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住的两间酒店都离居民区很近,每天早晨出去买新鲜的面包和水果做早饭,跟周围的小店商贩混了个脸儿熟。买半只烤鸡,店主大叔塞给小葡萄两根香肠;买水果中东人模样的小伙子给我挑的杏儿都甜熟香软,最后还饶上一颗大个儿的。除了熟食店水果面包店,也有书店时髦小画廊和独立品牌设计店。小画廊首先是工作室,主人做玻璃首饰和台灯灯罩,顺便帮画家朋友们卖版画。我喜欢夜来香的味道,花店小美女帮我挑出一支,再配上香草,精心地包装起来,不过就是两块钱的生意,毫不马虎。也许是带着这束花的原因,居然有法国小姑娘把我当做本地居民,来向我问路。

找个下午准备去卢森堡公园,在酒店前台取地图时工作人员建议我先去看Eglise Saint-Sulpice教堂,回头再逛公园。本来没多远的路程,走走停停逛路边小店,又买了冰淇淋坐在公园里的长椅上吃,等到了教堂已经是晚祷时间。离开家之前我劝小葡萄读《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她不置可否。我只好退而求其次,建议她读《达芬奇密码》,小说里正好提到这个教堂是藏匿”Key Stone”的地方。一路上她读完了Kindle里所有的Dan Brown, 评价说“Cheap Thriller, Entertaining”. 我俩都不是死忠粉丝,并没有追随小说的描述寻找各种神秘符号,坐在教堂里静静听了一会儿唱诗,就出来逛门口的周末古董市场。各种银餐具,油画,古董花边都很美,还有中古名牌皮包和丝巾。我对皮包没兴趣,但喜欢看爱马仕和PUCCI丝巾,他们的套色印刷工艺非常讲究,一直想找条花色好看的镶起来挂墙上做装饰。据说PUCCI丝巾现在已经是数码印刷了,只剩下爱马仕一枝独秀。
从卢森堡美术馆的入口走进公园, 美术馆已经闭馆了,可是花园里有一排升降机高架聚光灯,对住窗子打出白色的光柱,隐隐约约还传来音乐声,非常戏剧化。还以为这是什么演出的开场前奏,等了一会不见进展,音乐也停下来了。估计是在美术馆里录影,看起来真是超现实的一个场景。卢森堡公园面积不小,很多人在这里打球闲坐读书,游客也可以细细地观赏公园各处的雕像,最美的角落是美第奇喷泉。这个意大利喷泉的氛围跟巴黎巴洛克风格为主的建筑雕塑非常不同,有个瞬间让人恍然不知身在何处。当年建喷泉的王后玛丽美第奇想必常在此流连,聊慰思乡之情。小葡萄也最喜欢这里,reflecting pool里有鸭妈妈带着一群绒毛未退的小鸭子游来游去,她就绕着圈儿追着鸭子玩儿。我们到巴黎的头两天极热,后来温度降下来,十分清爽宜人,傍晚时坐在户外的公园餐厅都很舒服。
这张静物画还蛮不错的,没来得及细问价钱
卢浮宫和奥塞美术馆有大家的珠玉在前,不多说。特别推荐Musee Du Quai Branly, 从埃菲尔铁塔脚下顺着河边走一会儿就到。这是2006年开张的一个新馆,主要展览亚非拉美洲及大洋洲的“原始艺术品”。展馆的设计别具匠心,每个立面不尽相同,都极力跟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馆内非常暗,个人感觉如同深入洞穴,建筑师的本意则是沿着一条河流溯源而上。从炎热喧闹的地方走到这个空间里,一下子放松下来。布展非常漂亮,我觉得还是有点儿太挤。据说展出来的只是藏品的一小部分,另有部分在卢浮宫展览,不知道还有多少宝贝堆在仓库呢。馆里正举行毕加索展,据说这位大师生前被采访时,极力否认自己对非洲艺术曾有任何兴趣。不过从他的私人书信和画室里的收藏品来看,毕加索显然没说实话。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除了展览之外,我喜欢它的原因还有两条,一是有楼顶观景台,二是有安静美丽的花园和咖啡厅。柠檬蛋白塔非常惊艳,香草冰淇淋则是我这次旅行中尝到的最好的。
沿着塞纳河从奥塞搭船去西提岛。圣母院门前人山人海,我们只好在后面的花园里转了转。无意中走到了岛上的花鸟市场,这个花市好像是长年开门的,鸟市只是周末商贩开着小卡车来临时摆摊儿。小葡萄驻足良久,小贩把她当做正经买主,说了一大串法语。我问她这么半天在看什么,回答说鸟窝里有一个蛋

过了桥圣母院对面就是专卖英文书的莎士比亚书店,窄小的门脸儿里别有洞天,一个屋子套一个屋子,全都是到天花板的书架子。门口还有卖艺的诗人,顾客命题,当场写诗。我买了本海明威写巴黎的“移动的盛宴”和加缪的“海边”,都薄薄的,坐在隔壁小公园里读。小葡萄则雅兴大发,追着公园里的鸽子写生。送给诗人一张小画,诗人投桃报李,写诗作答:我在公园里画鸽子/鸽子不在这里/我的心事在/ 我把它打印成一颗水晶,系上水晶飘带,环在鸽子的脚腕儿/伴着歌声/飞向你
巴黎街头大大小小的书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据说法国政府规定书不可以打折卖,另外对实体书店有补贴,像在拉丁区这种地价昂贵的地方书店才能生存下来。书价虽贵,二手书店也比比皆是,爱书人有更多选择。法国高考的国语和哲学都是必考科目,全民阅读能力很高。很喜欢巴黎人走哪里都带本书,他们在公园里坐着读书,吃饭时一个人等上菜时读书,喝咖啡也读书。还爱写字,地铁上小姑娘站着也捧个本子奋笔疾书,好像是怕灵感转瞬即逝,赶紧要记下来。坐着玩手机的都是我们这种游客.
因为时差和天气热,除了早饭之外,我在巴黎的午餐晚餐多是吃沙拉和蔬菜。小葡萄比我胃口好,自己点炖兔子肉烧小羊肉什么的。去了酒店附近一家新派饭店。正是白芦笋季节的尾巴,肥嫩甜美的白芦笋上放一颗炖蛋,有一点点nutty, 老板娘推荐的一只白皮诺酒搭配得特别赞。想着跟她要这支酒的牌子,喝得恰到好处有点晕,也就忘记了。去Grand Epicerie 本来打算在La Table 吃午/晚餐,我们五点钟进去,时段不对,只有甜点和汉堡供应。下楼在餐吧里吃了松露炖饭,味道出乎意外地好。等着上菜时隔壁座位上来了一对小恋人,女生像是北欧姑娘,英文有一点点口音。男生是法国土著,非常卖力地给女孩子翻译菜谱,跟waiter 交流,又转头翻译给女孩子听,忙得不亦乐乎。回酒店的路上,我跟小葡萄说我忍了半天,没有告诉那女孩子Waiter讲英文。小葡萄则回答说,菜谱翻过来另一面就是英文的,她也没声张。也许那女生什么都知道,只是不动声色呢!在吃上面总是会有很多遗憾,小葡萄读了我的DK 巴黎指南,要求品尝巴黎的越南菜和Couscous ,可惜很多馆子周日关门,没来得及去。
在奥赛美术馆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普鲁斯特二十岁时的肖像。正是我想象中巴黎人的模样: 文雅爱美,连给吵闹的邻居写投诉信也是不急不缓,娓娓道来。理想人物终是不存在的,庆幸的是,现实中的巴黎并没有让我失望。
小巷里的书店
另外一家小书店里看到这张脸,瞬间有点堵心
Musee Du Quai Branly的书店里看到迟子建,王安忆
温文儒雅的普鲁斯特,这几天找出译林出版社94版的“追忆似水年华”来读,才知道他居然还参军服役过!
夕阳下的巴黎,珍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