参加过一个所谓的Halloween party。不不不,不是化妆派对,是大陆华人改良版---party惯例,各自带个菜来,凑一块儿吃吃聊聊,有时还捎带着打打牌。那天万圣节trick or treat night,不在周末,赴约的都是下班了直奔。因此主人特意嘱咐,大家都不用带菜,他们负责。叫的是几家相熟的朋友,主要就是小孩们聚在一起,在社区里要一通糖果,大人随后一起简单吃个晚饭。主人夫妇俩,年纪比我们稍微大些,和我先生在同一个公司做IT,关系不错。我们俩没孩子,纯属去看热闹的,观赏那群穿成小蜜蜂小南瓜小仙子的小孩trick or treat。
这一次的饭局上的客人,我们基本不认识,由主人一一介绍。有几位当时四十岁擦边儿的大姐,是女主人周末一起跳中国民族舞的伙伴。每年初夏,市里举办亚洲节,都邀请她们的舞蹈队去表演。我先生帮忙转录过实况录像的录影带,所以敢于打趣那家女主人:“这次你们跳什么?还是《找情郎》么?”几位大姐,纷纷邀我加入他们的民族舞队。我赶紧声明我“小脑动力定型”有障碍,动辄手脚一顺边儿,就不给她们裹乱了吧。
有一位大姐,和主人家住在同一条街上,是本城唯一一家大陆华人超市的老板太太。店面她先生经营着,她几乎从不出场,只在家操持,所以曝光率不高,难怪我们有眼不识泰山。晚饭桌上不少卤菜就是她先生先从店里送来的。饭后,超市大概也过了打烊的时间,老板本人短暂露面,顺路来接太太和女儿们回家。我先生和超市老板随便聊了几句,说老板人非常客气,以前出国前是做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来了美国以后还转行读了计算机软件,因了偶然的机会,和朋友合股开了超市。这次的一面之缘,演化成此后每次在超市碰见老板,老板都极诚恳地问候我们。我们的其他朋友初见,总莫名惊诧∶“你们俩什么来头?!”
忽然有一年,我先生下班回来说,隐约听见谣言传,本城的中文学校(半正式的华人总舵)在闹政治纠纷。我们因为没有孩子送去学中文,大小道消息统统不灵通,也不关心。闹到我先生他们公司里有同事上班时间也在串联,发email小字报互相攻击,我们才听见这么一耳朵。闹了一场,听说连民族舞蹈队也受了中文学校改朝换代的影响。有一股势力,在超市老板太太的带领下,愤然出走,上了别个山头。我暗地里不咸不淡地庆幸∶多亏当初立场坚定,没有去参加舞蹈队,否则这会儿别提小脑了,大脑也得乱乎了。
这次风波之后,好像再也没有在其它饭局上遇见过那次万圣节饭局的原班人马。鉴于我们俩对政变内幕两眼一抹黑,为防止说了错话不自知的悲剧发生,我们前往饭局前,时常互相提醒:还是少说话多吃菜为妙。
2。
万圣节饭局上,另有一位大姐,是本城第一位大陆开业医生的夫人。他们夫妇俩原先在国内,都是医生。到美国以后,太太在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做全职研究工作,辅佐先生考了board,做了住院医,终于新近修成正果,开业大吉。当晚,医生自己领了已上中学的大女儿,去参加学校的弦乐队演出,两岁的小女儿扮成可爱的小南瓜,由医生夫人带着。
医生夫人随口提到汽车后厢里,恰好放着一台时常罢工的计算机,托几个朋友修了若干次,总不见效。我先生向来酷爱摆弄机器,遂欣欣然搬了回家,鼓捣好了,通知医生前来取货。此后,医生家的计算机,又发生过几次紧急情况,被我先生或者电话遥控搞定,或者亲自出手摆平。医生一家,就此在计算机的购买、维护及更新等等相关领域,对我先生言听计从。他们家的小女儿,见了我先生的面,就认识∶“修电脑的叔叔!”
医生开业后不久,他们家买了新房子,搬到城外的豪宅区。那一片地产,是这几年新兴起来的。城里的各个建筑开发商有一个传统。每年选一片有开发价值的新地盘,每个公司使出浑身解数造一幢房子。春天的时候,就举办“住宅游行”(House Parade),向公众开放,买票参观。于房产商,是展示新近造房的风尚,连带着洽谈生意。活动结束后,样板房竞价出卖,医生家就买了这么一个房。这样买房,主要缺点在于社区里除了这十来个新房子,其它地面还是空场,而之后一定会不断有新房子建起来,相当于率先进驻工地。不过两三年下来,社区已经成熟了,成为首屈一指的豪宅区,缺点不复是缺点,而新建房子的价格,轻轻松松就是医生家的房价坐地翻番。
医生家买样板房,除了价钱有优惠,还有一个好处。当初,样板房子里是有装修带家具的。一层二层相通的高天花板(cathedral ceiling),选什么样式的水晶吊坠挂灯;两层高的玻璃窗,配什么图案设计的窗帘;大理石台面的厨房,安什么颜色形状的吊灯。这些细节,自然是购房置家的乐趣所在。但是在杂志上看了,从商店里买了,搬回家去装上,未必如你心愿。现成摆好了,你喜欢就交钱留下,不待见就叫人撤走,省事省力。即使不待见,也算见识个大概,照葫芦画瓢,自己再买去也便当点。
医生买房时,留下了全套墙饰---每个房间各自独立的风格。据我很粗略地观察,周围的中国人家里,一般都是雪白的墙,有点布置的就挂些书法字画,很少有象医生家那样刷漆或贴墙纸的。医生还留下了客厅厨房的大部分家具摆设。老美很多人喜欢大花大朵的维多利亚风格,亚洲人喜欢得不多。可是,不得不承认,四五千平尺面积宽大的房子里,摆简约爽利的北欧家具,有那么点儿不搭调。个头茁实、质料厚重、花样繁复的大号家具才压得住阵。后来,他们又陆续添置了餐厅里的正式餐桌、餐具柜,书房的家具等等。我婆婆对家具识货,有一次去小坐,一眼看出医生家的餐桌是“虎腿(爪?)”设计。客厅沙发对面的墙上,展览时挂着当时最新潮的Plasma纯平大屏幕电视,真是登样得不得了,可是价格奇贵。医生犹豫再三,还跟我先生切磋了几下子,最终放弃了。几年下来,Plasma电视的价钱不象刚面世时那么离谱,多少人心里痒痒,终于得以下手。医生家也添置了一个,挂在当年房产商选中的位置上。
医生夫妇自搬家以后,几次邀请我们去聚会。我们不是事先安排了去看朋友,就是有朋友来访,只是我先生上门修机器,或者我帮医生的大女儿买大学足球票,一起去他们家小坐过几次。今年中秋节,医生夫妇再次邀我们去party,我先生说这次无论如何也不好意思再推托了。我忙得厉害,菜也没顾得上做一个,两个人拎了瓶红酒就上门去。
在座的客人有两对夫妇刚从其它城市搬来不久,新近在医生家附近的区买了房子安顿下来,孩子和医生家的小女儿上同一个学前班(pre-school)。饭桌上的话题就从教育小孩展开去。医生的大女儿今年从全市最好的高中毕业,申请到一个医学很强的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显见着父母对她抱有女承父业的殷殷期望。
医生的大女儿生在中国。后来医生夫妇前后脚出国,女儿一直寄养在亲戚家,上小学以后,才被接到美国。医生夫妇刚来美国,正处在读书、奋斗的阶段。不能行医,只能转行念生物基础研究方面的博士。医生读了两年,改主意还是要做临床,就不念了,回家准备考board。夫人坚持拿了硕士学位,在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支持一家生活。女儿接来了,为了让孩子上好学区的好学校,一家人在全城最贵的区住公寓---那个区公寓的租金,超过在其它区买房的价钱。
朋友们提起医生的女儿都赞叹。她学习不成问题,总是全年级前列。小提琴钢琴两种乐器一并学了几年,决定专攻小提琴,在中学的弦乐团做第一小提琴手,又考进了市里少年弦乐团。有一年暑期,她爸爸特意送她去外地一个著名大学参加中学生政治类的夏令营。华人孩子学医学工的多,医生说是想让女儿锻炼锻炼口才,对各个领域都增加些体会。父母用心培养,孩子也是上进听话的好孩子。这个姑娘不但学习优秀,而且讲礼貌懂事理。
待到医生考过board以后,虽然还是忙于作resident实习,但是毕竟可以喘口气了。他们夫妇在这时决定再生个小孩。因此,他们家小女儿比老大小了十一岁。医生自己开业之后,全家搬进新房子的时候,小女儿还抱在手上,如今一眨眼,也快上小学了。老闺女自然招人疼,家里的情况又比先前有了很大改观,医生的小女儿一手抱一个绒毛玩具,领着一帮小客人跑进跑出,一副娇憨可爱的模样。这五六个小姑娘,都不怎么会说中文,互相之间更完全是奶声奶气的英文,怪好玩的。
几位客人都很感兴趣地问医生夫人:这么些年来,医生忙得不得了,她一个人管家照顾孩子,还全职工作,有什么诀窍么。医生夫人一边给大家盛她拿手的家乡菜四川凉粉,一边招呼大家吃她新学会的咸水鸭,听见有人提问,笑吟吟地说:“哪有什么诀窍?!做熟了手脚麻利点咯。”
吃过饭,医生拿出他们全家今年夏天回国,路过上海时拍的整本全家福给大家看。我这人各色,一向对老大岁数补拍婚纱照这种事情过敏。不过,这一次,看见这一对眼角已然浮现皱纹的中年夫妇穿着婚纱礼服,搂着两个相差十岁有余的女儿,在照片里笑得那么幸福,倒不觉得别扭。
3。
医生家的饭局上,有一对刚从外地搬来的夫妇,带了两个粉团儿一样的女儿。我家先生格外喜欢那个话还说不利落的小的,一晚上净拿棒棒糖、冰淇淋笼络小姑娘了。
这位太太一听我和我先生的口音,马上知道是老乡,而且神奇地判断出我们出身的地区,误差不超过方圆二十里地。他们家在豪宅区买了新房,下面一个周末邀请大家去暖屋。我们俩仗着是老乡,遭到邀请,届时老着脸皮前去蹭吃蹭喝。
这次的饭局,主要是听这家太太讲,她不是一般的健谈。我家先生后来跟别的朋友说起来:“那可比我老婆能说多了!”我们的朋友就看看我,然后很深刻地哦一声。
这家的先生做金融/精算之类,太太之前做会计,生了孩子就没有出去工作。她在家肯定不比上班轻松。他们家的照相本以打(dozen)计数。我最震撼的一套照片册,记录他们之前不久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的旅行。他们的出行计划经过了精密的安排。住宿是在迪斯尼的主题旅馆。住这里的好处在于,每天公园对外开门前一小时,住客就可以入园,省去很多排队的时间。另外,住在内部,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和卡通人物共进早餐,照相也有优先。两个小女孩每人都有三十多个合影,能叫得上名儿的迪斯尼大腕儿,无一漏网。每张合影下面,还附有一张花团锦簇的签名卡,上款带着小朋友的名字。太太介绍说,她事先在网上做足了功课。卡通人物出来见客的时间地点,打印成表,每天追哪个星,早就胸有成竹。文具店里买好特制的彩色卡片册,每签一个字,就撕下一页,另外保存好。等照片冲出来,一一配对,贴在照相本子里。
除了摞得象小山一样高的照相册,还有无数的剪贴册(scrap book),两个女儿的出生自不必说,连大女儿上学前班的第一天,都有专门的一册。有女客人询问剪贴册的做法,太太领我们进他们家书房。她的书桌比她先生大一倍,各种专业工具眼花缭乱:把照片剪成圆形、长方形、菱形的模子,神奇胶水胶带,彩色带闪亮的笔,自粘的卡通图片,各色的花体英文短语……我在心里哀叫:还是让我上班吧!
大小母鸡们开会的时候,男客们分头打牌搓麻。我家先生走肾的工夫,在走廊墙上发现两组有趣的照片,拉我去看,我也一眼就爱上了。他们用尺把见方的镜框,衬了白色暗花的背景,随意地别了些各种尺寸的黑白照片。左边一组,是先生家的亲人;右边一组,是太太家的血缘传承。看得出,有些照片不是原照冲印,而是旧照片扫描了再打印出来的,清晰度自然差些,但是好象效果更好。我们相视一笑,这多象小时候北方大家庭,墙上奖状、镜框挂成一排的样子。相关联的其它记忆,一时也涌上来,比如三九寒天屋里生炉子,怕空气干,也是节省煤,炉子上总是坐着一壶水,猛一开门,镜框上就洇洇挂着水蒸气。很多年不曾见过,以为已经淡忘的影像,没设防地迎面碰见,心上酸酸的。
客厅里牌局那边,有人胡了牌,稀里哗啦在洗牌。小孩们在地下室里大闹天宫,吱哇乱叫门板都挡不住。有人摸进厨房,捉摸夜宵,在走廊差点撞上我们。
后记
第一部分里那对夫妇,春天搬去西雅图。国殇节(Memorial Day)太太特意飞回来,参加亚洲节的舞蹈表演。
第二部分里那家人,我们也在亚洲节碰见。医生先看见我们,特意去人群中把太太和两个女儿拉来。他们的大女儿从大学回来度暑假,一半时间在大学的实验室作实验,一半时间在爸爸的诊所里打工。医生使眼色要她叫人。我们介于他们父女年纪之间,这么个大姑娘乖乖地叫我们叔叔阿姨,我们俩倒有点尴尬。
第二部分里的太太,饭局之后一天给我打电话。她跟她妈妈通电话,发现我们俩的母亲,是大学同级同系不同专业的同学。两位老太太初夏校庆时,狠狠合了几张影。
这三个饭局,是互相套着的。头一个年代比较久远,后面两个就发生在近期。在三个饭局上,渐次领略到形形色色的众生相,颇有点意思。是以为记。
1.
转眼又到万圣节了,想起好几年以前,我们参加过一个所谓的Halloween party。不不不,不是化妆派对,是大陆华人改良版---party惯例,各自带个菜来,凑一块儿吃吃聊聊,有时还捎带着打打牌。那天万圣节trick or treat night,不在周末,赴约的都是下班了直奔。因此主人特意嘱咐,大家都不用带菜,他们负责。叫的是几家相熟的朋友,主要就是小孩们聚在一起,在社区里要一通糖果,大人随后一起简单吃个晚饭。主人夫妇俩,年纪比我们稍微大些,和我先生在同一个公司做IT,关系不错。我们俩没孩子,纯属去看热闹的,观赏那群穿成小蜜蜂小南瓜小仙子的小孩trick or treat。
这一次的饭局上的客人,我们基本不认识,由主人一一介绍。有几位当时四十岁擦边儿的大姐,是女主人周末一起跳中国民族舞的伙伴。每年初夏,市里举办亚洲节,都邀请她们的舞蹈队去表演。我先生帮忙转录过实况录像的录影带,所以敢于打趣那家女主人:“这次你们跳什么?还是《找情郎》么?”几位大姐,纷纷邀我加入他们的民族舞队。我赶紧声明我“小脑动力定型”有障碍,动辄手脚一顺边儿,就不给她们裹乱了吧。
有一位大姐,和主人家住在同一条街上,是本城唯一一家大陆华人超市的老板太太。店面她先生经营着,她几乎从不出场,只在家操持,所以曝光率不高,难怪我们有眼不识泰山。晚饭桌上不少卤菜就是她先生先从店里送来的。饭后,超市大概也过了打烊的时间,老板本人短暂露面,顺路来接太太和女儿们回家。我先生和超市老板随便聊了几句,说老板人非常客气,以前出国前是做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来了美国以后还转行读了计算机软件,因了偶然的机会,和朋友合股开了超市。这次的一面之缘,演化成此后每次在超市碰见老板,老板都极诚恳地问候我们。我们的其他朋友初见,总莫名惊诧∶“你们俩什么来头?!”
忽然有一年,我先生下班回来说,隐约听见谣言传,本城的中文学校(半正式的华人总舵)在闹政治纠纷。我们因为没有孩子送去学中文,大小道消息统统不灵通,也不关心。闹到我先生他们公司里有同事上班时间也在串联,发email小字报互相攻击,我们才听见这么一耳朵。闹了一场,听说连民族舞蹈队也受了中文学校改朝换代的影响。有一股势力,在超市老板太太的带领下,愤然出走,上了别个山头。我暗地里不咸不淡地庆幸∶多亏当初立场坚定,没有去参加舞蹈队,否则这会儿别提小脑了,大脑也得乱乎了。
这次风波之后,好像再也没有在其它饭局上遇见过那次万圣节饭局的原班人马。鉴于我们俩对政变内幕两眼一抹黑,为防止说了错话不自知的悲剧发生,我们前往饭局前,时常互相提醒:还是少说话多吃菜为妙。
2。
万圣节饭局上,另有一位大姐,是本城第一位大陆开业医生的夫人。他们夫妇俩原先在国内,都是医生。到美国以后,太太在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做全职研究工作,辅佐先生考了board,做了住院医,终于新近修成正果,开业大吉。当晚,医生自己领了已上中学的大女儿,去参加学校的弦乐队演出,两岁的小女儿扮成可爱的小南瓜,由医生夫人带着。
医生夫人随口提到汽车后厢里,恰好放着一台时常罢工的计算机,托几个朋友修了若干次,总不见效。我先生向来酷爱摆弄机器,遂欣欣然搬了回家,鼓捣好了,通知医生前来取货。此后,医生家的计算机,又发生过几次紧急情况,被我先生或者电话遥控搞定,或者亲自出手摆平。医生一家,就此在计算机的购买、维护及更新等等相关领域,对我先生言听计从。他们家的小女儿,见了我先生的面,就认识∶“修电脑的叔叔!”
医生开业后不久,他们家买了新房子,搬到城外的豪宅区。那一片地产,是这几年新兴起来的。城里的各个建筑开发商有一个传统。每年选一片有开发价值的新地盘,每个公司使出浑身解数造一幢房子。春天的时候,就举办“住宅游行”(House Parade),向公众开放,买票参观。于房产商,是展示新近造房的风尚,连带着洽谈生意。活动结束后,样板房竞价出卖,医生家就买了这么一个房。这样买房,主要缺点在于社区里除了这十来个新房子,其它地面还是空场,而之后一定会不断有新房子建起来,相当于率先进驻工地。不过两三年下来,社区已经成熟了,成为首屈一指的豪宅区,缺点不复是缺点,而新建房子的价格,轻轻松松就是医生家的房价坐地翻番。
医生家买样板房,除了价钱有优惠,还有一个好处。当初,样板房子里是有装修带家具的。一层二层相通的高天花板(cathedral ceiling),选什么样式的水晶吊坠挂灯;两层高的玻璃窗,配什么图案设计的窗帘;大理石台面的厨房,安什么颜色形状的吊灯。这些细节,自然是购房置家的乐趣所在。但是在杂志上看了,从商店里买了,搬回家去装上,未必如你心愿。现成摆好了,你喜欢就交钱留下,不待见就叫人撤走,省事省力。即使不待见,也算见识个大概,照葫芦画瓢,自己再买去也便当点。
医生买房时,留下了全套墙饰---每个房间各自独立的风格。据我很粗略地观察,周围的中国人家里,一般都是雪白的墙,有点布置的就挂些书法字画,很少有象医生家那样刷漆或贴墙纸的。医生还留下了客厅厨房的大部分家具摆设。老美很多人喜欢大花大朵的维多利亚风格,亚洲人喜欢得不多。可是,不得不承认,四五千平尺面积宽大的房子里,摆简约爽利的北欧家具,有那么点儿不搭调。个头茁实、质料厚重、花样繁复的大号家具才压得住阵。后来,他们又陆续添置了餐厅里的正式餐桌、餐具柜,书房的家具等等。我婆婆对家具识货,有一次去小坐,一眼看出医生家的餐桌是“虎腿(爪?)”设计。客厅沙发对面的墙上,展览时挂着当时最新潮的Plasma纯平大屏幕电视,真是登样得不得了,可是价格奇贵。医生犹豫再三,还跟我先生切磋了几下子,最终放弃了。几年下来,Plasma电视的价钱不象刚面世时那么离谱,多少人心里痒痒,终于得以下手。医生家也添置了一个,挂在当年房产商选中的位置上。
医生夫妇自搬家以后,几次邀请我们去聚会。我们不是事先安排了去看朋友,就是有朋友来访,只是我先生上门修机器,或者我帮医生的大女儿买大学足球票,一起去他们家小坐过几次。今年中秋节,医生夫妇再次邀我们去party,我先生说这次无论如何也不好意思再推托了。我忙得厉害,菜也没顾得上做一个,两个人拎了瓶红酒就上门去。
在座的客人有两对夫妇刚从其它城市搬来不久,新近在医生家附近的区买了房子安顿下来,孩子和医生家的小女儿上同一个学前班(pre-school)。饭桌上的话题就从教育小孩展开去。医生的大女儿今年从全市最好的高中毕业,申请到一个医学很强的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显见着父母对她抱有女承父业的殷殷期望。
医生的大女儿生在中国。后来医生夫妇前后脚出国,女儿一直寄养在亲戚家,上小学以后,才被接到美国。医生夫妇刚来美国,正处在读书、奋斗的阶段。不能行医,只能转行念生物基础研究方面的博士。医生读了两年,改主意还是要做临床,就不念了,回家准备考board。夫人坚持拿了硕士学位,在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支持一家生活。女儿接来了,为了让孩子上好学区的好学校,一家人在全城最贵的区住公寓---那个区公寓的租金,超过在其它区买房的价钱。
朋友们提起医生的女儿都赞叹。她学习不成问题,总是全年级前列。小提琴钢琴两种乐器一并学了几年,决定专攻小提琴,在中学的弦乐团做第一小提琴手,又考进了市里少年弦乐团。有一年暑期,她爸爸特意送她去外地一个著名大学参加中学生政治类的夏令营。华人孩子学医学工的多,医生说是想让女儿锻炼锻炼口才,对各个领域都增加些体会。父母用心培养,孩子也是上进听话的好孩子。这个姑娘不但学习优秀,而且讲礼貌懂事理。
待到医生考过board以后,虽然还是忙于作resident实习,但是毕竟可以喘口气了。他们夫妇在这时决定再生个小孩。因此,他们家小女儿比老大小了十一岁。医生自己开业之后,全家搬进新房子的时候,小女儿还抱在手上,如今一眨眼,也快上小学了。老闺女自然招人疼,家里的情况又比先前有了很大改观,医生的小女儿一手抱一个绒毛玩具,领着一帮小客人跑进跑出,一副娇憨可爱的模样。这五六个小姑娘,都不怎么会说中文,互相之间更完全是奶声奶气的英文,怪好玩的。
几位客人都很感兴趣地问医生夫人:这么些年来,医生忙得不得了,她一个人管家照顾孩子,还全职工作,有什么诀窍么。医生夫人一边给大家盛她拿手的家乡菜四川凉粉,一边招呼大家吃她新学会的咸水鸭,听见有人提问,笑吟吟地说:“哪有什么诀窍?!做熟了手脚麻利点咯。”
吃过饭,医生拿出他们全家今年夏天回国,路过上海时拍的整本全家福给大家看。我这人各色,一向对老大岁数补拍婚纱照这种事情过敏。不过,这一次,看见这一对眼角已然浮现皱纹的中年夫妇穿着婚纱礼服,搂着两个相差十岁有余的女儿,在照片里笑得那么幸福,倒不觉得别扭。
3。
医生家的饭局上,有一对刚从外地搬来的夫妇,带了两个粉团儿一样的女儿。我家先生格外喜欢那个话还说不利落的小的,一晚上净拿棒棒糖、冰淇淋笼络小姑娘了。
这位太太一听我和我先生的口音,马上知道是老乡,而且神奇地判断出我们出身的地区,误差不超过方圆二十里地。他们家在豪宅区买了新房,下面一个周末邀请大家去暖屋。我们俩仗着是老乡,遭到邀请,届时老着脸皮前去蹭吃蹭喝。
这次的饭局,主要是听这家太太讲,她不是一般的健谈。我家先生后来跟别的朋友说起来:“那可比我老婆能说多了!”我们的朋友就看看我,然后很深刻地哦一声。
这家的先生做金融/精算之类,太太之前做会计,生了孩子就没有出去工作。她在家肯定不比上班轻松。他们家的照相本以打(dozen)计数。我最震撼的一套照片册,记录他们之前不久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的旅行。他们的出行计划经过了精密的安排。住宿是在迪斯尼的主题旅馆。住这里的好处在于,每天公园对外开门前一小时,住客就可以入园,省去很多排队的时间。另外,住在内部,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和卡通人物共进早餐,照相也有优先。两个小女孩每人都有三十多个合影,能叫得上名儿的迪斯尼大腕儿,无一漏网。每张合影下面,还附有一张花团锦簇的签名卡,上款带着小朋友的名字。太太介绍说,她事先在网上做足了功课。卡通人物出来见客的时间地点,打印成表,每天追哪个星,早就胸有成竹。文具店里买好特制的彩色卡片册,每签一个字,就撕下一页,另外保存好。等照片冲出来,一一配对,贴在照相本子里。
除了摞得象小山一样高的照相册,还有无数的剪贴册(scrap book),两个女儿的出生自不必说,连大女儿上学前班的第一天,都有专门的一册。有女客人询问剪贴册的做法,太太领我们进他们家书房。她的书桌比她先生大一倍,各种专业工具眼花缭乱:把照片剪成圆形、长方形、菱形的模子,神奇胶水胶带,彩色带闪亮的笔,自粘的卡通图片,各色的花体英文短语……我在心里哀叫:还是让我上班吧!
大小母鸡们开会的时候,男客们分头打牌搓麻。我家先生走肾的工夫,在走廊墙上发现两组有趣的照片,拉我去看,我也一眼就爱上了。他们用尺把见方的镜框,衬了白色暗花的背景,随意地别了些各种尺寸的黑白照片。左边一组,是先生家的亲人;右边一组,是太太家的血缘传承。看得出,有些照片不是原照冲印,而是旧照片扫描了再打印出来的,清晰度自然差些,但是好象效果更好。我们相视一笑,这多象小时候北方大家庭,墙上奖状、镜框挂成一排的样子。相关联的其它记忆,一时也涌上来,比如三九寒天屋里生炉子,怕空气干,也是节省煤,炉子上总是坐着一壶水,猛一开门,镜框上就洇洇挂着水蒸气。很多年不曾见过,以为已经淡忘的影像,没设防地迎面碰见,心上酸酸的。
客厅里牌局那边,有人胡了牌,稀里哗啦在洗牌。小孩们在地下室里大闹天宫,吱哇乱叫门板都挡不住。有人摸进厨房,捉摸夜宵,在走廊差点撞上我们。
后记
第一部分里那对夫妇,春天搬去西雅图。国殇节(Memorial Day)太太特意飞回来,参加亚洲节的舞蹈表演。
第二部分里那家人,我们也在亚洲节碰见。医生先看见我们,特意去人群中把太太和两个女儿拉来。他们的大女儿从大学回来度暑假,一半时间在大学的实验室作实验,一半时间在爸爸的诊所里打工。医生使眼色要她叫人。我们介于他们父女年纪之间,这么个大姑娘乖乖地叫我们叔叔阿姨,我们俩倒有点尴尬。
第二部分里的太太,饭局之后一天给我打电话。她跟她妈妈通电话,发现我们俩的母亲,是大学同级同系不同专业的同学。两位老太太初夏校庆时,狠狠合了几张影。
Last edited by silkworm on 2005-07-27 15:59, edited 9 times in total.
Re: 三个饭局(待续)
这还是professional医生呢。嗬嗬。他们以前有个房子,没那么“豪宅”而已。
洛洛这个扶手椅一形容,肯定和上次那条裙子一样---向往总是非常具体传神。
洛洛这个扶手椅一形容,肯定和上次那条裙子一样---向往总是非常具体传神。

Last edited by silkworm on 2004-10-28 14:04, edited 2 times in 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