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ear Itself.
Walter Mosley的小说其实也不能算是正宗的侦探小说,虽然有些悬疑和暴力的成份,但是结构布局都不太讲究。我却挺喜欢他的语言风格,poor man's Raymond Chandler, 或许,没那么文艺,没那么花哨,有种类似的但是比较低调的潇洒,而且多了一点爵士乐的节奏。
这是他的FEARLESS JONES系列里的第二(?)本,跟EASY RAWLINS系列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五十年代洛杉叽的黑人圈子。这个时代的选择颇有点意思。二战后回来的黑人士兵心里种下了后来民权运动的种子,加上经济蓬勃,许多人变成了中产阶级,正是风雨欲来之前的平静。FEARLESS JONES和EASY RAWLINS一样都是退伍军人,他们的圈子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变迁而伸延到黑白社会交界的边缘。在两个系列里,作者选择的叙述者“我”都是胆小谨慎的精打细算的生意人,而他们各有一个天不怕地不怕,活在边缘的生死之交,代表了作者的一种饭特西,对冒险不羁的生活的幻想。这种心理,嘿嘿,我很理解。
在这本书里,有人被谋杀,有大笔钱财转手,有敲诈和偷窃,有欺骗和出卖,但是这些成份几乎是个借口,让叙述者和FEARLESS JONES两人在BEVERLY HILLS 和WATTS之间穿梭,描绘出某时某地特有的景色和气氛。
虽然我喜欢引用毛姆的话:I don't feel at home in London, but then I don't feel at home anywhere. 但是用文字画出来的洛杉矶,尤其是用RAYMOND CHANDLER式的懒洋洋的口气提到的地点街名,还是能让我生出一丝怀旧来。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听CD上的小说。前阵子因为找工作搬家,频繁地开长途车,所以借来CD在路上听。念书的是最近因为主演“卢旺达旅馆”而广受好评的DON CHEATLE,而他跟WALTER MOSLEY也是有渊源的。我第一次见他演戏被留下深刻印象,还是在电影DEVIL IN A BLUE DRESS里面,而此片就是根据MOSLEY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不过我还是偏爱读印在纸上的白纸黑字,而不爱听念出来的话。不知道为什么,眼睛里看到抽象的符号,在我的脑子里感觉更丰满更微妙,人物更加栩栩如生,而描绘的环境和气氛也更加触手可及。
2. The Master of Ballantrae.
前两天有人说典故,什么感慨和机灵话都被古人说完了。我暗自猜想这其实是基因重复的表现。人和人虽然大有不同,却也有撞上跟自己个性思想极其相似的知己的可能,这或许根本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基因组合重复的结果,世界上古往今来有这么多的人,总有想法类似心灵相同的。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某些人和某些作家,我觉得自己简直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对他们无比了解无比合拍,不论时代背景种族经历性别的差异,我们是同一类人。过去老被我挂在嘴边的HANNING MANKELL和毛姆就是例子。ROBERT LOUIS STEVENSON也是一个。我爱他的书已经很久了,对他的心理想法好象自己的一样清楚。我对苏格兰的感情,有一半倒要归结于RLS。
我年轻的时候读的都是RLS的冒险故事,Treasure Island, Kidnapped, David Balfour, Black Arrow, Southsea Stories. 与金庸类似,RLS擅长写好人,既可爱又真实可信;写恶人就比较浅比较流于概念化,他写的恶人,一看就知道是纯朴好人对坏人的饭特西。但是他在晚期作品里似乎有种对evil的好奇和研究。化身博士是相对成功的研究成果,这本书没那么好看,结构也没那么完美,但是出发点是一样的。
这本书的情节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戏剧性。一个苏格兰老旧贵族家庭里的两个儿子,一善一恶,在喜怒无常的命运变迁里纠缠争斗至死方休。跟Dr. Jeckell and Mr. Hyde一样,这本小说讨论的也是善恶在人性里共存的可能,两个兄弟一黑一白,可以看作是同一个人善恶两面的分裂和共生。哥哥JAMES,MASTER OF BALLANTRAE,是个典型的PSYCHOPATH,不择手段,两面三刀,又魅力十足,能把人骗得团团转。他的邪恶中最有意思的部份是他透视他人心理和操纵他人行为的天赋,想必作者在生活中遭遇到此类人物,象见了大熊猫一样,心痒难熬,忍不住要拿来钻研钻研。这种出发点,我太理解了。不过说到底,也能看出作者对此类恶人的了解仅限于形而上的,由外而内,并不能入木三分。没办法,做PSYCHOPATH也是一种命运和天赋,并非凡人所知。
这部小说的情节有点奇怪,讲的是一个苏格兰老地主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特别charming,甜言蜜语,行为放荡;二儿子沉默寡言,但是内心骄傲,事事都遵守绅士的行为准则。两人因为命运的偶然而调换了产业继承权,弟弟得到了家产并和哥哥的女朋友结婚,哥哥在世界各处游荡历险。于是两人终生纠缠争斗互相憎恨。虽然故事本身并不是写得最好,但是其中的心理涵意颇值得琢磨。哥哥是恶人,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己,甚至谋杀,但是他极其擅长左右他人的感情思想。最精彩的一段是描述他如何刀不血刃地让一个死对头自己杀死自己,让我想起伊阿古和Agatha Christie 的Curtain。弟弟是典型的苏格兰乡绅,纯朴厚实,外表迟钝,不讨人喜欢,但是感情激烈,他对哥哥从内疚到仇恨,蜕变过程写得可信得怕人(所以我说RLS擅长写好人)。整个小说里有很多细节和伏笔,深入到很微妙的心理层次,甚至潜意识,在那个年代是相当前卫的。
小说里给人真实感最强烈,最感动我的,是二儿子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矛盾,根源在于父亲偏爱大儿子,许多的怨恨和痛苦因此而生。我没法不联想到作者自己跟父亲的关系。RLS在过去的小说里也触及父子之间的矛盾。我知道他跟父亲很亲,但是他父亲一直希望他学工程,RLS因此在大学里工程系挣扎了好几年,后来终于从文,但是或许总有令父亲失望的罪恶感。RLS的最后一部没写完的小说,也是以父子矛盾为主题的。其实,男人的情结经常来自父亲,而女人的情结经常源于母亲,弗洛依德根本搞错了。
RLS 自己一生是个实打实的好人,甚至在恋爱婚姻上也没犯过原则错误,并且曾替土著人打抱不平争取民权(十九世纪呐)。 可是他并不单纯,写得出调子相当晦暗的小说,探讨人性的黑暗面,也是一种奇妙的现象。
3. Obsessive Genius (居里夫人传记)
八卦时间到。

1906年,居里先生出交通事故去世,那时居里夫人38岁,深受打击,很久精神不振。四年后,她重新找到爱情,闹出一件轰动的大丑闻。
她的爱人是Pierre Curie的前学生郎之万(Paul Langevin),也是个极有成就的物理学家。郎之万比Marie Curie小五岁,已婚,与太太Jeanne久不合,过去已闹过外遇。他的情况是典型的“我太太不理解我”,Jeanne出身工人阶级,教育程度低,脾气又烈,两人经常吵闹。Marie 和 Paul 互相发现了志同道合的爱情,开始私下幽会。
郎太太很快发现丈夫跟人家寡妇的私情,威胁要杀了居里夫人。郎先生怕怕地跑去对情人说:我太太很野蛮的,说不定真的做出什么暴力来,你出国躲一躲吧。居里夫人说:呸,我出身革命家庭,这点威胁,不怕。
郎太太自有办法,她雇用了一个私人侦探,偷入居里夫人的住宅,把她跟郎先生的通信给搜了出来。乖乖不得了,这下子证据确凿。在给郎之万的信中,居里夫人不仅说我会为你赴汤蹈火,而且鼓动爱人与太太离婚,他们好在一起。郎太太立刻把这件事捅到新闻界,巴黎的大报小报冲斥着批判声讨居里夫人的文章。(注意:并没人批判郎先生) 除了骂她是第三者破坏家庭之外,还骂她是犹太人,叫她滚出法国。(那时她早已入法国籍。) 虽然居里夫人并非犹太人,但在欧洲白人心中骂人为犹太人大概是最恶毒的说法了。
在丑闻上报之前,诺贝尔奖评委已经把当年(1911)的化学奖发给了居里夫人,这是她第二个炸弹奖,第一个是跟丈夫分享的物理学奖。丑闻出来后,瑞典皇家学院的院长给她写信,请她不要出席发奖仪式,怕给“大家”面子上带来尴尬。可以想象,如果他们知道会有这个丑闻,绝对不会把这个奖发给她。
同时,曾经支持她研究工作的法国科学院的头头们,包括她的多年好友,也跟她划清界限,或劝她离开法国避避风头。她在巴黎城里的公寓也被人扔砖头砸窗户。
这时居里夫人的倔脾气上来了,坚决不肯躲起来,并且昂首挺胸地去接受诺贝尔物理奖,在致词中毫不谦虚地承认自己的工作和成就。
郎之万先生呢? 当他刚听说太太派人偷了他的信件时,怒火冲天地搬出了家。没过几天又搬回去了,但是两人很快又大吵一场,他又搬了出去。这一次太太向法律部门控告他离弃。最滑稽的闹剧是郎之万向一家右派报纸的专栏记者挑战决斗,因为这个记者称郎之万为“a boor and a coward” (注意他是在为自己而不是情人的名誉决斗)。经过热闹的准备仪式,记者在最后关头拒绝举枪,说我不愿意杀掉一个法国的科学家,而郎之万也趁机找台阶下,没有开枪,说“我不是杀人凶手。”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郎太太占尽上风,终于把丈夫和居里夫人拆开后,同意跟丈夫协议分居。三年后两人复合。郎先生现在的二奶是个无名气的小秘书,他并且跟一个学生有染,生有一私生子,郎先生请居里夫人给孩子的妈安排个工作,居里夫人不负所托,在实验室里给她找了个位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原先记错了),居里夫人亲自秘密运送实验室里珍贵的放射物质到后方去,以免落入德国人手中。她的女儿IRENE,刚刚二十来岁,在前方给受伤的士兵照X光诊断治疗。郎之万则发明了声纳装置,破解了德国潜水艇的优势。
你想,这俩人的恩怨大概就到此为止了吧?才不呢。一些年以后,郎之万的孙子和居里夫人的外孙女Helene Joliot-Curie结了婚!Marie的大女儿Irene, 她丈夫Frederic Joliot两个人都是科学家,并且联合得了诺贝尔奖。他们的女儿Helene和丈夫(郎之万的孙子) 都是科学家。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想起蚕说过的特定时期里名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才在标题上请蚕入)。科学界跟文学界也有相似之处。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核物理最活跃的时刻,而那时顶尖的科学家都在欧洲。Paul Langevin也发现了E=mc2, 不过比爱因斯坦只晚了一步。居里夫人的丑闻上巴黎报纸时,她正在瑞士开会,一张那时的照片里她身边坐着的有爱因斯坦,罗瑟福,等等后来家喻户晓的名字。
居里夫人出名是因为一个美国女记者听说了她的成就和艰苦的环境,特地请她到美国巡回讲学并写了不少宣扬她的文章,而且镭被当成时髦的治疗癌症的万灵药,让居里夫人名扬四海。她那个时代也正是西洋各国女权运动高涨,妇女到处游行抗议争取投票权的时代。英国美国都有不少妇女运动,许多人被关起来后绝食抗议。美国官方的手段是插管子强迫喂流质食物,英国政府则把她们饿到半死再放出来。居里夫人的地位和成就,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
这些搞核物理的书生们在学术突破最频繁,科学成就最热闹的一二十年代中,并没有想到,仅仅几年之后,他们就会从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变成战场上的死敌,因为民族和国界之分互相决裂,各为其主。一些人会逃离祖国,另一些人会替暴政卖命,还有一些人的手上会间接地染让无辜人民的血。
这本书后面提到了好几个熟悉的名字。罗瑟福抢在IRENE JOLIOT-CURIE之前发现中子,否则IRENE可以早许多年得到诺贝尔奖。我不久前在新西兰的CHRISTCHURCH刚刚去过罗瑟福上大学本科时的教室和实验室。
三十年代初期,希特勒上台。玻尔知道德国顶尖的物理学家LISE MEITNER(也是女的)是犹太人,帮她搞到美国的一个讲学的位子,劝她离开德国。但是普朗克和她的前导师OTTO HAHN说服了她留下来。她跟IRENE夫妇一直是学术上的死对头。但是她在德国的出境越来越困难,最后终于逃跑到丹麦,玻尔把她弄到瑞典保护起来。她和侄子FRISCH共同算出了核裂变的过程,写信告诉了HAHN,结果HAHN把这个成果发表出来,在1944年独得诺贝尔物理奖,MEITNER的成就被埋没到九十年代才被承认。玻尔也帮助费米从意大利逃跑到美国(费米的太太是犹太人),最后在德国占领丹麦以后,他自己也秘密上船偷渡到美国。
我曾经看过一部话剧“哥本哈根”,是讲玻尔跟学生海森堡之间的恩怨的。(说来惭愧,在肯尼迪中心看这出剧时,我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对照这本书里的记载,玻尔原来真的是一直反对纳粹的,在38年一个物理学会上就发言攻击希特勒,当时出席的德国科学家愤而离席抗议。他跟海森堡的感情超越师生关系而几乎是父子情谊。二战爆发后,海森堡替希特勒研究原子弹,并且在德国侵略丹麦后跑去见玻尔,劝他归顺,被拒绝。玻尔逃到美国后没有直接参与曼哈顿计划,但是他起到顾问的作用(他在离开丹麦时已经知道MEITNER发现核裂变的计算)。战后,海森堡成了罪人和众矢之的,不得不遍出各种借口来解释自己战时的立场。玻尔痛心疾首,去世之前也没能跟前学生见一次面,说清楚恩怨纠结。可见玻尔这个人的学术成就倒也罢了,他的为人,古道热肠,对同行后辈的扶助,实在罕见。
“哥本哈根”这出剧就是假设两人在天堂重会,彼此之间有什么话说。这段故事特别触动我,总让我觉得既悲伤又无奈。海森堡可以说是助纣为虐,也可以说是精忠报国。战后他名声已经臭了,可怜巴巴地替自己辩护,再也没有做科研的机会。在剧中他有段台词,大意是说,我这辈子没害过一个人,我也没造出原子弹,而那些造出了原子弹的,直接参与广岛长崎市民化成灰烬的人,鄙视我不肯握我的手。
小E说我老是打破名人的光环。我似乎对光环和真实之间的差别特别感兴趣。从小受的教育是科学是神圣的,科学家也跟着朝乎凡尘了。可事实上,科学家都是有血有肉,七情六欲的真人。他们不能脱离身处其中的社会和历史大环境,都是命,都受命运左右,跟凡夫俗子没有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