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理想公共号:《局部》第三季已经正式开拍!
这一次,陈丹青有了更大的「野心」——他直接把《局部》这个「观景器」扛到了意大利,在未来二十多天,将寻遍意大利十来座城市的大小教堂,带着大家去看充满岁月包浆的湿壁画。
这一次,陈丹青有了更大的「野心」——他直接把《局部》这个「观景器」扛到了意大利,在未来二十多天,将寻遍意大利十来座城市的大小教堂,带着大家去看充满岁月包浆的湿壁画。
april wrote: ↑2019-03-27 1:09
周末去逛旧书店(旧金山的青苹果书店),意外淘到了宝贝。
看中的是书中画的印刷,每一幅画都是彩色印在细薄的纸上,裁下来再贴在这本印了文字的铜版纸上。因为印画的纸细薄,所以画本身的细节印的特别精细。整本书都这样,明明是旧书成色却特别好,跟新书无异。出版日期1972年。标价$25。毅然搬回家。摊在桌上越看越爱。
不足是整本书的拼音是旧式,猜作者名字和画名猜的头大。索性上网查各朝各代画家的中文名字,然后再来对照。这么一查就查到一些专门介绍宋画唐画的文章,然后就突然看到本书作者的名字,James Cahill 高居翰。居然是很有名的中国艺术史学家。这本书居然是国外国画入门的经典。出版者Skira也是以印刷精美出名的瑞士出版商。而且Cahill 为此书的写文字介绍也是特别的独到易懂。贯穿中国各代名画。而且还有中文译本,更妙的是中文翻译也特别好,因为译者本来是Cahill的研究生,台湾人。
于是我就去把中文版也翻出来了。看序文就笑翻,“Rock and trees! Rock and trees! always rock and trees!"
亚马逊客服非常好!去投诉它应该很快会修好。可能哪里有个虫。。。helenClaire wrote: ↑2019-08-20 7:48昨天在亚马逊买了风雅宋kindle版,可是怎么都无法读到。不是无法传送到iPad,而是账号的购买书单里根本没有!云里也没有。购买收据倒是有,气死我了,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是的,这是Freer收藏的画,标明了是受西方画派影响。
昏倒,这篇文章里的这句话,就是我之前脑子里想的,没说清楚。建筑师画图纸必须写实到极点,而且要计算的,虽然我不是建筑师也知道这么基本的事。Brunelleschi 发明的不是含含糊糊的透视的感觉和印象,而且是实打实的几何定理/数学公式这种东西,任何人拿来都可以用,一学就会,瞬间推广。这才叫“发明”了透视的规律,其它那种“看着有点真”的画法是 impirical method,就算画了两幅真实的画也没法推广。其实相比于焦点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他在建筑学以及测绘领域中的重要性要大的多的多的多,毕竟房子画歪了也就是是张画,房子盖歪了就要出人命了。
我想,在没有照相机之前,写实的画肯定有很多人要买的,所以肯定有很多画家拼命练习追求真实感。别看不起写实的画,绝大多数人都画不像呢,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发明出各种技巧方法甚至秘密(参见 Vermeer 他们搞的早期照相机)。有难度所以有市场,这也是很自然的。当然,人类自然不喜欢把丑的真实再现得太真实,又要真又要美!Baby Jesus 是十四世纪画里缩小的成人好看还是十六世纪画里肉乎乎胖嘟嘟的真婴儿好看,这种审美观有人类普适性,再天花乱坠的理论也没法 overcome。失真的画看上去就是别扭,天然别扭,除非画家向你明确示意或者观者事先知道:他是故意的!至于里面很多人重复地说西方画写实,东方画写意之类的,很无聊。东方画家里也有追求写实的,西方画家里,在透视法发现之后还画不写实的,多了去了。大家怎么扬长避短,怎么巧妙构图,怎么捉襟见肘,都挺有意思的。
摘自:《宫崎市定中国史(精装)》- 〔日〕宫崎市定
https://read.douban.com/ebook/110130594 (来自豆瓣阅读)
「在伊斯兰阿拔斯王朝的君主哈伦·拉希德在位时期前后,西亚的近世便已经大体形成。如此说来,西亚的近世必定对东洋的中世产生了影响,并对后者的近世化给予了刺激。用我的话来说,西亚的文艺复兴影响了东洋,并对后者的文艺复兴的出现作出了贡献。在这种情况下,较晚出现的文艺复兴在成熟度上会更高。因而可以想象,虽然同是出现于近世,但东洋的文艺复兴会倒流到西亚,并进一步提高后者的近世文化,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而且,东洋的近世还隔着西亚与欧洲有联系。在东洋开始近世化的初期,欧洲还处在中世。这样一来便可推测,东洋的近世文化也有可能经由西亚对欧洲的中世产生影响,并促进其近世化。据我思考,事实也正是这样。换言之,可以认为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必定有着东洋文艺复兴的影响。而最后出现、最为成熟的欧洲文艺复兴又会再次倒流,从而对西亚和东洋产生影响。
如图1所示,与其他地域相比,欧洲的近世非常短。这是因为成熟度很高的欧洲文艺复兴持续发展,最终得以到达更高阶段的工业革命。」
政治的好坏与经济景气的波动有着一致的倾向。以宋代来说,据说在北宋初期,政治运行之良好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背后则有着前所未见的好景气的浪潮。由此必须想到的是,在好景气的时代,政治容易取得效果,即便多少有些失败,也不会留下痕迹。在这样的时代,就算昏庸的君主在位,其缺点也不会被大肆议论。而如果与此相反,碰上了不景气的时代,不管在政治上怎么努力,都难以挽回形势,结果大都是接二连三的失败。舆论则将责任算到君主和大臣头上,抨击他们无德无能。于是产生了治世因名君而生、乱世因昏君而始的历史法则,但其实很多情况下,治世便是好景气,乱世则是不景气的别名。而景气与不景气,很难由当时君主个人的政策所左右。因此我们应该知道,自古以来对君主的传统评价,未必十分得当。比如清朝的康熙帝,有时被赞为不世出的名君,但其实未必如此,看起来他只是很普通的人。只是他在位时间很长,并且正逢明末大乱之后的复兴时期,国际贸易持续黑字,经济上也受到空前好景气的恩惠,可以说碰上了好运气。而且在其治下,清朝的纲纪早早趋于紊乱,幸亏继位的雍正帝整肃了官纪,建立了清朝独特政治机构的基础。世人对这一事实不加注意,总是将康熙、乾隆连称为清朝的鼎盛期,却经常忘掉其间最为重要的雍正时代。
想看!在哪儿可以看到?然后今天又鬼使神差的点开了宫崎市定的《中国史》,一个序就把我给看呆了!这个京都派的东亚史学教授的观点太有意思了。越来越觉得日本的历史学者们在西方的历史研究理论和中国的大批原始史料间打了一座桥。记得Jun说起过想看世界各国变迁来解读中国历史,我觉得你可以看一看宫崎市定的《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