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810/
(果壳翻译班/编译)
果壳翻译班/编译)2015年10月12日,素有“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了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Angus Stewart Deaton),以表彰他在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的分析工作。
2015年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想要制定减少贫困、提高福利水平的经济政策,人们首先必须理解个体的消费选择。安格斯·迪顿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人们对消费选择的理解。通过将具体的个人选择和总产出相结合的方式,他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解。
迪顿获奖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人们会买什么东西?赚的钱是用来买东西还是存起来?如何判断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
消费:每天剁手都是为了啥?
每天都是买买买,剁下的手堆起来足以成为外太空唯一可见的人造物——经济学家看这个问题是相当冷酷的。他们想开发出一套“需求系统”,来判断你为什么要剁手:什么情况下你会更想买衣服,什么情况下更想买食物?对某一类商品的需求,和它的价格、你的收入、你所属的人群都有什么关系呢?这很重要,但并不是为了减少你的手部缝合开支,而是为了帮助决策。比如,假如政府想给某个人群减税,就得知道他们收入增加之后消费行为要怎么改变,会影响哪些其他产业,不然连锁反应让别的人群受损可就不好了。
我们可以拍脑袋想出许多需求理论,比如某个理论里男生所有的钱都去打游戏,女生所有的钱都去买包包,但这显然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经济学家钟爱的“理性人假设”。60-70年代,研究者测试了各种各样已知的需求理论,结果发现它们全都不合格。哈!谁剁手的时候还记得理性俩字怎么写?抱着这种假设怎么能行嘛!
别急,迪顿说。丢掉理性人假设一时爽,接下来怎么办?相反,迪顿指出,我们之前的模型其实都用了一些潜在的预设,非常狭隘,而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把这些狭隘的东西丢掉,换成通用的假说,但还是简单到可以运算——这就是迪顿和同事1980年合作提出的“几乎完美需求系统”。这个系统一开始其实不怎么好用,但是它因为很通用,所以很容易往上打补丁修饰。35年后的今天,这个系统早已是研究经济学政策的标准工具,对学术界和实际政策评估的价值都无可估量。
收入:多少钱存起来多少花掉?
“近完美需求体系”假定,一家人的总开销是已知的。但是实际上总开销并不固定,收入可能会变,存下的钱也可能会变。这可不是小事儿,因为消费和储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总储蓄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
50年代,人们认为,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一样的:他们希望让自己花钱的转变“平滑”一些。如果预感到赚的钱要变少了,他们就会少花多存;如果预感到赚的钱要变多,他们就会多花少存,甚至借贷。听起来很合理嘛。
然而,到了90年代,迪顿发现了这个想法的一个大问题。按照它的推断,消费应该比收入波动更大——如果全社会经济突然变好了,它通常都会再继续好上一段时间,所以消费者应该使劲花钱、超过收入增加才对!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消费的波动比收入小。这个大问题被称为“迪顿悖论”。
迪顿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不要再以为所有的消费者都一样了。他们不同。每个人的消费情况是不能用整体平均代表的。他由此得出的方式比此前所有模型都更接近事实,并影响了整个宏观经济学界的研究。从此研究者不再只看数据整体了,关于个人的研究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发展中国家:怎么判断贫困、衡量经济水平?
近年来迪顿的研究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和贫困。在这个领域他做出了许多贡献:指出消费数据比收入数据更可靠、更有用;提出了更有效的数据采集方式;如何消除当地物价差异影响;如何计算难以直接观察的商品和服务;如何协调个人数据和家庭数据的差异;如何比较不同国家的福利,等等。80年代,国家经济发展还主要是理论的推算;在迪顿等人的大力推动下,今天发展经济学已经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实验学科了。
比如,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研究了一个国家可能陷入的贫困怪圈:低收入的人吃不饱,就不能正常工作,于是收入始终上不去。如果对这些国家进行援助,能让贫困居民吃饱肚子,从而打破怪圈吗?迪顿的研究发现,收入增加之后人们果然吃得更多了——且慢,营养不良并不足以解释他们为啥低收入。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怪圈,只是一条线:穷导致吃不饱,但并不是吃不饱导致穷。
再比如,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明显的重男轻女现象,但是到底是怎么个歧视法呢?一个明显的猜想是,女儿得到的资源比儿子少,但是这个猜想很难验证:你不可能每天和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看是不是饭桌上的肉都给了儿子,就算你真的去了,他们可能因为有外人在看就不好意思公然歧视。迪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看看当一家人有了孩子之后,成年人才有的那些消费(比如成人衣物、烟草、酒精)降低了多少,是有儿子降的多还是有女儿降的多。他发现,正常情况下男女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一到家境不好、遭遇逆境的时候,女儿就要遭受明显的歧视。
安格斯·迪顿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家,1945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他曾就读于爱丁堡费蒂斯中学,后来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3年至今,迪顿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任教,是该校世界级的微观经济学者,还曾担任美国经济协会(AEA)主席。迪顿主要利用不同国家的数据,对家庭行为、经济发展以及健康、贫困等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其重要成就包括提出迪顿悖论(Deatons Paradox)和迪顿-米尔鲍尔消费需求系统(The Deaton-Muellbauer Sys-tern)等。
(果壳翻译班/编译)
果壳翻译班/编译)2015年10月12日,素有“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了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Angus Stewart Deaton),以表彰他在消费、贫困和福利方面的分析工作。
2015年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图片来源:nobelprize.org
想要制定减少贫困、提高福利水平的经济政策,人们首先必须理解个体的消费选择。安格斯·迪顿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人们对消费选择的理解。通过将具体的个人选择和总产出相结合的方式,他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解。
迪顿获奖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人们会买什么东西?赚的钱是用来买东西还是存起来?如何判断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
消费:每天剁手都是为了啥?
每天都是买买买,剁下的手堆起来足以成为外太空唯一可见的人造物——经济学家看这个问题是相当冷酷的。他们想开发出一套“需求系统”,来判断你为什么要剁手:什么情况下你会更想买衣服,什么情况下更想买食物?对某一类商品的需求,和它的价格、你的收入、你所属的人群都有什么关系呢?这很重要,但并不是为了减少你的手部缝合开支,而是为了帮助决策。比如,假如政府想给某个人群减税,就得知道他们收入增加之后消费行为要怎么改变,会影响哪些其他产业,不然连锁反应让别的人群受损可就不好了。
我们可以拍脑袋想出许多需求理论,比如某个理论里男生所有的钱都去打游戏,女生所有的钱都去买包包,但这显然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经济学家钟爱的“理性人假设”。60-70年代,研究者测试了各种各样已知的需求理论,结果发现它们全都不合格。哈!谁剁手的时候还记得理性俩字怎么写?抱着这种假设怎么能行嘛!
别急,迪顿说。丢掉理性人假设一时爽,接下来怎么办?相反,迪顿指出,我们之前的模型其实都用了一些潜在的预设,非常狭隘,而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把这些狭隘的东西丢掉,换成通用的假说,但还是简单到可以运算——这就是迪顿和同事1980年合作提出的“几乎完美需求系统”。这个系统一开始其实不怎么好用,但是它因为很通用,所以很容易往上打补丁修饰。35年后的今天,这个系统早已是研究经济学政策的标准工具,对学术界和实际政策评估的价值都无可估量。
收入:多少钱存起来多少花掉?
“近完美需求体系”假定,一家人的总开销是已知的。但是实际上总开销并不固定,收入可能会变,存下的钱也可能会变。这可不是小事儿,因为消费和储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总储蓄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
50年代,人们认为,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一样的:他们希望让自己花钱的转变“平滑”一些。如果预感到赚的钱要变少了,他们就会少花多存;如果预感到赚的钱要变多,他们就会多花少存,甚至借贷。听起来很合理嘛。
然而,到了90年代,迪顿发现了这个想法的一个大问题。按照它的推断,消费应该比收入波动更大——如果全社会经济突然变好了,它通常都会再继续好上一段时间,所以消费者应该使劲花钱、超过收入增加才对!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消费的波动比收入小。这个大问题被称为“迪顿悖论”。
迪顿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不要再以为所有的消费者都一样了。他们不同。每个人的消费情况是不能用整体平均代表的。他由此得出的方式比此前所有模型都更接近事实,并影响了整个宏观经济学界的研究。从此研究者不再只看数据整体了,关于个人的研究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发展中国家:怎么判断贫困、衡量经济水平?
近年来迪顿的研究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和贫困。在这个领域他做出了许多贡献:指出消费数据比收入数据更可靠、更有用;提出了更有效的数据采集方式;如何消除当地物价差异影响;如何计算难以直接观察的商品和服务;如何协调个人数据和家庭数据的差异;如何比较不同国家的福利,等等。80年代,国家经济发展还主要是理论的推算;在迪顿等人的大力推动下,今天发展经济学已经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实验学科了。
比如,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研究了一个国家可能陷入的贫困怪圈:低收入的人吃不饱,就不能正常工作,于是收入始终上不去。如果对这些国家进行援助,能让贫困居民吃饱肚子,从而打破怪圈吗?迪顿的研究发现,收入增加之后人们果然吃得更多了——且慢,营养不良并不足以解释他们为啥低收入。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怪圈,只是一条线:穷导致吃不饱,但并不是吃不饱导致穷。
再比如,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明显的重男轻女现象,但是到底是怎么个歧视法呢?一个明显的猜想是,女儿得到的资源比儿子少,但是这个猜想很难验证:你不可能每天和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看是不是饭桌上的肉都给了儿子,就算你真的去了,他们可能因为有外人在看就不好意思公然歧视。迪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看看当一家人有了孩子之后,成年人才有的那些消费(比如成人衣物、烟草、酒精)降低了多少,是有儿子降的多还是有女儿降的多。他发现,正常情况下男女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一到家境不好、遭遇逆境的时候,女儿就要遭受明显的歧视。
安格斯·迪顿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家,1945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他曾就读于爱丁堡费蒂斯中学,后来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3年至今,迪顿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任教,是该校世界级的微观经济学者,还曾担任美国经济协会(AEA)主席。迪顿主要利用不同国家的数据,对家庭行为、经济发展以及健康、贫困等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其重要成就包括提出迪顿悖论(Deatons Paradox)和迪顿-米尔鲍尔消费需求系统(The Deaton-Muellbauer Sys-tern)等。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诺奖新得主安格斯·迪顿:如何逃离不平等?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4624
69岁的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今天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迪顿是一名微观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消费者选择,专注方向为健康、贫困和不平等。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声明中称:
要设计促进社会福利、减少贫困的经济政策,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个人的消费选择。没有人比安格斯·迪顿更多的增强了我们对此的理解。通过连接详细的个人选择和聚合结果,他的研究改变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两年前,迪顿出版了一本名为《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和不平等的起源》的书。
纽约时报对此书做出以下书评。
安格斯·迪顿在书中表示,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可以理解为“大逃亡”的历史,借市场之力,发达国家率先逃离了贫困、疾病和不幸,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大逃亡”的道路上。
前现代社会人均寿命仅30-40岁,他们一生中都有挨饿的经历,其中80%的人属赤贫阶层。这其中,有制度因素、科技因素、商业因素、文化因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有的发展中国家已改变了这个局面,有的却依然如故。
其实只要推广廉价的抗生素,就能延长人类的平均寿命,可仅靠市场够吗?
现代人一生下来就被注射了各种免疫针,这是作为前提接受的,我们并没选择过,换言之,我们得到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因为有政府保障,而不是因为有市场。这恰好说明:逃离贫困,政府有责。
现代化不只是市场的成长史,也是公权力的成长史,只有它不断担负起新的责任,传统社会才有了“逃离”的条件。
以下为《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和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书摘。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4624
69岁的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今天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迪顿是一名微观经济学家,主要研究消费者选择,专注方向为健康、贫困和不平等。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声明中称:
要设计促进社会福利、减少贫困的经济政策,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个人的消费选择。没有人比安格斯·迪顿更多的增强了我们对此的理解。通过连接详细的个人选择和聚合结果,他的研究改变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两年前,迪顿出版了一本名为《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和不平等的起源》的书。
纽约时报对此书做出以下书评。
在书中,安格斯·迪顿讨论了以下问题:不平等导致了哪些问题?不平等到底是有益发展还是有害发展?我们所谈论的各种不平等中,哪些是至关重要的?让少数人先富起来,是否对社会有好处?如果没有好处,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规则和制度是否正确?普林斯顿大学广受尊敬的教授迪顿不涩于指出当今世界的问题——无论这是问题是富裕国家的收入不平等,还是中国和美国的健康问题,或是非洲的艾滋病问题。书中的大部分都围绕着这些问题和潜在的解决方案。不过,迪顿的核心观点非常的正面,几乎很光辉。在最有意义的指标上——我们活得多久、多健康和多快乐——我们的生活从没有比今天更好。与之同样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在不断进步。
安格斯·迪顿在书中表示,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可以理解为“大逃亡”的历史,借市场之力,发达国家率先逃离了贫困、疾病和不幸,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大逃亡”的道路上。
前现代社会人均寿命仅30-40岁,他们一生中都有挨饿的经历,其中80%的人属赤贫阶层。这其中,有制度因素、科技因素、商业因素、文化因素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有的发展中国家已改变了这个局面,有的却依然如故。
其实只要推广廉价的抗生素,就能延长人类的平均寿命,可仅靠市场够吗?
现代人一生下来就被注射了各种免疫针,这是作为前提接受的,我们并没选择过,换言之,我们得到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因为有政府保障,而不是因为有市场。这恰好说明:逃离贫困,政府有责。
现代化不只是市场的成长史,也是公权力的成长史,只有它不断担负起新的责任,传统社会才有了“逃离”的条件。
以下为《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和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书摘。
社会进步的动力何在?
如果我们的祖先有足够的想象力,他们肯定会喜欢我们如今拥有的东西。这一点毫无疑问。与此同时,我们也毫无理由认为,过去的父母们会对子女夭折的现象熟视无睹。如果你不同意这个观点(对于此事,实际上有很多不同观点),可以去读读珍妮特·布朗的书。她在书中详细描述了查尔斯·达尔文在眼睁睁看着两个孩子死去时的痛苦。逃离苦难是人之天性,但是这种欲求却经常无法实现。
新的知识、新的发明、新的行为方式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有时,灵感常常源于那些孤独的、幻想着弄出点前所未有的东西的发明家们,但是更多的时候,创新不过是其他东西的副产品。比如,识字能力的普及是因为新教徒必须读《圣经》。
同样更为常见的是,社会经济环境会导致新的东西被创造出来以满足需求。帝国时代的繁盛使得英国人的工资水平提高,而高工资加上英国丰富的煤矿资源,为发明家和工厂主提供了发明创造的动力,而发明创造是工业革命的引擎。英国的启蒙运动,以其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为即将出现的发明创造提供了肥沃的智力土壤。19世纪的霍乱刺激了细菌致病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而今天,受到各方面大力支持的艾滋病研究,解开了病毒的秘密并研制出了新的药物。尽管这些药物还不能治愈艾滋病,但它们已经大大延长了被感染者的寿命。当然,世界上还有很多问题依靠灵感是解决不了的,而强烈的需求和动机也未能激发出神奇的,或者哪怕是一般的解决方案。比如疟疾已经使人类遭遇了成千上万年的痛苦,甚至可以说它贯穿了人类历史始终,但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彻底有效的预防或者治疗方案。需求或许是发明之母,但是没有什么能保证有需求就必然有发明。
不平等也在影响发明创造的进程。这种影响有时候是正面的,有时候则相反。不幸人群所遭受的痛苦,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新的可以填补贫富差距这条鸿沟的方法。这是因为,既然有的人可以免于不幸,那么不幸本身就不应存在。口服补液疗法的发现就是一个佳例。20 世纪70 年代,口服补液疗法在孟加拉的难民营中被发现。因为这种廉价而又易制的方法,数百万遭受痢疾折磨的儿童得以避免脱水以及可能引发的死亡。
不平等也会阻碍发明创造。新发明和创新的生产方式会对既得利益者造成严重冲击。经济学家认为,创新的时代会掀起创造性破坏的浪潮,新的生产方法会横扫旧的方法,从而毁灭那些依靠旧秩序生存的人和他们的生活。今日的全球化已经出现了此种情势。从国外进口更便宜的商品如同一种新的制造商品的方式,而那些在国内生产这些商品的人则大难临头。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拥有强势的政治地位,会因为利益受损或者因担心利益受损,而从法律上禁止新事物或者至少延缓它们的出现。中国的皇帝因为担心商人会威胁到他的权力,而于1430 年禁止了海上航行。结果,郑和下西洋就变成了一次绝唱,而未能成为崭新的开始。无独有偶,奥地利的皇帝弗朗西斯一世禁止铁路修建,其理由只是担忧铁路会输入革命,威胁王权。
为何要重视不平等?
不平等会促进发展,亦可能阻碍发展。但是不平等本身是否也值得重视?哲学家兼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曾说,即便是那些相信社会应存在某种形式的平等的人,也会对应实现何种平等而各怀己见。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同意他的观点。部分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就争论称,收入的不平等是不合理的,除非是为了实现某些更重要的目标。比如,若是政府让所有公民的收入都变得一样,那么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大幅降低,这样的结果是,最穷的一部分人可能会变得比那些存在收入不平等地区的穷人还穷。与对收入平等的重视不同,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机会平等。但实际上关于何为机会平等,依旧众说纷纭。还有人强调比例公平:每个人得到的,应该和他的付出成正比。按照这种观点,则通过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来实现的收入平等,就不合理。
在本书中,我会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以下方面:不平等导致了哪些问题?不平等到底是有益于发展还是有害于发展?我们所谈论的各种不平等中,哪些是至关重要的?让少数人先富起来,是否对社会有好处?如果没有好处,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规则和制度是否正确?富人会不会限制穷人对社会运行管理的影响力,以保证自己的利益?健康不平等是否和收入不平等有相似之处,或者二者是否存在某些差别?这些不平等真的总是不公正的吗,还是它们会带来一种更高层次的善?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
- Posts: 3159
- Joined: 2003-11-22 20:12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一个朋友的孩子进大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没选定专业。后来就选了development economy.
他说疫苗接种是政府的作用,读圣经让识字率上升等都觉得有点似是而非。还有疟疾没有解决办法? 不是有青蒿素了么?莫非诺奖经济学得主要大战医学生理学得主?
他说疫苗接种是政府的作用,读圣经让识字率上升等都觉得有点似是而非。还有疟疾没有解决办法? 不是有青蒿素了么?莫非诺奖经济学得主要大战医学生理学得主?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啊,新教和圣经的事情我知道一些。有次去British Library 赶上詹姆士一世圣经展览,被灌输了一些知识。詹姆士一世就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娃,在伊丽莎白一世死后继承了英国王位。他信新教,娶了个丹麦新教公主,雅好写作,讨厌打仗,据说是个弯男。就是他下令翻译的英文版本圣经。为了宣传英国国教,他指令译者必须用简单的8000常用字,是世界上最广泛流传的圣经英文译本,后来的译本都受它影响很大。很多作家也深受这个版本的影响,甚至由它启蒙。被认为是现代英语的基石,当时新教徒识字的确基本靠它, 总之是非常重要滴!
疫苗接种是政府的作用也没错啊。没见现在中产阶级爹妈闹不给娃打疫苗的妖蛾子,都逼的快的立法强制打疫苗了么。
疫苗接种是政府的作用也没错啊。没见现在中产阶级爹妈闹不给娃打疫苗的妖蛾子,都逼的快的立法强制打疫苗了么。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疫苗的发展和生产是政府 subsidized 的,没政府就只有买得起的人接种,买不起的人得天花。没有政府怎么可能消灭小儿麻痹症和天花?至少在公共卫生方面,中共还可以吹一吹五十年代灭掉很多传染病的业绩。没有政府就等着大家都富起来,也未必人人愿意接种疫苗。还有疫苗发明出来,如果有极少数人发生副作用死了或者后遗症,药厂如果得大赔钱,疫苗推广也就完蛋了,在美帝靠的是政府建立的一个疫苗赔偿基金,不用打官司就赔偿,但不必药厂掏钱。如果没有政府这个中间人,药厂也不肯做,群众也不肯接种,呵呵,流行病一爆发,大家就自顾自碰运气吧。
政府就是大量的人把钱凑到一起,然后协调这钱应该往哪里花,或者有权的人决定把钱往哪里花。如果没有政府全靠神奇的市场自由调节,接种疫苗就会象丙型肝炎药那样,八千块一粒,你买不买?只卖给有钱人,也赚够了,谁要理睬穷酸?
政府就是大量的人把钱凑到一起,然后协调这钱应该往哪里花,或者有权的人决定把钱往哪里花。如果没有政府全靠神奇的市场自由调节,接种疫苗就会象丙型肝炎药那样,八千块一粒,你买不买?只卖给有钱人,也赚够了,谁要理睬穷酸?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哈哈哈,刚好可以综合前阵那个提高药价的事情看。
安格斯·迪顿以前写的关于政府的文章里有讲到政府为什么必要。尤其强调第三世界国家能力的缺失——即无法提供富国人民习以为常的服务和保护--是贫困和落魄的主要原因之一。强国经济援助绕过政府短期可能改善现状,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安格斯·迪顿以前写的关于政府的文章里有讲到政府为什么必要。尤其强调第三世界国家能力的缺失——即无法提供富国人民习以为常的服务和保护--是贫困和落魄的主要原因之一。强国经济援助绕过政府短期可能改善现状,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安格斯·迪顿:邦弱国穷
摘要:在非洲和亚洲许多地方,国家欠缺收税或提供服务的能力。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在穷国通常根本不存在——在富国也不完美。纽约警察只是有些不礼貌;而在很多地方,警察骑在他们应该保护的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从人民身上讹钱。
在苏格兰,我从小就认为警察是朋友,需要时可以求助。19岁时我第一次来到美国时,我向一名正在时代广场疏导交通的纽约市警察询问最近的邮局怎么走,他爆出一连串粗口,令我愕然。此后我一直处于懵懂状态,把我老板的急件丢进了垃圾箱——我觉得它和邮筒长得一模一样。
欧洲人对他们的政府的看法大多比美国人更加积极,对后者来说,联邦、州和地方政客的失败和不得人心乃是家常便饭。但美国各级政府征收税收,然后反过来提供美国人的生活离不开的服务。
与许多富裕国家的公民一样,美国人认为法律和监督制度、公立学校、针对老年人的卫生和社会保障、道路、国防和外交、以及国家队研究(特别是医学方面)的重金投入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并非所有这些服务都能尽如人意,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平等对待;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照章纳税,如果花钱的方式令一些人感到不爽,就会引起激烈的公共争论,而定期的选举也使人们得以改变轻重缓急。
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不言自明的,至少对有着高效政府的富裕国家居民来说是如此。但世界上大部分人口没有这么幸运。
在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地方,国家欠缺收税或提供服务的能力。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在穷国通常根本不存在——在富国也不完美。纽约警察只是有些不礼貌(至少还在忙于提供服务);而在世界上很多地方,警察骑在他们应该保护的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从人民身上讹钱,或是代表权力机关把人民抓起来。
即使在印度这样的中等收入国家,公立学校和公立医院也频频出现旷工(并且不会受到惩罚)。私人医生给人们(认为自己)想要的--注射、打点滴和抗生素--但国家并不监管他们,许多从业者根本没有资质。
放眼发展中世界,儿童因为投胎到了错误的国家而死去——不是因为不可治愈的疑难杂症,而是我们在一百年前就知道如何处理的常见儿童疾病。只要国家无法提供常规母婴医疗,这些儿童就会继续死去。
类似地,如果政府无能,监管和强制执行就不能有效运行,企业也就难以经营。没有运转良好的民事法庭,就不能保证创新企业家能从他们的新思想中得到奖赏。
放眼全球,国家能力的缺失——即无法提供富国人民习以为常的服务和保护--是贫困和落魄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
不幸的是,目前富国在把事情弄得更糟。外国援助——富国对穷国的转移支付——值得称道,特别是在医疗领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外国援助也破坏了本地国家能力的发展。
此点特别明显的是政府直接收到援助并且援助流相对财政支出较大(通常相当于一大半)的国家(大部分是非洲国家)。这些政府不需要与公民达成契约,不需要议会,也不需要征税系统。如果说它们需要对谁负责,那就是赞助国;但即使这一点在实际中也不可行,因为赞助国受到本国公民的压力(他们帮助穷人的愿望无可指摘),穷国政府需要多少,它们就得拿出多少,甚至还会多拿出些。
绕过政府、直接把援助给穷人怎么样?显然,直接结果会好一点,特别是对政府间援助很少能到达穷人手中的国家来说。而只要极少的钱——富裕国家每个成年人每天拿出15美分即可——就能让所有人都告别每天1美元的极端贫困线。
但这并不是解决办法。穷人需要政府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绕过政府短期可能改善现状,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穷国不可能永远指望健康服务来自外国。援助会破坏穷人最需要的东西:与他们携手共进创造今天和明天的有效的政府。
有一件事我们可以做,那就是鼓励我们自身的政府不要再做让穷国更难战胜贫困的事情。减少援助就是其中之一,其他还包括遏制军火贸易、改善富国贸易和补贴政策、提供与援助无关的技术顾问、开发不影响富人的疾病的更好的药物等。我们无法通过让已经很弱的政府变得更弱帮到穷人。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政府是什么?系列剧 Deadwood 里有个很直观很通俗的例子。美国人民西进的时候,西大荒只有印第安人,没政府。Deadwood 是西部最后一个无政府的淘金小镇,所以酒店老板雇了人可以当街邦邦邦地把仇人/对手干掉,抱着妓女笑笑上楼。群众受不了有钱没胆的生活,凑起来雇了个维持秩序的警长。后来警长又组织大家凑钱扫垃圾。当然,即使没有政府,淘金发财的人都是雇人把自己垃圾扫出去倒出去,不必管其他穷酸住的街区满地垃圾,自家干净就行了 。。。 但是等等,满镇的垃圾飘过来臭味儿,真是躲也躲不过(旁:臭水沟里长出的蚊子也会飞过来传播疟疾)。于是略有点钱的居民凑在一起,雇人管收垃圾倒垃圾,因为大家信任警长,就交给警长管理,于是帅哥警长就成了市长。统一处理垃圾的费用,比富人自己雇人处理垃圾便宜,于是富人也加入了市政府的垃圾处理服务。。。 This is the government.
美国人害怕和憎恨政府,是因为南北战争,联邦政府组织的北军打败了不肯废奴的南方,现代90%的吵吵尤其是反对枪支管制的根源都是对南方复辟的念念不忘(虽然没人承认是怀念黑奴制度下的伊甸园)。中国人害怕和憎恨政府,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但是没有管事儿的政府,就是孟买或卡拉奇贫民窟,没人收垃圾,没人打疫苗,没人修路灯,没人消防救火。中国人美国人说,没关系,我靠个人奋斗爬上社会阶梯发财当上富人,打一针扔一针,掏钱雇还乡团 militia 保护自己。但是你在积累财富的阶段就被街上小混混给抢了。。。
美国人害怕和憎恨政府,是因为南北战争,联邦政府组织的北军打败了不肯废奴的南方,现代90%的吵吵尤其是反对枪支管制的根源都是对南方复辟的念念不忘(虽然没人承认是怀念黑奴制度下的伊甸园)。中国人害怕和憎恨政府,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但是没有管事儿的政府,就是孟买或卡拉奇贫民窟,没人收垃圾,没人打疫苗,没人修路灯,没人消防救火。中国人美国人说,没关系,我靠个人奋斗爬上社会阶梯发财当上富人,打一针扔一针,掏钱雇还乡团 militia 保护自己。但是你在积累财富的阶段就被街上小混混给抢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政府我觉得真的是挺重要的。我们那儿三条车道画的白线糊涂了,我就受不了了。其实我现在觉得当初老子的理想政府是人民不知道它存在的政府,真是挺有道理的。跟身体一样,哪里出问题了才有感觉。
唉。
唉。
乡音无改鬓毛衰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最早城市里的救火公司也是私立的,每个公司给自己的客户房子上挂个铁商标,着火了只救自己的客户。后来房子越盖越密,都挨着,这套就行不通了。救火公司只好合作,最后就变成公共服务了。
可惜未必人人有这个运气出生在这么好的地区和国家里。
引用我的男神Thomas Piketty 的统计结论,发达国家19世纪政府收税在10% 左右,就是提供救火收垃圾修路邮政监狱警察这套基本服务。20世纪政府进化到提供基本医疗,教育,养老的保障,税收相应提高在30% 左右。
如果你把这两类需求划开,很明显看的出人的接受能力是有滞后的。现在没人蠢到说:我才不需要交钱给政府修路救火收垃圾,邮政为啥要用税钱补贴,我从来不寄信。但是还是有不少发达国家的公民不信任公共医疗,骂福利制度是养懒。还有人(Sarah Palin) 骂干嘛用税钱研究果蝇! 政府服务涵盖面越广,越会有朴素的老百姓觉得钱没花到点子上,政府没效率。但要是停留在十九世纪政府只管收垃圾救火的年代,我可不乐意。
这话说的,谁不想不劳而获: 理想政府是人民不参与不斗争, 每年光被动的交点税,十全十美清明高效的政府就把事情都给干了。。。其实我现在觉得当初老子的理想政府是人民不知道它存在的政府,真是挺有道理的。跟身体一样,哪里出问题了才有感觉。

引用我的男神Thomas Piketty 的统计结论,发达国家19世纪政府收税在10% 左右,就是提供救火收垃圾修路邮政监狱警察这套基本服务。20世纪政府进化到提供基本医疗,教育,养老的保障,税收相应提高在30% 左右。
如果你把这两类需求划开,很明显看的出人的接受能力是有滞后的。现在没人蠢到说:我才不需要交钱给政府修路救火收垃圾,邮政为啥要用税钱补贴,我从来不寄信。但是还是有不少发达国家的公民不信任公共医疗,骂福利制度是养懒。还有人(Sarah Palin) 骂干嘛用税钱研究果蝇! 政府服务涵盖面越广,越会有朴素的老百姓觉得钱没花到点子上,政府没效率。但要是停留在十九世纪政府只管收垃圾救火的年代,我可不乐意。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今天看了点 Jared Diamond 的书 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很巧合地讲到纠纷与战争的历史形态。一个间接的结论是,现代政府 monopolize violence 是人口增加,社会形态复杂的发展结果。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给你们看个恐怖故事。我决定不能一个人被恐怖。
波斯尼亞 1 年生存報告
我特地查了下波黑,找到背包客上这篇游记。美丽与哀愁,我遊战火蹂躪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在后面的照片里也能称得上江山如此多娇了。真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波斯尼亞 1 年生存報告
我特地查了下波黑,找到背包客上这篇游记。美丽与哀愁,我遊战火蹂躪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在后面的照片里也能称得上江山如此多娇了。真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云浆未饮结成冰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第一個階段,軟弱的人們首先消失了,其他人則選擇戰鬥。
哎妈,我肯定就是首先消失的那一拨。真象小白文里的末世文....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美国极右派白人成天就梦想过上这样的日子,无政府,他拎了杆枪出去狩猎黑人棕人黄人,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好日子。否则怎么会那么仇政府涅。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每次我看republican debate, 就觉得他们通通应该回19世纪生活,不知道多开心。其实公平的说,也没什么不对的,大家的vision 不一样多半源自你把自己project 在强者还是弱者身上,还有你把自己生活的社会看的有多发达。有人觉得美国可以往瑞典努力,有人觉得差太远了we can't afford it.
我刚开始看安格斯·迪顿的great escape, 里面说每个great escape 都产生了一大批left behind, 发展是不平等的起源。比如全球化把一批发展中国家带出贫困,但是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非洲)被拉在后面.而且escape 出去的一小批有时侯为了巩固自己的进步会故意封上逃离的道路,甚至回去剥削没拉在后面的人群, 反过来扩大了不平等。
我刚开始看安格斯·迪顿的great escape, 里面说每个great escape 都产生了一大批left behind, 发展是不平等的起源。比如全球化把一批发展中国家带出贫困,但是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非洲)被拉在后面.而且escape 出去的一小批有时侯为了巩固自己的进步会故意封上逃离的道路,甚至回去剥削没拉在后面的人群, 反过来扩大了不平等。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you can make that into a Tshir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ojection and delusion is often caused by a loaded rifle.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我看的时候觉得什么软弱的人们啊,我们这种跟着工作走的移民上哪儿一下子囤出包含相当数量青壮年男性的一家十几二十口啊。跟邻居联盟也得一起处的时间长才能凑够足够性命相托的一群。所以软弱不软弱的,小家庭都先完蛋。必须一瞬间回到宗族社会的社会结构。跟现代社会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了。
云浆未饮结成冰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不可能有一种家庭结构既适合原始氏族部落生活又适合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养个娃成本多高啊。除非是豪门或者rap star, 养十来个儿子中产阶级也落到社会底层吃福利去了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看你怎么养,目的是啥。如果养出来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甚至出人头地,当然成本高得吓人。如果只是为了打架斗殴就简单了。Knowing wrote:不可能有一种家庭结构既适合原始氏族部落生活又适合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养个娃成本多高啊。除非是豪门或者rap star, 养十来个儿子中产阶级也落到社会底层吃福利去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我倒是认识五娃和8-9娃的中产家庭。 肯定是辛苦的, 收入高的难得全家度个假, 也要带上保姆。 收入低的就比较精打细算过日子, 靠老辈帮手和hand-me-down的物质。 但是都没有吃福利, 进的全州最好的高中, 大的孩子也都上大学了, 虽然未见得会出人头地,倒也没有去打架斗殴, 也未见得比其他娃少的中产阶级家的娃成就差。虽然我肯定不要过那种生活, 但是人家过得其乐融融。
不过那是在SEATTLE。 要是在弯曲是比较不能想象。家庭的大小和城市化程度有关系吧。
不过那是在SEATTLE。 要是在弯曲是比较不能想象。家庭的大小和城市化程度有关系吧。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不仅是家庭结构,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什么个人空间啦,养得起养不起啦,吃福利啦,出人头地啦,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想法,这里说生十个八个孩子是为了整个家族能够活下来,就跟小鱼一生生一群,大家都要紧紧地待在一起一个意思。所以童工,童兵大概不在话下。家庭内部的性骚扰家暴大概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一次围城就把大家打回石器时代,文明真脆弱。
云浆未饮结成冰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Q ... ChapAFGhtB
想回到石器时代的人很多。
有个同事在沙特长大,他说虽然沙特那么富了, 还完全是部落的意识形态。
想回到石器时代的人很多。
有个同事在沙特长大,他说虽然沙特那么富了, 还完全是部落的意识形态。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有人把 IS 比作延安,并非没有道理。对于道德绝对主义的向往,不是安逸富足的物质能够扑灭的。但是,狂热的绝对主义者终究远不如务实与物质主义的人多。所以我倒是不大担心 IS 会真正席卷全世界。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15-11-13 22:12,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哎这个比喻好贴切。
呃我说沙特的事不是这个意思,虽然本拉登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说沙特是说他们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极度抗拒, 就是想生活在前现代社会。 即使物质上完全是现代了。到底沙特算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呢?
呃我说沙特的事不是这个意思,虽然本拉登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说沙特是说他们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极度抗拒, 就是想生活在前现代社会。 即使物质上完全是现代了。到底沙特算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呢?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我不认识沙特人,所以没有任何了解。不过我觉得他们未必不是用自己的历史来适应现代的世界环境。并不能把沙特和 IS 等同起来。中国又何尝不是用自己的历史来适应现代世界?物质上的现代化能除掉继承的老规则吗?即使能也是很缓慢的。
IS 之所以吸引了很多人投身,也说明很多人(世界各国的)热烈地想生活在古老社会里,不仅自己要而且必须强迫别人都跟自己一样。而且连物质上的现代化也坚决消灭。
IS 之所以吸引了很多人投身,也说明很多人(世界各国的)热烈地想生活在古老社会里,不仅自己要而且必须强迫别人都跟自己一样。而且连物质上的现代化也坚决消灭。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我的Instagram 上全是巴黎的照片。#prayforParis 最多的黑白图片里为什么是黑圈套埃菲尔铁塔?
Last edited by 笑嘻嘻 on 2015-11-14 2:23, edited 1 time in total.
云浆未饮结成冰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对现实不满的年轻人总要找寄托啊。
前一阵有篇纽约客文章讲法国的移民二代青年不开心。他们的父母也极其不理解。所以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自己挑选环境,很难想象移民第二代那种被排斥的无力挫折沮丧愤怒感吧。
前一阵有篇纽约客文章讲法国的移民二代青年不开心。他们的父母也极其不理解。所以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自己挑选环境,很难想象移民第二代那种被排斥的无力挫折沮丧愤怒感吧。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美国的墨西哥二代也极其不开心闹事啊。 因为他们的期待值和第一代不一样。他们也有identity crisis问题。
可以想象在非传统移民国家这个感受更强烈。
可以想象在非传统移民国家这个感受更强烈。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之前大家都讨厌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现在哭着喊着要来个世界警察去把 IS 炸了。呵呵,以前的世界警察现在穷了,拿不出力气来管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
- Posts: 3159
- Joined: 2003-11-22 20:12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是模仿这个常见的和平图案:笑嘻嘻 wrote:我的Instagram 上全是巴黎的照片。#prayforParis 最多的黑白图片里为什么是黑圈套埃菲尔铁塔?
http://www.scarsdaleschools.k12.ny.us/c ... 20Sign.jpg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我马后炮地说,如果美国这些年不在中东瞎捣乱,为了撑以色列而孤立/削弱/消灭几个强国,也不会闹成现在这个样子。早就该把伊朗叙利亚哄好,一群只想一时爽的蠢货。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呵呵,美国去伊拉克阿富汗搅和跟 democracy 有毛关系,除了作为借口。且不说这个,把 democracy 当成万灵咒语的人那也是没救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Alan Gopnik 在纽约客上写的文章,非常好:
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 ... d-in-paris
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 ... d-in-paris
Terrorist nihilism is an inevitable and recurring product of modernity.
We choose to imagine that if we “defeat” terrorists abroad, we can end terrorism. But is not the historical truth otherwise? Terrorism will not end. But terrorism cannot triumph. Is this not the actual, more difficult double truth we have to live with?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2015诺贝尔奖】安格斯·迪顿:关于消费、贫困与福利
So well said. Reminds me a lot about New York after 911.
Now I am going to do what the Parisian woman does:
Indeed, our amnesia about terrorism may be a kind of intelligent, subversive demonstration of its final impotence: we forget, because, in truth, fear is not something we do live with every day, even if we “ought” to. The amnesia happens because the amnesia is, in its own strange way, the truth. The tolerance and pluralism of liberal societies can often be exploited or assaulted;The tolerance and pluralism of liberal societies can often be exploited or assaulted; this does not make tolerance wrong, nor does it show that pluralism is doomed.
Now I am going to do what the Parisian woman does:
I drink champagne every night and I’m falling in love every day as I could die now with no regrets and fuck them.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