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保送清华读博, 不爽, 2005 年quit 了, 写了一篇《清华梦的粉碎--写给清华大学的退学申请》明确要求退学,痛斥国内高等教育弊端, 骂了川大和清华.
2006年8月,从清华退学后考GRE出国到了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 2008年发表《Cornell 感受》并从康奈尔大学退学, 我为什么离开 Cornell, 到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IUB)计算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12年,以一篇文章《对博士学位说永别》再次退学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退学. 投身工业界参加了一家STARTUP
博士期间期间在Google实习, 写了吐槽Google 的 我和 Google 的故事
2013 年他又辞职了我离开了Coverity
之后他的气势就更大了,从吐槽一个学校,一个公司,上升了吐槽整个行业。
2014年02月发表《程序员的心理疾病》,认为程序员群体存在心理疾患。
但是生活太不公平,
2014年 他从另一个小公司Sourcegraph离开(或者被炒?) 表示要无家可归了, 可能是OPT过期了吧王垠:Homeless!我需要你的帮助!
中间发生了什么不清楚。
2016年他表示要离开美国 关于离开美国的决定
然后马上改变主意进了微软. 从两个月后就开始吐槽
<微软感受>
继而罢工
一个人的罢工
继而离职,昨天愤然公开离职协议
微软的秘密离职协议
他要海归了,祖国的码农们颤抖吧

用一个知乎程序员的话说:
如果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是编译器,王垠的人生是代码,那他处理代码无法编译的方式就跟没经验的程序员一样。他从来没想清楚过自己的代码在下一个版本是要长什么样子的。他抱怨了很多过去的事情,但从来没有说过他想要的未来是什么。
如果王垠的人生是代码,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在抱怨为什么各大编译器都跟他不兼容,其中不乏知名的高性能编译器如 Google 和 Cornell。他从来没想过去搞明白这些编译器是怎么工作的,更别提真正修复这些编译器背后的问题了。总之如果一个编译器和他的代码不兼容,他必然能够证明为什么编译器是错的。
观看王垠的人生,就如同观看一个没用经验的程序员调试代码一样。改一下,按 F5 编译运行,不对,又再改一下,按 F5 还是不行。有经验的程序员看到这种行为肯定是很绝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