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由地想起孩子们使用的马立平中文教材里的那个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当然这故事不是马立平编的,最多也就是充当了以讹传讹的角色。要说故事的主角是杜甫还能多蒙几个人。反正我就是把铁杵磨成针,也成不了杜甫。但李白写诗哪里是靠磨?读过他诗的人都知道,那根本是一口气从嘴里喷出来的!这么拙劣的故事竟然代代相传,看样子还要继续传下去。
我第一次接触马立平教材的时候,有惊艳的感觉。套用亦舒的话讲,那就是:我小时候也是个好学的孩子,怎么就没有遇上这么好的课本?后来。。。就不那么仰视了,尤其发现五年级的课本全部是西游记的故事,甚至起了她是不是图省事儿的怀疑。当初我们学校甄选教材的教务长和马立平联系过,指出课本里一些明显的错误,问她什么时候新版印刷会改正,马说她知道那些错误,但不打算出修订版了,就这么继续印刷下去了,就这样了。。。差点儿把我们教务长鼻子给气歪了。

但对孩子们来说,课本里不但大部分是和他们日常生活无关的内容,而且充满了莫名其妙的东西。随便举几个例子。孙叔敖打死两头蛇的故事,小孩们都很气愤,一个人怎么走在路上就去打死别的动物?可怜的蛇已经都死了,他不但不满足,竟然还委屈地哭了,什么道理?课文最后说孙长大后做了很多好事,闹了半天他还是个榜样!很多好事是不是包括杀了更多的动物?还有那个愚公移山,孩子们就更悲愤了,就因为你看不顺眼,就要把人家两座山都挖掉?不知道环保么?干嘛不搬家?我长这么大才明白过来,什么毅力恒心的都是表面文章,这故事的内涵其实是中国人”安土重迁“和”崇尚父权“。父权算糟粕了,不说也罢。安土重迁呢,我们这帮父母也无法言传身教,孩子们明明看见你们漂洋过海之后,还吃得香,睡得着,有点空就琢磨着上哪儿寻开心去。说什么故土难离,根本是乐不思蜀嘛,承认了吧。

吐槽归吐槽,暨大人大的教材更没法考虑,不过就是个中文,哪里用得着泡在毒奶配方里给孩子喂下去?马立平教材还是不错的。即便所举的几个例子,笑过之后,还得说它们仍然是正宗的中国文化,虽然是不那么让人舒服的部分,可本民族的人也得认。其实我觉得孩子过了十岁,这些都可以在历史,文化,人性的大背景下来和他们探讨,都不是问题。至于说格林童话也是如此,那是当然。可那些故事既不在孩子们大量阅读里占主流,学校也从未在小学阶段将什么小红帽当文化传承来介绍。印第安人和火鸡倒是年年提,格林童话不记得进过课堂。人家可狡猾了,选的年度主题都是太空啦,水啦,环保啦,多元化啦,还有大家的最爱--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