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的日子就像那句著名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天到晚没完没了带孩子。浩浩汤汤,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减免了生活中一切能减免的动作,除了每周派某人去飞快地买菜,剩下的所有日常采购全部网上解决。团圆出院前的父母教育时,老护士跟我出主意说你去找找邻居里的老太太,她们喜欢孩子,有时候请她们给买些日用品她们一定不会拒绝的。我现在想在网络时代之前,像我们这样没有亲戚能时不常地借把手,又一下生俩的,到底怎么才能买东西呢?我在网上有一千件东西要买。当然买了很多的玩具。玩具这种东西我没小孩的时候看到人家给小孩买一屋子玩具只觉得这样宠孩子,等到我自己有了小孩马上认识到这不仅仅是玩具哪,这是带孩子的劳动工具。新玩具能让小孩专心好久,大人可以在一边偷懒,旧玩具玩腻了收起来过段时间又变成新玩具袅。我基本所有东西都在亚马逊买,包括玩具。亚马逊尽职尽责地给我推荐更多类似的玩具,以期让我更加死心塌地地花钱。我也就如期地死心塌地的花钱。大概在团圆半岁起,亚马逊开始给我推荐书。我想还早着呢。这事儿不着急。不过,沉默的羔羊里怎么说的:你对什么有欲望?你对每天能看到的东西有欲望。看几个月之后,有两本书实在让我好奇。
一本是Jez Alborough的Hug


这本书只有三个字:hug, mommy, 还有小猩猩bobo的名字。这本书很可爱,但是Jez Alborough的下一本Tall非常不推荐,虽然秉承Hug的风格,但是图画也不好看,内容也枯燥。
另一本是I am a bunny

图画是著名的Richard Scarry 画的,但是跟他的著名风格完全不同。漂亮太多了。
后来我实在是太好奇了,就没忍住,买了。亚马逊还给一起推荐了Goodnight Moon,我一看小白提过的嘛,“每页都有一只小老鼠,”“大红大绿看了眼睛疼,但小朋友都喜欢”。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也给顺手买了。

事实证明,经典就是经典,Goodnight Moon是小团子第一本最喜欢的书,最一开始每天要连着听三遍。我完全不懂她到底在听什么,因为我们在家都说中文,这本书有韵,所以我决定用英文读。就见她小手哗啦哗啦翻得飞快,到现在一本书已经翻烂了。Hug和I am a bunny,还是情节性太重,排在后面。她非常有秩序地每天按规定次序拿给我这三本书读。我一高兴又买了几本,但新书都等到团子读腻了这三本书才开始接受。
小圆子是另外一个故事。我怀孕的时候从淘宝买孕妇装。美国的孕妇装的设计理念与亚洲孕妇装的设计理念完全相反。美国孕妇装的特色是:我还是个人儿呢,我的腰在这儿,在肚子上面,我只是怀孕了,请一定继续把我当人看。亚洲孕妇装的特色是:我人生中最最重要的时刻到了,闲人退避。我怀孕了,请一定认清楚了。作为一名个子不大,但是肚子飞速大起来的孕妇,我得说美国的孕妇装设计的太不人性化了。买孕妇装的时候我又顺手从当当买了一些中文书寄过来。当时既然不懂,也就没考虑儿童年龄问题。生完孩子之后,朋友四处搜罗了一批旧书送了给我。小圆子喜欢的书都是这两个出处的。这说明人读书的口味真是很私人的一件事,每个人的喜好天生不同。
团圆读书三个月。我本来以为小孩子嘛,不是经常听到有妈妈说小孩喜欢重复听故事,妈妈都念烦了的。结果不!小团子明显表现出了不满足。睡前故事时间一本本把现有的听完,然后非常不满。有时候索性翻翻就不念了。搞得我开始焦虑。要知道她们的世界非常狭小,理解力有限,感兴趣的书基本围绕她们世界里吃喝拉撒那点事儿才行,书不能长,每页字不能多,不能有成年人认为很一般性的概念性的字词。否则,看一两页就随手一丢。像I am a bunny就是在感兴趣的边界上。什么小兔子春晓秋冬都喜欢干什么,这太高深了。所以我现在要找的是智力水平非常低下的书。这种书就算在专门给幼儿看的卡板书里也非常少非常少。
这事儿大概在国内就不是问题。我twin曾经说过美国孩子一两岁家里给大量读书。其实我估计稍微富足一点的国家,一般在自己的语言环境里生活的小孩,家里都会给买书讲故事。反正小孩都要听故事,买书总比自己编容易。只有我们这样的移民,因文化环境的错位,才比较尴尬。我侄女当年一岁左右我嫂子给订了本杂志,《婴儿画报》。大概就类似小美在下面说的《东方娃娃》。方型的小杂志绘本。内容完全针对低幼儿童。我记得有篇故事就是一个个小动物端着小杯子,找到小房子里的老奶奶说:“老奶奶,我口渴了,请给我一杯水喝。”每个小动物都是这么一句话,非常上口,非常适合开始学习说话的小孩。每页上都有个漂亮的小瓢虫。我侄女的注意力基本都在瓢虫上。后来有段时间我们家里经常互相说“老奶奶,我口渴了,请给我一杯水喝。”每月一本画风不同,正好小孩看腻了就来下一本了。不用我这么兴师动众地自己找。好吧好吧,我们现在都讲究自己寻找需要的知识,不兴别人给调好了送到嘴边的。(不过我去买东方娃娃合订本也算是自己找的。)

简单推荐下,这本杂志针对0-4岁小孩,十几年前我看是非常喜欢的。现在从网上看故事目录仍然非常适合作为小孩的第一种读物。完全符合我上面的有要求:“内容围绕婴儿小世界里那点事儿,画大,每页就两行字。”怎么美国就没有这样的杂志呢?我们买错过一次,买成《幼儿画报》。非常不推荐。内容是新版弟子规,有些故事弱智到相当搞笑的地步。以至于我现在冬天看到黑云,就会情不自禁背道:“厚厚的乌云堆满天,小鸡黄黄去买盐。走到半路下大雨...”你说黄黄这孩子脑筋是不大灵光,都厚厚的乌云堆满天了,还非要出门买盐,要么你等等啊,要么你带把伞啊。他不,他非到人兔子门口等着兔子回家借把伞。严格遵循弟子规。
仅从我们家的小样本来看,有这么几类大受欢迎的书。
第一大类,睡觉类。
Goodnight Moon就是这类的楚翘。这本书非常可爱,不仅像小白在下面说的屋里一页一页在变黑,月亮在升高,还有不少对更经典童谣的引用。像牛跳过月亮,念到这句我就忍不住唱出来,还有三只小熊。在Goodnight Moon 的鼓励下,我又买了两本关于睡觉的书。全部大受两个小孩的欢迎。

这本作者好像原本是日本人。画里的小娃娃很东方,英文也不押韵。我就直接翻成中文读。书的前半截都是小孩上床前那几件事,团圆看得非常认真,大概很是心有戚戚。后半截忽然转成小动物睡觉,她们俩马上失去兴趣,这本书基本我们就读一半,她们俩就刷地一丢,找下本。

这本书我就完全不明白她们俩在看什么了。画面非常抽象,全是动物,而且其实她们也不认识这些动物。因为原文押韵,我用英文读,小圆子很明显第一次听我读时,是听见妈妈在发她完全不能理解的叽里咕噜给听呆了。所以这书也可以跟brown bear那本归一类。反正她们挺感兴趣的。有几次团圆争先恐后地上房揭瓦,我控制不住场面了,索性往地上一坐,放声背诵道:
"When the sky grows dark
and the moon glows bright,
everyone goes to sleep except for the watchful owl.
"Some sleep in peace and quiet.
Some make lots of noise when they sleep."
团圆顿时停下来,转头带着困惑的半个笑看着我。第二次我再背的时候,小圆子特地找出这本书递给我,生怕我给背错了。

这也是一本网上评价很高,但是单从让人试看的几页看不出所以然,后来从书店买回来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我非常兴奋自己买到的是特别大开本的。这本书我猜肯定是小娃娃一定要想方设法钻上爸妈床的爹妈给画出来的,非常非常可爱。全书就一句话,非常适合幼儿。只是需要孩子对动物园有一定认识才能理解。相信大些的孩子也一定会喜欢。
这类在亚马逊上还有其他的书,我还没有试过。
第二大类,是英文特有的,silly类。
这类是用英文的韵,念起来小孩喜欢。不需要有什么实质内容。英文的儿歌好多是这样的。其实我们小时候好多在儿童中流传的中文的儿歌也这样。什么“谁谁谁的屁,镇天地,穿过铁丝网,来到意大利...”但是中文的儿童书就没有这类的。
大家都喜欢的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就是这类的。

小E推荐的Sandra Boynton 也都是属于这类的。我一直怕Sandra Boynton 的书念起来会不会太绕口,一直没敢买。这下知道了。网上购物就是有这个问题。虽然有review,有简单可以看几页。但是书没拿在手上,感觉总是不准确。
第三大类游戏书类。
这本Peek-A Who? 网上评价虽高,我也一直没敢买,因为实在看不出所以然来。但是感恩节的时候,我们逆人群到Judy推荐过的Marin Country Mart去。那里有个书店叫做柴油,里面儿童书部非常好。书店还经常有story time。我在里面看到了Peek-A Who?一下就喜欢上了。这原来是本游戏书。当然会广受欢迎。我一直挺跟随潮流,唱好书本电子化的。但是在真的购买儿童书上,才发现实体书店实在是不可被取代的。但是可惜在湾区,不要说像柴油这样的好书店,就是连锁大书店都很少见了。marin county是全国最富的县,也许就因为这点,才能有这样独特的mall,这样硕果仅存的小书店。

其实这类书很杂,也许不该都叫做游戏书。但我就用游戏书来称呼这一大类。
其中第一小类,是照片类。
我不是朋友送给我一箱子书吗?能看出很多家都在孩子很小买书来看。类型非常杂。我生孩子之前随便翻翻,没太在意。后来我开始买童书,首先找的都是我喜欢的书,反正小孩不看的话,我还可以看。这种思路真是大错特错。Jun说过,成年人很容易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延伸。真是不错。我读书看画这么多年,形成了非常特定的口味。小孩其实比我随和的多。这箱子百家书里有相当多是我看到后绝对不会主动给小孩买的书,但是事实证明我还真不懂儿童心理学。
比如这第一小类照片书就是。我最早看,几张照片就是一本书,心想怎么有这样骗钱的呀!但是团圆简直对这类书入迷极了,百看不厌。这些书都不是我买的,貌似都是很老的书,亚马逊上都没有卖的了。但类似的书应该是很多的。


第一本孩子脸非常有代表性。因为其实最最早,远远早于她们看儿童书,她们都是在拿我的Elle边看边撕。我们一直都笑说她们在看时装,后来她们看到她们对baby 脸这本书的入迷的样子,我忽然恍然大悟。她们是在看人脸!其实也不用特别买,我发现她们最喜欢看的是童装的catalogue,因为上面有小孩脸。如果是白色底色的(很时尚吧?!我们下面会回到这一主题)她们能一页一页翻来覆去看很久,很久,很久。只是童装目录不禁撕。我看亚马逊上第一本书的评论里,大家都是给6、7个月大的小孩买的,团圆正好是7、8个月开始撕我的Elle的时间。这时候是小孩产生分离焦虑然后陌生人焦虑的时候,人脑的发育真神奇。
第二小类是洞洞书和各类触觉书。洞洞书的杰出代表是

毛毛虫咬的洞洞正好跟小孩手指一样大,她们很喜欢扣。

当当上有两套洞洞书就相当不推荐。意大利的奇妙洞洞书系列。洞洞书是给正在发育fine motor skill的小孩玩的,这套书里内容太深,每页字数太多。完全不合适。什么是铁道探险队?!


触觉书就是Touch and feel的书。这类书我总觉得不算真的书,更像是玩具。但是及其受欢迎。书页中开洞让小孩摸各种不同texture的东西,小动物的毛,还包括小镜子之类的。而且挺奇怪的,真的实物在面前,也不见小孩没完没了伸手摸,但是书上的缝、洞里有点就好象特让他们感兴趣似的。


当然,书里有个转盘的也不错。总之,这类书我觉得主要是玩。但小孩对待这类书的态度跟对待玩具的又不一样,更像是对待书的态度,就是说喜欢叫大人给讲。
第三小类是识字卡片型。这个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本来想的是娱乐读书,我也不惦记着教什么东西,大家高兴就行。当然首先是我看着高兴,所以都选的故事型。像上面照片型touch and feel型我根本想不到小孩会喜欢,识字课本型我就更不喜欢了。但是!孩子并没有学习和娱乐有区别的概念,我们有几本3"x3"的识字卡片型的小书,小圆子非常喜欢,经常拿起来叫我给她讲。因为这几本书都是lift the flap的书。后来我就总结出来了,这种书有这么几个特征她们喜欢:
除了
1)当然是lift the flap
2)3寸书又是她们最喜欢的尺寸,小手拿小书。现在要在美国找这么小的书非常难找。
之外,
3)所谓识字课本,就是白色底色上面每页只有一个单件的物体,目标明确突出。她们就喜欢看这样的。
这样回头看,她们喜欢的白底色的童装目录,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或者说Eric Carle 的所有书)

这里我推荐本书。该书不是白底色,开本非常大。画风超现实,有暗含的主线在背后。以至于看了好久我才意识到,这是本识字课本型的书,难怪团圆都喜欢。这书最早是因为我喜欢Alison Jay的画风。Alison Jay的书,文字如诗歌,画风抽象,非常优美。但是有些题材非常宗教,大家买的时候注意下。另外其他本都是适合大点儿的小孩的。

这本书就像有个评论写的那样,每页的主体虽然只有一个但是背景把前后页的主题都像变奏一样重现,大人看也觉得相当可爱。我很喜欢。
第四小类,是小美推荐的噼里啪啦立体书一类的。团圆太小,还不能理解。拿出一本来她们就给撕了。剩下的我就收起来了。
第五小类,lift the flap类。这类我特地放在最后是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
童书字少,搞得我这种看书前言后记都要看看的人很是抓狂。因为童书没有前言后记。我就把封底的copyright都给看了。所有的卡板书都是Manufactured in China。中国这么方便的条件,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各国图书。我每次上当当就非常兴奋,简直世界各地的图书都有,五光十色。再上亚马逊.com就很单一。不要说翻译的,就是英国澳大利亚的同是英文的都不那么显著。
这时候文化差异就特别明显。这种lift the flap,中文叫翻翻书,是小孩在发育fine motor skills时开始喜欢。又是游戏书,不知道是不是美国儿童作家觉得这类书不值得重视还是怎地。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美国的这种书。有也是农场动物,动物园动物,这种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仿佛美国儿童还都是在中西部的农场长大的,对农场会有特殊感情似的。要么就是各儿童电视节目出的节目人物书,芝麻街啦,温尼熊啦;或者是各大玩具公司给自己的系列玩具出的书,托马斯火车啦,小人世界的啦。

这里我要强烈推荐下几本英国出的童书。都是专业童书作家出的lift the flap书。内容图画都上佳,非常适合一岁左右的儿童。这几本书的中文翻译都非常好,娓娓动听。
排名第一的是亲爱的动物园


这本书在亚马逊上排名也特别高。非常非常好。哦,对了,这本书也是识字卡片型的书,白底色上单个物体。
第二是橡树林的故事系列


这本的英文书美国亚马逊上就没有的卖了,反而中文版有!还是prime的!太神奇了。因为太喜欢这套书,我曾经特地为此上英国亚马逊上找,拉出一堆英国童书。英国的童书跟美国风格太不一样了,文化差异非常显著。美国的书比较稚气,英国的比较sophisticated。说童书比较sophisticated真挺怪的,但是就给我这个感觉。狐狸先生找袜子里,每页都出现的打酱油的老鼠妹妹先喝茶,然后吃牛角面包,从青花瓷的大肚花瓶里摘朵花给自己戴上,坐在厕所拿着带球的玻璃小瓶给自己喷点香水。小猪捉迷藏里,兔子姑娘在露营的帐篷里还用煤气炉煮茶叶。房间装修的各个细节都那么英国。一看就绝对不是美国人画的。我家阿姨也喜欢给孩子们讲这套书。才三个月这套书已经完全被撕烂了。狐狸先生出现在我家所有与袜子有关的儿童对话中,包括穿袜子、找袜子、换袜子、不要乱扔袜子,等等。还有好冷好冷,我们一样也能联系到狐狸先生身上。出现频率已经完全追上了当年我们家说“老奶奶,我口渴了,请给我一杯水喝。”
美国这种特别专注于本国图书的特征,大概不能算是百花齐放吧?我挺梦想有天哪国的书都能方便买到的日子的。
完。谢谢大家给出好多好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