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唐的郁金香 wrote: ↑2019-10-24 12:05
对,想起来了,他用的是帝国这个词。他把liberalism, human rights也算成fiction,印象里这就是一些左派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原来自由、人权不是universal truth!)。我读的时候也觉得很不舒服,但不知道如何反驳。很想看看有意义的反驳。
欢迎另开一贴我们细细讨论。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一些。乍一看确实有点反感,但内心又直觉我是同意的,只是不知如何解释。想出一个不太贴切的类比:每个活人都有脉搏和血压,这是客观存在的,非主观概念,而且可以客观地 measure。甲的血压是 130/80,乙是 100/50,丙是 150/100,这可不是 fiction,就算丙不喜欢自己的血压数据,嚷嚷着 "fake news" 但实际上越火大就血压越高呢。
但是,正常血压水平被权威医学专家共同定于 140/90 以下,多少多少以上(下限忘记了,总之就是足够全身器官供血需要),这几个数字有一定程度的“虚构”成份。141/91 和 140/90 有没有临床意义上的差别呢?没有。收缩压的界限定于 140 而非 141 或 139,不过是因为 140 好记罢了。但这不等于高血压本身没意义,持续的高血压终究还是会带来实在的生理风险,有很多数据支持。所以说 140 mmHg 是一个 arbitrary value,即大家共同接受的一个概念,用这个概念来代表十分复杂的生理活动和前因后果。
钱这个概念就是类似的。谁能说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呢?它是将物件交换抽象化的一个介质,在钱发明之前或货币不稳定时期,人类彼此以物换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用货币代替后,实质仍然是以物换物,但加入了新的成份,例如借贷(时间的价值)和信任(一块钱可以在不同地方换取等价物品)。所以钱的价值是一个 arbitrary value (例如,一两金子或一百美刀,能吃吗?),它的数值是大家共同接受的,用这个概念来代表十分复杂的一系列经济与社会的人类组织形式。
虽然是抽象地创造出的概念和数值,但这些 "fiction" 并非没有实际的意义,它们代表了很多人(未必所有人)从概念上接受
并且同意的一系列复杂事实,是将现实的抽象化。注意这里 mutual agreement 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如果只是自己玩,我认为,而没有人跟你一起玩这个 make-belief 游戏,就玩不下去了。我说这一块漂亮的蓝宝石值两头猪,养猪的说啊呸,倒贴我都不要,蓝宝石就不算货币。
所以呢,Harari 的意思并不是,fiction 就是虚幻的东西,注定消亡;而是这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抽象表达,不是触手可摸可证实的实际东西。
Humans 有没有 rights,臣民见了皇上要不要磕头,一块钱值多少粒米,并没有上帝刻在石板上让你去读了照做,而是需要各式各样的群体达成共识。达成共识的人越多,它就越真,办事儿也就越高效。所谓 universal 的说法大概来自于此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