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庭母亲工作是为了提供更多收入,的确做到了。但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中产生活,都往安全和教育好的区搬,尤其学区制度造成某些地方的房子受欢迎,大家投标越投越高,结果是多收入的钱都填进了房价里,家庭的固定支出就非两人收入不能应付,存不下钱来。套住。然后单收入家庭也跟着受罪--房价涨了,他们收入少,简直没法竞争。
的双收入家庭一到有事失去一方的收入就会出现很大的缺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时候反而是过日子勤俭的夫妇削减开支余地小--房贷车贷保险幼托学前班都是固定开支,除非卖车卖房没法削减,很快就会开始付不出这个那个的月供,追债人就会出现来把车子拿走,或者银行来威胁收回房子。这个时候,律师会告诉他们申请破产保护是最好的出路。
以前的家庭是单收入,母亲除了在家可以提供很多实际服务,在父亲出事不能工作的时候,还可以作为应急出去工作,虽然薪水可能没父亲提供的多,但是至少有个缓冲,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多。现在的双收入家庭一方失去收入的机会是单收入失去收入机会的两倍,而他们没有紧急时刻的安全网--母亲这个资源可以动用。如果双收入家庭把母亲那份存起来备用当然是好的--可是谁会这么作呢?母亲们自己也不会愿意,她们努力工作是为了给孩子家庭更好的环境,不是为了退休以后环游世界。也就是说,单收入家庭平时日子就不好过,双收入家庭在紧急情况下更脆弱。
还有单身母亲,离婚相当于把双收入家庭拆开,开销减的有限,收入却少了很多,孩子赡养费支付情况比二十年前好多了,但是母亲拿到的赡养费只是父亲收入的一半,加上自己的收入,如果要住原来的房子维持孩子原来的生活方式,难免捉襟见肘。
作者提出很多对策。个人对策是买保险,尤其是disability 保险 和长期护理保险,(我有点不大相信,这不是在紧巴巴的日常生活里又多一项开支么。)。国家对策是改进社会安全基金里的disability 部分有不少漏洞。取消(合并)学区,这样等於把可选的房子范围变大,就可以缓解房价。(我对这也有疑问--肯定好学校外面的队长,怎么选择学生呢?择优录取?那不跟中国一样,会产生孩子负担特别重的后果。)提供单亲家庭日托补助(至少紧急补助)。税收上优惠存款帐户。
我看了以后基本上结论就是:啥也没有存点钱实在。存够了钱再生孩子。生了孩子就不要离婚,哪怕面和心不和,各睡各的呢,也比俩人都破产强。靠,这不就是倒退回中国传统道德那一套了么。




看来我的想法比较中国。作者在下面一章狠狠的抨击了银行。二十年前,银行关心还贷情况,很少会肯出借超过个人还贷能力的数目。现在,他们关心的是出借的越多越好。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银行变坏了--他们一直就不是好人。而是因为一条法律的改变。以前利率受限制,他们能取的利率上限由本州制定,所以关心避免坏帐。现在银行可以把所在州的利率上限带到外州去。为了吸引银行,各州政府相竟大幅提高利率上限,银行就得以用高利率出借坏帐率高的贷款。虽然更多的人会还不出,但是高额的利润足以弥补坏帐部分。尤其是房屋贷款,如果他们还不出,可以强行收屋子,在大多数州即使个人破产也不能避免。
最后作者提出:大家得团结起来,给议员们写信打电话,促进立法管束银行的利率,取消学区,补助或公立平价的日托和学前班。
在大气候没法改变的情况下,对於个人的建议,作者说的跟洛洛钻石海轮提出的差不多,就是首先得买保险,其次双收入不表示你们一定会落入双收入陷阱,计划是要留余地,买房不能超过自己能力,不要把两份收入都用到百分之七八十。如果不是马上必要,先在便宜的公寓住几年多存些头款。如果有可能,换个便宜点的房子。比较不传统的一条是:不生孩子也是个选择。现在很多人不生孩子,已经不是稀罕事了。(我倒,她还真那么建议啊。)
对於已经在危机中的家庭,一条跟我想象中相反的建议:Do not consolidate high interest credit card debt into a second home loan. 因为通常银行这样主动来引诱你的时候,你的财政已经很坏了,你得到的贷款会利息很高。再高也比信用卡低啊?不错!可是有一点很重要,你宣布破产的时候,信用卡债是可以取消的,房屋贷款不可以。而当你付不出月供,他们可以来收走你的房子。事实上,对银行是永远有利:你付贷款,他们赚取高额利息。你不付,他们得到你的房子。
总之,这本书里讲的很多事实都跟我的直觉完全相反。但是看了数据和分析不能不承认是那样的。完全是分析美国数据的,作者是破产法专家,所以对加拿大没什么用。臻儿可以不看 -- 除非你要幸灾乐祸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