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兄弟小的时候,被送到郊区一户农民家里寄养着。我也跟着他叫人家“奶爸” “奶妈”。
他回来后两家保持着亲戚一般的关系,尤其是漫长的暑假里,两边的孩子总要到对方家里住一阵子。清楚地记得去玉米地里摘玉米,被蚊子咬出一身的大包。那家的男孩子一准是跟我兄弟一起不知道野到哪儿去玩,我和名叫玉英的女孩子自然搭伴。
玉英比我大几岁,比我懂事很多。在村里,她走到哪儿都有一群半大小子垂涎三尺地跟在后面,想和她搭讪。农村孩子大部份没读到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了,他们的情绪喜好自然流露。嗡嗡嗡地追在姑娘后面并不以为耻。玉英很矜持,不给笑脸也不答腔的,想来她一定知道自己长得不错,前途不在这个小村子里。玉英在我家住的时候,跟着我到处去玩。这时候她就更矜持寡语,不是因为有人搭讪,而是她不想让别人轻易听出她的口音而瞧不起她。
玉英后来果然嫁得不错,对方是有城市户口的,她也有了城市户口。
年轻人和与自己家庭背景相似的人恋爱结婚,幸福也罢,不幸福也罢,都叫守本份。攀了高枝的,就看程度之分,只登了一、两阶的,例如玉英,不过在亲友之间传颂;攀上一个悬崖去的,要被全国人民指指点点。音乐剧<<Evita>>里把贫女做了总统夫人咏唱为:“The biggest social climbing since Cinderella”。一想还真是贴切,我们唐朝的杨贵妃也没有灰姑娘的跃升幅度大呢。灰姑娘的故事再写下去,一定是她象庇隆夫人那样,树敌无数。能不能成功和幸福,要看她的手段了,情节绝不可能是童话一般。
这家人给我印象深的,其实是另一件事。有一次我母亲去探望他们回来,说他们家的经济景况有了好转。原来村子旁边新建了一家纺织厂,有厂班车定时接送职工。于是他们每天做好一大桶羊杂割(音译),五、六点钟的时候在厂门口叫卖,正是晚班工人下班,早班工人上班的交接时分,顾客多且稳定,生意极好。七点钟卖完回家,不耽误农活。他们不是独此一家,有另一家同样卖羊杂割的作竞争对手,两个摊子在厂门口一左一右地摆开。但是他们的东西更美味,和顾客的个人关系打得更火热,生意胜过对手,日日都是先收摊走人的。
我母亲就问,为什么不做两桶羊杂割来卖,把对手彻底挤走?奶爸就说,那样不好,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也给人家个赚钱的机会。天下的钱是赚不完的。
我一直记得这件事。我父母最近一次来美探亲的时候,一一给我更新亲友近况,说起他们家,我父亲几年前旧地重游时特地探望过,告诉我他们家”致富“了。我立刻想起羊杂割的旧事,立刻聪明地问,是不是他们终于决定卖第二桶,第三桶了?我父亲笑着说,不是。他们父子承包了附近一个私人煤窑,做起小矿主了。是我不能想象的富有。
啊,这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地下都是煤的地方,做煤矿的生意是理所当然。最近频频听到矿难的新闻难免联想到他们。家里人在煤碳系统工作,但是我从小到大都被过度保护着,没有亲眼见过矿井,倒是坐在吊蓝里下过防空洞。零星听到一些描述,矿井里出来的人只有眼白是白的,放在扎了口的塑料袋里作中饭的白馍馍,上地面一看也是黑墨墨的了。
那会儿不但是没有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的年代。也是能源紧张的年代,民用电都不能保障,轮流停电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过年过节也不例外。矿难发生的新闻极少上报纸,在系统内部被口头流传着。埋了多少人,死了多少人,找到多少具尸体,因家属的要求不能被满足而停产多少天。
然后有一天,传来坏消息,单位里一个叫老严的老职工的儿子死在井下了。老严的老婆孩子都是农村户口,也住农村,他儿子是拿了“顶替”的名额参加工作的,又在矿井上班,这里谁也没见过他。通知老严的时候,很多同事都跟去了,怕他承受不了打击,准备安慰他。大家都说老严当着众人的面很坚强,没有掉一滴眼泪。
追悼会那天真相大白。死者不是老严的儿子,是内侄子。原来“顶替” 成了“冒名顶替” 。悲剧搀和了闹剧。哭得伤心的是另一对夫妇。
俗话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下矿井比当兵还不如。但凡有点办法的年轻人都不会去,去的多是家里不仅仅穷,是急需现金的那种穷:有病人,借了重债等等,农家通常的自己自足的生活方式无法维持。这样的矿工一旦死了,对亲属无异于天塌了下来。他们有余生的时间去哀悼死者,而眼前最重要的莫过于趁着亲人尸骨未寒,争取尽可能多的抚恤金。
从一个残酷的角度讲,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看了电影<<盲井>>后,我一直秉承的上述看法还是动摇了。
<<盲井>>讲述两个外出打工的农民,在车站诱骗单独行动的民工,结成假亲戚关系,然后一起去偏远矿区挖煤。几天后两人在井下谋杀了假亲戚,用塌方等现场掩盖犯罪真相,向矿主索要抚恤金。据说是曾经真实发生的骗局。他们先是杀了一个人得手,又找了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子做下一个目标,却发现男孩子是前一个人的儿子。中间发生了一些事情,一个骗子和男孩子产生了类似亲人的感情,于是和另一个骗子之间发生了意见分化。
这是导演李洋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他以前的作品都是纪录片。<<盲井>>的风格非常接近纪录片,总觉得欠缺一些电影的成份。大概是因为结构上极紧凑,没有铺垫和渲染的原因吧。看了几分钟就有陷入恶梦的感觉,心里存着希望,想这都会过去,然后意识到恶梦大概是不会过去了,便想只是个电影,一般不会超过一百分钟长,而且我随时可以停下来不看。等熬完了看带子上的标签,这是一部八十九分钟长的电影。唉。
有的苦难是带着希望的,吃了苦便可以达到一个好的结果;有的苦难是不带希望的,不会有任何好东西从里面产生出来,死了的人是白死了,幸存下来的人不过是继续维持这个苦难的存在,周而复始,没有出路,没有突破,没有意义。<<盲井>>的故事就给我这种感觉。
太灰暗的东西,不推荐了。
电影是根据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改编的,情节略有不同,结尾尤其不同。小说在这里有:
http://book.ayinfo.ha.cn/mjwj/ll/liuqin ... zz/014.htm
为了更好的生活
-
- Posts: 3159
- Joined: 2003-11-22 20:12
为了更好的生活
Last edited by helenClaire on 2005-01-25 14:28, edited 6 times in 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