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瑞士
鲁朗号称小瑞士,也确实有点瑞士的意思:大山,林场,小木屋,明亮的色调,甚至村口的环形车道也是瑞士山区乡村道路的格局。
鲁朗所在的林芝地区受广东省支援,房屋修缮过,看起来比西藏其它地区要新要好。因为气候湿润,林芝民居都顶着木质的坡屋顶,而不是藏区常见的夯土平顶。木顶受潮会生霉,隔年就需修缮,耗费时间精力钱财。在广东人民务实风气的带领下,林芝人把木顶都换成了便宜耐用的彩钢板屋顶。
我想彩钢板屋顶也一定有很多问题,比如保温性能不如木顶;比如大量耗费钢材很不环保;又比如,这些顶都不是西藏生产的,从外地运进来也应该有好一番折腾。但是彩钢板耐用防潮,更加上一些其它不为我们所知的原因,于是经常有整个蓝色顶的村庄,或者红色顶的村庄,更夸张的还有村庄顶着浅紫色和橙色的顶。生硬的色彩与单薄的材质与其下的建筑和周边的环境都格格不入,像是某个本来自然淳朴的美丽乡下姑娘忽然戴了一顶缝着大鹦鹉的帽子(比如satc里 carrie结婚时候戴的那顶)。
一定要用彩钢顶的话,灰色也可以吧,起码色调会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比较协调。我们一路经过很多乡村,各种怪异的颜色都欣赏到,灰色彩钢板顶却只有一个小村子在用。我想大概人民群众对鲜豔的色彩比较喜闻乐见吧。林芝民居的外墙色彩本来也是很明亮的(但是很奇怪,同样鲜亮的色彩,涂在木材上看起来就协调顺眼很多——当然,木建筑上的鲜亮色彩也从来不会有大面积的色块,各种纯度很高的色彩混合后自有一种灰度出来)。
只有鲁朗的民居保留了原来的木质屋顶。风雨濡湿,暖色的木料变成泛白的灰色,沉默在大山中,优雅而静谧。不过当地的居民很郁闷,因为是旅游区,他们必须保留这种原汁原味的老式屋顶取悦观光客,每两年维修一次。尽管有一些政府补助,他们还是希望能把木顶换成耐用的彩钢顶。看来林芝人也知道灰色木头顶好看,但在与经济实用的pk中,木头顶惨败于花枝招展的彩钢顶。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处处都有这样听上去很笨拙的小故事。涉及到故事中的人个个都精乖无比,只是有很多不得已的苦衷。其实如果非要保留原汁原味,也可以给鲁朗人民换个灰色亚光的彩钢板屋顶吧。或者继续使用木顶,那么改变一些处理木料和屋顶的技术,都可以延长屋顶的寿命。鲁朗多林场,当地村民就应该使用木头做建筑材料而不是内地运来的钢材。木板如果先在风雨中搁置一年再使用,要比直接砍伐下来就搭到屋顶上抗风雨的能力更强。而在木板下垫加一个空气层促进通风,则可以很好地解决潮湿发霉的问题。这样的木顶用个10年8年完全不是问题。瑞士人在他们的小村庄里,也正是这样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