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白果赋格
胡续冬
有些东西每年都会定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但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我们不会去特别注意到它们。而一旦我们通过某种意外的方式真正“发现”了它们,它们就会像在我们的身体里奏响的赋格曲一样,连绵不绝地以往复循环的声音提醒我们它们那种绝对不容忽视的存在,催促我们去无限次地观察、接近、触摸它们,甚至说,吃掉它们。今年秋冬,在我和妻子体内奏响这种“快来找我快来捡我快来吃我”的挥之不去的赋格曲的,就是白果。
银杏大概是所有的植物里最具文艺熟女气质的一种,一提起银杏,人们多半想到它那造型闷骚的叶子,一到银杏叶子变黄时追捧它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这种爱好和爱尔兰诗圣叶芝《当你老了》一诗中“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种重度熟女情结是一个路数的。但对我和妻子两个吃货来说,作为文艺熟女的银杏我们毫不care,我们比较看重银杏作为孩儿他妈的一面,确切地说,我们更喜欢银杏的娃——白果。
去过青城山玩耍的人都知道,那儿有一道令所有游人都流连忘返的名菜白果炖鸡,其实不只是在青城山,在广阔的南中国的土地上,但凡有银杏树有老母鸡的地方,就一定会从小户人家的砂锅里飘出白果炖鸡的清香。我和妻子在家也时不时炮制一下这道菜,但我们用的白果,全是从南方买回来的剥了壳去了皮浸泡在盐水里的真空包装白果,还从未亲手把纯天然状态下的白果从树下捡来打理到砂锅里面去。尽管在我们家周围遍布银杏树,而且每到秋冬时节,总能见到许多大爷大妈在树下逡巡,一有风吹过就做弯腰运动,但我们脑中的捡白果信号不知道为什么就一直被屏蔽着,从未想到过加入大爷大妈们队伍。
今年入秋以后,我和妻子带着一帮小朋友去鹫峰北边的阳台山爬山,妻子自知体力不胜,主动要求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留在半山腰的金山寺门口打酱油,由我带着剩下的孩儿们冲顶。等我们从山顶下来,以为妻子一定已经把酱油打得百无聊赖了,不曾想妻子和那个留守小朋友二人正愉快地沉浸在另一项伟大的户外运动中:捡白果。银杏树有公母之分,只有母树结果,金山寺山门很华丽地长着一大群母树,因此满地都是闻起来极其重口味的白果。娘子脑中被屏蔽多年的捡白果信号终于在无所事事的半山留守状态下被不经意地解除了,她突然间在这种和原始社会女性原始人从事的采集活动毫无分别的返祖劳动中找到了莫大的乐趣,又很快把这种乐趣传染给了我。
从此,我们体内的白果赋格就开始回旋往复地演奏了。我们小区里有一株清朝末年醇亲王奕譞种下的老银杏树,也是母的,几十米高的树身上密密麻麻地全是白果,自打从阳台山回来以后,我们每天睡前都默默地祈祷第二天刮大风,好让我们能再次体验一下穿越到原始社会的返祖劳动。可惜,我们小区里盯着这株“银杏女王”的老头老太太实在是太多了,每当大风刮过,我们自以为很及时地拎着小袋子走到树下的时候,早有大爷大妈们把地上落的白果捡得一干二净。甚至还有家住七八公里之外的白领上班的时候顺路开着车把老爸老妈捎到“银杏女王”跟前,完全轮不到我们下手。
我们后来终于成功地在小区边上的P大校园里开辟了一方“白果圣地”,那是一株长得很低调的银杏树,模样不如我们小区的“银杏女王”风骚,但生娃很给力,结的白果又多又大。我们的劳动程序是这样的:做天然呆状站立在树下,抬头望着树冠,气沉丹田耳听八方,等风;风一来,目光迅速地下移并在视网膜上对白果的落点进行准确的GPS定位,然后弯腰去捡,然后,继续做天然呆状站立,心中默唱张国荣的《风继续吹》。尽管这种劳动具备无比惬意的道法自然、靠天吃饭的环保属性,但其后的打理工作却比较悲催:为了不把天然白果那种类似于肚脐眼气味的诡异味道带回家,我们必须在天寒地冻的户外把果核从臭味之源——果肉中挤出来清理干净,这个过程不但是嗅觉上的折磨,更是视觉上的折磨,因为黏乎乎的果肉有着和人类消化器官末端的排出物一模一样的色泽。
最初几次去“白果圣地”的时候,人都不算多。偶尔有几个学妹经过,看见我们的返祖劳作非常好奇,在搞不清楚白果是何物有何用途的情况下像《阿甘正传》里跟着阿甘跑步的人一样跟着我们一起捡,间或给男朋友们打个很囧的电话:“我在捡杏仁……”后来,大概是热爱捡白果的人身体里的白果赋格曲都像“传音入密”一样能相互感应,来“白果圣地”捡白果的大爷大妈越来越多,这种道法自然的返祖劳作终于走向了反自然的一面,或者说,人类终于学会了利用工具:有一些彪悍的大婶开始拿在地上捡的粗大的树枝向果实累累的树枝奋力投掷,砸下来的白果当然比风吹下来的多。一开始是大家轮流砸、轮流捡,后来有个理工科博士模样的路人甲非常有喜感,他在围观了这一盛况之后,主动要求不计任何回报地担任投掷手,而且投掷物的落点把握得非常到位,砸下来的白果让人民群众喜不胜收。我们发现,他完全是把投掷活动当成某门深奥的理工课程的课后作业在练习,因为每次投掷完成之后,他都会喃喃自语着一些和抛物线有关的数学物理术语。
从果肉里清理出来的白果核在阳台上晾晒几天之后,就可以拿吃螃蟹或者吃山核桃的钳子夹开果壳,取出其中的果仁,再放进热水中浸泡片刻,即可很轻松地剥掉果仁上的膜,请出至尊无敌的靓汤王子——用来炖老母鸡的白果。不知是P大独特的人文气韵隐秘地渗透进了每一粒白果之中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在P大校园里捡到的白果炖出来的鸡汤格外地香,具有超越心灵鸡汤的“宇宙终极鸡汤”的大境界。不幸的是,冬天已深了,白果已经从银杏树上全面撤退,进入了泥土中的轮回,我们只有静静地等候来年的白果赋格在体内再度奏响。
胡续冬
有些东西每年都会定期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但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我们不会去特别注意到它们。而一旦我们通过某种意外的方式真正“发现”了它们,它们就会像在我们的身体里奏响的赋格曲一样,连绵不绝地以往复循环的声音提醒我们它们那种绝对不容忽视的存在,催促我们去无限次地观察、接近、触摸它们,甚至说,吃掉它们。今年秋冬,在我和妻子体内奏响这种“快来找我快来捡我快来吃我”的挥之不去的赋格曲的,就是白果。
银杏大概是所有的植物里最具文艺熟女气质的一种,一提起银杏,人们多半想到它那造型闷骚的叶子,一到银杏叶子变黄时追捧它的人更是不计其数,这种爱好和爱尔兰诗圣叶芝《当你老了》一诗中“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种重度熟女情结是一个路数的。但对我和妻子两个吃货来说,作为文艺熟女的银杏我们毫不care,我们比较看重银杏作为孩儿他妈的一面,确切地说,我们更喜欢银杏的娃——白果。
去过青城山玩耍的人都知道,那儿有一道令所有游人都流连忘返的名菜白果炖鸡,其实不只是在青城山,在广阔的南中国的土地上,但凡有银杏树有老母鸡的地方,就一定会从小户人家的砂锅里飘出白果炖鸡的清香。我和妻子在家也时不时炮制一下这道菜,但我们用的白果,全是从南方买回来的剥了壳去了皮浸泡在盐水里的真空包装白果,还从未亲手把纯天然状态下的白果从树下捡来打理到砂锅里面去。尽管在我们家周围遍布银杏树,而且每到秋冬时节,总能见到许多大爷大妈在树下逡巡,一有风吹过就做弯腰运动,但我们脑中的捡白果信号不知道为什么就一直被屏蔽着,从未想到过加入大爷大妈们队伍。
今年入秋以后,我和妻子带着一帮小朋友去鹫峰北边的阳台山爬山,妻子自知体力不胜,主动要求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留在半山腰的金山寺门口打酱油,由我带着剩下的孩儿们冲顶。等我们从山顶下来,以为妻子一定已经把酱油打得百无聊赖了,不曾想妻子和那个留守小朋友二人正愉快地沉浸在另一项伟大的户外运动中:捡白果。银杏树有公母之分,只有母树结果,金山寺山门很华丽地长着一大群母树,因此满地都是闻起来极其重口味的白果。娘子脑中被屏蔽多年的捡白果信号终于在无所事事的半山留守状态下被不经意地解除了,她突然间在这种和原始社会女性原始人从事的采集活动毫无分别的返祖劳动中找到了莫大的乐趣,又很快把这种乐趣传染给了我。
从此,我们体内的白果赋格就开始回旋往复地演奏了。我们小区里有一株清朝末年醇亲王奕譞种下的老银杏树,也是母的,几十米高的树身上密密麻麻地全是白果,自打从阳台山回来以后,我们每天睡前都默默地祈祷第二天刮大风,好让我们能再次体验一下穿越到原始社会的返祖劳动。可惜,我们小区里盯着这株“银杏女王”的老头老太太实在是太多了,每当大风刮过,我们自以为很及时地拎着小袋子走到树下的时候,早有大爷大妈们把地上落的白果捡得一干二净。甚至还有家住七八公里之外的白领上班的时候顺路开着车把老爸老妈捎到“银杏女王”跟前,完全轮不到我们下手。
我们后来终于成功地在小区边上的P大校园里开辟了一方“白果圣地”,那是一株长得很低调的银杏树,模样不如我们小区的“银杏女王”风骚,但生娃很给力,结的白果又多又大。我们的劳动程序是这样的:做天然呆状站立在树下,抬头望着树冠,气沉丹田耳听八方,等风;风一来,目光迅速地下移并在视网膜上对白果的落点进行准确的GPS定位,然后弯腰去捡,然后,继续做天然呆状站立,心中默唱张国荣的《风继续吹》。尽管这种劳动具备无比惬意的道法自然、靠天吃饭的环保属性,但其后的打理工作却比较悲催:为了不把天然白果那种类似于肚脐眼气味的诡异味道带回家,我们必须在天寒地冻的户外把果核从臭味之源——果肉中挤出来清理干净,这个过程不但是嗅觉上的折磨,更是视觉上的折磨,因为黏乎乎的果肉有着和人类消化器官末端的排出物一模一样的色泽。
最初几次去“白果圣地”的时候,人都不算多。偶尔有几个学妹经过,看见我们的返祖劳作非常好奇,在搞不清楚白果是何物有何用途的情况下像《阿甘正传》里跟着阿甘跑步的人一样跟着我们一起捡,间或给男朋友们打个很囧的电话:“我在捡杏仁……”后来,大概是热爱捡白果的人身体里的白果赋格曲都像“传音入密”一样能相互感应,来“白果圣地”捡白果的大爷大妈越来越多,这种道法自然的返祖劳作终于走向了反自然的一面,或者说,人类终于学会了利用工具:有一些彪悍的大婶开始拿在地上捡的粗大的树枝向果实累累的树枝奋力投掷,砸下来的白果当然比风吹下来的多。一开始是大家轮流砸、轮流捡,后来有个理工科博士模样的路人甲非常有喜感,他在围观了这一盛况之后,主动要求不计任何回报地担任投掷手,而且投掷物的落点把握得非常到位,砸下来的白果让人民群众喜不胜收。我们发现,他完全是把投掷活动当成某门深奥的理工课程的课后作业在练习,因为每次投掷完成之后,他都会喃喃自语着一些和抛物线有关的数学物理术语。
从果肉里清理出来的白果核在阳台上晾晒几天之后,就可以拿吃螃蟹或者吃山核桃的钳子夹开果壳,取出其中的果仁,再放进热水中浸泡片刻,即可很轻松地剥掉果仁上的膜,请出至尊无敌的靓汤王子——用来炖老母鸡的白果。不知是P大独特的人文气韵隐秘地渗透进了每一粒白果之中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在P大校园里捡到的白果炖出来的鸡汤格外地香,具有超越心灵鸡汤的“宇宙终极鸡汤”的大境界。不幸的是,冬天已深了,白果已经从银杏树上全面撤退,进入了泥土中的轮回,我们只有静静地等候来年的白果赋格在体内再度奏响。
Re: 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那个路人甲太搞笑了。
我小时候,秋冬天要长跑(我最恨了),每年有个不同的virtual目的地,有一年是跑到大西北去送树种。除了跑步,课外活动是采树种,我们一群孩子跑到大学东大地幼儿园里捡白果儿,捡到天擦黑儿,砸开果肉才罢休。回家臭得要死不说,手上黏呼呼的,洗不出来,脱皮脱了好几天。
我小时候,秋冬天要长跑(我最恨了),每年有个不同的virtual目的地,有一年是跑到大西北去送树种。除了跑步,课外活动是采树种,我们一群孩子跑到大学东大地幼儿园里捡白果儿,捡到天擦黑儿,砸开果肉才罢休。回家臭得要死不说,手上黏呼呼的,洗不出来,脱皮脱了好几天。
Re: 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再来一篇,看到黑体字那一段,我都笑坏了。
早市
2010-11-22 14:50:34
逛早市绝对是一项治愈系的活动。大上午其他人都在上班的时候,俺们愉快地走在通往早市的小破路上,有一种赚到了的感觉。
不过俺们介个小区住的基本上都是大白天没班可上的老头老太太,或者不知为什么就是没班可上的青壮年闲人。就拿俺们门洞来说,每天中午十二点钟之前,大概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口不是在早市上就是在去往早市或者从早市回来的路上。每次我们在路上碰见早市归来的对门大赤包夫妇的时候,总是会发现他们的脸上也悬挂着和俺们一样的赚到了的表情。赤包姐很邪恶,明知我们两家都属于常人眼中的闲杂人等,碰面的时候还总是高声唱道:"上班去啊",而后和俺们一起发出闲杂人等的制式欢笑。
我特别喜欢路过早市的小破路和大马路交接处的一家山寨服装店,作为口味怀旧的街头DJ,他们家最近老在放荷东,而且还是荷东第一辑。80后的小盆友肯定不知道介是嘛。每次走过这家小破店门口,我都有一种在闹市就地穿越到八十年代末四线城市小的厅的暗爽。
今天在早市的菜摊上看到一幕奇景:一个拎着爱玛仕包穿着普拉达鞋的金领模样的轻熟女也在混早市了。物价飞涨,估计没多久早市门口停的飞鸽永久旁边就会多出许多宝马和mini了。
买完菜中午就近就在早市门口的一家苍蝇馆子混了一顿,旁边坐着俩胡同里的糙爷们儿,喝着牛二,用很蛋疼但却淡定的语调聊着:我表姐嫁给了胡金帛水寿的儿子,我第一次见丫的时候,黑风衣黑墨镜,可牛逼了。。。
早市
2010-11-22 14:50:34
逛早市绝对是一项治愈系的活动。大上午其他人都在上班的时候,俺们愉快地走在通往早市的小破路上,有一种赚到了的感觉。
不过俺们介个小区住的基本上都是大白天没班可上的老头老太太,或者不知为什么就是没班可上的青壮年闲人。就拿俺们门洞来说,每天中午十二点钟之前,大概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口不是在早市上就是在去往早市或者从早市回来的路上。每次我们在路上碰见早市归来的对门大赤包夫妇的时候,总是会发现他们的脸上也悬挂着和俺们一样的赚到了的表情。赤包姐很邪恶,明知我们两家都属于常人眼中的闲杂人等,碰面的时候还总是高声唱道:"上班去啊",而后和俺们一起发出闲杂人等的制式欢笑。
我特别喜欢路过早市的小破路和大马路交接处的一家山寨服装店,作为口味怀旧的街头DJ,他们家最近老在放荷东,而且还是荷东第一辑。80后的小盆友肯定不知道介是嘛。每次走过这家小破店门口,我都有一种在闹市就地穿越到八十年代末四线城市小的厅的暗爽。
今天在早市的菜摊上看到一幕奇景:一个拎着爱玛仕包穿着普拉达鞋的金领模样的轻熟女也在混早市了。物价飞涨,估计没多久早市门口停的飞鸽永久旁边就会多出许多宝马和mini了。
买完菜中午就近就在早市门口的一家苍蝇馆子混了一顿,旁边坐着俩胡同里的糙爷们儿,喝着牛二,用很蛋疼但却淡定的语调聊着:我表姐嫁给了胡金帛水寿的儿子,我第一次见丫的时候,黑风衣黑墨镜,可牛逼了。。。
Re: 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一盘拼盘的士高音乐录音带,我初中时候文艺节目来个什么健美操,经常都用这个伴奏。
百度:
天哪,我还是头一次知道那些曲子还都有名字!多亏小K问。
百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251093.htm“荷东”是一套欧洲舞曲音乐系列专辑。荷东的全称是 Hollywood East Star Trax - 东方好莱坞明星舞会。香港译“荷里活东方明星舞会”简称“荷东”,在80年代风靡一时,唱响大街小巷。
天哪,我还是头一次知道那些曲子还都有名字!多亏小K问。
Re: 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tiffany wrote:顺手推荐个 做饭站,上次从这里找了干煸牛肉的方子,稍改照做,还挺是那么回事儿的。我觉得最近趋势不对,我咋开始对做饭炒菜感兴趣起来了捏?!

Re: 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我忘了表示对小白的葱白.干煸牛肉得要多大的耐心啊.我现在做饭都力争20分钟解决战斗,最好不超过半小时.
Re: 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嗳,笑嘻嘻,你说得对的,胡续冬他们小两口住的那个家属区,就是特别80年代。
那片教工宿舍是粉碎四人帮以后P大最先建的,从50年代建过一批宿舍,之后就再没建过。之前中青年教职工要么全家住筒子楼,要么几家合居本该给一家住的单元房,忽然盖了一批两居室为主的宿舍,大家欢天喜地。但是后来慢慢又盖了新的区,格局更合理、开间更大些,还有两间半(大儿大女家庭,两个孩子不必同室)、三间的。停滞了若干年的评职称开始以后,有副教授教授头衔的,可以换房,再往后商品房出现,经济效益好的系教职工自己买房搬走,这个区就逐渐“没落”了。
那片教工宿舍是粉碎四人帮以后P大最先建的,从50年代建过一批宿舍,之后就再没建过。之前中青年教职工要么全家住筒子楼,要么几家合居本该给一家住的单元房,忽然盖了一批两居室为主的宿舍,大家欢天喜地。但是后来慢慢又盖了新的区,格局更合理、开间更大些,还有两间半(大儿大女家庭,两个孩子不必同室)、三间的。停滞了若干年的评职称开始以后,有副教授教授头衔的,可以换房,再往后商品房出现,经济效益好的系教职工自己买房搬走,这个区就逐渐“没落”了。
Re: 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蔚秀园。
燕东园分两部分,燕京大学时期留下的小楼sfh,80年代建的五层楼房区叫东大地,不过后来也都统称燕东园了。
(先前说的不清楚,改了一下。)
燕东园分两部分,燕京大学时期留下的小楼sfh,80年代建的五层楼房区叫东大地,不过后来也都统称燕东园了。
(先前说的不清楚,改了一下。)
Last edited by silkworm on 2010-12-09 11:28, edited 1 time in total.
Re: 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为什么?是太不繁华了?我从小住倒真没觉出来,一直到工作后才略有感觉。Knowing wrote:他们是住燕东园么?
八十年代的北京我没见过,不过到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我对海淀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八十年代!”
几个月前公司的一帮geek们去上海出差,被街头的上海美女们震撼了,恨恨的说为什么公司不建在上海。有人提醒说也许不是北京美女少,拿海淀这个IT民工村和淮海路比是不公平的!
连我一个开广告公司的朋友都受不了了,办公室租约不到期就要搬回CBD去,说他们公司的人上班路上,简直被人道之以目。
Re: 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八十年代才有市场,小摊位,会每天去市场买新鲜蔬菜肉类回家做饭? 现在大家都去超市一次买一星期的菜. 想起从前下班去照澜院买菜,自行车把上挂着塑料袋回家做饭,简直像是前世的记忆.
Re: ZT 胡续冬的博《白果赋格》
小K,我没说清楚(旧回帖也去改一下),燕东园SFH老区旁边也有后来盖的宿舍楼,宿舍楼这一片本来叫东大地,后来也统称在燕东园了。燕东园好象没有蔚秀园衰落得那么快,因为跟清华挨着,外面包着成府,比较幽静,当然后来成府消失开出道路了。蔚秀园周围纵横交错的,已经是校外,附近又老是有早市,很城乡接合部的感觉。
嗳,是的,海淀那边现在也还是有每天买菜的。不过老年人天天买菜做饭比较多,年轻人忙,外食和外卖非常方便,我哥嫂一个星期能在家踏实做不了几顿饭,还常常是买的半成品菜加工---在家吃,是当享受。
嗳,是的,海淀那边现在也还是有每天买菜的。不过老年人天天买菜做饭比较多,年轻人忙,外食和外卖非常方便,我哥嫂一个星期能在家踏实做不了几顿饭,还常常是买的半成品菜加工---在家吃,是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