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睡了一觉后,下午回家报到。第一个新发现是汽车在横道线居然会自觉让行人,我妹说那是,不然要扣分的,人脸识别时代,谁敢不遵守呀。上海的交通管理一年比一年严,先是严禁行人乱穿马路,今年路口还安装了自动监控和提示:您已越线,请退回等候。去年开始出租车单黄线边不敢停车。问题也有,交通繁忙路段的横道线一直不停有行人过马路,所有车辆只能慢慢等着,司机们怨声载道,说干脆设红绿灯还好些。似乎在规则边缘或以外的是横冲直撞的助动车,午餐时间路上十之七八是几大外卖平台的送餐员。
走在路边的西洋女孩子穿着朴素,背的透明环保袋里有个便当盒,不象南京西路高级写字楼的外派白领。从前的烟杂店改成了进口食品小超市,水果店、五金店和奶茶店中间忽然多出纵深狭长的酒吧,装修简单,类似南欧的街坊小酒馆,一点也不高大上,酒保和酒客都是外国男青年。晚上遛狗的两个中国女孩子聊天内容是东京和大阪的商店有什么不同。我不由想到小K上次说到的,从国外到上海生活几乎可以无缝对接,果然每次回家,上海的国际大都市气质都更进一步。
作为没有微信,叫车软件和支付宝的恐龙时代人,我们近两年在上海的主要出行工具是公交车。除了上下班高峰时车子比较挤,平时坐车是很舒服的体验。相比更快捷目的性更强的地铁,公交车上似乎有更多邂逅,人们爱攀谈,本地人也更多。我津津有味地旁听老夫妻讨论晚上要看的话剧,年夜饭准备订在哪里,肉价佃已经超过鱼和虾了;皱着眉头看被宠坏的小男孩冲接他放学的祖母大发脾气,手上拿着零食还要求买别的,祖母且帮他背着重重的书包;会心地听素不相识的两位阿姨讨论到瑞金医院坐哪部车可以走最少路。车窗外的季节变换和风景也好看:街边什么店排队的人多,建国中路的旧法租界会审公廨以前没见过,光明中学的老建筑真气派。
从静安寺走到陕西北路南京西路口的公交站,天空明净地蓝,马路干净整洁,梧桐树叶子刚刚开始变黄,街边绿树繁花,新添的白铸铁长椅卷曲得有点艺术。早上十点,公交站边聚集了一群群阿姨妈妈。一群人穿着统一的服装,也许是晨练歌咏队的。另一群更接地气,拎着大包小包,或拉着小购物车,估计是到附近陕北菜场买菜归来。一位阿姨说买的黄芽菜很糯,回去用肉丝炒年糕正好,我一边觉得这话题对比背景恒隆广场的国际名牌服装很有趣,一边暗暗垂涎了一下炒年糕的美味。另两位阿姨在交换手机应用的心得,哪个APP有什么折扣。
旧法租界会审公廨

南京西路上海商城门口
24路电车从南京西路到老西门的路线经过陕西北路的老建筑,陕西南路的潮流小店,建国中路的古董店,一路浓浓的梧桐林荫风情,过了新天地,忽然变成了旧旧的老城厢画风,从外观看上去,这些老房子住起来大概不会舒服,俗气一点想,将来的动迁费可能是较好的补偿。大学刚毕业的两年经常去文庙旧书市逛,在附近老西门新华书店买的亦舒小说至今在书架上放着。下车后可是全然找不到方向,数名乘客齐声感叹老西门周边拆得都不认识了。
被问路的居民相当热情,我惊讶地发现网红店梦花街馄饨拆迁前的原址梦花街就在文庙附近。文庙的一侧变成了“文庙地块拆迁委员会”,果然这里也快拆了。里面与我记忆中除了旧书摊没什么装饰的空地全然不同,除了正殿回廊居然还有亭台水榭。孔乙己酒家人气爆棚,我们被安排到借对面民居的小房间里,没有绍兴风格的八仙桌长条凳,茶壶茶碗倒是小时候记忆里的模样。我心心念念要吃海瓜子,还有青咸菜笋片炒墨鱼,干菜老鸭我们俩都觉得不错,苔菜黄鱼一般,某人特别欣赏茴香豆,要求打包回酒店。旁边一桌年长的男性跟同伴女性科普孔乙己和鲁迅,说的华语,我默默地猜这位女性估计不是在大陆受的教育。另一桌嗓门大的男性跟同伴介绍说从小离开上海当兵,特意来这里回忆小时候的味道,他也点了海瓜子。海瓜子个头很小,味道很鲜,邻座和我锲而不舍地吃了很久。
老城厢的新与旧。南市区早几年并入黄浦区,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怀念卢湾区一般地怀念旧区名

葱油海瓜子

与24路路线部分重合的有104路,地铁1号线没通车前,我经常坐20路转这部车去淮海路,陕西北路南京西路的街角也就是《色戒》电影里王佳芝买戒指放走易先生的地方。陕西南路永嘉路口的文化广场,我在附近上班时是花卉市场,现在造了新剧院,恢复了文化的主题。下车后特意去绍兴路转了转,几家出版社还在,曾经的汉源书屋和维也纳咖啡厅已不见踪影。折到瑞金路,去瑞金宾馆的花园草地散散步。旧时的马立斯花园一二三四号楼都挂着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牌子,一度暗淡的室内装修在改作洲际酒店后变成优雅的富丽堂皇,还配了英式的图书室。曾在飞机上因为金城武而看了电影《喜欢你》,一眼认出其中的酒店借景于此。
沿复兴中路往东,寻找思南书局的踪影。思南书局在开过许多次读书会和快闪店后,去年正式在思南公馆开了实体店。如今自带小书店,咖啡厅,酒吧,餐馆,花店,甜品店的旧街区改造项目并不少,前有武康廷、嘉善老市,近几年有上生新所,新华路的幸福里(76路公交车),永嘉路的永平里(15路电车),各有各的可爱;其它地区的网红书店也层出不穷,是潮人打卡的圣地。思南书局小巧安静,既是书店,也是文化空间,一楼的阅读座位舒适私密,特别合我心意。伦敦书评店新书很有特色,门口摆着包豪斯讲座的广告。对面复兴公园散散步后,来这里消磨休息天的下午实在是理想不过。
买了本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恋恋不舍地出了书店。我们边走在思南路上边讨论去哪里午餐,忽然看见阿娘面馆,且没多少人排队。某人对他的现炒猪肝面赞不绝口,我的红汤黄鱼面只能说是一般,另点的浇头,辣酱,雪菜和素鸡都太甜,素鸡且松散没有嚼劲。也许该点白汤才是正选,我不由发出井之头五郎般的感叹。阿娘去世后质量下降是另一种解释。
瑞金洲际酒店


思南书局


永平里所在的永嘉路比从前更加美丽,沿街屋子的外墙整修粉刷得整整齐齐,街角一点点地方都利用起来种满了花树
太原路的联排房屋和花园,听得到鸟鸣和交响幼儿园的童声
永康路的信箱。不知是原物还是屋主后淘来的古董
和闺蜜约在芮欧午餐。先到南京西路背面的南阳路奉贤路转了一圈,逛逛时装小店。早上十点的路边排着各种小队伍,咖啡店门口,杂粮煎饼摊前,做鸡蛋饼的平底锅旁。土耳其烤肉店,越南米粉店和日式居酒屋比邻而居。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小咖啡店往往只有几个座位,每间里都坐着男性为主的潮流青年,做深思或观察生活状。步行着的男女青年的标配是一只手拿手机,一手拿咖啡或奶茶。十点还没去上班的文艺青年大概是自由职业者吧?为数还真不少。
芮欧边上是静安公园,门口每天有街头歌手表演,驻足倾听的人颇众。有弹着吉他唱民谣的,有爵士风的,有个女生在夜幕的华灯下将粤语歌唱得回肠荡气。比起前两年的参差不齐,表演水准有显著提高。据说现在街头驻唱必须得登记持有歌手证,不是谁想唱都可以的。早晨的静安公园里各个人群有其自己的领地,打太极拳的,遛小孩子的以外,大草坪边聚集了十几辆轮椅,轮椅上的人们互相熟稔地在阳光里聊着天,让人看着也开心。并没有人放很响的音乐。
在阿吾罗日式餐厅外排队拿号的清一色是五六十岁的阿姨辈,打扮文雅精致。如今的退休人士很会享受生活,也舍得花钱,哪里的消费“划算”她们最清楚,果然阿吾罗的午餐性价比很高。饭后在附近散步消食,富民路上新开了宠物店,巨鹿758从早先的澳大利亚餐厅摇身变成了美食市集,顾客都是时髦人儿。东湖路的Peet’s Coffee工作日下午也坐满了人,闺蜜点的秋季特选金叶拿铁里加的特殊香料让我们猜了半天,最后来做客户调查的小哥揭晓了谜底,原来加了姜黄和蜂蜜!是新奇又妥帖的味道。
天气晴朗的时候,从酒店的窗户可以一直看到浦东,除了苏联式的展览中心和愚园东路的一排老房子,触目可及的都是近三十年来的新。也有些事物还没有变掉,如四通八达的公交车线路,梧桐树街道,美新点心店的冷面和汤圆,被新上海人接受喜爱,为老上海人珍视。
朝霞中的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