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偶然听到一个非常神奇的谈话节目,他说到的事情一时也想不清楚,挺复杂的,但是主题是我一直模糊想过的一些事儿。然后赶紧去查一下 Douglas Rushkoff 的背景,原来他做过 PBS 的深度报道新闻节目 Frontline 上的好几个纪录片。
Rushkoff 对所谓的 "digital industry" 很有研究,从八十年代开始就跟 cyberpunk 的人混在一起,但又涉猎很广。我发现眼下中年的人大都不能理解电脑、网络、social media 对社会和生活的改变与影响,而理解这个的年轻人又解释不清楚。其实我也不太理解,只是模糊地感觉到世界变化快,二十年之内不仅经济和商业和职业市场会面目全非,而且连人际关系和心理行为都会巨变。我脑子里有个科幻小说的主意,在十几年之内,成年人将彻底无法与青少年沟通,连说话都彼此不懂,父母与儿女之间只能 text message each other。
Rushkoff 对电子化的现状的解释是我听见过的最完整最宏观的道理,他把时间这个概念揉进了电脑/网络/social media的现状,甚至将经济/股市和日常行为都涵盖进去,非常有意思。总之,他说的都是我想过很多却毫无头绪的思路。例如,从 2000年前后我就一直疑惑,这些多年无盈利的公司,为什么上市之后有那么多人买他们的股票呢?非死不可和其他的网站,什么都不生产,但投资者众,最终利润落实在何处? Rushkoff 用时间来解释,是我听过的最有意思倒也言之成理的说法。
另一个让我困惑很久也想不清楚的方面是工作,他解释古代的工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人和人之间交换的就是这些实际能用的价值。中世纪封建制度下王权为了集中权力而制造出建立在借贷上的货币/钱这个东西,把价值抽象化了。工业化开始,人的工作和价值建立在各人付出的时间/生命,而不再是具体的吃穿用度。到了 digital age,本来可以将人的生命和时间解放出来,但现在大家却失去了更多的个人时间而成为机器的奴隶。
一个十几分钟的简化版可以在他的演讲视频中看到: http://vimeo.com/65904419
在 Kojo Nnamdi 电台节目上的访谈比较长,可以在这里听到: http://thekojonnamdishow.org/shows/2014 ... sent-shock
********
Facebook 的 price earnings ratio,在2013年是116。ExxonMobile 的 P/E ratio 目前是13。 ExxonMobile 现在就给持股人分红(dividend),Facebook 乃至 Nasdaq 上所有(大多数?)的公司都一分没有分红。
Facebook 和这一类的股票,卖的是 a promise of large company value in the future,但是这是很远的 future。但是还是有很多很多人买,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公司中有一天会赚很多很多的钱。这就是 Rushkoff 所说的,买的是未来,买的是时间,而这个买的时间范围越来越长。当然捯饬股票的人才没那么傻,他们不会坐等 Facebook 赚大钱,他们只是在短期内倒来倒去,只要有人相信未来,愿意花钱买未来。所以他说,股票本身就是对于现实的一种 an abstraction,derivatives are abstraction of an abstraction,而大家都愿意真金白银地去买 abstraction。我们花钱投资的是 a song, a dream, a promise of future riches.
脸书做广告收的那点儿钱还不够发工资的,这大家都知道了吧?
当然这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好多好多公司都是靠投资进来的钱发工资,biotech 也是,start-up 软件公司也是,都等着搞出大发的产品,或者被赚钱的大公司买下来。但是现在很多这种超级大公司,如脸书和亚马逊,赚来的钱全投进继续扩大公司本身,没多余的钱分给投资者,投资者靠倒来倒去赚钱。之所以倒来倒去还有人买就是“明天还会涨”这个许诺。
关于工作的问题,我跟 Helen 讨论过两次,为什么人人都要一天八小时一周五天地给资本家卖命才算是正常而又价值的人生呢?那些在父母家地下室或阁楼里天天打游戏上网不工作的大男生们,为什么被社会鄙视呢?They're not hurting anyone. 他们本身消耗的资源很小,社会本来就有这么多剩余价值,this is a totally sustainable lifestyle. 为什么这么生活就被人不齿?正常人出卖三分之一的生命换来的大房子大车子,每年换一只爱疯,这种生活方式比较高贵么?
********
说起网络广告和宣传,Rushkoff 最近给PBS Frontline 节目做的一个一小时报道就是将商家如何利用 social media 动员青少年不花钱地替他们打广告,以及青少年在网上的社交环境。这个节目可以在网上免费看到:
http://www.pbs.org/wgbh/pages/frontline/generation-like
也许你们和 Rushkoff 对于大数据的价值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认为他至少对数据本身的规模和数量有很深的了解,在那个 Frontline 节目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各色卖东西的公司怎样利用 social media 来打广告做宣传。只是他认为这不一定是令人欢欣鼓舞令经济无限膨胀令世界更加美好的事儿。。
互联网给商业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生活方式从“有目标的过程”变成了一系列无休止的 interruptions,连续不断地收 email, 回 email, 发 postings (instagrams, twitters), 看别人对自己发的照片之类的回答,如此来来往往,并无“办成一件事”的感觉,并无明显的目标,更象 gaming 里不停地闯关升级,没有终点。
在商业/工业方面,他说的是,殖民时代,当生产力发达了,生产要扩大(更多的原材料,更大的消费市场),解决的办法是地理和人的扩张 (growth),殖民殖地。现在在地理和物理上已经接近了扩展的屋顶。原材料快要被挖光了,消费市场快要饱和了(感谢上帝还有三十年前才开放的中国),你往哪儿去扩张?但是,Rushkoff 指出,虽然互联网把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都颠了个个儿,但商业上的哲学还是工业/殖民时代的,扩张扩张扩张,必须越搞越大。在地理和人数上无法扩大了,就扩大到时间上,买卖期待,买卖越来越远的未来。
下面是我自己想的,不是引用 Rushkoff。大数据的分析,如笑嘻嘻所说,确实能把人心摸得透透的,结果就是让广告和推销术越来越精,卖东西的效率越来越高。(这一点 Rushkoff 在 Frontline 节目里有描述,大家都同意。)脸书,twitter,以及各种我太落伍了根本没玩过的网站,赚钱都是靠这种越来越精准的广告。广告的钱来自哪里?当然是卖东西的公司/企业。卖东西的公司/企业的钱来自哪里?当然是消费者。消费者的钱来自哪里?他们每日做工创造出来的 ... 什么呢?什么是价值?纸币代表的钱?农民种出来的粮食,可以喂饱人民,这是实打实的价值。工人造出来的汽车,可以加快产品的运输效率,这是实打实的价值。工程师写出来的程序帮人卖更多的产品,好吧也算价值。但是,你能扩张到什么程度?消费能扩展到什么程度?每人只能吃这么多饭,用这么多东西,占那么大的地方,只有一张脸上抹护肤品化妆品,只能用三台电脑,三个爱疯;只能每年一换,或半年一换。大家终有一天会吃穿用度消费不动的,臣妾做不到啊 ... 人的生理需求是有限的,人的生产能力也是有限的(我知道搞网络和电脑的人未必同意),最重要是人的数目是有限的,再多地球要垮了。无限 growth 的结果只能扩张到虚幻和抽象的世界里,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无处可扩。
好吧,或许这是我的落伍想法,或许互联网的广告效果远远超过我的想象能力,能无穷刺激大脑被进化了的新人类的消费欲望,让他们无限地扩大消费数量,消费越来越多现实中不存在的抽象产品。但是,消费者拿什么来交换(ie, 买)这越来越多的产品呢?生产越来越多抽象产品么?或许 cyberpunk 圈内已经有人想象出来了,反正我还没想出来。
Rushkoff 的讨论让我联想起老子的小农人生态度。(旁白一句,感谢电脑,感谢互联网,人类的生活终于达到了鸡犬相闻人不来往的地步,至少不是见面握手的来往。)从物质上地理上和时间上都缩回来,缩到一个比较小的范围,自给自足,只要能 self-sustain 就好了,不需要扩张,不需要越搞越大。我将这种态度理解为:房子,只要够住即可;赚钱,只要够用即可;展望,着眼于现在当下的经验和感受;养娃,不超过两个。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无所谓正确错误,我想大多数的美国人必然不能同意。不过我这个一向内心小农的人就觉得啊太合拍了。
但我直觉这种小农态度未必与人性吻合。(虽然小农经济在中国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我一直心存怀疑那不过是客观条件限制扩张而已。)扩张很可能是 Homo sapiens 的天性,回头看看我们这一支的原始人类占领全球的惊人速度!一万到两万年前,世界上有许多支的原始人类共存,但是我们这一支一出非洲便迅速地把我们的 cousins 都挤光了挤死了,为什么?我们的扩张性特强,别的种类纷纷败下阵来。即使扩张的结果是 self-destruction 也停不下来。
***********
关于货币的事儿他也没说错。现在的全球硬通货币,美元,就是建立在借贷之上的,借贷等于 a promise to pay you back with interest,这就是未来的概念。外国肯借钱给美国让他们拼命印钞票,原因就是相信将来美国能加利归还。货币战争那本超级畅销的书里提起过,只不过这不是什么阴谋而是阳谋,大家都心知肚明但还是心甘情愿地买 The American Promise。你可以说他们信得对,也有人认为信得不对,但是反正现在的货币都不是建立在真金白银上了。
巧合的是这两天闹得沸沸腾腾的正是 bitcoin 和最大的 bitcoin exchange MT GOX 的破产。我对 bitcoin 完全不懂,对货币流通也不懂。我知道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商界和经济界的人士,但不是主流)认为现在的全球经济状态的不稳定和反复泡沫跟七十年代美元脱离了黄金标准有关;如果现在回到黄金标准,经济会稳定下来。我没这方面的知识,不敢瞎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点资料看看。把话题拉回来。MT GOX 的破产并没有消灭互联网上 virtual currency 玩家的热情,bitcoin 仍在流通,而且其他类似的网上货币仍然在小范围流通。我觉得这件事的有趣之处在于虚幻设定与现实世界的接口:有人真的丢了很多现实中的钱,有人用 bitcoin 洗了很多现实中的钱(包括犯罪组织)。
***********
网络世界和数码技术在现实中的急速膨胀,让我觉得有点恐怖的是 virtual 和现实、身体和思想、自我和他人的分离。
人脑的意识与无意识,在皮层里的抽象思考和在皮层下的直觉反应,融合得不太好,几乎是一层搭在另一层上,而不是天然长在一起的。这个现象我第一次在 Joseph LeDoux 的书里读到时候觉得好震撼,细细一想果然是这样(他说,人类还没进化好,脑子还没整合,希望将来可以进化得更好呵呵呵)。整个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都是建立在通过语言和思想跟无意识对话之上,我们都知道这个过程有多艰难和麻烦,意识和语言经常不知道自己的动机是什么,编造出各种借口和故事来哄自己 ... 我想说的是,人的脑子是分裂的,至少大多数的人的脑子是分裂的。
最近这两年我常常观察到一个诡异的现象:身体的感受和脑子里的思想越来越分离割裂,自顾自玩。两个月之前,切面包的时候我不小心把左手食指割了个相当深的口子,跑去 Urgent Care 差点缝针,最后用胶水粘住了伤口。涂胶水之前护士说,为了防止感染,先拿消毒水洗洗伤口。我擦,洗伤口挺痛的哦!不知为什么就刷地掏出 smartphone,check emails,转移注意,然后神奇地就忘记了手指还在痛着。反省一下发现这绝不是偶然现象,很多时候,转移注意力是最简单快速地方法忘记身体的不适、疼痛、any unpleasant feelings,而转移注意力最迅速直接的方法是掏出手机上网。但是,这真的好吗?
自从有了 smartphone 可以随时随地查 email 上网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身体感受的反应越来越迟钝了,伴随而来的是追求头脑的刺激和爽越来越起劲,哪怕只是查查 email 看看有谁找我。结果是越来越容易烦躁,脑子一空闲下来就琢磨,有人给我发 email 了么?有人找我了么?然后手就不知不觉地伸过去了,哪怕当时只是一分钟的空闲,例如开车等红灯,在超市排队。相信有这种感受的人不止我一个人。
直到某一天我忽然意识到,只有在滑冰的时候,尤其是学习掌握新动作的时候,我才能领受到身脑合一的感觉,那是多么爽的感觉!大脑对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肌肉的张弛都了若指掌极其敏锐,而分不出半点精力去想别的(有一次走神了一跟头摔下来鼻子差点砸扁)。我忽然意识到每天16小时醒着的时间里,竟然几乎没有这种身脑合一的感受,平静、专注、欣喜、不烦躁。我相信身体的感受更真实,更 ... grounded,或许因为身体/皮层下的直觉和本能的历史更久,哪怕是痛和不舒服,都是重要而又意义的信号。我们本来就跟身体/直觉分裂,听不太懂它发出的信号;电脑尤其是 smartphone 让我们分裂得更厉害,对自己的身体感受更聋。身体想告诉你点重要的事儿,关于你自己的,你的脑子只顾着玩手机,“别来烦我”,恨不得把一切皮层之外的信号都淹死。
贴一个 Rushkoff 和 Jason Silva 的座谈辩论,Silva 说 virtual reality 技术会变得很神奇很神奇,就像 Inception 里面那样,以后大家都生活在神奇刺激的梦里,什么都不需要了。Rushkoff 说,早晨到树林里去深吸一口气,就够神奇的了啊。但是,我担心的是,机器梦更简单更方便更刺激,我会忘记树林里的气味。
http://new.livestream.com/accounts/1249 ... ts/2611273
Rushkoff 和 Silva 的辩论中提到过这一点,Rushkoff 说大家都知道百分之九十的沟通靠的是非语言信号(例如肢体语言,表情,等等)的发送和接收,现在大家都忙着低头发文字,谁也不看彼此了,好多信号都 lost in translation。Silva 说这你不用担心,很快我们都会脑子里种满了 nanobots,我们的交流方式会彻底改变,象 Inception 里那样活在彼此的梦中,搞不好大家可以直接交流思想和感受,还要语言干啥?还要非语言信号干啥?
且不说 telepathy 是不是能够变成现实,也不说人类是不是愿意交换思想感受,我怕到了那时候大家已经失去了共情的能力。这其实也是技术将人类本性里的某些东西无限扩大化的现象。其实人和人之间不可能彻底了解,我不可能真的完全明白你的感受,你也不可能完全明白我的意图。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共情,感情信号的交换,即使80%是自己的投射而不是人家真实的想法,我们也还是需要这种关系。比如,几个女人在一起吐苦水,各说各的,谁也没听见别人吐的是什么苦水,即使听见了也是左耳进右耳出,但是没关系,大家坐在一起吐槽的行动本身就给人一种 bonding 的感觉,makes each one feel better。而且,面对面交流,即使再 narcissistic 的人也能收到一定数目的信息,装蒜也得点点头表示听见了;不那么自恋的人还能拍拍对方的胳膊,捏捏手,拥抱一个,效果更好了。这种人际交流是社会动物的精神依靠,跟吃饭喝水一样重要。
网络的交流,一方面降低了表达自己的门槛,让害羞内向自卑的人都随便可以跟陌生人说话;另一方面,降低了听者需要投入的精力和代价。说的人把话张贴出去,感觉已经被听见了;听的人其实根本没听,连装着听到了的假象都不必敷衍。这样下去,谁还记得共情地倾听别人是什么技术,该怎么做?我发现在网上人可以变得越来越自恋,而对别人越来越无视。不爱听的话可以自动过滤,爱听的话可以挑着看。很多媒体观察者都注意到,各人总能在网上找到自己同意的政治和社会观点,左派去看 Huffington Post 或 The Guardian,右派去看 Fox News/右派blog/Daily Mail,谁也不用听谁的,谁也不用对话,随手可以找到完全支持自己满足自己的观点。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变得非常 。。。便宜,轻松,懒惰。All the risks of being rejected, being disagreed with, being challenged, and having to negotiate and even modify your own views are reduced to a minimum. 一个没有风险的环境,一个让你舒舒服服的环境,一个不必质疑自己的环境,绝对安全,但是,这真的好吗?
更不用说,网上有大把大把的服务,时时刻刻都在发明改进贴心算法,引你去最迎合你的网站去看跟你心情最合拍最熨帖的内容,哄你开心,帮你编制美梦,卖给你东西。未来世界的技术或许能营造最神奇最刺激的梦境,但那些梦境肯定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大脑的引申,代表了你最深的欲望和满足感,绝不会挑战你,绝不会让你不舒服,更不会让我们进入彼此的世界,因为别人的世界跟自己总会有争吵,反对,不同意见。
最重要的是,网络给人带来一种假象:你们要互相交流吗?只需要互相看一眼对方写出来发给你的字儿就足够了。人本来就有天然的自恋倾向,容易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感受和价值观和对现实的解释投射到别人头上。跟面对面交流相比,对着几行字投射要容易一百倍。通过文字的交流,比通过语言和肢体和标题的交流,差太多了,这一点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天跟他人的交流,网络文字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面对面和语音的交流的比例越来越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没有人知道。从我个人的反省和观察自己的感受,如果一整天都是跟人通 email 或者上网灌水,晚上会有空虚感;相比之下如果一天之内跟大活人吃顿午饭,聊一顿有营养的天,晚上的空虚感会少很多或者根本没有。我觉得自己虽然是个轻度内向类型的性格,但是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际交流,如果质量差,就只能用低效率的数量替代,跟比较友好而熟悉的人面对面的交流是质量和效率最高的。
确实网络交流可以省去很多尴尬、不适、互相揣测、正面冲突的麻烦事儿,替很多人带来了舒服和方便,减少了很多冲突摩擦和风险。问题是:这样真的好吗?我觉得不那么好。
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科学和技术的发达,人类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必从事体力劳动,可以整天坐着工作挣钱养家。坐着比站着和走路当然舒服多了,谁不想能坐就坐啊。但是这样真的好吗?已经有好几个 studies 拿出数据:每天坐着的时间太长,早死率越高。说实话,坐着比站着舒服多了,坐着的诱惑那么强大,即使我看了这些数据也不会立刻去买个 standing desk,整天站着工作。
如果没有研究,没有数据,大家都自然地选择成天坐着。只是有了数据有了报道有了讨论之后,才有想一想做出选择的余地:有人宁可少活两年也要多坐一会儿,有人宁可站着,可能多活两年。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些值得知道值得考虑值得费力气选择和争取。只有考虑过各种选择的利弊之后,各人才可以替自己决定是宅到底呢,还是硬着头皮出去跟人见面;跟远方的朋友是文字chat,打电话,还是 videophone/skype;公司是多花钱装一个 videoconference 的机器,还是为了省钱搞 teleconference 和 share desktop 拉倒。
**********
Present Shock 不是一本专讲网络和数码技术的书,而是对社会的文化和行为变迁的观察。第一章,The Collapse of Narrative,讲的是电视和游戏取代了书和电影之后,让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渐渐失去了市场,没有头没有尾,只有不停通关的叙述结构,其实跟人生的现实相当吻合,所以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胡扯。读完这章之后我发现跟一些中年才意识到的感慨不谋而合:年轻时看前路觉得人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终点。至少,这种有终点的人生对于我这代人来说并不陌生,故事的高潮/结局是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拿到好工作/结婚生子。传统故事的弧线(如 Joseph Campbell 在他的 Hero's Journey 理论中解释的)全都是暗喻人的成年礼,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过程,传统故事的结尾:“他们结婚了,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影响了几乎所有人的思维方式。所以才有这么多人闹中年危机。结婚生活在一起十年二十年,now what?中年的感情和工作,最重要的是 the meaning,没有这种深入人心的 narrative 来引导我们,给我们意义,帮我们理解,难怪这么多人觉得迷失。但是,Rushkoff 说,不一定需要传统的 story arc ,游戏是人生的另一种抽象模型:开放式无目标,随机应变而无需定义终点。(当然我们都知道终点是死。)
根据个人观察,我觉得很多人抓着“开头中间结尾”的叙述结构不放,眼睛永远盯着目标,即使没有目标,也要不停地给自己设定目标。即使自己人到中年,outgrow 成年礼的故事 arc,仍然可以把故事结构转移到后代身上,通过儿女再走一遍这个故事。既然我没儿女可以投射,那种开放式无目的的游戏式叙述结构对我很有吸引力。从小时候我就喜欢一千零一夜那种永远讲不完的故事,长大了之后喜欢看 road movies。这种漫无目的的风格跟我的脾气很契合。
********
第二章 Digiphrenia 也很有趣。其实 Rushkoff 说的很多东西,包括为什么 email 的叮叮叮通知让人觉得难以抗拒(跟角子老虎有相似的作用哦),是我以前在别处看别人提起过,研究过的,但是他把这些都串了起来还讲得言之有理。例如,他说过去的技术如唱片和电影胶卷乃至印刷的纸书都是 analog,用多了或时间长了会衰退磨损,拷贝数量有限(包括印刷发行的成本),但是数码技术和网络不同,可以无穷复制无穷发行而不会失真,非常 durable。这是好事儿哈。只不过,他指出,"humans are analog."
啊哈!
网络有网络的节奏,不分白天黑夜地冒出 email, tweets, facebook postings, breaking news, 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网页和内容和画面,可以说网络是没有时间感的,任何东西冒出来就永远留在那里等着你去撞上或者主动发现。而人的 processing power 是有限度也有时间节奏的,会累会困会老会用旧。Rushkoff 指出我们现在上网这个节奏可以说是被网络牵着鼻子走,而不是我们把网络收为己用。Email 和其他发给你的那些东西,就让它们摞在那里好了,等到合适你的心情或者效率的时候,你再去处理就得了。每次手机叮地一下你就拿起来看一眼是谁来信了,明知效率低下也忍不住,深更半夜不睡觉去刷手机,白天迷迷糊糊的没精神。谁是老板啊?
但是这一章讨论的事儿还不是人体时间节奏/规律那么简单。Rushkoff 多次提到(但是没有详细解释)时间性的 context。事情发生在时间上的某一点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后上下文。而网络上的事件/消息/email 之类淡化了 context,一大堆堆在那里,前因后果却没那么清楚。
*********
第三章讲时间在经济/金钱上的含义。非常有意思,可惜这方面我不太懂,看得迷迷糊糊。
说起华尔街将时间与价值越来越抽象化,说 Goldman Sachs 和房贷泡沫的年代里赌和保险各种房贷打包的金融产品,到现在已经过时,现在是 quant funds 和 high frequency trading 的天下,是抽象再抽象的时代。他解释了一下 quant 基金是怎么回事,我看得头昏眼花,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考虑到他提到的其他事情,如果是我有所了解的,都八九不离十,而且这书里充满了 references,我直觉他还是比较可靠的。)抄点在下面:
接下去他讲,这种 algorithm-driven trading 全靠极高速的巨型电脑完成,需要极大的计算速度。Speed is everything. 纽约下城的 trading center, Hudson Street 60 号 9 楼是 "mother node",是大家都要拼命接近的地方,虽然光纤速度极快,但是离得近和离得远还是有零点零几秒的先后差别。黑箱高频 trading 赚钱还是赔钱的那点 edge 就要从这零点几秒里挤出来。By today's standards, however, Goldman's successively derivative bets seem almost quaint. Their investing decisions were still based in what they saw as the likely future of an unsustainable system... A majority of equity trading today is designed to circumvent that universe of time-generated value altogether. Computer-driven or algorithmic trading, as it is now called, has its origins in the arms race. Mathematicians spent decades trying to figure out a way to evade radar. They finally developed stealth technology, which really just works by using electric fields to make a big thing --- like a plane --- appear to be many little things. Then, in 1999, an F-117 using stealth was shot down over Serbia. It seems some Hungarian mathematicians had figured out that instead of looking for objects in the sky, the antiaircraft detection systems needed to look only for the electrical fields.
Those same mathematicians ... are now being employed by Wall Street firms to hide from and predict one another's movements. When a bank wants to move a big quantity of shares, for example, it doesn't want everyone to know what it is doing. If news of a big buy leaked out before the big buy could be completed, the price may go up. To hide their motions, they employ the same technique as stealth planes: they use algorithms to break their giant trad into thousands of little ones, and do so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look random. Their sizes and timing are scattered.
In order to identify this stealthy algorithmic movement, competing banks hire other mathematicians to write other algorithms that monitor trading and look for clues of these bigger trades and trends. The algorithms actually shoot out little trades, much like radar, in order to measure the response of the market and then infer if there are any big movements going on. The original algorithms are, in turn, on the lookout for these little probes and attempts to run additional countermoves and fakes. This algorithmic dance --- what is known as black box trading --- accounts for over 70 percent of Wall Street trading activity today.
我觉得好神奇啊。这方面的东西发展速度快到难以想象,即使是报道这方面的记者都跟不上,我这个外行老百姓根本是闻所未闻。If a firm owns space anywhere in that building, its computers are sitting right on the node, so its algorithms are operating with a latency of effectively zero. Algorithms running on computers all the way down on Wall Street, on the other hand, are almost a mile away. That adds up to about a two-millisecond delay each way, which means everything. ... Algorithms don't care what anything is really worth as an investment. They care only about the trade in present.
...Getting closer to the "meet me" room on the ninth floor of 60 Hudson Street is worth a lot of money. Firms are competing so hard to position their computers advantageously that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the neighborhood has been spiking --- quite unpredictably, and only explained by the needs of these algorithms for quicker access. Architects are busy replacing the floors of buildings with steel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rooms filled with heavy servers.
Rushkoff 在这一章里多次提到时间弹簧的概念,把很长的一段时间(可能是未来也可能是过去)压得紧紧的,压到现在 (present)。例如将公司/股票的未来利润以各种抽象的手段压到眼前的价格,或者将长远历史积累的能源(石油、煤炭等等)在眼前一瞬释放出来。
这本书的一大风格是把很多概念和 shorthand 比喻象征一股脑地扔出来,牵涉到很多领域的东西,遇到我不太了解的领域和概念,得连蒙带猜推理他是什么意思,而且内容太新,感觉跟不上。让我脑子里发痒又兴奋的是 Rushkoff 用时间的概念串起很多看似无关的领域和话题。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很多事情,跳出了烂大街教科书的陈腔滥调,提供全新的视角,我最吃这一套了。
例如他指出以放贷为基础的货币/金融系统制造出一个时间能换钱的世界(把钱放出去生利润,利滚利,回来时数量更多),鼓励人们囤积价值(即存钱放贷)而不是让价值迅速地流通(即 barter 系统);同时借贷者被逼无限扩张生产和市场,不扩张就付不起利息,杀死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借贷/扩张系统不是天经地义自古如此的必然现象。我觉得不一定不是必然现象,人一旦成了上层阶级,有产阶级,肯定想不劳而获,千秋万代,变着法儿地巩固扩大自己的上层地位嘛,放高利贷真是绝对的有效手法呀。
马克思经济学且不去说它,Rushkoff 提出的用时间看钱的角度我觉得很新奇又有道理。他引用某个哲学家的说法:银行存款是人类抵御死亡恐惧的替代安慰品。我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人生的时间是无法囤积的,但是银行存款数是白纸黑字的,给人一种保证未来的安全感,抵抗对未知未来的恐惧,同时也阻碍了流动感和现实感。
我们这些工人阶级劳动者在金钱里忘记了自己出卖时间/生命的代价。我们花钱消费的时候只想着买这买那要花多少钱,仿佛消费是死的,是平板的,代表的价值是纸片儿,而不是你拿多少生命时间给别人做事来交换的。以纸币代替自己亲手制造的产品(种出来的谷子,打造出来的木家具,等等)用来交换消费品(衣食住行,ipad,电子书),是将人生和现实越来越抽象化,脑子尚未跟上技术时代的人类么,越来越忘记了劳动是什么价值是什么。要不然怎么会有无数行为试验证明,用信用卡付账比用现金付账,挥霍要容易得多,因为刷卡的感觉不像在花钱。
(T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