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我最近被安利了一个叫做蜗牛读书的app, 每天有一个小时的免费阅读时间,里面有上海译文出版社和理想国的出品,可读的书不少。最近读了几本作家艺术家的游记和日记,狄更斯的这本“意大利风光” 蛮有趣的,把他那个时代做游客的心得跟我们的对比一下。挑一段维罗纳贴在这里:
取道维罗纳、曼图亚和米兰,穿过辛普朗山口,进入瑞士
❈❈❈ ❈❈❈
我很有些害怕到维罗纳去,惟恐维罗纳之行会叫我不再喜欢《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我刚一走进古老的市场,我的疑虑立即烟消云散了。这是一个那样奇特,那样古雅,那样别致的市场,有着种类异常繁多的奇异建筑物,我真觉得即便是这座富有浪漫色彩的城——最浪漫、最优美的故事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发生地——核心部位也不会比这里更好了。
很自然,出了市场我们就径自前往凯普莱特府第。这里现在已沦为模样非常可怜的小旅店了。辘辘作响的四轮马车与沾满污泥的市场运货马车在庭院内争抢地盘。积了厚厚的一层污泥的院内还有一群被淤泥溅污的鹅;门口蹲着一只面目狰狞的狗,凶恶地喘着粗气。倘若罗密欧还在世,还在四处活动,他一条腿刚伸过墙头就会被这只狗咬住。凯府的花园已经易主,许多年前就不属凯府了。然而,凯府原来是有一个花园的——或者不管怎么说,那里原是可能有一个花园的——凯府的古老纹章即那顶帽子(capello)刻在庭院门楣石上,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那些鹅,市场运货马车,赶车的人,还有那只狗,应该说都颇有点像莎翁剧中的那个样子;倘若到了这里只见屋内空无一物,倘若能在这些无人居住的屋内信步,那会更加令人愉快的。不过,那纹章却无可言状地令人欣慰,花园的旧址也毫不逊色,此外,那房子尽管并不很大,却正如人们所希望看到的那样,具有对谁也不信任、对谁都有戒心的外表。我见了这房子非常地满意,这是名副其实的老凯普莱特的宅第;我也非常感谢那位旅店老板娘,一位毫不动感情的中年妇人。她懒洋洋地倚在门口,看着院内的鹅。她真可谓大腹便便,就这一点来说,她至少是颇像凯府里的人,大有先祖的“遗风”。
从朱丽叶的家到朱丽叶的坟,对于游客是一条自然的路线,正如对于美丽的朱丽叶本人,对于随便什么时候都能叫火把增光的无比骄傲的朱丽叶,也是一条自然的路线一样。于是,我带了一名向导前往一个很古老的旧花园,那个花园我想曾一度是属于一座很古老的女修道院的。一个正洗衣服的目光炯炯的女人让我走进一扇破破烂烂的门。我沿路走去,只见道旁古墙的颓垣断壁与爬满了常春藤的土丘之间嫩草与新花长得十分好看。那目光炯炯的女人——她用方头巾擦干了双臂——指给我看一只小水池,或叫作水槽,她说,那是“La tomba di Giulietta la sfortunáta”。我生来就最会相信人家的话,既然那目光炯炯的女人信以为真,我也就信以为真了。所以我很相信她,并拿出预备好的钱交给她作为照例要收的酬金。朱丽叶的墓地被人遗忘了,这倒是一件叫人高兴的事,并不使人失望。不管约里克的鬼魂听见头顶的走道上脚步声响、人们一天几十遍重复说着他的名字对他会有多么大的安慰,然而,对朱丽叶来说,最好还是远远避开旅游者的脚步声,除了在春雨绵绵,和风吹拂,阳光灿烂的日子来上坟的那些人之外,还是不要有游人来的好。
令人赏心悦目的维罗纳!它有优美的古老宫殿,站在台阶上望见的远处诱人的乡村,雄伟壮丽、带有栏杆的长廊。古罗马时代的拱门依旧横跨着清洁的街路,将一千五百年前的阴影投在今天的阳光下。还有镶嵌了大理石的教堂,高耸的塔楼,富丽堂皇的建筑,富有奇趣的古老宁静的通衢大道。就在这大道上,曾经回响着蒙泰玖与凯普莱特两家的喊声,
逼得维罗纳城历史悠久的市民
抛弃他们庄重得体的举止礼貌,
挥舞起古老的长戟,
还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建造别致的古桥,巨大的城堡,摇曳的柏树,如此令人心旷神怡、如此令人精神振奋的景致!令人赏心悦目的维罗纳!
在这一番景致的中央,就在卜拉广场上——人们所熟悉的眼前的实体当中一个古时候的幽灵——便是那雄伟的罗马圆形竞技场。竞技场保存得如此完好,修缮得如此精细,连每一排座位都依然如故,没有破损。有几处拱门上还可以看见古罗马数字;还有走廊,楼梯,猛兽来往的地道;弯弯曲曲的通道,有的在地面上,有的在地下。来观看竞技场上流血表演的成千上万狂热的人们,就在这些通道里拥进拥出。现在,隐藏在大墙的阴影和凹处里的,是几家铁匠铺和做着各种小买卖的店铺。护墙上是浓绿的杂草、树叶、青草。但是其他很少有发生巨大变化的地方。
我兴致勃勃地走遍了所有那些地方,又登上最高一排座位,从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所包围的可爱动人的风景全貌中收回视线,俯瞰脚下的圆形竞技场;这个时候,在我眼前展现的竞技场似乎像一顶翻过来的巨大的草帽,浅顶,无限宽阔的边,草帽上的草辫即那四十四排座位。这个比喻在静下来仔细想想或写在纸上时,既平常而又古怪,然而在当时则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来的。
不久前,有一个马戏团曾到过这里——我敢说,那就是在摩德那城教堂门边的那位老太太面前出现的同一个马戏团——在竞技场的一端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圆形场地,节目就在这个场地内表演,至今马蹄蹄痕还十分清晰。我不禁为自己描绘出一幅画来:为数不多的观众坐在一两排古代的石砌的座位上,观看一个衣饰晶亮的骑士的豪侠亮相,或者一个喜剧小丑的滑稽表演,而四壁却在冷酷无情地旁观。我心里尤其在想,那些罗马哑子会多么奇怪地注视这些到处巡回演出的英国人表演的拿手喜剧。一个英国贵族(名叫约翰勋爵),松弛的肚子,穿一件长到脚跟的蓝色燕尾服,耀眼的黄色马裤,头戴一顶白色的帽子;一个英国妇人(名叫贝彩夫人),戴一顶无边的草帽,蒙着绿色的面纱,穿一件红色的短上衣,手里老是挎着一只很大的网格拎包,打着一把撑开的阳伞。他们出场时两人同骑一匹前蹄腾空的马。
那一天,从竞技场出来以后,我一直在城中到处走,我心里想,我恐怕会一直不停地走到现在的。到了一处见有一家非常漂亮的现代剧院,那里刚上演过歌剧(维罗纳人很喜欢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到了另一处,我在一排柱廊下看到一些收藏的希腊、罗马和伊特拉斯坎遗物,由一个老人看管着。这个老人自己仿佛也是一件伊特拉斯坎古代遗物;因为他打开铁门的锁之后,连推门的力气都没有,在介绍古玩的时候,说话的声音也叫人听不见,他的眼睛也看不见那些古玩:他太老了。我又到了一处,见有一个画廊,那些绘画糟透了,真还不如让它们毁坏了倒叫人舒服一些。然而无论何处,不管是在教堂里,在宏伟的建筑物中,在街上,在桥顶,还是在桥下的河边,维罗纳总还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在我的记忆中,它将永远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那天夜里,我在旅店的房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毫无疑问,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英国人曾在那里读过这个剧本——第二天太阳升起来时,我们出发前往曼图亚,我心中默默地反复背诵着(我坐在一辆双座四轮马车式的公共马车上,旁边是那个卖票的,他在读《巴黎的秘密》):
出了维罗纳的城墙就无所谓人间,
只有炼狱、折磨和地狱的本身,
赶出了维罗纳便是赶出了人间,
而赶出了人间便是死亡——
这几行诗让我记起来了,罗密欧毕竟只是被赶到了离城二十五英里之外的地方,他的力量与勇气也真叫人怀疑。
在罗密欧生活的时代到曼图亚去的路上也这么美丽吗?我真有些不解!那条路是否也是在牧场中逶迤,也是那样芳草萋萋,也因那同样的闪烁的溪流而分外耀眼,到处也点缀了一丛丛优美多姿的葱茏的树林!那时候地平线上当然也是紫红色的山岭;那些乡村姑娘的衣饰——她们向后梳的头发上插一个很大的、带有一个圆球的银发卡,颇有点像英国人的“护身棒”——也不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此明媚的早晨,如此美丽的日出,它给予人们的充满了希望的感觉,即便对一个被放逐的恋人的心也不会是生疏的。而曼图亚在他面前出现的时候,城的高塔、城墙和河水也同样会一一显现,与一辆平常的和结婚时用的公共马车上所见的非常相像。他也许同样要急剧地拐过几个弯,跨过两座隆隆作响的吊桥,跨过那座同样长长的、有顶的木桥,将沼泽一般的河远远抛在身后,到了死气沉沉的曼图亚的生锈的旧门下。
倘若有人与他的居住地外貌非常相称,或者他的居住地的外貌与他非常相称,倘若世间还有这样的事情,那么那个瘦药商与曼图亚城真算得上是天生的一对儿了。也许曼图亚城当时还要热闹一些。倘若真是这样,那么瘦药商可算得上是一个跑在时代前面的先知了,知道曼图亚在公元一千八百四十四年将会是什么模样。他吃不饱,这对于他的先见之明是很有裨益的。
我下榻在金狮饭店,正当我坐在自己的房内与很有胆量的旅游从仆商量观光事宜的时候,门上响起一下轻轻的敲门声。门通庭院四周的外廊。门开了,一个衣着非常寒酸的矮小的人探进头来,他问屋里的先生是否想找一个游览曼图亚的导游。他站在半开的门旁,脸上露出了那样渴求与急切的神色,一套褪色的衣服,一顶小小的缩紧了的帽子,拿着帽子的手上套着早已丝丝缕缕的绒线手套,这些说明他家境是非常贫苦的——这套衣衫显然是他的体面服装,临时才穿上的,但穿了这衣衫也并没有使他家境的贫苦少暴露一些——我宁可跟他出去,也不愿将他打发走。我立即雇他做我的导游,他听了之后马上走进屋来。
当我接着谈我与旅游从仆刚才在谈的事情的时候,他笑吟吟地站在屋角,佯装用手臂来擦我的帽子。他受到雇佣之后,那副阴沉的寒酸相一扫而光,全身都仿佛沐浴在阳光中,即便他的酬金不是论法郎,而是以拿破仑计数,他也不能更加容光焕发了。
“行了!”我安排好以后说道。“我们现在就出去,好吗?”
“要是先生您高兴的话。今天天气多好。有点儿冷,不过天美极了,真正美极了。我给先生开门。这是旅店的庭院。金狮饭店的庭院!先生走楼梯请要小心。”
我们到了大街上。
“这是金狮饭店大街。这是饭店外墙。上面那扇有趣的窗,就在二楼上,有一块玻璃是破的,那就是先生您的卧室!”
看了所有这些明显的东西之后,我问他曼图亚是否有很多可游览的地方。
“哦!说真的,没有。没有什么好看的!呃,呃,”他说,一面表示抱歉地耸耸肩膀。
“有很多教堂吗?”
“没有。差不多全被法国人废止了。”
“修道院或女修道院呢?”
“没有。也还是法国人!差不多全被拿破仑废止了。”
“生意兴隆吗?”
“没什么生意。”
“有很多外国人吗?”
“啊,天哪!”
我心里想他可能会昏厥的。
“那么,我们看过那边两座大的教堂以后,再到哪儿去呢?”我说道。
他从大街的这一头望到大街的那一头,胆小地摸着自己的下巴;然后望着我的脸,他仿佛心头一亮,然而,他用叫人难以拒绝的、恭顺地请求我忍让的语气说道:
“我们可以到城中稍微走走,先生!”(Si può far’un píccolo gíro della citta.)
我不可能不乐意接受他的这个提议,所以我们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他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也就无所不谈了,关于曼图亚,一个导游能说的他都说了。
“人总要吃,”他说道;“可是,呸!这是个死气沉沉的地方,那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他尽可能地给我们介绍了圣安德利娅教堂——一座雄伟的教堂——和过道旁那个围起来的地方,那里四周都点着蜡烛,有几个人跪着,听说那个地方的地底下保存着古代传奇故事里说的圣杯。参观了这座教堂以后,我们又去看了一座教堂(圣皮特罗大教堂),然后我们到了博物馆,但是门关着。“开也好关也好,还不都是一回事?”他说,“哼!里面也没有什么东西!”于是,我们去看魔鬼广场,这是魔鬼一夜之间建造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图);接着又到了维吉尔广场;后又看了维吉尔塑像——我的矮小的朋友一时振作起精神来了,将他那帽子往一旁轻轻挪了挪,说:我们的诗人。后来我们到了一个景象凄凉的、仿佛农场房屋边的空地一样的地方,从这里就可以到美术陈列馆去。我们刚推进这个僻静处所的门,约摸五百只鹅便摇摆着身子将我们团团围住,伸长了脖子,一只只都咿咿哦哦地喧嚷起来,样子十分可怕,仿佛它们在嚷着,“哦!有人来看画来了!别上去!别上去!”我们上去的时候,它们集合在门的附近,没有一点声音地等着;但是我们一露面,它们的脖子就像望远镜一样伸出来,并立即又喧嚷起来,毫无疑问,它们是说,“怎么,你们要走了,是吗!这个地方怎么样!喜欢不喜欢!”它们一直送我们到了外面的大门,嘲弄着我们,将我们赶到了曼图亚。
拯救了朱庇特神殿的鹅与这些鹅相比真得甘拜下风!这是什么美术陈列馆!关于艺术的问题,我倒赞同这些鹅的见解,而不要听乔舒亚·雷诺尔兹爵士的论述。
我们在鹅的簇拥下被很不光彩地赶到了大街上,此刻都站在那里,既然已到了这个地步,我那位矮小的朋友看得出也只好照他先前提议的那样,来一个“píccolo gíro”,即“到城里稍微走走”了。然而我说我们该去看看德宫(关于这座宏伟的建筑我听说过不少,据说是一个奇异、荒凉的地方)才是,这一下他可活跃起来了,说走就走。
弥达斯的耳朵有多少长这个秘密,倘若他那个将这一秘密偷偷说给芦苇听的仆人是住在曼图亚,那么知道的人恐怕还要多,因为曼图亚这个地方芦苇和蒲草多得很,会让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秘密的。德宫就建在沼泽地上,四周长的尽是芦苇和蒲草,这里的确是我所到过的最奇特的地方。
尽管阴郁,倒也并非因为这个地方阴郁,尽管这里的确阴郁;也并非因为这个地方潮湿,尽管这里的确潮湿;也并非因为这里凄凉,尽管就房屋而言这个地方确实凄凉、荒无人烟;主要是因为这座建筑物内有朱利欧·罗曼诺画的许多无法理解的可怕的画(屋里装饰的并非全是这些可怕的画,还有其他制作精巧的东西)。有一处壁炉架上画了一个斜眼看人的巨人,在另一间屋子的四壁上画着十来个巨人(与朱庇特交战的泰坦),一个个模样都无法想象地丑陋和怪诞,一个人竟会画出这样的东西来,真叫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一间画满了这些怪物的房间里,这些怪物面孔肿胀,两颊开裂,神色变态,手脚弯曲,什么模样的都有。他们背驮着就要倾倒的楼房,双脚摇晃;有的被房屋废墟压倒在地上;有的举起大堆的巨石,将自己埋在底下;有的费尽力气将倒塌在他们头上的沉重的屋顶用柱子支起来,然而毫无结果。总而言之,他们经受着,并做着种种发狂的、着了魔的破坏。那些怪物都画得非常大,夸大到极其粗野的地步,色彩刺眼,叫人看了非常不舒服。这些画所造成的总的效果是叫人看了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我这么想着),而不像是什么放在参观者面前的出于艺术家之手的画。这些看了会让人中风的怪物的表演是由一个满脸病容的女人领着我们看的,她的病容我断言是与沼泽的恶劣空气有关。然而,我还总免不了有这样的感觉:她孑然一身居住在枯竭的蓄水池似的宫殿里,四周是芦苇与蒲草,外面雾气缭绕,终年不散,这些巨怪老在她脑海里出现,将她唬得没了命。
我们漫步在曼图亚的城中,几乎每一条街上都可见到一座被废止的教堂;有的用作仓库,有的则不作任何用途,但全都是摇摇欲坠,破破烂烂的,只是还不见有整座倒塌的。这座沼泽城市极其呆滞、平坦,那垃圾似乎并不是如通常所见的那样堆积在一起,而是铺了一地,仿佛是滞留在死水上一般。然而还有一些生意在做,还有一些钱可赚;因为,城中有犹太人聚居的连拱走道,那些非凡的人们就在两旁的商店外面坐着,两眼注视着店里的呢绒、毛料、小件饰物和鲜艳的手绢。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他们都像伦敦豪恩兹迪奇街的同胞一样,小心谨慎,有条不紊。
我们看中了附近住着的基督教徒的一辆四轮马车,他们也答应用两天半的时间将我们送到米兰,第二天早晨城门一开就出发。事情说定之后,我回到金狮饭店,就在我自己的房间里,在两张床铺之间的狭窄过道上,摆上丰盛的菜肴,美美地吃了一顿,面对烟雾腾腾的炉火,背靠着衣柜。第二天早晨六点钟,我们冒着笼罩全城的湿冷的大雾,乘着马车,叮当有声地摸黑出发了。还不到中午时分,赶车的(他是曼图亚本地人,年约六十上下)就开始问路,不知去米兰怎么走了。
取道维罗纳、曼图亚和米兰,穿过辛普朗山口,进入瑞士
❈❈❈ ❈❈❈
我很有些害怕到维罗纳去,惟恐维罗纳之行会叫我不再喜欢《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我刚一走进古老的市场,我的疑虑立即烟消云散了。这是一个那样奇特,那样古雅,那样别致的市场,有着种类异常繁多的奇异建筑物,我真觉得即便是这座富有浪漫色彩的城——最浪漫、最优美的故事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发生地——核心部位也不会比这里更好了。
很自然,出了市场我们就径自前往凯普莱特府第。这里现在已沦为模样非常可怜的小旅店了。辘辘作响的四轮马车与沾满污泥的市场运货马车在庭院内争抢地盘。积了厚厚的一层污泥的院内还有一群被淤泥溅污的鹅;门口蹲着一只面目狰狞的狗,凶恶地喘着粗气。倘若罗密欧还在世,还在四处活动,他一条腿刚伸过墙头就会被这只狗咬住。凯府的花园已经易主,许多年前就不属凯府了。然而,凯府原来是有一个花园的——或者不管怎么说,那里原是可能有一个花园的——凯府的古老纹章即那顶帽子(capello)刻在庭院门楣石上,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那些鹅,市场运货马车,赶车的人,还有那只狗,应该说都颇有点像莎翁剧中的那个样子;倘若到了这里只见屋内空无一物,倘若能在这些无人居住的屋内信步,那会更加令人愉快的。不过,那纹章却无可言状地令人欣慰,花园的旧址也毫不逊色,此外,那房子尽管并不很大,却正如人们所希望看到的那样,具有对谁也不信任、对谁都有戒心的外表。我见了这房子非常地满意,这是名副其实的老凯普莱特的宅第;我也非常感谢那位旅店老板娘,一位毫不动感情的中年妇人。她懒洋洋地倚在门口,看着院内的鹅。她真可谓大腹便便,就这一点来说,她至少是颇像凯府里的人,大有先祖的“遗风”。
从朱丽叶的家到朱丽叶的坟,对于游客是一条自然的路线,正如对于美丽的朱丽叶本人,对于随便什么时候都能叫火把增光的无比骄傲的朱丽叶,也是一条自然的路线一样。于是,我带了一名向导前往一个很古老的旧花园,那个花园我想曾一度是属于一座很古老的女修道院的。一个正洗衣服的目光炯炯的女人让我走进一扇破破烂烂的门。我沿路走去,只见道旁古墙的颓垣断壁与爬满了常春藤的土丘之间嫩草与新花长得十分好看。那目光炯炯的女人——她用方头巾擦干了双臂——指给我看一只小水池,或叫作水槽,她说,那是“La tomba di Giulietta la sfortunáta”。我生来就最会相信人家的话,既然那目光炯炯的女人信以为真,我也就信以为真了。所以我很相信她,并拿出预备好的钱交给她作为照例要收的酬金。朱丽叶的墓地被人遗忘了,这倒是一件叫人高兴的事,并不使人失望。不管约里克的鬼魂听见头顶的走道上脚步声响、人们一天几十遍重复说着他的名字对他会有多么大的安慰,然而,对朱丽叶来说,最好还是远远避开旅游者的脚步声,除了在春雨绵绵,和风吹拂,阳光灿烂的日子来上坟的那些人之外,还是不要有游人来的好。
令人赏心悦目的维罗纳!它有优美的古老宫殿,站在台阶上望见的远处诱人的乡村,雄伟壮丽、带有栏杆的长廊。古罗马时代的拱门依旧横跨着清洁的街路,将一千五百年前的阴影投在今天的阳光下。还有镶嵌了大理石的教堂,高耸的塔楼,富丽堂皇的建筑,富有奇趣的古老宁静的通衢大道。就在这大道上,曾经回响着蒙泰玖与凯普莱特两家的喊声,
逼得维罗纳城历史悠久的市民
抛弃他们庄重得体的举止礼貌,
挥舞起古老的长戟,
还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建造别致的古桥,巨大的城堡,摇曳的柏树,如此令人心旷神怡、如此令人精神振奋的景致!令人赏心悦目的维罗纳!
在这一番景致的中央,就在卜拉广场上——人们所熟悉的眼前的实体当中一个古时候的幽灵——便是那雄伟的罗马圆形竞技场。竞技场保存得如此完好,修缮得如此精细,连每一排座位都依然如故,没有破损。有几处拱门上还可以看见古罗马数字;还有走廊,楼梯,猛兽来往的地道;弯弯曲曲的通道,有的在地面上,有的在地下。来观看竞技场上流血表演的成千上万狂热的人们,就在这些通道里拥进拥出。现在,隐藏在大墙的阴影和凹处里的,是几家铁匠铺和做着各种小买卖的店铺。护墙上是浓绿的杂草、树叶、青草。但是其他很少有发生巨大变化的地方。
我兴致勃勃地走遍了所有那些地方,又登上最高一排座位,从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所包围的可爱动人的风景全貌中收回视线,俯瞰脚下的圆形竞技场;这个时候,在我眼前展现的竞技场似乎像一顶翻过来的巨大的草帽,浅顶,无限宽阔的边,草帽上的草辫即那四十四排座位。这个比喻在静下来仔细想想或写在纸上时,既平常而又古怪,然而在当时则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来的。
不久前,有一个马戏团曾到过这里——我敢说,那就是在摩德那城教堂门边的那位老太太面前出现的同一个马戏团——在竞技场的一端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圆形场地,节目就在这个场地内表演,至今马蹄蹄痕还十分清晰。我不禁为自己描绘出一幅画来:为数不多的观众坐在一两排古代的石砌的座位上,观看一个衣饰晶亮的骑士的豪侠亮相,或者一个喜剧小丑的滑稽表演,而四壁却在冷酷无情地旁观。我心里尤其在想,那些罗马哑子会多么奇怪地注视这些到处巡回演出的英国人表演的拿手喜剧。一个英国贵族(名叫约翰勋爵),松弛的肚子,穿一件长到脚跟的蓝色燕尾服,耀眼的黄色马裤,头戴一顶白色的帽子;一个英国妇人(名叫贝彩夫人),戴一顶无边的草帽,蒙着绿色的面纱,穿一件红色的短上衣,手里老是挎着一只很大的网格拎包,打着一把撑开的阳伞。他们出场时两人同骑一匹前蹄腾空的马。
那一天,从竞技场出来以后,我一直在城中到处走,我心里想,我恐怕会一直不停地走到现在的。到了一处见有一家非常漂亮的现代剧院,那里刚上演过歌剧(维罗纳人很喜欢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到了另一处,我在一排柱廊下看到一些收藏的希腊、罗马和伊特拉斯坎遗物,由一个老人看管着。这个老人自己仿佛也是一件伊特拉斯坎古代遗物;因为他打开铁门的锁之后,连推门的力气都没有,在介绍古玩的时候,说话的声音也叫人听不见,他的眼睛也看不见那些古玩:他太老了。我又到了一处,见有一个画廊,那些绘画糟透了,真还不如让它们毁坏了倒叫人舒服一些。然而无论何处,不管是在教堂里,在宏伟的建筑物中,在街上,在桥顶,还是在桥下的河边,维罗纳总还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在我的记忆中,它将永远是令人赏心悦目的。
那天夜里,我在旅店的房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毫无疑问,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英国人曾在那里读过这个剧本——第二天太阳升起来时,我们出发前往曼图亚,我心中默默地反复背诵着(我坐在一辆双座四轮马车式的公共马车上,旁边是那个卖票的,他在读《巴黎的秘密》):
出了维罗纳的城墙就无所谓人间,
只有炼狱、折磨和地狱的本身,
赶出了维罗纳便是赶出了人间,
而赶出了人间便是死亡——
这几行诗让我记起来了,罗密欧毕竟只是被赶到了离城二十五英里之外的地方,他的力量与勇气也真叫人怀疑。
在罗密欧生活的时代到曼图亚去的路上也这么美丽吗?我真有些不解!那条路是否也是在牧场中逶迤,也是那样芳草萋萋,也因那同样的闪烁的溪流而分外耀眼,到处也点缀了一丛丛优美多姿的葱茏的树林!那时候地平线上当然也是紫红色的山岭;那些乡村姑娘的衣饰——她们向后梳的头发上插一个很大的、带有一个圆球的银发卡,颇有点像英国人的“护身棒”——也不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此明媚的早晨,如此美丽的日出,它给予人们的充满了希望的感觉,即便对一个被放逐的恋人的心也不会是生疏的。而曼图亚在他面前出现的时候,城的高塔、城墙和河水也同样会一一显现,与一辆平常的和结婚时用的公共马车上所见的非常相像。他也许同样要急剧地拐过几个弯,跨过两座隆隆作响的吊桥,跨过那座同样长长的、有顶的木桥,将沼泽一般的河远远抛在身后,到了死气沉沉的曼图亚的生锈的旧门下。
倘若有人与他的居住地外貌非常相称,或者他的居住地的外貌与他非常相称,倘若世间还有这样的事情,那么那个瘦药商与曼图亚城真算得上是天生的一对儿了。也许曼图亚城当时还要热闹一些。倘若真是这样,那么瘦药商可算得上是一个跑在时代前面的先知了,知道曼图亚在公元一千八百四十四年将会是什么模样。他吃不饱,这对于他的先见之明是很有裨益的。
我下榻在金狮饭店,正当我坐在自己的房内与很有胆量的旅游从仆商量观光事宜的时候,门上响起一下轻轻的敲门声。门通庭院四周的外廊。门开了,一个衣着非常寒酸的矮小的人探进头来,他问屋里的先生是否想找一个游览曼图亚的导游。他站在半开的门旁,脸上露出了那样渴求与急切的神色,一套褪色的衣服,一顶小小的缩紧了的帽子,拿着帽子的手上套着早已丝丝缕缕的绒线手套,这些说明他家境是非常贫苦的——这套衣衫显然是他的体面服装,临时才穿上的,但穿了这衣衫也并没有使他家境的贫苦少暴露一些——我宁可跟他出去,也不愿将他打发走。我立即雇他做我的导游,他听了之后马上走进屋来。
当我接着谈我与旅游从仆刚才在谈的事情的时候,他笑吟吟地站在屋角,佯装用手臂来擦我的帽子。他受到雇佣之后,那副阴沉的寒酸相一扫而光,全身都仿佛沐浴在阳光中,即便他的酬金不是论法郎,而是以拿破仑计数,他也不能更加容光焕发了。
“行了!”我安排好以后说道。“我们现在就出去,好吗?”
“要是先生您高兴的话。今天天气多好。有点儿冷,不过天美极了,真正美极了。我给先生开门。这是旅店的庭院。金狮饭店的庭院!先生走楼梯请要小心。”
我们到了大街上。
“这是金狮饭店大街。这是饭店外墙。上面那扇有趣的窗,就在二楼上,有一块玻璃是破的,那就是先生您的卧室!”
看了所有这些明显的东西之后,我问他曼图亚是否有很多可游览的地方。
“哦!说真的,没有。没有什么好看的!呃,呃,”他说,一面表示抱歉地耸耸肩膀。
“有很多教堂吗?”
“没有。差不多全被法国人废止了。”
“修道院或女修道院呢?”
“没有。也还是法国人!差不多全被拿破仑废止了。”
“生意兴隆吗?”
“没什么生意。”
“有很多外国人吗?”
“啊,天哪!”
我心里想他可能会昏厥的。
“那么,我们看过那边两座大的教堂以后,再到哪儿去呢?”我说道。
他从大街的这一头望到大街的那一头,胆小地摸着自己的下巴;然后望着我的脸,他仿佛心头一亮,然而,他用叫人难以拒绝的、恭顺地请求我忍让的语气说道:
“我们可以到城中稍微走走,先生!”(Si può far’un píccolo gíro della citta.)
我不可能不乐意接受他的这个提议,所以我们大家都高高兴兴地出发了。他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也就无所不谈了,关于曼图亚,一个导游能说的他都说了。
“人总要吃,”他说道;“可是,呸!这是个死气沉沉的地方,那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他尽可能地给我们介绍了圣安德利娅教堂——一座雄伟的教堂——和过道旁那个围起来的地方,那里四周都点着蜡烛,有几个人跪着,听说那个地方的地底下保存着古代传奇故事里说的圣杯。参观了这座教堂以后,我们又去看了一座教堂(圣皮特罗大教堂),然后我们到了博物馆,但是门关着。“开也好关也好,还不都是一回事?”他说,“哼!里面也没有什么东西!”于是,我们去看魔鬼广场,这是魔鬼一夜之间建造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图);接着又到了维吉尔广场;后又看了维吉尔塑像——我的矮小的朋友一时振作起精神来了,将他那帽子往一旁轻轻挪了挪,说:我们的诗人。后来我们到了一个景象凄凉的、仿佛农场房屋边的空地一样的地方,从这里就可以到美术陈列馆去。我们刚推进这个僻静处所的门,约摸五百只鹅便摇摆着身子将我们团团围住,伸长了脖子,一只只都咿咿哦哦地喧嚷起来,样子十分可怕,仿佛它们在嚷着,“哦!有人来看画来了!别上去!别上去!”我们上去的时候,它们集合在门的附近,没有一点声音地等着;但是我们一露面,它们的脖子就像望远镜一样伸出来,并立即又喧嚷起来,毫无疑问,它们是说,“怎么,你们要走了,是吗!这个地方怎么样!喜欢不喜欢!”它们一直送我们到了外面的大门,嘲弄着我们,将我们赶到了曼图亚。
拯救了朱庇特神殿的鹅与这些鹅相比真得甘拜下风!这是什么美术陈列馆!关于艺术的问题,我倒赞同这些鹅的见解,而不要听乔舒亚·雷诺尔兹爵士的论述。
我们在鹅的簇拥下被很不光彩地赶到了大街上,此刻都站在那里,既然已到了这个地步,我那位矮小的朋友看得出也只好照他先前提议的那样,来一个“píccolo gíro”,即“到城里稍微走走”了。然而我说我们该去看看德宫(关于这座宏伟的建筑我听说过不少,据说是一个奇异、荒凉的地方)才是,这一下他可活跃起来了,说走就走。
弥达斯的耳朵有多少长这个秘密,倘若他那个将这一秘密偷偷说给芦苇听的仆人是住在曼图亚,那么知道的人恐怕还要多,因为曼图亚这个地方芦苇和蒲草多得很,会让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秘密的。德宫就建在沼泽地上,四周长的尽是芦苇和蒲草,这里的确是我所到过的最奇特的地方。
尽管阴郁,倒也并非因为这个地方阴郁,尽管这里的确阴郁;也并非因为这个地方潮湿,尽管这里的确潮湿;也并非因为这里凄凉,尽管就房屋而言这个地方确实凄凉、荒无人烟;主要是因为这座建筑物内有朱利欧·罗曼诺画的许多无法理解的可怕的画(屋里装饰的并非全是这些可怕的画,还有其他制作精巧的东西)。有一处壁炉架上画了一个斜眼看人的巨人,在另一间屋子的四壁上画着十来个巨人(与朱庇特交战的泰坦),一个个模样都无法想象地丑陋和怪诞,一个人竟会画出这样的东西来,真叫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一间画满了这些怪物的房间里,这些怪物面孔肿胀,两颊开裂,神色变态,手脚弯曲,什么模样的都有。他们背驮着就要倾倒的楼房,双脚摇晃;有的被房屋废墟压倒在地上;有的举起大堆的巨石,将自己埋在底下;有的费尽力气将倒塌在他们头上的沉重的屋顶用柱子支起来,然而毫无结果。总而言之,他们经受着,并做着种种发狂的、着了魔的破坏。那些怪物都画得非常大,夸大到极其粗野的地步,色彩刺眼,叫人看了非常不舒服。这些画所造成的总的效果是叫人看了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我这么想着),而不像是什么放在参观者面前的出于艺术家之手的画。这些看了会让人中风的怪物的表演是由一个满脸病容的女人领着我们看的,她的病容我断言是与沼泽的恶劣空气有关。然而,我还总免不了有这样的感觉:她孑然一身居住在枯竭的蓄水池似的宫殿里,四周是芦苇与蒲草,外面雾气缭绕,终年不散,这些巨怪老在她脑海里出现,将她唬得没了命。
我们漫步在曼图亚的城中,几乎每一条街上都可见到一座被废止的教堂;有的用作仓库,有的则不作任何用途,但全都是摇摇欲坠,破破烂烂的,只是还不见有整座倒塌的。这座沼泽城市极其呆滞、平坦,那垃圾似乎并不是如通常所见的那样堆积在一起,而是铺了一地,仿佛是滞留在死水上一般。然而还有一些生意在做,还有一些钱可赚;因为,城中有犹太人聚居的连拱走道,那些非凡的人们就在两旁的商店外面坐着,两眼注视着店里的呢绒、毛料、小件饰物和鲜艳的手绢。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他们都像伦敦豪恩兹迪奇街的同胞一样,小心谨慎,有条不紊。
我们看中了附近住着的基督教徒的一辆四轮马车,他们也答应用两天半的时间将我们送到米兰,第二天早晨城门一开就出发。事情说定之后,我回到金狮饭店,就在我自己的房间里,在两张床铺之间的狭窄过道上,摆上丰盛的菜肴,美美地吃了一顿,面对烟雾腾腾的炉火,背靠着衣柜。第二天早晨六点钟,我们冒着笼罩全城的湿冷的大雾,乘着马车,叮当有声地摸黑出发了。还不到中午时分,赶车的(他是曼图亚本地人,年约六十上下)就开始问路,不知去米兰怎么走了。
Last edited by putaopi on 2017-10-23 13:48, edited 1 time in total.
Re: 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狄更斯真是顶理想的游客,兴致勃勃,该信的信,不该信的也信
歌德的意大利游记我听过大半本英译有声书,似乎更文艺些,也很有意思。

歌德的意大利游记我听过大半本英译有声书,似乎更文艺些,也很有意思。
Re: 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我刚刚看了狄更斯小说改编的电视剧Bleak house,对他忽然又有兴趣了。最近一次读狄更斯还是大学时代读英文版的双城记。他口口声声地念着罗米欧与朱丽叶,也不知道是真信有这么个“凯府”呢,还是入乡随俗,将计就计?
又读了一遍Cava过去推荐过的陈丹青的“无知的游历”,更文艺了。这种“文化朝圣体”跟村上春树去希腊土耳其中国蒙古的吐槽抱怨体相映成趣,我都读的很开心。
又读了一遍Cava过去推荐过的陈丹青的“无知的游历”,更文艺了。这种“文化朝圣体”跟村上春树去希腊土耳其中国蒙古的吐槽抱怨体相映成趣,我都读的很开心。
Re: 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是amazon.cn上可以买的村上游记kindle版吧?我也喜欢看,时时看得大笑,哈哈。Jun wrote:村上如何抱怨意大利的?好奇地问。有没有链接?
Re: 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村上的小说我看不进去,游记散文还蛮好看的,他的游记就没有不抱怨不吐槽的。回Jun, 我是在前面提到的“蜗牛读书”的app里读的。 转一段“远方的鼓声”中的意大利:
去梅塔村途中
1987年4月
在博洛尼亚把《挪威的森林》的原稿也交了,决定慢慢休整一下身心。心情畅快至极,就好像一下子全部卸下背负的行李。
4月12日星期天,棕树主日。乌萨科、乌比夫妇和我们夫妇四人去梅塔村游玩。梅塔村是个小村庄,位于罗马西北方向,开车需两三个小时。相当详细的地图上也找不到。由于在远离城市的山尖上,一般没有人特意前往。人口一千左右。村正中有个酒吧,卖一点简单的食品之类,此外概无店铺。村民的职业清一色是农民,一切自给自足,几乎用不着买东西,便是这样的村落。若问为什么特意去这样的村落,因为这里是乌比生身的故乡,在此长到16岁。父母仍在这里生活。“毕竟房租便宜得不得了,”乌比说,“一年的房租才三千七里拉。”
三千七里拉约合四百日元。
我以为听错了,重问一次,但仍是四百日元。
“父亲原先一直在村公所工作——退休很久了——后来也继续住在公务员房子里,可以住到死。在这点上,这个国家非常难得可贵。不这么认为?”
“的确。”我说。
“我父亲的退休金比我的基本工资还多,不像话的国家!由于做这样的事,在财政赤字上已经破产了——等于国民从国民身上抢钱。”
“和日本相反,这方面。”
“是的是的,是相反。”乌比点头,“在这点上,我觉得日本人够可怜的。日本国家本身有钱,可是国民生活相比之下很难说多么富裕。休假少,地价高,纳税多。非我瞎吹,意大利人几乎不纳什么税。老实纳税的只我们这类公务员(他在外交部工作),其他人简直一塌糊涂。意大利经济一半以上是地下经济,国家掌握的资金动向估计不到整体的一半,所以意大利人每一个都比统计数字上的有钱,毕竟不上税嘛!上次你不是见到我妹妹玛利亚·露西娅了么,她在米兰税务署工作,她说那简直不成样子——去催交税款,竟然一个交的也没有,根本不打算交,鼻涕一把泪一把诉说自己过着如何如何苦的日子,交不起什么税款。意大利人在这类事情上真是能言善辩。玛利亚·露西娅也当真同情起来,说税款由我替你垫上,她也是有点莫名其妙,虽说是我妹妹。”(※一年后,玛利亚·露西娅因精神官能症住院)
“是莫名其妙。”我也赞同,“那地下经济,举例说是怎么回事呢?”
“啊,最大的是黑手党。”乌比介绍说,“这类组织意大利全国大大小小多的是。另外,这个国家的人,很多人有几种职业,我的同事中也很多。白天在外交部工作,晚间在托拉斯特拉(Trastevere)的爵士乐俱乐部吹萨克斯什么的。实际上白天在外交部睡大觉,哈哈哈。这些人根本不申报副业收入。社会结构也是这样子的。若是有哪个政治家要纠正这种结构,内阁第二天就得垮台,所以谁也不着手。国民任意而行。你瞧,全都有三个星期休假:暑假、圣诞节、复活节。一家老小每个星期都在高级餐馆吃饭,阿玛尼啦华伦天奴啦,尽穿花大钱的衣服……同日本的工薪层相比,你不认为过得阔绰?光靠工资那是做不来的。”
“像是蛮好的国家啊!”我佩服道。
“国家这东西,看样子要破产却怎么也破产不了的。”乌比俨然在讲别人的事。
在此进入收费公路,却不见收费站里有人收费,于是我们没交钱。
“收费员闹罢工,”乌比说,“动不动就来一次。”
如此罢工,自是难得。若是日本,这种时候想必是管理人员出来收费。
“墨索里尼是在大胆变革国家结构上唯一获得成功的政治家。”乌比说,“没有让国民说长道短,不那样就无法在意大利人面前搞像样的政治,因为发牢骚成了国民的买卖,一一听他们发牢骚根本搞不了政治。墨索里尼把黑手党都干掉了。他唯一的失败是夸大了意大利人的作战能力,让意大利人打仗可就完蛋了。”
接着他开始谈论意大利人的事务处理能力和劳动积极性。
“春树,意大利地狱和德国地狱的故事可知道?”
“不知道。”我说。
“是这么回事,地狱入口有个传达员,询问死者:去意大利地狱还是去德国地狱?死者问有何区别,答说没有区别,都捆紧吊起来,一日三次把整个人往粪坑里泡,脑袋都不露。意大利地狱由意大利人操纵吊缆,德国地狱则由德国人操纵。你选择哪个?”
想了想,但想不明白。
“绝对要选意大利地狱。因为三次有两次忘掉,哈哈哈。”乌比笑道。此人说意大利人坏话时显得最为开心。我觉得好像很难说她妹妹就莫名其妙。
去梅塔村途中
1987年4月
在博洛尼亚把《挪威的森林》的原稿也交了,决定慢慢休整一下身心。心情畅快至极,就好像一下子全部卸下背负的行李。
4月12日星期天,棕树主日。乌萨科、乌比夫妇和我们夫妇四人去梅塔村游玩。梅塔村是个小村庄,位于罗马西北方向,开车需两三个小时。相当详细的地图上也找不到。由于在远离城市的山尖上,一般没有人特意前往。人口一千左右。村正中有个酒吧,卖一点简单的食品之类,此外概无店铺。村民的职业清一色是农民,一切自给自足,几乎用不着买东西,便是这样的村落。若问为什么特意去这样的村落,因为这里是乌比生身的故乡,在此长到16岁。父母仍在这里生活。“毕竟房租便宜得不得了,”乌比说,“一年的房租才三千七里拉。”
三千七里拉约合四百日元。
我以为听错了,重问一次,但仍是四百日元。
“父亲原先一直在村公所工作——退休很久了——后来也继续住在公务员房子里,可以住到死。在这点上,这个国家非常难得可贵。不这么认为?”
“的确。”我说。
“我父亲的退休金比我的基本工资还多,不像话的国家!由于做这样的事,在财政赤字上已经破产了——等于国民从国民身上抢钱。”
“和日本相反,这方面。”
“是的是的,是相反。”乌比点头,“在这点上,我觉得日本人够可怜的。日本国家本身有钱,可是国民生活相比之下很难说多么富裕。休假少,地价高,纳税多。非我瞎吹,意大利人几乎不纳什么税。老实纳税的只我们这类公务员(他在外交部工作),其他人简直一塌糊涂。意大利经济一半以上是地下经济,国家掌握的资金动向估计不到整体的一半,所以意大利人每一个都比统计数字上的有钱,毕竟不上税嘛!上次你不是见到我妹妹玛利亚·露西娅了么,她在米兰税务署工作,她说那简直不成样子——去催交税款,竟然一个交的也没有,根本不打算交,鼻涕一把泪一把诉说自己过着如何如何苦的日子,交不起什么税款。意大利人在这类事情上真是能言善辩。玛利亚·露西娅也当真同情起来,说税款由我替你垫上,她也是有点莫名其妙,虽说是我妹妹。”(※一年后,玛利亚·露西娅因精神官能症住院)
“是莫名其妙。”我也赞同,“那地下经济,举例说是怎么回事呢?”
“啊,最大的是黑手党。”乌比介绍说,“这类组织意大利全国大大小小多的是。另外,这个国家的人,很多人有几种职业,我的同事中也很多。白天在外交部工作,晚间在托拉斯特拉(Trastevere)的爵士乐俱乐部吹萨克斯什么的。实际上白天在外交部睡大觉,哈哈哈。这些人根本不申报副业收入。社会结构也是这样子的。若是有哪个政治家要纠正这种结构,内阁第二天就得垮台,所以谁也不着手。国民任意而行。你瞧,全都有三个星期休假:暑假、圣诞节、复活节。一家老小每个星期都在高级餐馆吃饭,阿玛尼啦华伦天奴啦,尽穿花大钱的衣服……同日本的工薪层相比,你不认为过得阔绰?光靠工资那是做不来的。”
“像是蛮好的国家啊!”我佩服道。
“国家这东西,看样子要破产却怎么也破产不了的。”乌比俨然在讲别人的事。
在此进入收费公路,却不见收费站里有人收费,于是我们没交钱。
“收费员闹罢工,”乌比说,“动不动就来一次。”
如此罢工,自是难得。若是日本,这种时候想必是管理人员出来收费。
“墨索里尼是在大胆变革国家结构上唯一获得成功的政治家。”乌比说,“没有让国民说长道短,不那样就无法在意大利人面前搞像样的政治,因为发牢骚成了国民的买卖,一一听他们发牢骚根本搞不了政治。墨索里尼把黑手党都干掉了。他唯一的失败是夸大了意大利人的作战能力,让意大利人打仗可就完蛋了。”
接着他开始谈论意大利人的事务处理能力和劳动积极性。
“春树,意大利地狱和德国地狱的故事可知道?”
“不知道。”我说。
“是这么回事,地狱入口有个传达员,询问死者:去意大利地狱还是去德国地狱?死者问有何区别,答说没有区别,都捆紧吊起来,一日三次把整个人往粪坑里泡,脑袋都不露。意大利地狱由意大利人操纵吊缆,德国地狱则由德国人操纵。你选择哪个?”
想了想,但想不明白。
“绝对要选意大利地狱。因为三次有两次忘掉,哈哈哈。”乌比笑道。此人说意大利人坏话时显得最为开心。我觉得好像很难说她妹妹就莫名其妙。
Re: 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对,村上的小说我也无感,散文更合口味,他的几本游记Kindle版里,还是最喜欢《远方的鼓声》。村上是喜欢意大利的,但也要抱怨天气啦,交通啦等等 

Re: 村上春树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看来大家更喜欢村上的游记。 村上更多地是个观察者,对旅居地的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冷眼旁观,名胜古迹着墨不多。我先读了他的《雨天炎天》和《边境近境》, 正在读《远方的鼓声》,大家感兴趣的话我边看边贴一些。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他写希腊很好看。不过我对希腊没有共鸣而对意大利很有共鸣,所以更喜欢意大利的部分。
我在手机上装了Kindle App看中文书,先来转一小段《意大利的邮政》
我在手机上装了Kindle App看中文书,先来转一小段《意大利的邮政》
如果叫我用不到四十个字概括意大利这个国家的特征,我可以这样概括!“总理年年换,吃饭大声喊,邮政落后到极点”。同时具备这三项条件的国家,至少在北半球应该只有意大利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咦,只有我村上的小说和散文都喜欢吗?其实有些小说段落也挺逗的呀。
吐槽意大利邮政这段,让我想起来他写完稿特地去了趟伦敦,以便避过意大利邮政、从伦敦把稿子寄回日本,哈哈。
还有他吐槽希腊,在山路十八弯上坐大巴,本来司机之不专心就够让人胆战心惊的了,中途还弄上来红酒奶酪啥的,一车子乘客跟司机一同分享,吃吃喝喝聊聊,村上俩口子坐那儿都要疯了
很让人想起在国内湘西之类山区坐的大巴。
吐槽意大利邮政这段,让我想起来他写完稿特地去了趟伦敦,以便避过意大利邮政、从伦敦把稿子寄回日本,哈哈。
还有他吐槽希腊,在山路十八弯上坐大巴,本来司机之不专心就够让人胆战心惊的了,中途还弄上来红酒奶酪啥的,一车子乘客跟司机一同分享,吃吃喝喝聊聊,村上俩口子坐那儿都要疯了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小说作家写游记就是好玩!马克吐温写的美国人游欧洲, The Innocents Abroad, A Tramp Abroad, 都非常有趣!而且图文并茂!强烈推荐!
不愧是第一位“美国”作家,有别于美国之前那些用欧洲写法写欧式生活的文学作品,马克吐温确立了美国风格,粗鲁莽撞直率,新鲜生动,而且很真诚,还有一种正义感。
不愧是第一位“美国”作家,有别于美国之前那些用欧洲写法写欧式生活的文学作品,马克吐温确立了美国风格,粗鲁莽撞直率,新鲜生动,而且很真诚,还有一种正义感。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哈哈哈太有画面感了!在山路十八弯上坐大巴,本来司机之不专心就够让人胆战心惊的了,中途还弄上来红酒奶酪啥的,一车子乘客跟司机一同分享,吃吃喝喝聊聊,村上俩口子坐那儿都要疯了。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在大巴上喝酒的故事发生在克里特岛:
到达克里特。伊拉克利翁过而不入,乘大巴朝南海岸进发。以前我来过一次克里特,那时看了克诺索斯宫殿,那东西不值得看第二次(总的说来我对古迹没有兴趣),统统一路通过,径直向南。克里特南岸不远的对面即是非洲,加之季节已是5月,我们打算美美畅游一番。然而正如此次旅行的打算多数落空,这个打算也化为泡影。5月的克里特同5月的江之岛海岸气温上没有多大差别。那么,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跑来克里特的呢?跑来克里特到底为了什么呢?
也罢,来了就是来了,反正。
从伊拉克利翁开来的大巴翻山越岭,穿峡过谷,跑过只有葡萄园和橄榄园的平野,傍晚开到一座名叫阿基亚·加里尼的不大的港城。导游册上介绍说阿基亚·加里尼是一座珍珠般美丽的海滨城市,而我们对这一说法不能不多少怀有疑念。在我们眼里,阿基亚·加里尼看上去不过是个一副寒酸相的二流观光地。这么说或许过于苛刻,因为这样说起来,克里特岛几乎所有的城镇都成了寒酸的二流角色。不过,在克里特街头转上几天,这种“寒酸的二流性”便渐渐和身体亲和起来,心情亦随之放松下来。这也是克里特的长处。这座岛至少眼下还不是赶时髦的效益型机械观光岛。
反正到了阿基亚·加里尼。事先晓得傍晚到达,旅馆已经订了,而且是在有巴士接送的正正规规的旅馆住两晚。毕竟我们已有三个星期没好好泡过浴缸了,所以委托旅行代理店的约翰,由他预订保证有像样浴缸的旅馆。
岂料,从港口爬五分钟坡路到那旅馆一看,大厅黑乎乎的,不见人影,但闻用大锤子砸碎什么的“咣咣”声一阵紧似一阵。一种非常不吉利的预感。按了几次铃,出来一个六十上下的秃脑瓜子矮小老伯,口称“guten Abend”。原来这老伯只会讲希腊语和德语。我的希腊语实际上停留在基础水平,德语仅在大学学过,早已锈迹斑斑近乎解体。不过勉强可以沟通。老伯说的大致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1)对不起,正在施工当中,热水完全没有。
2)理应结束了,但由于我所不理解的缘故仍未结束。这不是我的责任,无论如何都是施工者的责任(所以你抱怨可不好办)。
(3)但是他们说三小时后可以结束,别担心。
得得,不顺利时诸事皆不顺。“三小时后真能结束?”我叮问道。“不要紧,师傅说得很明确。”老伯笑吟吟地说,“所以请在那边的酒吧慢慢吃点儿东西,吃完回来不一会儿就能有热水冒出来。”我心想能么,老婆也想能么,可是钱已经付了,不可能另找旅馆。好容易预订一次旅馆,竟落得这么个下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像大多数夫妇那样互相推诿责任,不久这也累了,遂进附近酒吧式餐馆吃晚饭。喝本地葡萄酒,吃菜花模样的色拉、粥样的东西、黄瓜、小鲷鱼和酿西红柿。非常可口,又便宜。饭后在港口转一阵子,快9点时返回旅馆。但如我们凭直觉(或凭经验)所料,到9点热水也出不来。
去大厅一看,一个看样子正直而又有几分懦弱的德国人已经在向老伯表示抗议了。这个德国人带着长相同样显得正直的太太和婴儿旅行。后来得知在这家旅馆投宿的客人只有我们。我问德国人怎么样了,他用英语对我说施工根本没有结束。跟在老伯身后去地下锅炉房一看,三个工人正发出很大的声音干一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活计。“反正正在抓紧干。”老伯解释说。但这么解释也没用,我们需要的是热水。“不是说9点之前弄好的吗?”我抗议道。“就是!”德国人也说。老伯向施工人员抗议:“不是说9点之前弄好的吗?”施工人员则莫名其妙地反唇相讥。全然没有结果。“那么,几点能有热水出来呢?准确地?”
“12点。”老伯说,“他们说12点保准能出热水。”
能不能呢?我想。能不能呢?德国人也似乎在想。希腊人难道会工作到12点?
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不出所料,没热水出来。热水出来是在最后一天的早上。我用冷水刮胡子刮脸。老婆没澡洗,嘟嘟囔囔地抱怨。我当然也不愉快。但在希腊住久了,人都会开始懂得听天由命,即使完全不能游泳,即使没有热水洗澡,即使旅馆主人几乎不表示反省。
想不出有别的事可做,遂坐大巴去附近海滨游玩。那里有个叫普拉基亚斯的比阿基亚·加里尼寒酸两三倍的镇。海岸的确是有,但冷得游不了泳,有也等于没有。一看就知道没有钱的三十几个铁杆背包客在海岸无所事事地转来转去。作为实际问题也无事可干。他们之所以来这里,不过是因为克里特这座岛的海岸有个叫普拉基亚斯的镇并且想来看一眼罢了。这种事惟独闲人才干得出来。我倒也没资格说别人。
当然要从这里返回阿基亚·加里尼那座旅馆,但这辆大巴同样是个令人吃不消的劳什子,司机一边随着收音机里的歌声快活地唱着,一边在弯弯曲曲的悬崖峭壁路上快速蹦来跳去。糟糕,不要紧么?正担心之际,果不其然,左拐弯时一个车轮在山崖悬空,车厢陡然倾斜。我虽然早已不抱希望了,但还是稳住神,好歹挺着身子,得以有惊无险。乘务员以“瞧你瞧你”的神情看司机,司机也随即中断了十多分钟的歌唱——恐怕多少还算是个事故。
幸好中途换乘另一辆大巴。在山顶等了三十多分钟,来了一辆番号为101的开往阿基亚·加里尼的大巴。上车的有我们两人、一对相貌温和的英国老夫妻、大约30岁的德国单身游客、两个结伴的希腊一二十岁年轻人,以及当地一个大妈。这辆大巴起始跑得蛮认真,后来又开始莫名其妙起来。时近中午,司机和乘务员在车上大开酒宴,当然是在行驶当中。
骚动是从司机在哪里一座小村庄熟人那里拿到一瓶葡萄酒开始的。司机在那座村庄停下车,和乘务员一起走进一户人家,十多分钟都不出来。那时间里,我们就在车厢里静静等候司机和乘务员返回。司机拎着一升左右的大瓶子回来了。我当即预感事情不妙,果不其然,那东西是当地土造葡萄酒。在下一座村庄司机又把大巴停下,这回乘务员单独下车,走进做奶酪的人家,买了一个排球那么大的圆形奶酪上来。如此这般,大巴上的酒宴开始了。
坐在最前排的希腊大妈向司机以责怪的语气说“喂喂你喝的是葡萄酒吧”。“水呀,水!”司机笑着搪塞,不久说“大妈你也来一杯”,遂把葡萄酒倒进杯里,切了一块奶酪递给大妈。不知不觉之间,包括我们乘客在内的车上所有人员全部聚到前面大吃大喝起来。司机已然醉意上来,用看样子足可剥鹿皮的尖刀切开奶酪分给大家。问题是随着车身的摇晃,尖刀在坐在第一排的英国老夫妻鼻尖前闪来闪去,闪得二人把肩靠在一起,脸上浮现僵硬的微笑,直冒冷汗。司机早已不看什么路面,兴高采烈唱着、开着玩笑,并且哈哈大笑。道路依然险象环生,七拐八弯。
不过,这次旅行当中喝到这么美妙的葡萄酒是初次,吃到这么美妙的奶酪也是初次。不是夸张。的确美妙得难以置信。当然葡萄酒不是上等货,葡萄是那一带农家院里栽种的,然而的的确确好得令人大有觉悟之感。我不由愕然:我以前在这希腊到底吃的什么、喝的什么呢!单纯、新鲜,有一种深厚的温煦,乃是直接植根大地的撩人情怀的香味!遗憾的是,餐馆里没有如此味道的葡萄酒。总之我们酒足饭饱平安无事地到了阿基亚·加里尼。乘客们以既像释然又像满足、既似乎还想乘此大巴又似乎一次足矣那样的复杂心情走下大巴,全都同司机和乘务员握手、拍肩膀,互道再见。说到底,克里特就是这样一座岛,好也罢坏也罢兵荒马乱也罢粗枝大叶也罢。倘若一一细想细究,无论如何也活不下来。啼笑皆非。
到达克里特。伊拉克利翁过而不入,乘大巴朝南海岸进发。以前我来过一次克里特,那时看了克诺索斯宫殿,那东西不值得看第二次(总的说来我对古迹没有兴趣),统统一路通过,径直向南。克里特南岸不远的对面即是非洲,加之季节已是5月,我们打算美美畅游一番。然而正如此次旅行的打算多数落空,这个打算也化为泡影。5月的克里特同5月的江之岛海岸气温上没有多大差别。那么,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跑来克里特的呢?跑来克里特到底为了什么呢?
也罢,来了就是来了,反正。
从伊拉克利翁开来的大巴翻山越岭,穿峡过谷,跑过只有葡萄园和橄榄园的平野,傍晚开到一座名叫阿基亚·加里尼的不大的港城。导游册上介绍说阿基亚·加里尼是一座珍珠般美丽的海滨城市,而我们对这一说法不能不多少怀有疑念。在我们眼里,阿基亚·加里尼看上去不过是个一副寒酸相的二流观光地。这么说或许过于苛刻,因为这样说起来,克里特岛几乎所有的城镇都成了寒酸的二流角色。不过,在克里特街头转上几天,这种“寒酸的二流性”便渐渐和身体亲和起来,心情亦随之放松下来。这也是克里特的长处。这座岛至少眼下还不是赶时髦的效益型机械观光岛。
反正到了阿基亚·加里尼。事先晓得傍晚到达,旅馆已经订了,而且是在有巴士接送的正正规规的旅馆住两晚。毕竟我们已有三个星期没好好泡过浴缸了,所以委托旅行代理店的约翰,由他预订保证有像样浴缸的旅馆。
岂料,从港口爬五分钟坡路到那旅馆一看,大厅黑乎乎的,不见人影,但闻用大锤子砸碎什么的“咣咣”声一阵紧似一阵。一种非常不吉利的预感。按了几次铃,出来一个六十上下的秃脑瓜子矮小老伯,口称“guten Abend”。原来这老伯只会讲希腊语和德语。我的希腊语实际上停留在基础水平,德语仅在大学学过,早已锈迹斑斑近乎解体。不过勉强可以沟通。老伯说的大致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1)对不起,正在施工当中,热水完全没有。
2)理应结束了,但由于我所不理解的缘故仍未结束。这不是我的责任,无论如何都是施工者的责任(所以你抱怨可不好办)。
(3)但是他们说三小时后可以结束,别担心。
得得,不顺利时诸事皆不顺。“三小时后真能结束?”我叮问道。“不要紧,师傅说得很明确。”老伯笑吟吟地说,“所以请在那边的酒吧慢慢吃点儿东西,吃完回来不一会儿就能有热水冒出来。”我心想能么,老婆也想能么,可是钱已经付了,不可能另找旅馆。好容易预订一次旅馆,竟落得这么个下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像大多数夫妇那样互相推诿责任,不久这也累了,遂进附近酒吧式餐馆吃晚饭。喝本地葡萄酒,吃菜花模样的色拉、粥样的东西、黄瓜、小鲷鱼和酿西红柿。非常可口,又便宜。饭后在港口转一阵子,快9点时返回旅馆。但如我们凭直觉(或凭经验)所料,到9点热水也出不来。
去大厅一看,一个看样子正直而又有几分懦弱的德国人已经在向老伯表示抗议了。这个德国人带着长相同样显得正直的太太和婴儿旅行。后来得知在这家旅馆投宿的客人只有我们。我问德国人怎么样了,他用英语对我说施工根本没有结束。跟在老伯身后去地下锅炉房一看,三个工人正发出很大的声音干一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活计。“反正正在抓紧干。”老伯解释说。但这么解释也没用,我们需要的是热水。“不是说9点之前弄好的吗?”我抗议道。“就是!”德国人也说。老伯向施工人员抗议:“不是说9点之前弄好的吗?”施工人员则莫名其妙地反唇相讥。全然没有结果。“那么,几点能有热水出来呢?准确地?”
“12点。”老伯说,“他们说12点保准能出热水。”
能不能呢?我想。能不能呢?德国人也似乎在想。希腊人难道会工作到12点?
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不出所料,没热水出来。热水出来是在最后一天的早上。我用冷水刮胡子刮脸。老婆没澡洗,嘟嘟囔囔地抱怨。我当然也不愉快。但在希腊住久了,人都会开始懂得听天由命,即使完全不能游泳,即使没有热水洗澡,即使旅馆主人几乎不表示反省。
想不出有别的事可做,遂坐大巴去附近海滨游玩。那里有个叫普拉基亚斯的比阿基亚·加里尼寒酸两三倍的镇。海岸的确是有,但冷得游不了泳,有也等于没有。一看就知道没有钱的三十几个铁杆背包客在海岸无所事事地转来转去。作为实际问题也无事可干。他们之所以来这里,不过是因为克里特这座岛的海岸有个叫普拉基亚斯的镇并且想来看一眼罢了。这种事惟独闲人才干得出来。我倒也没资格说别人。
当然要从这里返回阿基亚·加里尼那座旅馆,但这辆大巴同样是个令人吃不消的劳什子,司机一边随着收音机里的歌声快活地唱着,一边在弯弯曲曲的悬崖峭壁路上快速蹦来跳去。糟糕,不要紧么?正担心之际,果不其然,左拐弯时一个车轮在山崖悬空,车厢陡然倾斜。我虽然早已不抱希望了,但还是稳住神,好歹挺着身子,得以有惊无险。乘务员以“瞧你瞧你”的神情看司机,司机也随即中断了十多分钟的歌唱——恐怕多少还算是个事故。
幸好中途换乘另一辆大巴。在山顶等了三十多分钟,来了一辆番号为101的开往阿基亚·加里尼的大巴。上车的有我们两人、一对相貌温和的英国老夫妻、大约30岁的德国单身游客、两个结伴的希腊一二十岁年轻人,以及当地一个大妈。这辆大巴起始跑得蛮认真,后来又开始莫名其妙起来。时近中午,司机和乘务员在车上大开酒宴,当然是在行驶当中。
骚动是从司机在哪里一座小村庄熟人那里拿到一瓶葡萄酒开始的。司机在那座村庄停下车,和乘务员一起走进一户人家,十多分钟都不出来。那时间里,我们就在车厢里静静等候司机和乘务员返回。司机拎着一升左右的大瓶子回来了。我当即预感事情不妙,果不其然,那东西是当地土造葡萄酒。在下一座村庄司机又把大巴停下,这回乘务员单独下车,走进做奶酪的人家,买了一个排球那么大的圆形奶酪上来。如此这般,大巴上的酒宴开始了。
坐在最前排的希腊大妈向司机以责怪的语气说“喂喂你喝的是葡萄酒吧”。“水呀,水!”司机笑着搪塞,不久说“大妈你也来一杯”,遂把葡萄酒倒进杯里,切了一块奶酪递给大妈。不知不觉之间,包括我们乘客在内的车上所有人员全部聚到前面大吃大喝起来。司机已然醉意上来,用看样子足可剥鹿皮的尖刀切开奶酪分给大家。问题是随着车身的摇晃,尖刀在坐在第一排的英国老夫妻鼻尖前闪来闪去,闪得二人把肩靠在一起,脸上浮现僵硬的微笑,直冒冷汗。司机早已不看什么路面,兴高采烈唱着、开着玩笑,并且哈哈大笑。道路依然险象环生,七拐八弯。
不过,这次旅行当中喝到这么美妙的葡萄酒是初次,吃到这么美妙的奶酪也是初次。不是夸张。的确美妙得难以置信。当然葡萄酒不是上等货,葡萄是那一带农家院里栽种的,然而的的确确好得令人大有觉悟之感。我不由愕然:我以前在这希腊到底吃的什么、喝的什么呢!单纯、新鲜,有一种深厚的温煦,乃是直接植根大地的撩人情怀的香味!遗憾的是,餐馆里没有如此味道的葡萄酒。总之我们酒足饭饱平安无事地到了阿基亚·加里尼。乘客们以既像释然又像满足、既似乎还想乘此大巴又似乎一次足矣那样的复杂心情走下大巴,全都同司机和乘务员握手、拍肩膀,互道再见。说到底,克里特就是这样一座岛,好也罢坏也罢兵荒马乱也罢粗枝大叶也罢。倘若一一细想细究,无论如何也活不下来。啼笑皆非。
-
- Posts: 1263
- Joined: 2008-11-04 17:26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哈哈哈。天哪!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勇气坐这样的大巴。不过如果荒郊野岭只有这样一班大巴,好像也没什么选择。。。
我想圣诞节去玻利维亚看大盐湖。然而tripadvisor上比较醒目的留言就说,我的一个朋友是在那里参加看盐湖的tour,司机喝酒出了车祸,挂了。然后还有别的帖子谆谆教诲,不要圣诞节那几天去,那几天司机要喝酒。。。我
某人听我说了一番坚决不肯去。 
我想圣诞节去玻利维亚看大盐湖。然而tripadvisor上比较醒目的留言就说,我的一个朋友是在那里参加看盐湖的tour,司机喝酒出了车祸,挂了。然后还有别的帖子谆谆教诲,不要圣诞节那几天去,那几天司机要喝酒。。。我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我也是,关键是他把那酒写得如此好喝!
村上只有写到托斯卡纳就一副情意绵绵的温柔样子,真爱果然无敌。
村上只有写到托斯卡纳就一副情意绵绵的温柔样子,真爱果然无敌。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特别搞笑的是他自嘲的那些闲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像大多数夫妇那样互相推诿责任,不久这也累了,遂进附近酒吧式餐馆吃晚
司机还拎上来一只排球大的奶酪。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他写人也超级逗啊。“乘务员以“瞧你瞧你”的神情看司机,司机也随即中断了十多分钟的歌唱——恐怕多少还算是个事故”
乘客们以既像释然又像满足、既似乎还想乘此大巴又似乎一次足矣那样的复杂心情走下大巴,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要是十年前,我一定非常想坐这趟车;现在绝对不敢坐。年轻的时候有一种confidence of youth,觉得自己永远会这么健康下去。现在觉得万万没有可能。
我更能带入村上的游记,相比狄更斯的意大利。狄更斯我喜欢他写的小说,栩栩如生非常能够身临其境,容易代入;而且文笔幽默。游记这是头一次接触,忽然觉得跟那个时代很有隔膜。
我更能带入村上的游记,相比狄更斯的意大利。狄更斯我喜欢他写的小说,栩栩如生非常能够身临其境,容易代入;而且文笔幽默。游记这是头一次接触,忽然觉得跟那个时代很有隔膜。
云浆未饮结成冰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村上的真爱托斯卡纳)
意大利的几副面孔
托斯卡纳
实际住起来才明白,意大利并非多么大的国家。罗马位于这座长靴形半岛的大致正中间,从这里无论到北端到奥地利国境还是到南端的雷焦卡拉布里亚,都不过七百公里多一点点。从高速公路驱车疾驰,当天就跑到尽头。
所以,意大利国内基本游遍了。当然不至于每个角落都不放过,没到的主要城市也不是没有(如那不勒斯、都灵),但一般地方都涉足了。其中最中意的还是托斯卡纳区,若进一步缩小范围,就是基安蒂这个地方。在这里买房子住下去也可以,但只想未买,因为不愿意相隔许久去了一看家具踪影皆无,真的。
反过来说,不太想住的是西西里。若铁了心要把骨头埋在那里倒也罢了,坦率地说,那不是个肯乖乖接受外来人的地方。出于同样理由,卡拉布里亚区(长靴趾尖一带)也懒得去。相反,北部美丽的上等城市倒是蛮多,可惜作为城市未免过于逼仄,住久了恐怕有些地方很难适合日本人的感觉,气候上冬天也够难受的。气候好的是罗马,问题却不少。
这样,基安蒂就浮出了水面。首先,不管怎么说这里风光秀丽。舒缓的苍翠山岭一座连着一座,山坡上铺展着葡萄园,交通量不大的弯曲有致的道路绵绵伸向远方。从罗马沿A1高速公路来到这里,心情顿时大为放松。风景舒展,空气香甜,人也好像容易亲近。即使留恋城市的人,也可多走几步来到佛罗伦萨和锡耶纳,无论葡萄酒还是菜肴都美味可口,无可挑剔。
能集中买葡萄酒也是我常去托斯卡纳的一个原因。四处转转葡萄园,买几箱当地直销的葡萄酒回来。从罗马外出采购葡萄酒,南边的弗拉斯卡蒂距离最近,可是一度被基安蒂葡萄酒的醇厚逮住之后,弗拉斯卡蒂一带的葡萄酒无论如何都一股土气。特意外出一次,还是多走几步去基安蒂为好。
话虽这么说,我对葡萄酒并不知道多少,或者不如说一无所知。哪个地方哪片山坡哪年摘的葡萄如何如何,很有点叫我不胜其烦。但到了托斯卡纳,走进这里那里的葡萄酒厂品尝的时间里,至少渐渐明白了这个世界有多么深奥。酒厂的老伯叫我分别品尝这块田那块田酿出的葡萄酒,即使地块相邻,味道也还是截然不同。若问是不是每种都好喝——说起来难为情——哪种都觉得好喝。
我所喜好的基本上是多少够劲的、有紧张感的红葡萄酒,含在口里觉得多少有些发涩,旋即一股芳醇汩汩涌出——有韧度、有喝头。很难诉诸语言,实际喝起来就很简单:“唔,就这个味!”一口敲定。若只就这个来说,根本不用看什么产品介绍。巡游基安蒂葡萄酒库的妙谛恰恰就在这里,实物才是一切(不过在饭店同样搞起来未免做作,也花钱)。
交代晚了,基安蒂是佛罗伦萨以南、锡耶纳以北延展的一大片地区。不是边框模糊的地区的总称,而是从这里到那里有一条明确的线:这就是基安蒂。过去,基安蒂是拉达(Radda)、盖奥勒(Caiole)、卡斯泰利纳(Castellina)结成的军事同盟的名称,如今则以生产特定葡萄酒的地区而闻名。这里生产的葡萄酒一般称为Chianti Classico,但并非这里生产的所有葡萄酒都是Chianti Classico。其成分和酿制方法在法律上有严格规定,稍微游离一点都不得冠以这一名称(在饮食方面,意大利人着实讲究而且真挚)。面积约四百三十平方英里。
这里好旅馆很多。大宾馆虽然没有,但日本所说的“讲究情趣的地方旅馆”不在少数,价钱也不太高。意大利的宾馆一般价高质次,令人扫兴,但这个地区一次也没有那类情况。氛围好,设备齐全。
此地旅馆的特色表现在多是酒厂(意大利说法为Fattoria)改建的或农舍改建的,也有的原来是酒厂让来买葡萄酒的商人住宿的房屋。那样的地方自然附带餐厅,提供适合Fattoria葡萄酒的菜肴。不用说,菜肴十分可口,味道含蓄优雅,无意强调什么,却又能使葡萄酒味得以充分发挥。我想这点哪个国家都一样(会喝酒的人应该能够理解),为了让酒味发挥得淋漓尽致,要控制菜的调味,要保持材料的原味而不破坏它。托斯卡纳便保留了原汁原味。同此地菜肴相比,罗马餐馆的味道对于我有点浓烈。
这本书不是导游手册,名字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仅就我住过的来说,就有几家留在印象里的不错的旅馆。多是没几个房间的小旅馆,几乎都未列入“米其林”旅游指南。
另外,如果问旅馆老板这一带哪里有可以买到美味葡萄酒的地方,就能时不时碰到绝妙的“冷门”。一次住在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一座小镇郊外的旅馆时(这里的菜也是绝品。三种葡萄酒、两种通心粉、两种主菜和两种甜食,一股脑儿吞进肚去),打听哪里有卖好葡萄酒的Fattoria,对方问我想买多少,我回答一打左右,老板说那怕不碍事,说了一家小葡萄酒屋的名字。
“那里其实不搞零售,但那个程度的数量,我想会卖给你的。名字叫英诺森提,就说是从弗兰克那里听得的。说实话,我父母家和他家是邻居。他白天一直在葡萄园转来转去,傍晚才回来。到7点钟去看看。”
说着,他画了去英诺森提家的路线。
“人非常好,葡萄酒已做了好几代,认真得很。每天在葡萄园里转,脑袋里只想葡萄,几乎不在家。在几个地方有葡萄园,忙得不得了。”
7时去英诺森提家,果然刚从葡萄园回来。房子普普通通,不打听根本看不出里边在酿葡萄酒。英诺森提看上去是个温和厚道的人,头发已开始变稀,俨然地方私立大学的老师。我一说是弗兰克介绍自己来买葡萄酒的,他就显出悲伤的神情。刚开始以为他不愿意卖,一听,原来他拿手的“会心名作”葡萄酒不巧卖完了,无法提供。
“是最好的葡萄园最好年份的葡萄酒。”英诺森提说,“可是已经没了。”
他就像一个月前失去心爱的妻子似的说道。于是我们解释说那确实非常遗憾,但第二好的也可以,务请出让给我们。英诺森提点点头,把我们领去地下酒库。外表是普通房子,地下室却很大。回到家他似乎多少做了点事,歌剧磁带已响了起来。英诺森提大概每天每日一边听威尔第的咏叹调一边为酿葡萄酒倾注心血。地下室有潮气,还略带霉味,有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器具,酒桶齐刷刷排开。
“那么,请先品尝一下吧!”他说。他让我们大致看了一下地下室,领我们走进后院。从后院可以放眼暮色中的托斯卡纳平原,景色真是漂亮。青山隐隐,湖光点点,云雾绵绵,远方的山顶现出中世纪古堡,庄稼地和葡萄园无边无际横陈开去。“那是我的葡萄园,”英诺森提说,“那也是我的葡萄园。”手指自己葡萄园时的他满脸无比幸福的神情,一看就是个极其执著的酿酒人。说是品尝,但并非一小口一小口含在口中玩味,而是一整瓶一整瓶拿上来,满满地倒在大玻璃杯里。好喝,加之人家特意拿给的东西,剩下可惜,结果三瓶全部喝个精光。
据他介绍,他酿造的葡萄酒不在意大利国内销售,大多出口到加利福尼亚州和奥地利,同外国公司签了生产合同。又要接受等级审查,又要纳税,又要确保销售途径,对于英诺森提这样的个体酿酒者未免麻烦,所以基本上以合同制销往国外,其余极为个人化地卖给私人性质的熟人。
毕竟是酿造者本人极力推荐的,所喝葡萄酒相当沉实醇厚。说明确些,那一带差不多所有的基安蒂葡萄酒都根本无法与之相比。酒味绵长,余香满口,最后留在舌尖上的味道自然而然地轻轻离去。第二好的尚且如此,第一好的又会是怎样的呢?
接着我又喝了另一种红色的。这个比刚才的还富有果香,温情脉脉。以莫扎特音乐打比方——比方或许有点勉强——感觉上前者若是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乐团演奏的四重奏,后者便是拉佩尔和斯特恩(Rampal&Stern)演奏的长笛四重奏。这种区分纯粹出于爱好和兴之所至,实际感受是难分高下。不过倘只允许我选一种,我还是选前种,因为这种葡萄酒攻势凌厉,绝不半途而废。
还有一点不能忘说的是英诺森提的Vin Santo。一般Vin Santo作为饭后甜酒喝,香醇的Vin Santo仅这样喝就够受用的。英诺森提先生酿造的到底不同一般。分sec(偏辣)和dolce(偏甜)两种,我觉得前一种好喝(但依英诺森提先生的说法,后一种正统)。我一说这Vin Santo味道好极了,英诺森提先生又现出悲伤的表情。以为舍不得卖,却听他说“说实话这个有点贵”。胆战心惊问有多贵,“一瓶差不多一千日元,”他说。
如此这个那个斜举着酒杯讨论了两个小时,最终一共买了十八瓶。价钱将近一万日元,就算再免税也便宜到家了。主人当场从桶里装进瓶里,塞软木塞,贴标签,放入箱中。这时间里他始终面带微笑。自己酿的葡萄酒能让外邦人欢喜这点似乎使他相当欣慰。我想,能时不时碰上这种“一条道跑到黑”的工匠气质的人,是意大利这个国家的一个长处。这个国家马虎大意的家伙虽多(的确多),但有一部分人的确在一丝不苟做正经事!他们独自一声不响地做好东西,而且有生活滋味从所做的东西中沁出。不管怎么说,这是意大利这个国家的魅力和潜力,有一种与列队看齐式的日本社会不同的禀性。特意远道来托斯卡那买葡萄酒,值。
托斯卡纳
实际住起来才明白,意大利并非多么大的国家。罗马位于这座长靴形半岛的大致正中间,从这里无论到北端到奥地利国境还是到南端的雷焦卡拉布里亚,都不过七百公里多一点点。从高速公路驱车疾驰,当天就跑到尽头。
所以,意大利国内基本游遍了。当然不至于每个角落都不放过,没到的主要城市也不是没有(如那不勒斯、都灵),但一般地方都涉足了。其中最中意的还是托斯卡纳区,若进一步缩小范围,就是基安蒂这个地方。在这里买房子住下去也可以,但只想未买,因为不愿意相隔许久去了一看家具踪影皆无,真的。
反过来说,不太想住的是西西里。若铁了心要把骨头埋在那里倒也罢了,坦率地说,那不是个肯乖乖接受外来人的地方。出于同样理由,卡拉布里亚区(长靴趾尖一带)也懒得去。相反,北部美丽的上等城市倒是蛮多,可惜作为城市未免过于逼仄,住久了恐怕有些地方很难适合日本人的感觉,气候上冬天也够难受的。气候好的是罗马,问题却不少。
这样,基安蒂就浮出了水面。首先,不管怎么说这里风光秀丽。舒缓的苍翠山岭一座连着一座,山坡上铺展着葡萄园,交通量不大的弯曲有致的道路绵绵伸向远方。从罗马沿A1高速公路来到这里,心情顿时大为放松。风景舒展,空气香甜,人也好像容易亲近。即使留恋城市的人,也可多走几步来到佛罗伦萨和锡耶纳,无论葡萄酒还是菜肴都美味可口,无可挑剔。
能集中买葡萄酒也是我常去托斯卡纳的一个原因。四处转转葡萄园,买几箱当地直销的葡萄酒回来。从罗马外出采购葡萄酒,南边的弗拉斯卡蒂距离最近,可是一度被基安蒂葡萄酒的醇厚逮住之后,弗拉斯卡蒂一带的葡萄酒无论如何都一股土气。特意外出一次,还是多走几步去基安蒂为好。
话虽这么说,我对葡萄酒并不知道多少,或者不如说一无所知。哪个地方哪片山坡哪年摘的葡萄如何如何,很有点叫我不胜其烦。但到了托斯卡纳,走进这里那里的葡萄酒厂品尝的时间里,至少渐渐明白了这个世界有多么深奥。酒厂的老伯叫我分别品尝这块田那块田酿出的葡萄酒,即使地块相邻,味道也还是截然不同。若问是不是每种都好喝——说起来难为情——哪种都觉得好喝。
我所喜好的基本上是多少够劲的、有紧张感的红葡萄酒,含在口里觉得多少有些发涩,旋即一股芳醇汩汩涌出——有韧度、有喝头。很难诉诸语言,实际喝起来就很简单:“唔,就这个味!”一口敲定。若只就这个来说,根本不用看什么产品介绍。巡游基安蒂葡萄酒库的妙谛恰恰就在这里,实物才是一切(不过在饭店同样搞起来未免做作,也花钱)。
交代晚了,基安蒂是佛罗伦萨以南、锡耶纳以北延展的一大片地区。不是边框模糊的地区的总称,而是从这里到那里有一条明确的线:这就是基安蒂。过去,基安蒂是拉达(Radda)、盖奥勒(Caiole)、卡斯泰利纳(Castellina)结成的军事同盟的名称,如今则以生产特定葡萄酒的地区而闻名。这里生产的葡萄酒一般称为Chianti Classico,但并非这里生产的所有葡萄酒都是Chianti Classico。其成分和酿制方法在法律上有严格规定,稍微游离一点都不得冠以这一名称(在饮食方面,意大利人着实讲究而且真挚)。面积约四百三十平方英里。
这里好旅馆很多。大宾馆虽然没有,但日本所说的“讲究情趣的地方旅馆”不在少数,价钱也不太高。意大利的宾馆一般价高质次,令人扫兴,但这个地区一次也没有那类情况。氛围好,设备齐全。
此地旅馆的特色表现在多是酒厂(意大利说法为Fattoria)改建的或农舍改建的,也有的原来是酒厂让来买葡萄酒的商人住宿的房屋。那样的地方自然附带餐厅,提供适合Fattoria葡萄酒的菜肴。不用说,菜肴十分可口,味道含蓄优雅,无意强调什么,却又能使葡萄酒味得以充分发挥。我想这点哪个国家都一样(会喝酒的人应该能够理解),为了让酒味发挥得淋漓尽致,要控制菜的调味,要保持材料的原味而不破坏它。托斯卡纳便保留了原汁原味。同此地菜肴相比,罗马餐馆的味道对于我有点浓烈。
这本书不是导游手册,名字就不一一列举了,但仅就我住过的来说,就有几家留在印象里的不错的旅馆。多是没几个房间的小旅馆,几乎都未列入“米其林”旅游指南。
另外,如果问旅馆老板这一带哪里有可以买到美味葡萄酒的地方,就能时不时碰到绝妙的“冷门”。一次住在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一座小镇郊外的旅馆时(这里的菜也是绝品。三种葡萄酒、两种通心粉、两种主菜和两种甜食,一股脑儿吞进肚去),打听哪里有卖好葡萄酒的Fattoria,对方问我想买多少,我回答一打左右,老板说那怕不碍事,说了一家小葡萄酒屋的名字。
“那里其实不搞零售,但那个程度的数量,我想会卖给你的。名字叫英诺森提,就说是从弗兰克那里听得的。说实话,我父母家和他家是邻居。他白天一直在葡萄园转来转去,傍晚才回来。到7点钟去看看。”
说着,他画了去英诺森提家的路线。
“人非常好,葡萄酒已做了好几代,认真得很。每天在葡萄园里转,脑袋里只想葡萄,几乎不在家。在几个地方有葡萄园,忙得不得了。”
7时去英诺森提家,果然刚从葡萄园回来。房子普普通通,不打听根本看不出里边在酿葡萄酒。英诺森提看上去是个温和厚道的人,头发已开始变稀,俨然地方私立大学的老师。我一说是弗兰克介绍自己来买葡萄酒的,他就显出悲伤的神情。刚开始以为他不愿意卖,一听,原来他拿手的“会心名作”葡萄酒不巧卖完了,无法提供。
“是最好的葡萄园最好年份的葡萄酒。”英诺森提说,“可是已经没了。”
他就像一个月前失去心爱的妻子似的说道。于是我们解释说那确实非常遗憾,但第二好的也可以,务请出让给我们。英诺森提点点头,把我们领去地下酒库。外表是普通房子,地下室却很大。回到家他似乎多少做了点事,歌剧磁带已响了起来。英诺森提大概每天每日一边听威尔第的咏叹调一边为酿葡萄酒倾注心血。地下室有潮气,还略带霉味,有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器具,酒桶齐刷刷排开。
“那么,请先品尝一下吧!”他说。他让我们大致看了一下地下室,领我们走进后院。从后院可以放眼暮色中的托斯卡纳平原,景色真是漂亮。青山隐隐,湖光点点,云雾绵绵,远方的山顶现出中世纪古堡,庄稼地和葡萄园无边无际横陈开去。“那是我的葡萄园,”英诺森提说,“那也是我的葡萄园。”手指自己葡萄园时的他满脸无比幸福的神情,一看就是个极其执著的酿酒人。说是品尝,但并非一小口一小口含在口中玩味,而是一整瓶一整瓶拿上来,满满地倒在大玻璃杯里。好喝,加之人家特意拿给的东西,剩下可惜,结果三瓶全部喝个精光。
据他介绍,他酿造的葡萄酒不在意大利国内销售,大多出口到加利福尼亚州和奥地利,同外国公司签了生产合同。又要接受等级审查,又要纳税,又要确保销售途径,对于英诺森提这样的个体酿酒者未免麻烦,所以基本上以合同制销往国外,其余极为个人化地卖给私人性质的熟人。
毕竟是酿造者本人极力推荐的,所喝葡萄酒相当沉实醇厚。说明确些,那一带差不多所有的基安蒂葡萄酒都根本无法与之相比。酒味绵长,余香满口,最后留在舌尖上的味道自然而然地轻轻离去。第二好的尚且如此,第一好的又会是怎样的呢?
接着我又喝了另一种红色的。这个比刚才的还富有果香,温情脉脉。以莫扎特音乐打比方——比方或许有点勉强——感觉上前者若是布达佩斯弦乐四重奏乐团演奏的四重奏,后者便是拉佩尔和斯特恩(Rampal&Stern)演奏的长笛四重奏。这种区分纯粹出于爱好和兴之所至,实际感受是难分高下。不过倘只允许我选一种,我还是选前种,因为这种葡萄酒攻势凌厉,绝不半途而废。
还有一点不能忘说的是英诺森提的Vin Santo。一般Vin Santo作为饭后甜酒喝,香醇的Vin Santo仅这样喝就够受用的。英诺森提先生酿造的到底不同一般。分sec(偏辣)和dolce(偏甜)两种,我觉得前一种好喝(但依英诺森提先生的说法,后一种正统)。我一说这Vin Santo味道好极了,英诺森提先生又现出悲伤的表情。以为舍不得卖,却听他说“说实话这个有点贵”。胆战心惊问有多贵,“一瓶差不多一千日元,”他说。
如此这个那个斜举着酒杯讨论了两个小时,最终一共买了十八瓶。价钱将近一万日元,就算再免税也便宜到家了。主人当场从桶里装进瓶里,塞软木塞,贴标签,放入箱中。这时间里他始终面带微笑。自己酿的葡萄酒能让外邦人欢喜这点似乎使他相当欣慰。我想,能时不时碰上这种“一条道跑到黑”的工匠气质的人,是意大利这个国家的一个长处。这个国家马虎大意的家伙虽多(的确多),但有一部分人的确在一丝不苟做正经事!他们独自一声不响地做好东西,而且有生活滋味从所做的东西中沁出。不管怎么说,这是意大利这个国家的魅力和潜力,有一种与列队看齐式的日本社会不同的禀性。特意远道来托斯卡那买葡萄酒,值。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哈哈哈,这个酒农的形象真的很活灵活现。让我想起我们住过的塔斯科尼农民米开。不少国家都有这种工匠气质的人, 意大利特别多, 为自己的手艺自豪,但是绝对不会非常SNOB的认为外国人无法领会真谛, 外国人喜欢他们也开心. 法国人都难免有点:唉外国人哪能真正感受到我们传承的好处,卖给他们糟蹋了糟蹋了...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嗯,尤其万一没有欧盟的补助,欧洲许多农场农民的日子会更难过。欧盟的未来还很难说呢。
法国和意大利人比太好玩了。最近在读Paris Revealed作者Stephen Clarke另一本吐嘈法国人的书Talking to the Snail,把法国人(其实主要是巴黎人)唯我独尊,他人皆蠢的秉性写得生动极了。比如巴黎人开车从不在斑马线让行人,他们到外地去被当地车礼让了,会同时涌现出惊讶、感激和鄙夷(外省人!)交杂的复杂情绪。
法国和意大利人比太好玩了。最近在读Paris Revealed作者Stephen Clarke另一本吐嘈法国人的书Talking to the Snail,把法国人(其实主要是巴黎人)唯我独尊,他人皆蠢的秉性写得生动极了。比如巴黎人开车从不在斑马线让行人,他们到外地去被当地车礼让了,会同时涌现出惊讶、感激和鄙夷(外省人!)交杂的复杂情绪。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小k这个总结太逗了,哈哈。
托斯卡纳还是好久以前去过的,都忘了什么样子了。唉,要是能在意大利住一年就好了。
cava写的巴黎人让我想到前阵子在一家柬埔寨馆子吃饭,突然发现所有人都在看窗外,我跟着一看,外面有辆车在设法停到一个不比他的车身长的位子,那车毫无顾忌地前顶顶后撞撞,花了好长时间,终于停进去了!然后司机下车,是个六十多的老头,过了也就一两分钟吧,他又回来了,胳膊下夹着棍子面包,重新上车,再次前顶顶后撞撞,又花了不少时间,把车开走了,留下他前后的一串车前胸贴后背。
饭店里的人从头到尾睁大眼睛围观并窃窃私语,大家都是同一个心声,“这也行??哇真的挤进去了!!这么快就回来了??就为了买一根面包??前后的车好惨啊。。。”
托斯卡纳还是好久以前去过的,都忘了什么样子了。唉,要是能在意大利住一年就好了。
cava写的巴黎人让我想到前阵子在一家柬埔寨馆子吃饭,突然发现所有人都在看窗外,我跟着一看,外面有辆车在设法停到一个不比他的车身长的位子,那车毫无顾忌地前顶顶后撞撞,花了好长时间,终于停进去了!然后司机下车,是个六十多的老头,过了也就一两分钟吧,他又回来了,胳膊下夹着棍子面包,重新上车,再次前顶顶后撞撞,又花了不少时间,把车开走了,留下他前后的一串车前胸贴后背。
饭店里的人从头到尾睁大眼睛围观并窃窃私语,大家都是同一个心声,“这也行??哇真的挤进去了!!这么快就回来了??就为了买一根面包??前后的车好惨啊。。。”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最近在读李娟写的 “深山夏牧场”也有一段写哈萨克司机喝酒的:
想进城的人得一大早出发,骑马穿过重重大山,去到石头路边等车。于是,不到半天,“某公里处某人要进城”的消息就在这条路的上上下下传播开来。司机赶往那边接人,等凑够了一车人,就跑一趟县城。
前几年,除了拉木头和贩牛羊的卡车外,能在这深山里跑的只有那种啥证都没办过的军绿色北京吉普,俗称“黑车”。这些车结实得就像脸皮最厚的人,横冲直撞、所向无敌,连台阶都能爬,还可以当飞机使。哪怕开到四面窗玻璃和前后车灯全都不剩,开到拧根铁丝才能关紧车门,开到只剩一个方向盘和四只轮子……也不会轻易下岗。由于这样的车会吓到城里人,尤其是交警,因此从不敢上公路,只在深山里以及僻塞村庄的土路(由于是黑车专用的路,又称“黑路”)上运营,零零碎碎捡些乘客,一个个生意相当不错。他们一般只能将人送到桥头,胆子大的敢送到可可托海。若是运气不好坏在路上,司机和乘客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商量着修理,你出一个主意,我出一个主意。女人们则解开包裹,把餐布往草地上一铺,切开馕块,掏出铝水壶,一边欣赏男人们修车,一边悠闲地野餐。
那种车基本上工作半年休息半年,大雪封山之前往桥头的雪窝里一埋,到了春天从雪堆里挖出来倒腾一番,加上油就出发继续揽活儿。
不过这几年牧区管理渐渐严格起来。在山野里,无论路况还是车况都被大力整顿了一番。一路上看到的汽车都有鼻子有眼的,靠谱多了。
但某些司机们却还是过去的德行,不喝够了酒决不上路。右手握方向盘,左手握酒瓶子,一路高歌。迎面过来的车不认识也罢了,若认识,定会各自熄火下车,大力握手,热情寒暄,再掏出啤酒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然而乘客们却和过去大不相同,也开始讲效率了。等他们刚喝完一瓶,大家就开始催促。喝完第二瓶,大家就有些脾气了。两人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死不情愿地上路。
我从沙依横布拉克搭车去富蕴县,倒没遇上酒鬼司机,却遇上一个臭美司机。开车时双肘撑在方向盘上,一手持小镜子,一手持小梳子,仔细地梳头。只有到了拐弯的地方,才腾出一只手去转方向盘。他的头发明明很短,不晓得有什么可梳的,还梳个没完。
斯马胡力也这样。骑马的时候,骑着骑着,会突然摸出一把梳子梳啊梳啊。而周围只有峡谷和河流,又没有漂亮姑娘。
对了,乡里开村民大会时,领导发言前也会从口袋里掏出小梳子,当着所有与会者的面摆弄两下头发,然后才清清嗓子说话。
想进城的人得一大早出发,骑马穿过重重大山,去到石头路边等车。于是,不到半天,“某公里处某人要进城”的消息就在这条路的上上下下传播开来。司机赶往那边接人,等凑够了一车人,就跑一趟县城。
前几年,除了拉木头和贩牛羊的卡车外,能在这深山里跑的只有那种啥证都没办过的军绿色北京吉普,俗称“黑车”。这些车结实得就像脸皮最厚的人,横冲直撞、所向无敌,连台阶都能爬,还可以当飞机使。哪怕开到四面窗玻璃和前后车灯全都不剩,开到拧根铁丝才能关紧车门,开到只剩一个方向盘和四只轮子……也不会轻易下岗。由于这样的车会吓到城里人,尤其是交警,因此从不敢上公路,只在深山里以及僻塞村庄的土路(由于是黑车专用的路,又称“黑路”)上运营,零零碎碎捡些乘客,一个个生意相当不错。他们一般只能将人送到桥头,胆子大的敢送到可可托海。若是运气不好坏在路上,司机和乘客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商量着修理,你出一个主意,我出一个主意。女人们则解开包裹,把餐布往草地上一铺,切开馕块,掏出铝水壶,一边欣赏男人们修车,一边悠闲地野餐。
那种车基本上工作半年休息半年,大雪封山之前往桥头的雪窝里一埋,到了春天从雪堆里挖出来倒腾一番,加上油就出发继续揽活儿。
不过这几年牧区管理渐渐严格起来。在山野里,无论路况还是车况都被大力整顿了一番。一路上看到的汽车都有鼻子有眼的,靠谱多了。
但某些司机们却还是过去的德行,不喝够了酒决不上路。右手握方向盘,左手握酒瓶子,一路高歌。迎面过来的车不认识也罢了,若认识,定会各自熄火下车,大力握手,热情寒暄,再掏出啤酒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然而乘客们却和过去大不相同,也开始讲效率了。等他们刚喝完一瓶,大家就开始催促。喝完第二瓶,大家就有些脾气了。两人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死不情愿地上路。
我从沙依横布拉克搭车去富蕴县,倒没遇上酒鬼司机,却遇上一个臭美司机。开车时双肘撑在方向盘上,一手持小镜子,一手持小梳子,仔细地梳头。只有到了拐弯的地方,才腾出一只手去转方向盘。他的头发明明很短,不晓得有什么可梳的,还梳个没完。
斯马胡力也这样。骑马的时候,骑着骑着,会突然摸出一把梳子梳啊梳啊。而周围只有峡谷和河流,又没有漂亮姑娘。
对了,乡里开村民大会时,领导发言前也会从口袋里掏出小梳子,当着所有与会者的面摆弄两下头发,然后才清清嗓子说话。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李娟比村上宽容太多了
在她的周边环境里,必须有如此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幽默感才能生活得津津有味。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哈哈哈,江core爱整理头发,但不记得他真的掏出小梳子来过。除了性情不同,李娟是“本地人”,多少接受了当地人的习惯,而村上可是个挑剔龟毛的游客:-)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这篇文章读完了感觉怪不得村上要黑意大利
一棵“遭受了精神创伤”的圣诞树,一个衰落的罗马 -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s://m.cn.nytimes.com/world/20171222 ... pelacchio/

一棵“遭受了精神创伤”的圣诞树,一个衰落的罗马 -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s://m.cn.nytimes.com/world/20171222 ... pelacchio/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边黑边爱
昨天得知Italy Unpacked两位的新节目Rome Unpacked本周开播,惊喜非常。

昨天得知Italy Unpacked两位的新节目Rome Unpacked本周开播,惊喜非常。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我还希望他们继续拍Venice Unpacked, Florence Unpacked,等等等等。Italy Unpacked的时候把大城市都绕过去了。
建议技术支持把这篇置顶,还有星光同学的普里亚游记。
建议技术支持把这篇置顶,还有星光同学的普里亚游记。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Rome Unpacked第一集又美又温暖。虽然没什么大惊喜,也没有陈词滥调,算是off the beaten track。最喜欢Garbatella区的家常氛围,Palazzo Farnese的建筑,还有两人对权贵和官僚的冷嘲热讽兼力挺Caravaggio。鳐鱼汤面很赞,还是第一次听说这道罗马特色食品。感兴趣的同学快去B站看吧,趁片源还在。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谢谢CAVA 报信儿,刚看了个开头,文艺男怀古说到拿破仑征服意大利,厨师大叔立刻耷拉下来脸,说别提他,不相干的。笑死。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
这两人一起做的节目就是比各自单独做的好看。文艺大叔不必对着镜头絮絮独白讲美术史,有个听众即时给出反应;大厨精心炮制的菜肴立刻得到食客衷心赞美。大厨前阵子做过烹饪比赛节目的评委,热情委实不高,一到意大利活力立刻回来了。

这两人一起做的节目就是比各自单独做的好看。文艺大叔不必对着镜头絮絮独白讲美术史,有个听众即时给出反应;大厨精心炮制的菜肴立刻得到食客衷心赞美。大厨前阵子做过烹饪比赛节目的评委,热情委实不高,一到意大利活力立刻回来了。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大厨显然很喜欢Caravaggio 画中马撅屁股的不屑.哈哈哈. 我也很喜欢Garbatella区的家常味儿。
我最近跟着Made at Home 做了几次家常菜,觉得不错,说是家常菜,用料简单不名贵, 但是手续一点不少, 不能算快手菜,而且也都很必要。做polenta 就挺费时。 他怀念的说小时候全家说说笑笑聚在一起,大锅子里搅着polenta 的香味。
我非常爱看他做鳐鱼汤,后面让当地大厨用猪脸颊做通心粉, 外脆里嫩文艺男吃得呜呜的. 鳐鱼是肉很嫩但是纤长有质感, 因为都靠着骨头有种特别味道.是我喜欢的鱼类! 看到好馋! 然后昨晚我们去巴比肯中心听音乐会, 我随便就近找了家名字可爱叫罐装兔子的GASTROPUB 吃晚饭,很惊喜的发现菜单上有腌猪脸颊, 脆猪耳, 鹌鹑野鸡鹿腰兔子,还有鳐鱼! 开心的吃了一顿好的.


我最近跟着Made at Home 做了几次家常菜,觉得不错,说是家常菜,用料简单不名贵, 但是手续一点不少, 不能算快手菜,而且也都很必要。做polenta 就挺费时。 他怀念的说小时候全家说说笑笑聚在一起,大锅子里搅着polenta 的香味。
我非常爱看他做鳐鱼汤,后面让当地大厨用猪脸颊做通心粉, 外脆里嫩文艺男吃得呜呜的. 鳐鱼是肉很嫩但是纤长有质感, 因为都靠着骨头有种特别味道.是我喜欢的鱼类! 看到好馋! 然后昨晚我们去巴比肯中心听音乐会, 我随便就近找了家名字可爱叫罐装兔子的GASTROPUB 吃晚饭,很惊喜的发现菜单上有腌猪脸颊, 脆猪耳, 鹌鹑野鸡鹿腰兔子,还有鳐鱼! 开心的吃了一顿好的.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罐装兔子的菜单好精彩!第二集里文艺男懂得欣赏腰花三明治,在罗马老大爷眼中加了不少分。
Basilica di San Clemente象是罗马历史的活化石,他们走到地下第二层我想起来了,Ngaio Marsh小说When in Rome里的谋杀案就发生在此处。看到镜头里的影像,更体会到小说中气氛描写之出色。
Basilica di San Clemente象是罗马历史的活化石,他们走到地下第二层我想起来了,Ngaio Marsh小说When in Rome里的谋杀案就发生在此处。看到镜头里的影像,更体会到小说中气氛描写之出色。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正在读昨天泰晤士报上Giorgio Licatelli写罗马的文章。直到三十多岁他才第一次被太太拉去罗马,从此去个不停。而之前作为意大利北方人,长辈一直告诫小辈说罗马人懒散又逃税,是个可怕的地方。如今他们去罗马最常住Testaccio,因为是普通人居住工作采购的“真实”地区。第一集里的Speghetti Carbonara餐厅叫Roscioli,在Piazza Navona边上。
文章末尾说春天开拍新节目,威尼斯佛罗伦萨或拿波里。
文章末尾说春天开拍新节目,威尼斯佛罗伦萨或拿波里。
Re: 村上和狄更斯笔下的意大利
腰花三明治和黏答答的茄汁炖牛肚都令我垂涎不已。我吃过最美味的燉牛肚实在皮萨一家慢食餐厅,炖的跟浓汁融成一片,胰美非常,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我说下次去罗马一定要找这个大爷的内脏快餐店。素食男眼尖看见上面还挂着一块牌子“素食三明治4欧50分”,惊恐的说:啊,素食OFFAL 该是什么东西?是把一般蔬菜上削掉不要的部分炖在一起么?胡萝卜头,芹菜根,萝卜皮儿,辣椒籽儿。。。。
Basilica di San Clemente 很有意思,我也非常喜欢菲尼尼的故事和那两尊少见的雕像,尤其是背后两面镜子的无限映像,很像 the last jedi 里呢.
太好了!威尼斯佛罗伦萨或拿波里我都盼望!
只有两集真是太短了.看完我意犹未尽的叹口气. 素食男问要不要接着看rick stein Road To Mexico. 我哼唧着说:在没得看的时候看看也还凑合,刚看完大厨和文艺男,实在是想到rick stein 都没胃口.
罐装兔子里的男招待很帅,容貌神情动作打扮都很像la la land 里的ryan gosling. 我想叫脆猪耳没有了, 很遗憾的指着摆在吧台上的猪头开玩笑说那两只猪耳朵可以吗?看着挺脆. 他表情夸张审视一番, 转头用假装怕厨子听见的表情小声跟我说: it has been there all day! 厨子夸张的瞪了他一眼。然后两人默契的笑。
Basilica di San Clemente 很有意思,我也非常喜欢菲尼尼的故事和那两尊少见的雕像,尤其是背后两面镜子的无限映像,很像 the last jedi 里呢.
太好了!威尼斯佛罗伦萨或拿波里我都盼望!
只有两集真是太短了.看完我意犹未尽的叹口气. 素食男问要不要接着看rick stein Road To Mexico. 我哼唧着说:在没得看的时候看看也还凑合,刚看完大厨和文艺男,实在是想到rick stein 都没胃口.

罐装兔子里的男招待很帅,容貌神情动作打扮都很像la la land 里的ryan gosling. 我想叫脆猪耳没有了, 很遗憾的指着摆在吧台上的猪头开玩笑说那两只猪耳朵可以吗?看着挺脆. 他表情夸张审视一番, 转头用假装怕厨子听见的表情小声跟我说: it has been there all day! 厨子夸张的瞪了他一眼。然后两人默契的笑。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