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阵子看到一篇文章,说起谭嗣同,说他加入康有为他们的变法行动,但目的与康有为等人截然不同,他是混进改革派中的革命派,他的目的不是维新,而是颠覆清廷,有他的诗为证。我忽然就联想起鹿鼎记里的天地会了。Something happened in my head. Something clicked.
清朝末年,满洲统治在中国已经站稳了两百多年,然而仍然有汉人念念不忘驱除鞑虏。反清是反清,当然那时(十九世纪末)已经没有复明的想法,尤其是外面的世界已经大变了,跟清朝入关时的形势(十七世纪中)相比简直是另一个世界,就好像二战和互联网时代的差别。现在我们说起来反清革命党的动机是推翻腐败无能的清廷,在硬件软件上与世界接轨,而不太愿意讨论反清活动的 racial/ethnic meaning。实际上汉人对于被外族统治,被迫剃光头梳辫子的愤怒和恶心,可能一直都没有彻底消除。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说法,“中华(国)民族”的概念是梁启超发明的,原先并不存在。其论点关键在于把蒙满汉等许多族裔捏在一起变成一个“民族”,说明这个民族概念颇有点象种族 (race),是 arbitrary 的,没有 biological meaning,而是 a social construct,而且是对于原来的不同族裔文化历史等等差异之上的强行捏合。注意一下这个概念产生的时间,正是革命党们反清活动渐渐高涨而清朝统治越发不稳的年代。呵呵,梁启超号召民族大团结的心理,现在已不可考,或者说,我这个无知没文化的人不知道,但是想想还真挺有意思 ...
Anyway,想了想清朝的民族关系和社会构成,让我忽然细思恐极。最近我们常常讨论华人移民在美国的政治倾向,以及对于美国固有的种族矛盾,一般都只考虑汉族人民是中国的绝对大多数,所以移民到美国自动 identify with 同样是 majority (numerically and politically) 的白人群体。然而汉族在不太久远的过去曾经是被外族统治的 majority (numerically) minority (politically). 这段历史不是没有留下心理后果的,然而我想了半天也没弄明白是怎样的后果:你不觉得现代华人文化对于清朝的感情有点怪怪的吗?当时汉族人民“驱逐鞑虏”的热情和民族冲突,现在已经闭口不提,只是强调腐败无能,跟外国列强签署很多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等等。
说到外国列强,这民族意义就更加复杂了。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个清末的汉族人,不,汉族知识分子,你时刻感受到被满洲人统治的屈辱和歧视,对自己民族认知的怀疑。这时红毛碧眼的洋人来了,威胁到满洲人的统治,把满洲军队打得屁滚尿流,你是怎样的心情呢?你在内心是如何站队的呢?义和团的出现就很有意思了。显然有些汉族人站队在满洲统治者一方,而另一些汉族人站在技术更先进的洋人一方。
最后更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满洲统治者的力量被对外战争中削弱,而在海外建立且壮大的革命党回来给清朝政府致命一击。这个过程跟以前的改朝换代颇有不同之处。这时汉族又拿回了 political majority 的地位,过去三百年的 minority 地位的记忆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呢?我也不知道,只知道“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忽然变得非常重要,每一波统治者都会拿出来当作大旗挥舞。 而对于红毛碧眼的洋人,又是什么感受呢?是应该替清朝屈辱呢还是把屈辱的感觉混成一团?还是隐隐感觉他们是救星?
-----------
一个有关但是不同的想法,曾被朋友告诉一个历史理论,忘记是谁提出的,所谓闭关锁国自我循环的中国历史是一个彻底的神话,不存在的,几乎所有的重大变化都有外界冲击的作用。从古代的外族入侵/“民族大融合”到近代革命的理论基础,都是舶来品。
-----------
另一个自由发散的想法: 这些年似乎有一波思想浪潮,重新审判明朝为何灭亡,颇吸引了一些知识分子的热情。I don't know how it fits into this whole picture but I feel like it might.
-----------
很讽刺,我觉得对于美国的种族关系和历史遗留因素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于中国的种族关系和历史。是不是当局者迷?摸摸自己的内心,跟大众一样自动把清朝当作“中国”,然而当时的汉人显然不这么想。还联想到89年以及之前空中弥漫的“美国会来拯救我们”的气氛。对了,还有,金庸的长篇小说的 book ends 都是设立在清朝,都含有反清复明的内容,只是两部中的态度大有不同。清朝到底比明朝更好呢还是更坏?小玄子和小桂子都十分迷惑,我觉得我们从来都没有讨论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