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她有些早期手稿和晚期未完成的小说片段被发表,我去借了这本<<Sanditon and Other Stories>> 。

后来发现其中<<Juvenilia>>的主要内容这个网站有:
http://home.earthlink.net/~lfdean/austen/juvenilia/
奥斯丁有两部未完成小说的手稿流传下来。各有七、八十页的篇幅,估计已经是计划中全篇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Watson>>从背景内容到人物布局都极象她其它完成的小说。<<Sanditon>>则将背景设在一个向商业化发展的海滨小镇。致力于把小镇建设成新的旅游圣地的派克先生,是她其它小说里没有出现过的开发商形象。逢人便鼓吹小镇是风雅宜人的疗养场所,和其它竞争地点比如何地有独特的市场位置,开发即能富裕当地小民,又不至于导致肉和菜的物价上涨。一个雏形实业家跃然纸上。我想,奥斯丁本人虽然过着相当平淡封闭的生活,看来任何一个闯入她亲友圈子的与众不同的人物都会马上被她敏感的捕捉到,并观察记录下来。
手稿里几处直接写到“女主人公开始观察谁谁谁的品格了”,奥斯丁也不止一次跳出来说:“女主人公虽然不喜欢某位追求者的献殷勤,心里还是很高兴。年轻女孩子如果连这点虚荣心都没有,也就不配做她的女主人公了。” 还让我纳闷了一会儿的,是通篇的破折号。想起来这是手稿,就不奇怪了。破折号是此处需要再加工的标记,类似上面不含蓄的话语想必在修改时都会被删除。我不禁想,多可惜,奥斯丁的隐忍,让喜欢她的读者不知损失了些什么!
等开读她的<<Juvenilia>>,越发验证了我上面的想法。<<Juvenilia>>共分三部份,是她十二岁到十七岁期间写下的习作的汇总。这些或长或短的作品,体裁多样化,有短剧,书信体故事,短篇小说等等。内容风格和她出版的完整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我在惊喜之余,生出些唧唧歪歪的、替古人担忧的感触。下面慢慢地说:
怕若狄
简奥斯丁天生奇才,她竟是写怕若狄起家的。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
这类故事粗看似乎是无喱头搞笑的小品。比如:一位小姐接受了一位上尉的求婚,家长却顾虑,说小儿女都太年轻--女方才三十六,男方才六十三--实在不宜结婚,拖着他们的婚事;又比如,一位小姐去伦敦姨妈家里小住,这天突然来了个颤微微的老头下跪求婚,不答应他他老命要不保,小姐就答应了。老头前脚走,英俊小生后脚到,也求婚,不答应他他小命不保,小姐就又答应了。然后如常吃饭看戏睡觉,第二天醒来,想起自己答应了两个人,怎么办?小姐走到后院小河边,举身赴清流,尸体漂回父母家安葬。哇,英伦王昭君。
夸张不合理的情节做载体,奥斯丁在她的怕若狄里,讽刺的是当时流行小说里的一些东西:动辄昏倒的柔弱女性,头次见面就紧紧拥抱,宣称对方是自己最好朋友的女性友谊,失散的亲人突然在乡间小旅店里大团圆,身世不明的孤儿其实出身贵族等等。
在奥斯丁的正本小说里,她确实都没有动用这些手段来推动情节,也没有用莎士比亚作品里常见的双胞胎身份互换,男扮女装女扮男装之类的戏剧化。她的人物,就在家常的舞会,乡间散步,邻里互访,旅行探亲的时候栩栩如生地活着。佩服奥斯丁茶杯里搅风波的本事一流,但是,我认为她也用戏剧化,她的戏剧化手段是“私奔” 。 <<理智与情感>>里用过,<<傲慢与偏见>>里用过,<<曼斯菲尔德庄园>>里两个女儿同一天私奔!为什么要屡屡使用私奔的情节呢?我还没有想明白。
回来说<<Juvenilia>>的总体读后感,便是佛吉尼亚渥夫的一句概括得好:“That girl of fifteen was always laughing。”
饭特稀
这些早期作品里找不到明显的饭特稀人物。男的多是骄傲,无知,要找个具备美貌财产出身教养的妻子--你别说,这类人其实挺典型。女主角则多是被嘲笑的怕若狄对象。有一个例外,便是<<The Beautiful Cassandra>>. Cassandra是简的唯一姐姐的名字,她们姐妹关系据说很亲密友好的。这篇开头说了是献给姐姐,并这样夸奖姐姐:
那么正面形象的Cassandra具体是什么样的呢?You are a Phoenix. Your taste is refined, your Sentiments are noble, and your Virtues innumerable. Your Person is lovely, your Figure, elegant, and your Form, magestic. Your Manners are polished, your Conversation is rational and your appearance singular.
十六岁的Cassandra具备上面的一切美德,这天戴了漂亮的新帽子出门,见到一位公爵,礼貌地行了屈膝礼。淑女到此为止,接着她去点心店,连吞了六杯冰后,付不出钱,把店家敲晕了逃跑。街上叫了一辆马车在城里饶了几圈,还是付不出车钱,于是把心爱的帽子套在车夫头上,开始徒步逃跑。最后在离家七小时后安全回家,对自己说:“This is a day well spent. ”
根据奥斯丁的传记,Cassandra本人是个规矩守礼沉闷的样子。这故事里精灵古怪的捣蛋淘气包,应该更接近简的形象。
女性之间的友谊
<<Lesley Castle>>体现了简对女性友谊的看法。故事是用朋友之间的通信组成。姐妹两个和她们的继母(双方有利益冲突互不喜欢)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友谊因此受到了考验。
做朋友的基本素质是什么?是在每封信里不断地,反复地夸奖收信人的美貌和才智,安抚她怀疑自己的不安心态。
朋友的检验标准是什么?去问她,我和我的敌人谁更漂亮?看她怎么回答。
友谊的最高最忘我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写信告诉她,某某是财色兼备的大好青年,可惜我们姐妹没有本事俘获他,他现在往你住的地方去游玩,希望你的运气比我们好。
。。。
这么不留情面,简奥斯丁难道就没有象几乎所有十几岁的小姑娘一样,幻想过“我们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三姐妹
<<Three Sisters>>从题材上最接近奥斯丁后来小说的淑女找结婚对象的范畴。文体仍然是书信集。
开篇是长女给好友写信通报近况。好消息是接到生平第一个求婚,坏消息是求婚人长相不佳,没法看。他的优点是相当有钱,他的缺点是相当健康。结论是不知道该不该接受他的求婚。当然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拒绝了他,可能会发生自己妹妹或邻家丑女先我而嫁的羞辱,这羞辱如此伤自尊,她宁可嫁不喜欢的人来避免它,可是如果妹妹和邻家女都会拒绝他的话,自己无需急着嫁了。暂时决定:如果嫁,最低要求是他按她的要求定制某特定款式的马车一辆。
三言两语,女孩子无限心思都诉说了。
下面两个妹妹也分别给好友写信,她们也紧张,因为母亲大人放了话:长女不嫁次女嫁,次女不嫁小女嫁,此人做我们家女婿是做定了!
于是姐妹三个的关系迅速朝着三国演义的方向发展。
长女问两个妹妹:如果丑人被姐姐拒绝了,开始依次向她们求婚,她们会答应吗?两个妹妹毫不犹豫地点头说会立刻答应。姐姐想了想便宣布:不必痴心了,她本人已经决定答应这个求婚。
故事的结局是长女和未婚夫为了结婚的条款,尤其是那辆新马车的尺寸布料等细节争论到深夜。
非常现实的安排。
遗憾
等简奥斯丁二十出头开始写结构完美的长篇小说时,她甭住了笑脸,收敛了锋芒,几乎是另一个人的样子。于是我们看到情深的姐妹,有了解宽容的友谊,慈爱的父亲等等形象;我们还看到象爱德华,爱德蒙之类的虽然懦弱无用但至少无害的男主人公,我们甚至看到达西,Wentworths这样情深志坚非汝不娶的饭特稀人物。女主人公多是塑造成可爱的,不但拒绝没有爱情的求婚,连有爱情的求婚还要一而再地挑剔方式方法哩。到了最好她们都无一例外地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实在是好运气多得用不完。
原来会遗憾作者本人怎么没有这样的好运气,虽说有过几次机会,但终究是没有嫁。现在读了她小时的作品,知道她对未来从未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便不觉得多么遗憾了。结婚对奥斯丁来讲,固然有脱离父兄、达成独立的好处,却也要全副精力打理一个家庭、养儿育女。一本有关奥斯丁的传记指出,她家女亲戚里死于难产的就有四位,想来她能看透这一层,做女主人也未必多么地有吸引力。一辈子生活在父兄蔽阴之下,至少可以继续她喜欢的写作。
旧遗憾去了,新遗憾来了。我觉得奥斯丁没个可以在精神层面上平等交流的人,挺遗憾的。就是那种无关年龄性别国籍种族宗教信仰及性取向的equal opportunity soulmate.
二寸宽的纸头
能稍微弥补遗憾的,是奥斯丁一家人都喜欢读小说,对她的写作很是支持。这本书里,有两篇简奥斯丁本人搜集的读者对她小说(<<Emma>>, <<Mansfield Park>>)的反馈。读者是她的父母,兄弟,亲戚,朋友,以及当时正在附近探访的同阶层家庭的人。加起来也有几十个人,不少了。
她去世后,她的兄长曾写过一篇回忆录,里面提到了她用小片纸头写作:
这就和上面她几乎把小说草稿给任何进入她社交圈子的人去读去征求意见不太符合,他们都知道她在写东西的。She was careful that her occupation should not be suspected by servants, or visitors, or any persons beyond her own family party. She wrote upon small sheets of paper which could easily be put away, or covered with a piece of blotting paper.
我有个猜想,那年头没有电脑,恐怕连复印纸也没有。写作完全是手工活。用小片纸做写作单位,方便增,删,调换顺序,尽最大限度减少重复书写的必要,是技术上的考量。
好了,替古人担忧就在这儿告一段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