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1030/c30china/
北京——中国共产党周四结束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国家领导人宣布,所有已婚夫妇将被允许生两个孩子,以扭转劳动力迅速老龄化的问题。
这是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为期四天的全体会议结束之后宣布的,会议在北京西郊一个守卫森严的宾馆举行,委员们在会上批准了明年开始的中国下一个五年发展计划。
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会议公报称,“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用“二孩”政策取代独生子女政策的决定是五中全会宣布的为数不多的实质性变化。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更全面的概要可能会在未来几天中发布,完整的文件明年才会出台。
会议公报表示,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实现更绿色、更公平的经济增长,向更多的人提供社会安全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消除贫困,改善民众获得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机会。
“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公报说。“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放宽了独生子女政策的一些限制,共产党在2013年的一次会议上批准了允许一对夫妇生第二个孩子,如果夫妻双方之一是独生子女的话。但是,许多符合条件的夫妇放弃了这个机会,没有要二孩,原因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社会,养育子女的费用太高、压力太大。
温吞的经济指标、对官方数据的怀疑深化,加上股市动荡,所有这些都在今年夏天增加了投资者的恐慌。五中全会是恐慌发生之后为习近平提供的一个重新树立其经济议程权威的平台。
据本月初公布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经济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9%。虽然这个数字与经济发达国家的相比很强劲,但这是中国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增长率。一些经济学家表示,经济情况其实比这还糟糕。
经济增长暗淡的消息已经引发了人们对政府能力的怀疑,人们怀疑政府是否能够在保持足够的增长率,从而防止造成大量失业,防止由于投资减少、债务上升而导致金融动荡或危险的社会动荡的同时,转化经济增长的模式。
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希望,中国经济发展能从依赖重工业和高投资,转向更大的服务行业和更多地靠消费者带动的模式。但是,最近的经济数据增添了人们对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这种模式转化的疑虑。
五中全会对这种疑虑未直接言明但仍很明确的回答是,不必担心,领导层有作出大胆变革的意愿,比如为了支持经济增长,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
对五中全会决定的最初公众反应并不很强烈,许多北京市民当被问及是否会抓紧机会生第二个孩子时,都表示不太愿意或干脆没有兴趣。不过,也有些人表示高兴。
“真的吗?能在手机上给我看下这个新闻吗?”北京一家经营技术产品的小商店老板孙兵(音译)问道,他今年34岁,他身边的儿子2岁。
“这是好事,我非常支持,”他说。“我希望在两年后要第二个孩子。当然,要养他们不便宜。”
但是,许多接受采访的人都表示不愿意生二孩。
“我生第一个孩子前,我很希望政府能放宽独生子女政策,”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36岁员工陈枫(音译)说。
“生了女儿后,我改变了想法,”她说。“照顾一个小孩儿要很大的精力,要保证孩子有个好的未来。所以,我和老公决定不生二胎。”
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人口政策的转变来得太迟了,不可能在未来十年里帮助经济增长。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穆光宗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虽然政策放宽了,但养育子女的成本和困难可能会阻止许多符合条件的夫妇生第二个孩子。
“中国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很大,所以我不觉得很多父母会采取行动,”他说。“中国的生育率低,人口在很快地老龄化,所以从政策角度而言这是一件好事,中国未来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此时放开也是一个对策。但事实是很多父母没有抚养更多孩子的经济条件。”
截至今年5月,已有约145万对夫妇根据2013年底宣布放宽的政策申请生二孩,但这只占符合条件夫妇的约12%,令人口学家和决策者失望,他们曾希望政策的改变能为减缓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更多的东西。如今,党的领导人采取了更有力的行动,显然是希望一个婴儿潮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同时鼓励人们更多地消费。
中国人口在去年年底已达到13.7亿,其中10%的人在65岁或65岁以上,这一比例在未来几十年中将迅速上升,如果人口增长减速的话。
独生子女政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邓小平等领导人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威胁到经济增长。独生子女的限制主要针对城市,在农村,许多家庭仍有两个或更多的孩子。政府也允许少数民族不受政策的限制。
在执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年代里,官员对违反规定的夫妇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对他们处以高额罚款,有时甚至强迫孕妇堕胎,引起了公众的不满。
北京——中国共产党周四结束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国家领导人宣布,所有已婚夫妇将被允许生两个孩子,以扭转劳动力迅速老龄化的问题。
这是在中共中央委员会为期四天的全体会议结束之后宣布的,会议在北京西郊一个守卫森严的宾馆举行,委员们在会上批准了明年开始的中国下一个五年发展计划。
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会议公报称,“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用“二孩”政策取代独生子女政策的决定是五中全会宣布的为数不多的实质性变化。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更全面的概要可能会在未来几天中发布,完整的文件明年才会出台。
会议公报表示,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实现更绿色、更公平的经济增长,向更多的人提供社会安全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消除贫困,改善民众获得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机会。
“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公报说。“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放宽了独生子女政策的一些限制,共产党在2013年的一次会议上批准了允许一对夫妇生第二个孩子,如果夫妻双方之一是独生子女的话。但是,许多符合条件的夫妇放弃了这个机会,没有要二孩,原因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社会,养育子女的费用太高、压力太大。
温吞的经济指标、对官方数据的怀疑深化,加上股市动荡,所有这些都在今年夏天增加了投资者的恐慌。五中全会是恐慌发生之后为习近平提供的一个重新树立其经济议程权威的平台。
据本月初公布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经济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9%。虽然这个数字与经济发达国家的相比很强劲,但这是中国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的增长率。一些经济学家表示,经济情况其实比这还糟糕。
经济增长暗淡的消息已经引发了人们对政府能力的怀疑,人们怀疑政府是否能够在保持足够的增长率,从而防止造成大量失业,防止由于投资减少、债务上升而导致金融动荡或危险的社会动荡的同时,转化经济增长的模式。
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希望,中国经济发展能从依赖重工业和高投资,转向更大的服务行业和更多地靠消费者带动的模式。但是,最近的经济数据增添了人们对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这种模式转化的疑虑。
五中全会对这种疑虑未直接言明但仍很明确的回答是,不必担心,领导层有作出大胆变革的意愿,比如为了支持经济增长,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
对五中全会决定的最初公众反应并不很强烈,许多北京市民当被问及是否会抓紧机会生第二个孩子时,都表示不太愿意或干脆没有兴趣。不过,也有些人表示高兴。
“真的吗?能在手机上给我看下这个新闻吗?”北京一家经营技术产品的小商店老板孙兵(音译)问道,他今年34岁,他身边的儿子2岁。
“这是好事,我非常支持,”他说。“我希望在两年后要第二个孩子。当然,要养他们不便宜。”
但是,许多接受采访的人都表示不愿意生二孩。
“我生第一个孩子前,我很希望政府能放宽独生子女政策,”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的36岁员工陈枫(音译)说。
“生了女儿后,我改变了想法,”她说。“照顾一个小孩儿要很大的精力,要保证孩子有个好的未来。所以,我和老公决定不生二胎。”
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人口政策的转变来得太迟了,不可能在未来十年里帮助经济增长。北京大学人口学教授穆光宗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虽然政策放宽了,但养育子女的成本和困难可能会阻止许多符合条件的夫妇生第二个孩子。
“中国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很大,所以我不觉得很多父母会采取行动,”他说。“中国的生育率低,人口在很快地老龄化,所以从政策角度而言这是一件好事,中国未来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此时放开也是一个对策。但事实是很多父母没有抚养更多孩子的经济条件。”
截至今年5月,已有约145万对夫妇根据2013年底宣布放宽的政策申请生二孩,但这只占符合条件夫妇的约12%,令人口学家和决策者失望,他们曾希望政策的改变能为减缓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更多的东西。如今,党的领导人采取了更有力的行动,显然是希望一个婴儿潮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同时鼓励人们更多地消费。
中国人口在去年年底已达到13.7亿,其中10%的人在65岁或65岁以上,这一比例在未来几十年中将迅速上升,如果人口增长减速的话。
独生子女政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邓小平等领导人认为,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威胁到经济增长。独生子女的限制主要针对城市,在农村,许多家庭仍有两个或更多的孩子。政府也允许少数民族不受政策的限制。
在执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年代里,官员对违反规定的夫妇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对他们处以高额罚款,有时甚至强迫孕妇堕胎,引起了公众的不满。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先放开二孩,接着就该出政策鼓励支持生孩子了。经济发达国家生育率低几乎是普遍现象。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206/ ... 9615.shtml
这个2012年的访谈挺有内容。
这个2012年的访谈挺有内容。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我服了我党的效率,这么大事儿,说改就改,要搁西方得调查研究辩论多久啊,说不定还是个选举的分化点。
纽时做了个专题。
http://cn.nytimes.com/topic/20151101/child-topic/
纽时做了个专题。
http://cn.nytimes.com/topic/20151101/child-topic/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已经内部讨论很久了,外面吹风也有两三年了。 我党还是做讨论研究的, 只不过是在内部。放风往往还干脆用海外媒体。
凤凰台大家都知道就是香港版的CCTV。2013年就搞了这么一个系列访谈和辩论会。
凤凰台大家都知道就是香港版的CCTV。2013年就搞了这么一个系列访谈和辩论会。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但是中国人口会不会象预计的那样下降呢?还是会反弹?这个有定论了吗?
我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但是真的怀疑还能怎样进一步拉动消费。维持这些年的经济增长率是根本不可能的幻想,大家还是面对现实吧。
我对中国的情况不太了解,但是真的怀疑还能怎样进一步拉动消费。维持这些年的经济增长率是根本不可能的幻想,大家还是面对现实吧。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是吹风吹了很长时间了吧。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力度自从 90 年代中期那是一年比一年弱啊。我说过的吧,99 年我陪我嫂子去妇产医院的时候,上产前课的医生就跟一帮大肚婆说,你们有没有准生证,我们这儿不管。最近这几年除了国企的,大家都是想要老二就要老二了,上户口无非就是交罚款的问题,现在连罚款也不用交了。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比较厉害,不过我觉得也没想象中那么严重。话说良人找来帮我们干活的一个木匠,他比我们都小,仨孩子了。就他一个人在纽约混,老婆孩子还都留在国内呢。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比较厉害,不过我觉得也没想象中那么严重。话说良人找来帮我们干活的一个木匠,他比我们都小,仨孩子了。就他一个人在纽约混,老婆孩子还都留在国内呢。
乡音无改鬓毛衰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从双独可以生开始,我在国内的大学同学早几年就都生了二胎。有的交罚款,有的拖着还没交,拖着拖着,单独就开发了。再拖着拖着,现在都开放了。倒是中学同学都没生二胎。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这个肯定是有地域性的。 天子脚下对政策敏感度还是高, 不过也有2010年杨支柱事件。
争议和不同的数字和估计一直都有, 只不过等到大家能听到, 就说明中央已经决定放开了。 放开了我们才有可能知道(更接近)真实的数字吧。 肯定有很多黑户, 也肯定有人为修改统计数据。现在总算可以看到一部分历史真相了。
争议和不同的数字和估计一直都有, 只不过等到大家能听到, 就说明中央已经决定放开了。 放开了我们才有可能知道(更接近)真实的数字吧。 肯定有很多黑户, 也肯定有人为修改统计数据。现在总算可以看到一部分历史真相了。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我觉得放开二胎很奇怪。历史不是已经证明计划生育完全是个错误吗?干嘛不干脆全面放开呢?让所有计生干部下岗,省下来的钱补贴多生娃的家庭,多好。
基本上,既使完全放开,我觉得以中国现在的国情,人口反弹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基本上,既使完全放开,我觉得以中国现在的国情,人口反弹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这两天看了很多转的贴子,这会儿也没功夫找去。总的观点就是计划生育白计划了。等我有空找到了再转上来。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推荐大家看我转的2012年凤凰卫视访谈。大家都知道凤凰卫视就是香港版CCTV。含蓄承认计划生育错了。开头部分就是计生委前司长讲为什么90年代初期执行得特别严厉,因为中央下了死命令硬指标已定要把人口控制在一个(不切实际的)死数字,要求千方百计一定要做到,直接和基层干部的饭碗和升迁挂钩。 他们定数字的时候就知道, 稍微定得紧一点, 就是家破人亡。基层干部必定会不择手段的完成。 后面讲为啥即使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生育率也会自然下降, 人口也会自然稳定。
现在很多研究数据说即使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也会随城市化工业化下降到现在的水平。 而计划生育人为造成了断层和可能的高峰, 减少人口的效果也并不是特别显著。
但是, 大家也都知道, 这些研究被允许做, 结果被允许公开,被许可讨论, 也都是中央的决策。 所以有偏见, 有选择,人为宣传造势, 也是有可能的。大家都知道上次人口普查的生育率被计生委人为从1.2改成1.8。 政策需要的时候, 反过来的操作, 也是有可能的。
现在很多研究数据说即使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也会随城市化工业化下降到现在的水平。 而计划生育人为造成了断层和可能的高峰, 减少人口的效果也并不是特别显著。
但是, 大家也都知道, 这些研究被允许做, 结果被允许公开,被许可讨论, 也都是中央的决策。 所以有偏见, 有选择,人为宣传造势, 也是有可能的。大家都知道上次人口普查的生育率被计生委人为从1.2改成1.8。 政策需要的时候, 反过来的操作, 也是有可能的。
Last edited by 豪情 on 2015-11-02 15:29, edited 1 time in total.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其实, 虽然放开二胎是比较戏剧化情绪化的话题, 真正影响我们同龄人生活的最新话题是企事业单位从退休金系统转社保系统,社保系统推迟退休年龄到65岁。 这之前女工50,女专业人士55是普遍的退休年龄。 这两者之间联系就是社会养老体系和老龄化的问题。
退休年龄一纸公文就推迟十年, 十五年,这个效率更惊人。 如果要比效率的话。
退休年龄一纸公文就推迟十年, 十五年,这个效率更惊人。 如果要比效率的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这点我有点怀疑,因为并没有实际的政策去鼓励甚至强制生育。 我更倾向于是战争灾害之后的自然反弹。 战争之后都是生育高峰。 还有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减少了3000万人之后也是生育高峰。这些高峰只是推迟生育之后的代偿性反弹。 以及政策错误耽误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后果。很多数据表明没有执行强制计划生育的其他很多亚洲国家, 同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和女性受教育的提高, 生育率也自然降下来了。事实上中国在计划生育全面实施之前十年, 生育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了。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society/ ... d162.shtml 凤凰卫视更多的访谈辩论。这个就基本是官方半遮半掩的表态了。
计生委就是平白造了个凌驾法律之上的机构弄权。凤凰卫视的专家探讨和辩论会就是说这个。 跟收容劳教一样, 没有法律依据, 中央也不敢给它法律依据。
其实好多公共政策都挺缺乏数据的,比如夏令时制度。 到底省能源没有天知道。 我每年都要痛苦一轮。。。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society/ ... d162.shtml 凤凰卫视更多的访谈辩论。这个就基本是官方半遮半掩的表态了。
计生委就是平白造了个凌驾法律之上的机构弄权。凤凰卫视的专家探讨和辩论会就是说这个。 跟收容劳教一样, 没有法律依据, 中央也不敢给它法律依据。
其实好多公共政策都挺缺乏数据的,比如夏令时制度。 到底省能源没有天知道。 我每年都要痛苦一轮。。。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51103/c03sen/en-us/
2015年11月3日
女权进步比计划生育效果好
阿马蒂亚·森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中国取消一胎制政策是一次重大改革,在一个特别私密的领域中放宽对了人类自由的限制,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几十年来中国生育率的大幅下跌虽然经常被归因于一胎制政策,但事实上,它与高压政策的关系较小,与人们做出倾向于少生子女的理性决定的关系远远更大。
这种趋势尤其受益于中国女性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快速增加,赋予了女性越来越多的权利。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在家庭中进行更多反思,转变“重男轻女”的观念,尽管与中国女性取得的成功不符,这个观念在中国仍然非常普遍。
我们正好趁这个机会看一看一胎制政策发挥了什么作用——或者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首先,我们必须对一种历史说辞提出质疑,那就是:高生育率拖累了中国,直到一胎制政策改变了局面。
一胎制政策始于1978年,但在那之前的10年,生育率已经在迅速下降——从1968年平均每名女性生育5.87个孩子大幅下降到1978年时的2.98。在经过这样的暴跌之后,随着严厉的一胎制政策生效,生育率持续下跌,但却没有暴跌——只是政策出台之前那种跌势的一个平缓延续。中国生育率从1978年的2.98下降到了现在的1.67。
很显然,在一胎制政策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中国的出生率。一些对不同国家进行比较的统计数据,以及对印度国内数百个地区进行的实证分析统计清楚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生育率降低的两个最有力因素,是女性受教育和就业领薪的机会。
其原因不难理解。过度频繁地生育孩子,给年轻母亲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最严重的,而年轻女性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更高的工作后,在家庭决策过程中就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这往往会降低生育频率。在一胎制政策出台很久之前,中国就开始迅速普及教育,令女童受益,而年轻女性的就业机会也逐渐增多,直到今天,这样的趋势仍然强劲。
实际上,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幅度,接近单靠这些社会影响就能达到的期望值。一些评论人士在谈到中国时,对其严厉措施的有效性给予了太多赞誉,而对其扶持政策(包括把重点集中在教育和医疗上,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的这些方面)则太轻视。
因此,尽管有一些令人痛心的报道,谈到中国一胎制政策给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困难,但目前尚不清楚,该政策对中国的整体生育率是否产生了重大影响。
事实上,取消一胎制政策可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鉴于人们做生育决策时变得越来越理性,尤其是中国女权在不断进步,确实没有必要残酷地强制大家只生一胎。
这将我们带回到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和马奎斯·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在18世纪启蒙运动鼎盛时期的经典争论。孔多塞指出了出现可怕的人口过剩的可能性,马尔萨斯承认他支持孔多塞的这一观点,但他拒绝接受孔多塞可靠的论证——人类理性会带来矫正,因而也就极大地夸大了人口过剩的危险。孔多塞预计随着“理性进步”,会出现有关小规模家庭的新标准。在教育尤其是女性教育(孔多塞是最早且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不断扩展的背景下,孔多塞辩称,人们会自愿选择降低出生率。
理性决定不仅限于西方。在中国,理性决定明显在控制家庭规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会继续发挥。虽然中国取得了非凡的社会及经济成功(不仅仅是经济增长),但在有选择性地对女婴进行堕胎方面,中国属于记录最糟糕的国家之一;出生人口的性别比率为每100名男婴对85名女婴,而在那些很少或没有选择性干预女婴出生的国家,这个比率为100比95。中国女性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重男轻女”传统依然比较普遍。然而,反对性别筛检堕胎的法律补救举措——比如将其定为违法行为,无论在哪里实施,都没有奏效。
需要更多理性,再加上进一步利用女性赋权来对抗这种专横的、不人道的偏见。实际上,韩国就成功实现了改变,韩国女婴与男婴的出生比率也曾非常低。积极的公共理性培养和对性别平等要求的广泛理解带来了巨大改变。
中国需要更多地依靠理性的力量,而不是法律的强制性。一胎政策的取消肯定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过去半个世纪的人口史强有力地证明了孔多塞所谓的“理性进步”,这一事实当然提供了乐观的理由。这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在这种富有成效的方式方面,中国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
阿马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经济和哲学教授。
翻译:土土、许欣
2015年11月3日
女权进步比计划生育效果好
阿马蒂亚·森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中国取消一胎制政策是一次重大改革,在一个特别私密的领域中放宽对了人类自由的限制,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几十年来中国生育率的大幅下跌虽然经常被归因于一胎制政策,但事实上,它与高压政策的关系较小,与人们做出倾向于少生子女的理性决定的关系远远更大。
这种趋势尤其受益于中国女性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快速增加,赋予了女性越来越多的权利。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在家庭中进行更多反思,转变“重男轻女”的观念,尽管与中国女性取得的成功不符,这个观念在中国仍然非常普遍。
我们正好趁这个机会看一看一胎制政策发挥了什么作用——或者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首先,我们必须对一种历史说辞提出质疑,那就是:高生育率拖累了中国,直到一胎制政策改变了局面。
一胎制政策始于1978年,但在那之前的10年,生育率已经在迅速下降——从1968年平均每名女性生育5.87个孩子大幅下降到1978年时的2.98。在经过这样的暴跌之后,随着严厉的一胎制政策生效,生育率持续下跌,但却没有暴跌——只是政策出台之前那种跌势的一个平缓延续。中国生育率从1978年的2.98下降到了现在的1.67。
很显然,在一胎制政策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中国的出生率。一些对不同国家进行比较的统计数据,以及对印度国内数百个地区进行的实证分析统计清楚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生育率降低的两个最有力因素,是女性受教育和就业领薪的机会。
其原因不难理解。过度频繁地生育孩子,给年轻母亲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最严重的,而年轻女性获得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更高的工作后,在家庭决策过程中就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这往往会降低生育频率。在一胎制政策出台很久之前,中国就开始迅速普及教育,令女童受益,而年轻女性的就业机会也逐渐增多,直到今天,这样的趋势仍然强劲。
实际上,中国生育率的下降幅度,接近单靠这些社会影响就能达到的期望值。一些评论人士在谈到中国时,对其严厉措施的有效性给予了太多赞誉,而对其扶持政策(包括把重点集中在教育和医疗上,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的这些方面)则太轻视。
因此,尽管有一些令人痛心的报道,谈到中国一胎制政策给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了困难,但目前尚不清楚,该政策对中国的整体生育率是否产生了重大影响。
事实上,取消一胎制政策可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鉴于人们做生育决策时变得越来越理性,尤其是中国女权在不断进步,确实没有必要残酷地强制大家只生一胎。
这将我们带回到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和马奎斯·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在18世纪启蒙运动鼎盛时期的经典争论。孔多塞指出了出现可怕的人口过剩的可能性,马尔萨斯承认他支持孔多塞的这一观点,但他拒绝接受孔多塞可靠的论证——人类理性会带来矫正,因而也就极大地夸大了人口过剩的危险。孔多塞预计随着“理性进步”,会出现有关小规模家庭的新标准。在教育尤其是女性教育(孔多塞是最早且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不断扩展的背景下,孔多塞辩称,人们会自愿选择降低出生率。
理性决定不仅限于西方。在中国,理性决定明显在控制家庭规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会继续发挥。虽然中国取得了非凡的社会及经济成功(不仅仅是经济增长),但在有选择性地对女婴进行堕胎方面,中国属于记录最糟糕的国家之一;出生人口的性别比率为每100名男婴对85名女婴,而在那些很少或没有选择性干预女婴出生的国家,这个比率为100比95。中国女性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重男轻女”传统依然比较普遍。然而,反对性别筛检堕胎的法律补救举措——比如将其定为违法行为,无论在哪里实施,都没有奏效。
需要更多理性,再加上进一步利用女性赋权来对抗这种专横的、不人道的偏见。实际上,韩国就成功实现了改变,韩国女婴与男婴的出生比率也曾非常低。积极的公共理性培养和对性别平等要求的广泛理解带来了巨大改变。
中国需要更多地依靠理性的力量,而不是法律的强制性。一胎政策的取消肯定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过去半个世纪的人口史强有力地证明了孔多塞所谓的“理性进步”,这一事实当然提供了乐观的理由。这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在这种富有成效的方式方面,中国还有更多问题需要解决。
阿马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佛大学经济和哲学教授。
翻译:土土、许欣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计划生育应该是比 78 年要早的了吧?我爹娘那个时代的口号不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延续到70 年代末,就是严格的独生子政策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我们一般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强制性的一胎政策吧?台湾也宣传两个刚刚好,从来没人说台湾有计划生育政策。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计生委一共雇佣4500万人。其实这些人力主要用在农村和流动人口管理上。 城市户籍里的确不怎么需要。但是制定的人是知道下面发生了什么的, 不可以用基层执行偏差推卸责任, 就像大跃进。 这些既得利益者学而优则政而学, 把持了数据统计和研究。 现在至少可以讨论了。
访谈里面有个研究所长强烈反对放开, 说养老不是问题, 把多生的教育就业经费用来养老就可以了。 反方说, 国家现在的确有足够的钱建立全面养老系统。 但是不可持续。
访谈里面有个研究所长强烈反对放开, 说养老不是问题, 把多生的教育就业经费用来养老就可以了。 反方说, 国家现在的确有足够的钱建立全面养老系统。 但是不可持续。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钱都用到哪里去了确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中国的某些软性 infrastructure 非常缺乏,但是另一些方面又花了很多别的政府不花的钱。虽然我没见过数字,但是雇佣五毛党和监控墙内网上言论,人数和花钱一定不在少数,或许 one could argue 这是为了维持社会安全的必要花费。
前两天看见纽约客上有一篇文章:
http://www.newyorker.com/news/daily-com ... s-citizens
***********
虽然70年代起的自然出生率并不高,但人口基数还是挺可怕的,毕竟拦不住人均寿命迅速升高的现实。
中国的某些软性 infrastructure 非常缺乏,但是另一些方面又花了很多别的政府不花的钱。虽然我没见过数字,但是雇佣五毛党和监控墙内网上言论,人数和花钱一定不在少数,或许 one could argue 这是为了维持社会安全的必要花费。
前两天看见纽约客上有一篇文章:
http://www.newyorker.com/news/daily-com ... s-citizens
对于民众的道德、诚信、和谐、善良等特质的强调和推行,期望的效果是一个比较便于管理,少给政府添麻烦的社会。在管理方面,中国政府对于民众的期望仍然是古典式的。在这方面中国又和美国不约而同了,两国都一直怀有无为而治、无政府的美(清)好(秋)理(大)想(梦),不用花钱没人管事儿,人民自律自强相安无事。NOVEMBER 3, 2015
How China Wants to Rate Its Citizens
BY JIAYANG FAN
I was reminded of that grade-school experiment when, in recent weeks, I’ve read about China’s plans for a social-credit system, or S.C.S., that aims to compile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database out of citizens’ fiscal, government, and possibly personal information. First publicized, last year, in a planning document published by the State Council, S.C.S. was billed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economy system,” underwrit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ts intended goals are “establishing the idea of a sincerity culture, and carrying forward sincerity and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its primary objectives are to raise “the honest mentality and credit levels of the entire society” as well as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untry,” and “st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
According to the planning document, S.C.S. will be used “to encourage keeping trust and punish breaking trust.” Doctors, teachers, construction firms, scientists, sports figures, N.G.O.s, members of the judicial system,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s will face special scrutiny. It is conceivable that the data generated through smartphones, apps, and online transactions will be marshalled in the service of this overarching and uncomfortably broad aim. More unsettlingly, the algorithm used to calculate the score of an individual or organization might be withheld by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individual herself. (Already, Alibaba has refused to divulge how it calculates its credit scores, citing a “complex algorithm.”)
***********
虽然70年代起的自然出生率并不高,但人口基数还是挺可怕的,毕竟拦不住人均寿命迅速升高的现实。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放开推迟了这么久, 就是因为计生委出于自身利益修改数据。 胡在位时候拨款3亿研究放开后果, 回答不能放开。 但是单独政策的反应证明计生委的研究结果偏差太大。 大家见到的都是经过大幅度人为修改的数据,到底真实数据是啥, 谁也不知道。 希望现在至少有点可靠的数据给我们瞧瞧了。
其实我还想问超生社会抚养费, 迁移户口交的城市增容费, 还有出国留学交的培养费都去哪儿了。
其实我还想问超生社会抚养费, 迁移户口交的城市增容费, 还有出国留学交的培养费都去哪儿了。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对啊, 我前面就说, 现在官方宣传造势用的新数据, 说不定也是反向修改过的。 不过这样急转弯叫民众情何以堪啊。 
目前普遍认为现在放开太晚了, 2010年的全国真实生育率已经1.2了, 城市0.8。 看旧帖看到我们讨论日本新一代不愿意生育, 不愿意结婚, 都对性都没有兴趣, 根源就是城市化, 房价过高,经济衰退。 我那时候还不能想像中国也会有老龄化和社保养老问题。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 ... 20#p139820

目前普遍认为现在放开太晚了, 2010年的全国真实生育率已经1.2了, 城市0.8。 看旧帖看到我们讨论日本新一代不愿意生育, 不愿意结婚, 都对性都没有兴趣, 根源就是城市化, 房价过高,经济衰退。 我那时候还不能想像中国也会有老龄化和社保养老问题。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 ... 20#p139820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也看怎么统计的了。要是单算有户口的,数字应该是缩水了。城市里知道的,自己生二胎交罚款的也颇有几个;农村就更不知道了,我说过的良人找的木匠,家乡就有仨孩子。他倒也不继续生了就是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当然,一个更加有效的政策是大幅度削减治疗老年疾病的医疗经费,让老年人提前自然死亡。不过这种事是绝对绝对不能公开说的。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
- Posts: 3159
- Joined: 2003-11-22 20:12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发现微信上一个现象,女生对此新闻都沉默, 也算是保有最后一点尊严吧。男生们倒上蹿下跳,转明显男作者男性视角的无聊段子,互相调侃,兴奋了好多天。猥琐得不行。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这个吧,老人福利的问题,这几年貌似比以前是强些了。我爹娘退休工资涨了好几次了;看病什么的医药费能报销掉 80% 的样子。不过这个据说也看地方,也看单位。不过据说现在问题也不全是福利没有发,而是农村老人家对这些程序上的事情不清楚,拿不到手里。
现在据说问题是工人,愿意做的比较辛苦的少;无论城里还是农村,现在的这批刚开始工作的都是80年代小太阳那批,都有少爷脾气,不合适就不干了。所以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这个前途,还是没有特那个啥明亮的。
现在据说问题是工人,愿意做的比较辛苦的少;无论城里还是农村,现在的这批刚开始工作的都是80年代小太阳那批,都有少爷脾气,不合适就不干了。所以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这个前途,还是没有特那个啥明亮的。
乡音无改鬓毛衰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前面我不说了,最近我们的同龄人退休年龄推迟到65了。企事业单位都转社保养老了。 这个是比放开二孩更直接影响我们的同龄人/同阶层的政策改变。
退休医保这事, 主要是有太多划入自费范畴, 不是简单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不过我觉得我父母的退休医疗肯定比我的强。
退休医保这事, 主要是有太多划入自费范畴, 不是简单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不过我觉得我父母的退休医疗肯定比我的强。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得了。早几年网上的各个帖子的风气就是独生子女无法给父母养老。到父母老的时候后悔当年少生了几个孩子。完全把社保变成生孩子问题。
还看过张图片,不知道真实性是多少:

还看过张图片,不知道真实性是多少:

云浆未饮结成冰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社保养老也还是靠新一代劳动力啊。只不过不是一家一户的生孩子的对应关系。所以公共政策这时候得出来。
国内现在好像真的很焦虑老龄化问题, 现在都宣传婆婆就是妈, 以及要发挥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了。 不论什么政策, 针对的都是女性。
国内现在好像真的很焦虑老龄化问题, 现在都宣传婆婆就是妈, 以及要发挥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了。 不论什么政策, 针对的都是女性。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总之就是自生自灭呗。政府才不愿意在你身上花钱呢。啊最好是美国人民,勤劳勇敢,自给自足,坚决不要政府管。。。But don't touch my Medicare!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zz nytimes 中国结束独生子女时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我一早讲了, 除了生孩子还有推迟退休和移民嘛。
德国在开放欧盟劳动力市场和接受大量难民之后又要把退休年龄推迟到70了。
德国在开放欧盟劳动力市场和接受大量难民之后又要把退休年龄推迟到70了。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