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片子根本就没打算让观众看懂,其实我倒也不算很介意。不想讲个囫囵故事,扔出一些碎片,就看个气氛和感受,本来挺好的。
但编剧仿佛不太甘心自己原先编的完整圆活的故事被导演拍成一头雾水,在访谈中强调电影中是冰山一角,故事本身大过画面上的那些部分。因为电影本身尽量减少叙述性,连对白都是乌里乌鲁文白夹杂,去看剧本想搞个清楚的人还挺多的,一搜就搜到了。好吧,我就去读了一下网上免费贴出的剧本,不长,很快就看完了。呵呵,原来如此!怪不得有很强的内部矛盾感呢。
原材料是唐传奇中裴某(那个字不会念)写的短篇小说聂隐娘,有唐传奇独特的那种帅酷劲儿,空前绝后的气质,后世学也学不来。然而这一手好牌被编剧打得稀巴烂,剧本很难看,充满了无聊的俗套 cliche 和一脑子浆糊的政治剧情,从关系到性格到情节都毫无逻辑,肤浅而造作。但这个烂剧本,在侯孝贤手里被打乱撕碎,剩下的碎片拍拍出来,哈,最后倒也不难看了。感慨地说,如果他真的有条有理地把剧本里叙述的故事完整地拍出来,一定比现在难看很多倍。让我联想到 Lila 在鞋店里的创作,把自己的婚纱照剪成碎片重新拼凑出来,就把大俗套美女变成了冲击感。
电影的最大优势在于刻意拉开观众与戏之间的距离,通过空间而暗示时间的漫长间隔。换言之,正因为不让我们看清演员的表情、听清楚对白、搞清他们的关系、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观众于是被时刻提醒着:保持跟剧情的距离,保持着陌生感,别被吸进去,别代入画面上的人物。这一套与传统电影的目的正相反,当然也有艺术家用各种方式实现过。总之在这部片子里的手法是满成功的。我特别喜欢片子里的户外超长镜头。据说外景是在很多地方拍的,包括内蒙古、日本、台湾、神农架,都有取景,效果非常好。
好在何处呢?简单地说就是重现水墨山水画。张艺谋弄得水墨画风格我就觉得特丑特做作,但是这里的水墨感就深得我心。实际上,我这个狗屁不通的人看水墨山水画的时候经常会忍不住想象真实画面,虽然反复被告知山水画都是想象的意境,非写生也,但我还是忍不住会把它们脑内转换成 ... 如果是真山真水呢?这些侯孝贤拍的画面跟我的白日梦贼接近,把我爽坏了。
疏离感带来的旁观感,结合了不知所谓的故事情节,反而让我觉得好像穿越到唐朝。忘记前阵子在哪个贴里提起过发射时间机器到古代的技术细节,我的最简单的设计就是发回去一只无人机,象 Mars Rover 那样,只拍视频录影(也录音),到处漫无目的搜集影音资料,然后发回来,让历史和考古学家慢慢研究解读。就会有点象影片的风格,把段落碎片聚集在一起,并不太清楚这人为啥这样做,那人为啥那样说,甚至他们到底在讲啥也听不懂。可以看出片中的服饰和道具和美工都相当精细,虽然我也看不出到底有多忠于历史,但感觉是相当的严谨;灯光照明也刻意造成蜡烛照明的效果。尤其是荒山野岭的景色,很注意比例,人形在自然景观中极渺小,就显得真古老,不象现代环境。
Again, 重现历史细节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代入其中,而是拉开距离,让我们时刻感受到时间的漫长与隔膜。
从导演的角度来看,我是很喜欢这个创意的。真正悲惨的是,剧本实在配不上这些意境呀。就算打碎了、刻意模糊过的制作,剧本仍然留下了它的痕迹。举个例子,男女主角,舒淇和张震,性格被刻画得可以一言蔽之:impotent. 真正让人看了上火。好吧,如果原材料是个特别古板俗套的故事和循规蹈矩的人物,这样的表现还可以勉强接受。然而原材料正相反,于是相比之下显得现代改编版的人物和态度如此 limp-wristed,软塌塌的难以下咽。例如,对比电影和原著中的第一次暗杀任务,立刻能看出原著与剧本之间的态度差异。越到后面分道越远。
台湾拍武侠片总是不对我的胃口,经常生生把武侠片拍成言情片。侯孝贤更是从未涉猎此类型。不是不象李安的卧虎藏龙,精致圆熟的技巧无法掩盖外行人对类型片的无知,把握不到武侠片的精神:the attitude. 编剧挂名的是朱天文和她外甥谢海盟,以及钟阿城,但据说阿城与侯孝贤分歧颇大,他的主意到底有多少被采纳就很难讲了。
片子里的武打戏显然致力于另辟蹊径的视觉风格——虽然武打设计仍然是业内元老董玮——还算成功,颇有个性。不能算很喜欢但尊重导演的创新意图,a respectable, though not entirely successful, experiment. 原著中杀人于无形的描述,他是无论如何也拍不出的,反而让人想起山田洋次的《隐剑鬼爪》里拍出来了。很多地方明显受到日本剑侠片的影响 (like everyone else),然而毕竟侯导是外行,有点无处下手。
剧本的另一失策是政治斗争情节线。如果真正符合拍摄风格,就应该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去描述这一套,而且并不是难事——原著已经给你指点了正确方向。但是这些人还不自量力地画蛇添足编出一段宫廷斗争的故事,结果把好好的故事搞砸了。让人不得不疑心,侯导把剧情拍得迷里马虎,是不是因为自己也心里明白讲不圆这个故事里的多角冲突和动机?剧本里是讲明白了前情后事,于是里面的各种逻辑不通也暴露出来了——例如,田季安为什么要把隐娘的舅父田兴贬谪到外地,让自己的老婆去刺杀他?以及杀与不杀田季安的两边的理由都十分愚蠢也毫无铺垫。与其费那个功夫搞自己不擅长的宫斗戏,不如把自然主义路线走到底,真是败笔。
就算有云山雾罩的画面和支离破碎的段落,疏离感和旁观感,再炫目的技巧也掩饰不住影片内核是一个虚弱的言情俗套——三个女子围绕着一个只会瞎嚷嚷的男人——哪怕他是张震呢。真的好没劲啊!相比原著里聂隐娘的风姿,高下立判,现代改编咋就境界能差那么远呢?妻木夫聪演的磨镜少年尤其留下一层粘嗒嗒甜腻腻的 after taste,让人恨不得一刀把他给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