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历史层层叠叠,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一代未必有兴趣分辨哪个地区哪所建筑属于古罗马、基督教新兴、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游客(比如十年前的我)不做点功课根本囫囵吞枣全盘照收,但如果照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游客的做法一处处废墟纪念碑教堂宫殿细细看起来,在罗马住上几个月也不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能吸收多少是多少吧,本来罗马就是个露天的大博物馆。
Tempio di Ercole Vincitore

Piazza Farnese
到旅店房间放下行李,推开小阳台边的落地长窗,先透进来的是左近餐馆煎炒烹炸的香气,接着远近教堂的钟声当当敲响,悠长往复,一看表可不是七点钟了。罗马右岸旧城区的街巷挤得密密麻麻,比较不重要的小路小广场在最大张的地图上也找不到踪迹。从旅店出门没一分钟就到了Campo di Fiori(百花广场),白天的市场已经收摊,一眼望去广场四周全是餐馆酒吧,满满地坐着游客,中间走动的是打扮时尚、聚成一堆堆的年轻人和卖灯光玩具的深肤色小贩,据说Campo如今已成为吸引年轻游客夜生活聚会的磁场。隐身在暮色中默默俯视这一片热闹景象的是一座垂头批着长斗篷的青铜像,布鲁诺因宣传日心说和泛神论被宗教机构于1600年在该处以火刑处决,意大利统一后才被平反立像纪念。
我们一心一意要找Piazza Farnese上的餐馆,急匆匆穿过Campo,走完一条狭窄的小路,眼前出现另一个静谧的小广场。正对着我们的广场另一边庄严地矗立着一座大宅,惟有二楼的落地大窗里灯火辉煌,可以窥见大厅四壁和天花板的彩绘,映照着阳台上插着的法国国旗。出发前刚读完Nancy Mitford和Gaston Palewski的恋爱史,Palewski任法国驻意大利大使七年之久,传记里对Palazzo Farnese的历史也颇有记叙,所以一眼认出这是法国大使馆。使馆门口左右各一排石阶,静悄悄地坐了不少游客在休息。四周两三间餐馆酒吧,一家看去很普通的家具店还在营业,门口放了几张床垫和棕毯,除此以外只有昏黄的灯光和两处喷泉的潺潺水声。
Piazza Farnese是此行我最喜欢的地方,它的宁静与毗邻Campo di Fiori的活力四射恰成对比。傍晚时分在大使馆边上的酒吧坐下喝杯东西非常享受,四座的顾客貌似都是周围工作下班后来轻松一刻的人们,个个衣冠楚楚,一对年轻雅痞男女用英语聊着艺术啊创作啊的话题。我一边啜着Campari,细细端详广场中间对称的那两座喷泉,怎么看这底座怎么象浴缸的形状呢?后来查了书果然是某朝某宫里搬来的货真价实的浴缸,哈哈哈。
广场上Ar Galletto餐厅的鼠尾草火腿小牛肉排和牛肝菌苦苣面味道不错,吃完饭我们绕着法国大使馆走了一圈,它的后门正在优雅的Via Giulia上,这条顺着Tiber河边的窄而长直的路边多的是政府机构和富贵私宅,也有警察局和古董店,和开到很晚的美发店。因为临河近,夜晚的空气湿润中混合着攀延植物的青气,也有隐隐约约的食物香味,走在高低不平的石子路上,我先说:忽然想起小时候上海的味道了。某人也说:我小时候放暑假的时候,夏天也是这种气息。两个住在北国的南方人,果然还是忘不了青少年记忆里的南方。
Palazzo Farnese

Via Giulia

Pantheon - Navona
罗马的Pantheon是我最喜欢的建筑之一。无论哪个角度它的外观都尽得古典美的精髓,历经时间的沧桑而略有褪色,由此更加显得内敛朴实毫不张扬,无论晨昏晴雨它自沉着地站在那里,任由千百年来朝拜的信徒游客如潮水般往返冲刷。它不需要象其它宗教建筑那样努力激发观者对某位神祉的特殊敬畏,只要站在其完美对称的穹顶下,仰望九米直径圆孔外灿烂的阳光,或清如水的夜色,每个人都会油然产生对天地万物的赞美亲近之情。如果再有机会去罗马,希望能有幸观赏暴雨从天而降到内殿的奇观。
Galleria Borghese和Pantheon以外,事先只大致计划了Ghetto-Trastevere和Navona周边两条步行路线,虽然抱定了不赶景点的宗旨,花在查地图上的时间也不少- 意大利的迷路指数大家都知道的啦 – 没能彻底放松东张西望。到后半程摸清大致方向后敢于随便乱走,反而偶遇了许多意趣盎然的角落。
Navona广场和天使桥之间的街区特别有当地生活气息。晨曦中的Navona广场清新怡人,不比白天游客成群,各个画摊和小贩将主广场挤得水泄不通。步行街Via dei Coronari名字源于售卖玫瑰念珠的人,古董店特别多,爱此道者可以流连一整天,一路上也有灯具店,服装店,小超市。某张玻璃门后传来电钻的噪音,走近张望只见白色细尘上下翻飞,一位工匠正忙着雕刻,石狮子的脸和身体已经成型。如果Bernini时代也有电动工具帮忙,他会不会采用呢?
正值周六,数不清的小广场上不少有小型集市,居民有买菜的,也有三五成群地站着只管说话,咖啡馆里人挤不下直溢到门外去。附近的教堂们每半小时负责地响起报时的钟声,回荡于澄蓝的天空,暖色的古老建筑与闪亮的石子路间。
Da Francesco坐落于Via dei Coronari附近一个小而可爱的广场Piazza Del Fico里,食客里游人和当地居民平分天下。菜单极其丰富,牛羊猪肉,脑尾心肝肚肺应有尽有,配以罗马犹太风味的洋蓟,适时当令的新鲜牛肝菌,更有我喜欢的cicoria。罗马餐桌上最常见的蛋面是fettuccine,和牛肝菌一起做百吃不厌,配野猪肉制成的肉酱也浓郁甘香。Cicoria他们都说是chicory,跟英国人的chicory也就是法国人的endive完全两种模样和口味,端上桌来象炒菠菜,吃口有点糯象米莧,味道略苦倒合了苦苣的学名。最最爱的是新欢Puntarelle。Puntarelle也属苦苣类,根部特别肥大白嫩,洗净后泡在水里使其脆,拌以简单的橄榄油咸鳀鱼酱做成沙拉,清爽回甘,一盘飞快扫光还意犹未尽,每见必点。Da Francesco的服务员大叔见我吃得兴高采烈,告诉说Puntarelle只在罗马周边地区种植,秋冬季才有供应,我算赶对了时间。
服务在意大利是门职业也是门艺术。我们光顾的每间餐馆都有人能说英语,流利程度不同而已。服务员对新老顾客待遇当然有别,但做得不那么明显,让人觉得很舒服。我向来不吃甜品,某人则每餐必点奶酪拼盘收尾。在Costanza那一晚,服务员大叔送来奶酪后,又以华丽的手势在我面前放下一盘meringue(蛋白酥),说是特别赠送的。许愿泉边的Le Tamerici是我们时隔十年唯一重访的餐厅,也专门给我端上一份Baba(一种浸了甜酒的蛋糕),虽然于我来说太甜,还是很感激他们的心意
清晨Navona

罗马的暖色最接地气

艺术与鱼店的完美结合

数不清的迷人小广场

Puntarelle沙拉

蒜茸炒chicory

Porcini(牛肝菌)正当令

友情赠送的Baba

Campo di Fiori
Campo 从清晨到午后是菜市场和手工制品自由市场,一般游客很可能直奔主广场而去,拍几张照片后再接着去寻访下一个景点,而忽略了周边中世纪小巷里数不尽的家常小店和手工作坊。我们就住在边上,出门买瓶水也要路过,几乎每走一遍都会发现以前视而未见的细节。多间店里挂的衣服只有黑白灰三色,深得我心,某天买矿泉水途中顺手买了件衣服,不由感叹这个地区生活的便利,虽然走过的不少民居从敞开的窗户看进去顶棚是深色低矮的木板,住久了不知会不会有压抑感?鱼店肉店挤在冰激凌店鞋店中间,烟店报亭也代卖公交票,门面破落的五金店不知道开了多少年,皮具店非常游客可每个皮包皮夹看着都那么光泽美丽。
整个罗马旧城莫不如此,随便仰头就可瞥见墙上精美的石刻,远处气势非凡的穹顶,转个弯会忽然发现公元前的旧神庙立柱镶嵌在十七世纪证交所外墙上。从黑黝黝的门洞探头进去,天井里多半立着美丽的雕像,街角随处有涓涓滴水的小喷泉,图案形状几乎从不雷同。旧城树木稀少,喷泉的水声是夏日最好的清凉剂,更是巴洛克艺术家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Campo周围还有Navona和Pantheon之间几乎走几步就有家餐馆,我们试的Ditirambo和Costanza 都挺不错。不过我最满意的一顿午餐只花费了8欧元,两份匹萨加饮料,购自广场西南角上的Il Forno Campo de' Fiori。这家店历史悠久,每天现烤现卖,排队的人从不间断,学生尤其多。在柜台边指指点点选好品种,服务员麻利地切下长方块,对折,包上油纸,给出小票,食客拿着去帐台结账,走出门就可以享用了,是最理想的方便食品。罗马的匹萨烤成大方片,切好按分量算钱,皮薄,香脆,不太油,清爽简单,从不乱糟糟堆砌馅料。最受欢迎的是看去白乎乎的一种,除了奶酪橄榄油和一点香草大概没别的,我喜欢西葫芦花配咸鳀鱼,某人则更爱生火腿馅的。
只要眼光过滤掉广场上的咖啡店餐厅,会发现它其实还有旧书店、杂货店和熟食店。因为想买风干猪脸颊肉guanciale做正宗罗马式cabonara,我绕着广场仔细淘了一遍,找到一家百年历史的腌腊店,由外到里,从天花板墙壁到柜台莫不挂满摆满了鲜肉,腊肉,腊肠,火腿,简直是个宝库。老板特别和气,会讲一点英语,看中什么他会切下几片给你 品尝,不满意再试下一种。某人嫌guanciale太肥(其实它就该是这样的),最后买了一条野猪肉熏肠,另加一瓶Grappa酒,作为此次罗马行的纪念品。
刚回来一星期几乎又开始盘算下次什么时候去意大利了,Bologna?Napoli?漫长的冬夜里想起来就觉得愉快温暖。(完)
门廊尽头常常别有洞天,这是Ghetto区的某街道

Campo di Fiori早市

罗马人爱吃各类苦苣菜。煎洋蓟是当地犹太居民的名菜

罗马脆皮匹萨

腌腊百年老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