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IF NOT
Posts: 838
Joined: 2005-11-10 2:32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IF NOT » 2012-07-25 19:35

这篇文章太长了,我贴个头,有兴趣的同学自己上网看吧。http://www.caijing.com.cn/2010-09-13/110520025.html
写类似题目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能这么系统的这么理论性的梳理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每条论点都有若干史料为证,下笔严谨又直言不讳,读过我觉得很有收益,也觉得很久没见过这么好的议论文了。比起来韩寒也就象个没上过大学的愤青,连李银河的研究报告也显得业余。

百年近代史上,每逢改革到一定程度,需要向民主、宪政的道路转型的关键时刻,总有以“国粹”抵制“西化”的思潮出现,以“爱国”为名,反对社会进步,行祸国之实。而这种言论总是有一定的迷惑力,因为它能打动国人一种敏感的情结——即“五千年辉煌”与“百年屈辱”。这种论调只能掩护国内的贪腐权势集团,误导善良的爱国者,抵制改革,阻挠中华民族走人类共同的进步道路

  本文试图将中国知识分子——略相当于古之“士”——的精神演变从一个角度理出一条脉络,探求出路。重点在思想文化,不可能涵盖一切,当然也不可能孤立于大的历史发展背景。

  中国“士”的黄金时期在春秋战国,真正的“百家争鸣”发源于此时。至今国人引以自豪的“几千年的辉煌”,从思想层面说,实际上就是那个时期所创造以及后来的流风余韵。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百家争鸣”,但文化学术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农耕文明达到的高度和精致程度为世界之最,适应这一文明的专制皇朝制度也设计周到、高度成熟。所以凭武力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在文化和制度上被汉化。又由于地理的特点,可以长期封闭,“六合之外,姑存不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原因在此。所以笔者常说中华民族早熟、早慧。

  一般欧洲史家把欧洲近代史从15世纪中叶算起,因为那时开始出现与中古告别的文艺复兴、宗教改良,以及各种新思潮,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供资源。中国的近代史始于19世纪中叶,从那时起,极端封闭的社会被打开了一个口子,从此“以夏化夷”的途径逆转,西学开始东渐。所以中国的“近代”比西欧晚了400年。以发展道路论,至少从明朝开始,就拉开了差距。这种分法不是主观随意的,或是以欧洲为中心,而是根据文明发展的客观标准。

  源于古代的传统

  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差不多同步。不过西方的哲学重理性、逻辑,通向自然科学,造成以后的科学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中国的哲学通向道德伦理和政治,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传统的读书人都致力于政治文化。正因为如此,人际关系之道和政治文化十分发达,而自然科学、市场经济和工业化难以发展。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是独立自由的。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君主采纳他的意见,一国不行,就到他国,困厄、饥饿,在所不辞,到处碰壁,“吾道不行”则宁可“乘桴浮于海”,也决不妥协。他要求见用的首先是自己的主张而不一定是本人,所以决不放弃自己的学说来迎合在位者。“乡愿”被夫子斥为“德之贼也”。孟子的言论就更加鲜明,与“王”谈话是教训的口吻,一副“帝王师”的架势,是后来的“士”所艳羡、向往而再也做不到的。孟子表达了当时儒家治国的最高理想,现在经常引用的“君轻民贵”之类的话虽然不能附会为现代民主原则和民本思想,但在等级制度正在发展巩固的时代,提醒在位者重视“民”,已属难能可贵。他以他特有的坦率而透彻的风格提出的理想社会和对君主提出的要求是专制君主不愿意也做不到的。难怪到了朱元璋那里,感到难以忍受,就大力删《孟子》,几乎把今天看来闪光之处全部删掉(邵燕祥曾为文详细摘录朱元璋所删《孟子》的章节),而且取消了孟子陪享孔庙的资格。

  一般都把“春秋”与“战国”相提并论,实际上到战国后期,司马迁所推崇的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气度已经大减,变得功利和实用,以《战国策》为代表,一批舌辩之士用舌头混饭吃。他们只能是“谋士”而不是帝王师。所以总是准备几套方案:“上、中、下三策”供君主选择,其目标是助王称霸,而不再是促王行仁义。他们讲究的是“术”,而不是“道”。从道德层面看,也不再坚持原则和人格独立。自此以后,中国的读书人日益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经典著作也仅仅被当做治国的工具。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如果秦皇朝得以巩固,也许可能正式以“法家”治国,但是时间太短,没有来得及树立自己的道统。到汉武帝从董仲舒独尊儒家之后,在道统上儒家学说统治了两千年。董仲舒的原意可能是想用儒学对皇帝有所约束,但是儒家所主张的以德治国、行仁义、“内圣外王”那一套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是外儒内法,并杂以黄老之术。如毛泽东从柳宗元说:“百代都行秦政法”。只是柳着重的是肯定郡县反对封建(分封宗室)制,而毛着重的是肯定专政否定仁政。不过对读书人说来,还是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支柱。无论是伦理道德还是治国的理想都是从孔孟书中汲取资源。而他们唯一的出路是从政,特别是隋唐行科举之后,更是如唐太宗所说,“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

  这样的历史轨迹造成的“士”的精神传统有三大突出的特点:

  1. “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其依据的现实条件是“学而优则仕”。能有资格“忧国”的,大小都做过官。即使暂时不“居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还是有官职,而不是“庶人”。“位卑未敢忘忧国”,还是有一定的“位”,不是草根百姓。尽管皇朝是一家的天下,在朝的大臣还是视同己有,因为舍此无以安身立命。

  2. 重名节,讲骨气。“士林”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训是赖以立身的道德准则,从而铸就了读书人的骨气,历经朝代更迭而不变。他们自认为是儒家道统的承续者和维护者。顾炎武在明朝败亡之际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意把“天下”和“国家”分开,他明确说“国家(指朝廷)兴亡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没有责任的。那是因为朝代更迭他无能为力,只能努力维护作为精神支柱的道德体系。当然这里“匹夫”实际上只能是“士”,不可能包括引车卖浆者流。

  在政治思想上尽管定于儒家一尊,对孔孟之道的传承和解释权在硕学大儒而不在皇帝。不论皇帝如何“雄才大略”,从没有过“君师合一”,更没有“汉武帝思想”、“唐太宗理论”之说。 “士”一旦入朝成为“大夫”,潜意识的还是继承了为帝王师的想法,以“致君尧舜”为己任,还是努力企图用道统来影响和规范皇帝。他们心目中有“明君”和“昏君”的评判标准,历代官史也尊崇“直臣”,蔑视“佞臣”,不少当红的宠臣位高权重,却为同僚士林所不齿。文天祥在殉难前想到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不是宋太祖或其他什么皇帝的训诫。鲠直之士 “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因为自以为真理在握,有这份自信。所以,尽管有杀头、灭族的危险,面折廷争,冒死直谏之士代代不绝。另外,君臣都重视身后名,对“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很在乎。这一点也是坚持原则的动力之一。

  在学术层面,由于有一定的独立性,较少受皇权的干扰,即使在“注六经”中也还能形成不同的学派,特别在唐中叶以后,书院兴起,至北宋蔚为大观。无论在朝在野,学者和书院对道统的传承和丰富起了很大作用,甚至还能发展出疑孔、非孔之学。另外还有一条隐逸之路,在“邦无道”或自己想远离“帝力”时,还可以归隐田园,保持一定的精神独立,并创作出无比丰富的、灿烂瑰丽的文学艺术珍宝。“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千古名言,深入人心,不论是否能做到,却无形中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向往。

  3. 与以上二者并行的还有另一种传统,我称之为“颂圣文化”。就是把爱国与忠君合二为一,而且忠君是绝对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见用则“皇恩浩荡”,“感知遇之恩”,万死不辞;获罪则不论如何冤屈,“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此语出自韩愈《幽拘操》。韩愈是最正统的儒家道统维护者,也应算是直言敢谏之士,明知皇帝好佛,偏要上《论佛骨表》,遭贬黜在所不辞,“肯将衰朽惜残年”!他以同样的忠诚作《幽拘操》,想象当年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时的心情,写出了这句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周文王代表了儒家所向往的最理想的天子,他坐牢时也有《歌》传下来,注家有不同解释,此处不论。可韩愈觉得他应该抱这样的态度。这种发自内心的绝对服从,其伦理的依据就是儒家的“三纲”,现实的基础则是人身依附。因为在那种制度下,读书人除了“报效朝廷”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用其学。冒死直谏、犯颜上书,都是出于忠心,就事论事,绝不是反对皇帝本人。无论哪朝哪代多么开明的皇帝都不会容忍对本人公开的否定,连“腹诽”也是罪。为人臣者基本上自觉遵守这一条,因而天王永远“圣明”的“颂圣文化”流毒久远。

  西学东渐以后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是,以鸦片战争为契机,古老的农耕文明遭遇了上升的工业文明,无法再照老路对入侵者在文化上加以融化。这“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促发了民族的猛醒和震荡,“士”的心灵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少数先知先觉者开始新的探索,中国人的现代“启蒙”于此开始,到清末民初渐成气候,新潮不可阻挡。

  这一探索持续百年。由于面临的问题与以前完全不同,“亡国”不再是朝代更迭,而是与“灭种”联系起来,那时所谓“灭种”,不是真的如希特勒对犹太人那种“种族灭绝”,而是指整个华夏文明的存续问题。所以读书人的危机感特别强烈,探索也空前活跃。在精神上,传统因素还是起一定的作用。上述1. 忧国忧民的担当与2. 骨气和勇气,在新的条件下赋予了新的内容,驱使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在谭嗣同、秋瑾等烈士乃至早年共产党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精神。不过他们不是为维护原来的“道统”,而是力图打破它,朝廷和国家已不是一回事,而是为救国必须推翻朝廷,至少要彻底改造之。这种威武不能屈的骨气与从西方引进的“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以及“社会良知”可以相通,并相互加强。

  他们告别的是上述第3点——“颂圣文化”。这是“新文化”的精髓,从严复的“开启民智”( 严复晚年的转向遭人诟病,但他前期对启蒙的贡献和精辟言论不可抹杀)到梁启超的“新民说”到五四一代人为“德先生、赛先生”的呐喊,都是企图唤起民众摆脱在“颂圣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奴性与愚昧。那种“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是传统的,而所承载的观念和思想是新的,从外面引进的。这是一场持续的启蒙。如果说,中国曾经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精华相结合的时期,那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经历了百年的“新文化运动”(广义的),现代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等事业初具规模,同时出现至少两代在思想上和学识上堪称贯通中西的知识分子。即使在抗日战争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文化教育没有停顿,还在继续发展,新旧结合的“士”的精神没有出现断层。甚而可以说,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中优秀的部分与新的思潮相结合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现在常为人们所称道的西南联大那些人和事可以为代表,当然不止西南联大,还有“中研院”以及其他高等院校和学人都有可歌可泣的表现。那时政府也是专制,也有高压,甚至还有暗杀,但是总体上,知识精英还是保持了气节和一种价值共识。张奚若在国民政府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上发言被蒋介石打断,就拂袖而去,下次开会可以退回差旅费,拒绝参加;马寅初公开揭露孔祥熙,把他骂下台;直到1947年已是内战方酣之时,傅斯年公开发表文章《这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半个月后宋子文就被撤职。1940年冯友兰受西南联大教授委员会的委托给当时教育部长陈立夫写的那封信最集中体现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结合。那件事起因是教育部下达指令,要审核大学的课程和实行统一考试,受到全体教授的抵制,委托冯先生起草回绝函。信是典雅的古文,套用诸葛亮《后出师表》的语气,内容是据理批驳教育部的指令文件,通篇贯穿现代教育独立于权势的理念,掷地有声。特别指出如果按此规定办理,大学将等同于教育部高教司的一个科,大学教授在学生心目中将不如科员,受到轻视。结果教育部的指令就此被顶回,学校保持了独立。这里讲的是一种精神。至于个人在多事之秋各自信奉不同的学说,在国家分裂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是另一回事。

  讲“新文化”还应包括另一个群体,就是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的一批实业家和他们成就的事业。从张謇到卢作孚到陈光甫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来。后来他们被归入“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不同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的一般的企业家,因为他们身上也承载了中国传统加外来先进文化,办实业和金融带有浓厚的“救国”的目的。近年来从国外引进并自21世纪开始时兴的“企业社会责任(CSR)”之说,其实在那个时候的企业界是普遍默认的一种价值观。“为富不仁”、“见利忘义”、“背信弃义”都是为业界所不齿,一旦犯此恶行,难以在本行业立足。特别是在日寇压境时,不少人毁家纾难,不当汉奸是区别良莠的底线。现在“儒商”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某些新富所追求的装饰。而在那个时期,不少企业家、金融家本身就是读书人,他们的传承与修养以及本身的优点与弱点同“士林”是相通的,而且以他们的经济实力支持了许多文化教育事业。这里不谈他们对民族经济所作的贡献,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应该也是“启蒙”的一部分。

  这一百年“启蒙”并非持续不断,而是常为内忧外患所打乱。当时的环境是列强环伺,内政混乱,启蒙和反帝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启蒙需要向西方学习,反帝的对象则是西方列强,从这里引发出难以化解的矛盾。所谓“救亡压倒启蒙”之说似还不够准确。最初启蒙就是为了救亡,毋宁说是日本侵略打断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最后是革命压倒了启蒙。

  1949年以后的“政教合一”与“颂圣文化”的新发展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dropby » 2012-07-26 12:50

我完全没有那么乐观。刚从nada看到的:
最近看到这几个新闻: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2-07-2 ... 9757.shtml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小语种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微博)公布的全国高考(微博)提前批次录取分数线中,出现了男女生“同考不同分”的情况。在划分“男女线”的地区,女生最低分数线普遍高于男生,差距最高达五六十分。此事引发了社会关于高考公平与性别歧视的大讨论。
http://www.letsnada.com/research/viewto ... =5&t=11715

连言论上的政治正确都不能做到的话,各种具体执行中的歧视行为只会越演越烈吧?

当然我同意这个得女性自己出来斗争。然后国内的大环境,斗争是挺难的,言论结社没自由,没有选举权,没有强有力的工具啊。

总之,我很庆幸把欢欢生在了加拿大。

IF NOT
Posts: 838
Joined: 2005-11-10 2:32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IF NOT » 2012-07-26 14:28

亲爱的,回错帖了吧?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笑嘻嘻 » 2012-07-26 14:54

我也觉得小美回错贴了。高考男女成绩划不同的线不是咱们小时候就这样了。北京大概5分之差,有听说过外地差50分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dropby » 2012-07-26 14:58

汗。回错了。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豪情 » 2012-07-26 15:09

我倒不记得有这回事哎。也许有内幕我不知道?至少我们学校是尽量多招女生的, 虽然也没有明确划两个分数线。我们家小朋友上的幼儿园招不够女生,明确说女生优先。这个算不算歧视呢?还有各地分数线不同,算不算歧视呢? 招生看的是whole package,歧视很难定义吧。
我觉得领政府经费的部分招生,有投票权的有影响力,所以谁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见,民间团体还可以联合起来串联。否则基本就是学校自己决定了吧。就是美国的州立大学,不领教育经费的部分还不是随便招。
Last edited by 豪情 on 2012-07-26 15:30, edited 1 time in total.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Jun » 2012-07-26 15:29

至少最近的高考招生中男女分数线有差别是真的而且是普遍的现象。早就传开了而且确实引起了不少反对的声音。中国高考哪有什么 whole package 的审查,都是看考分,除非是艺术或表演院校。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豪情 » 2012-07-26 15:37

据我所知是可以微调的。就是说一个大学在各省市各划一个线,各省市的教育机构统一投档,不上这个线的不投。但是,这个线划出来,会多投10%-20%的人不等。谁上谁下是学校决定的。就是录取了,去哪个系哪个专业也是学校招生部门自己决定的, 不需要按分数高低来优先, 虽然有一个内定的各系/专业的分数线。此外还有保送生,预先推荐的学生,各地教育机构自己定的各种加分。特长生就是比较少的了。所以如果有一个内定的男女生不同的分数线我也不奇怪。举个例子,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班20%保送生,30%是没到我们系分数线但是是本校子女/关系部门子女进来的。 不要说各省市巨大的分数线差别了。考分比美国录取占的比重大,但是也没有那么大。
当然我出国也久了。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
我想说的是,许多分配不均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而且政府允许大家争论。 说明有希望改变。否则政府早就把这些言论都盖住了。
其实美国州立大学招生也满类似的。1/3 SAT, 1/3 GPA(这部分就等于各地不同的分数线,只不过更细), 1/3 PS(这部分就是学校自己灵活掌握)还有各种保送特招。
Last edited by 豪情 on 2012-07-26 15:53, edited 1 time in total.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dropby » 2012-07-26 15:50

应该还是小情说的这样. 基本上还是看分数,但是当然不可能完全绝对按分数一刀切。我觉得这个灵活性,无非表现在同样的分数,物理分数比语文分数高的考生更容易被工科系录取而已。

五六十分的区别应该是调档线的区别,也太赤裸裸地歧视了,否则也不会这么大的反响了。高考差五六十分是很大很大的差别了。你比男生多考五十分,但是被考虑的机会都没有。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豪情 » 2012-07-26 16:00

我倒挺理解的,不是我觉得就公平啊。
招生人员回到大学要向大学交待的。所以大学和各系有什么要求会给反馈。比如女生太少了,比如说希望招全面发展的(就是说有领导能力,有文体特长等等,投档后看到的不光是分数还有档案,包括各种奖项)。 比如说女生毕业找不到工作, 那么大学对招生人员会怎么反馈呢?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豪情 » 2012-07-26 16:05

dropby wrote:应该还是小情说的这样. 基本上还是看分数,但是当然不可能完全绝对按分数一刀切。我觉得这个灵活性,无非表现在同样的分数,物理分数比语文分数高的考生更容易被工科系录取而已。

五六十分的区别应该是调档线的区别,也太赤裸裸地歧视了,否则也不会这么大的反响了。高考差五六十分是很大很大的差别了。你比男生多考五十分,但是被考虑的机会都没有。
那算啥,各地分数线差一两百分的都有。就是同一个省市的,申请同一个系,高50分的被拨拉到冷门系, 低的进去了,也很常见。要知道我们那时候已经是大家重视专业超i过学校了。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dropby » 2012-07-26 16:24

豪情 wrote:
dropby wrote:应该还是小情说的这样. 基本上还是看分数,但是当然不可能完全绝对按分数一刀切。我觉得这个灵活性,无非表现在同样的分数,物理分数比语文分数高的考生更容易被工科系录取而已。

五六十分的区别应该是调档线的区别,也太赤裸裸地歧视了,否则也不会这么大的反响了。高考差五六十分是很大很大的差别了。你比男生多考五十分,但是被考虑的机会都没有。
那算啥,各地分数线差一两百分的都有。就是同一个省市的,申请同一个系,高50分的被拨拉到冷门系, 低的进去了,也很常见。要知道我们那时候已经是大家重视专业超i过学校了。
各地分数线不同我也一直觉得不公平啊。

同一个省市申请同一个系这个明面上看不见,后面的猫腻,中国这种地方,没有才奇怪。已经算是最不腐败的了。孩子至少明面上还符合硬的标准。
Last edited by dropby on 2012-07-26 16:26, edited 1 time in total.

IF NOT
Posts: 838
Joined: 2005-11-10 2:32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IF NOT » 2012-07-26 16:24

我想说的是,许多分配不均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而且政府允许大家争论。 说明有希望改变。否则政府早就把这些言论都盖住了。
我的理解不是这样哎,我觉得过去至少还维护一个面子上的男女平等,实际招生的不平等都在暗箱操作,现在是要公然正名了。这个招男生的理论有个发展过程的。我记得我刚毕业不久的时候,报纸上有人说学校女老师太多,不利于培养男生的阳刚之气,我当时还想,有道理哦,难怪那么多男生什么事情都听妈妈的。后来舆论逐渐就说到学校女生太多,然后探讨女生为什么多呢?结论是因为考试制度适合女生性格特点,即听话,死记硬背,没有创意。然后就有不少人大声疾呼,高考制度有性别歧视,再这样下去中国社会更要阴盛阳衰了,必须改革!你别说,发表这种意见的还有不少算是开明知识分子,做《读库》的那位老六同志就写过这样的博客。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dropby » 2012-07-26 16:29

IF NOT wrote:
我想说的是,许多分配不均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而且政府允许大家争论。 说明有希望改变。否则政府早就把这些言论都盖住了。
我的理解不是这样哎,我觉得过去至少还维护一个面子上的男女平等,实际招生的不平等都在暗箱操作,现在是要公然正名了。这个招男生的理论有个发展过程的。我记得我刚毕业不久的时候,报纸上有人说学校女老师太多,不利于培养男生的阳刚之气,我当时还想,有道理哦,难怪那么多男生什么事情都听妈妈的。后来舆论逐渐就说到学校女生太多,然后探讨女生为什么多呢?结论是因为考试制度适合女生性格特点,即听话,死记硬背,没有创意。然后就有不少人大声疾呼,高考制度有性别歧视,再这样下去中国社会更要阴盛阳衰了,必须改革!你别说,发表这种意见的还有不少算是开明知识分子,做《读库》的那位老六同志就写过这样的博客。
对,我也是这种感觉。现在越来越表面上的男女平等都不维护了。

如果非要说男女比例不平等需要改变的话,为啥清华的工科系对女生的调档线不降低啊?三不常的搞个和尚班出来。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豪情 » 2012-07-26 16:29

美国还不是一样的。“舆论逐渐就说到学校女生太多,然后探讨女生为什么多呢?结论是因为考试制度适合女生性格特点,即听话,死记硬背,没有创意。然后就有不少人大声疾呼,高考制度有性别歧视,再这样下去中国社会更要阴盛阳衰了,必须改革!”女生换成亚裔就可以了。而且实际在执行。问题是即使某些亚裔孩子被培养成相反的,stereotype一样存在,歧视一样存在。需要做更多来证明自己。
都需要自己争取,结社抱团来争取。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豪情 » 2012-07-26 16:33

调档线不是大学决定的,是各地的教育厅招生办决定的。所以我很怀疑这个分数线的差别是调档线的差别。如果是真的,那么是地方招生办的问题。但是他们有什么动力这样做呢?不理解。
查了一下新闻,说的是因为专门分了男女生名额造成实际录取线不同。那我理解了。这不就是美国的AA么。
Last edited by 豪情 on 2012-07-26 16:37, edited 1 time in total.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IF NOT
Posts: 838
Joined: 2005-11-10 2:32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IF NOT » 2012-07-26 16:36

豪情 wrote:美国还不是一样的。“舆论逐渐就说到学校女生太多,然后探讨女生为什么多呢?结论是因为考试制度适合女生性格特点,即听话,死记硬背,没有创意。然后就有不少人大声疾呼,高考制度有性别歧视,再这样下去中国社会更要阴盛阳衰了,必须改革!”女生换成亚裔就可以了。而且实际在执行。问题是即使某些亚裔孩子被培养成相反的,stereotype一样存在,歧视一样存在。需要做更多来证明自己。
都需要自己争取,结社抱团来争取。
是啊,问题是咱们结不了社不是。
我刚要补充,欧美的学校里女生比例都在涨,怎么没见他们有人说应该照顾男生啊。中国男人真是占便宜惯了,找工作上占那么大便宜还不知足,连女孩最后一点公平(相对公平)竞争的场地都要取消。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豪情 » 2012-07-26 16:59

豪情 wrote:调档线不是大学决定的,是各地的教育厅招生办决定的。所以我很怀疑这个分数线的差别是调档线的差别。如果是真的,那么是地方招生办的问题。但是他们有什么动力这样做呢?不理解。
查了一下新闻,说的是因为专门分了男女生名额造成实际录取线不同。那我理解了。这不就是美国的AA么。
所以这个问题还挺复杂的。是大学申请, 教育部批的。我觉得是比较个别的现象。当然防微杜渐也是对的。所以我看到的是社会进步不是退步。各地高考分数线不一样不就是名额分配的间接结果? 而且不光是学校的各地名额分配有差别,哪个地方招哪些专业也有差别,计划经济的遗留现象。也许中国的高教系统也该大动一下了。
我对AA的感觉很复杂。本来是为了纠正不公,但是也带来了不公。所以无论怎么分不可能人人都觉得公平,就和所有的公共政策一样,就看谁的能量大声音大以及会交易了。哎不知道中国的肯尼迪同学学了啥?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Jun » 2012-07-26 17:59

I am going to cite the argument again. Men all over the world are feeling the threat from women's competition for their jobs and livelihood. Women are gaining a survival advantage in the modern world and men are falling behind. So they do what they can to fight back. See the recent The Atlantic article on this subject.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tiffany » 2012-07-27 2:08

呃,我觉得吧,资本主义歧视人都合法的歧视。也不见得就好去哪里。
乡音无改鬓毛衰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Jun » 2012-07-27 6:06

社会主义的歧视也合法,或者说没有法律禁止。资本主义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法律禁止的。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IF NOT
Posts: 838
Joined: 2005-11-10 2:32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IF NOT » 2012-07-27 18:51

为啥咱们每次都变成比惨哪?就算中国是世界上最性别平等的国家,也可以批评它的退步啊,难道每次批评什么,还得调研是不是世界最惨?

朝露
Posts: 346
Joined: 2003-12-16 23:11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朝露 » 2012-07-27 19:45

1?中国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男女不一样?我还真是第一次知道呢 :mrgreen:

嗯,我大概知道目前,大学招生相对还是比较透明的,因为分数在招生系统里都是总分从高到低排列着,招生人员很难做手脚。当然,每个学校肯定都有关系生,尤其是学校的校长,手上肯定有几个名额,这个是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惯例,教工子弟也很容易上自己父母在的学校,老实说,我个人觉得只要控制在一定数额内这个可以接受 :mrgreen: 中国人讲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啊,嗯,这个不仅在中国,全世界通用!

我在另一个帖子里提到,我自己实际上对男女平等还是很乐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大学里女生的比例应该非常高,即便是在理工科大学里,像我那个年代女生也就15~30%(当年各学校女生楼大多也就1、2栋楼吧),现在估计30~40%以上了,当然这个跟理工科大学引进文科系别有关。这个还不算什么,关键是女生现在在学校里各方面全方位占优,不仅在学习上,也在社会活动方面。女生能力全方面得到释放,男性以后想压制没那么容易,所以,我很乐观,在这个方面。也许也因为这个原因,目前占有话语权的男性才会加倍宣扬女性的附属地位? :mrgreen: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笑嘻嘻 » 2012-07-27 19:55

呵呵,那跟美国很一样的。美国是收入差别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高中以下学历收入越来越低,与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女生学习成绩好,所以女性普遍收入提高。当然我相信同等成绩中男女收入仍然不平等。然后201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数据跟10年前比,有些非常明显的变化。独居的人占人口比例的28%强,是最多的居住形式。注意,不是单身数字是独居,单身而有室友和跟父母住的都不算在这里面。结婚无孩的占人口总数的28%,这两项加起来占了人口的大多数。其主要原因就是女性收入增加,可以选择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因为独居人口中大量女性,并且这个趋势在增加。虽然合租更经济实惠,但是更多的人选择独居的自由。这几年经济危机不知道会不会因经济原因让这个trend有所改变。
云浆未饮结成冰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Jun » 2012-07-27 20:35

美国的经济危机对劳工阶层的男性打击超过女性,因为制造业和建筑业是萧条最严重的。这个现象在硅谷可能完全感受不到,因为硅谷的整体气氛是30岁以下男青年geeks占领一切资源。但是在硅谷之外的世界里,形势是另一个样子。

我在前面屡次引用的 The Atlantic 杂志中的长篇报道在这里可以读到:
http://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 ... -men/8135/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资中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Post by 豪情 » 2012-07-27 20:45

我不是比惨, 是觉得大学招生的不公平并没有变坏. 这个投档男女分数线是两所大学在特殊小语种上, 特别分开了男女生的名额, 而报名的男女生数目比例有差别, 间接造成成的. 这个专门的名额是向教育部申请批准的也事先公布的. 和某些专业只招女生或者男生, 或者男女生体检要求有差别, 类似. 他们这个分开名额是否合理可以争议, 但是确实是很少数的现象. 引起那么多公开争议, 其实是进步了. 二十年前有多少机会大家能在舆论渠道对名额分配争议呢?
至于说到美国也有很多有争议的, 也不是比惨, 而是说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不见得是最公平的, 实践中做法差别很大. 怎么样才公平, 每个人/每个利益团体想法都不一样. 目前也没有可行的人人都觉得公平的方法.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