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刘慈欣这样的“硬核”科幻作家或书迷会对这种片子很不满意,逻辑和技术上的漏洞太多了。为什么电磁波 surge 就说明是16年前发出去的飞船里的老头子还没死并且在捣鬼?男主把旧飞船给炸了,难道不会引爆里面的 antimatter 而带来更大的 surge?老头子含含糊糊地哼唧两句也没说清楚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故障,但显然他不是故意要毁灭地球咋的。最后男主引爆飞船,还靠着冲击力被一路从海王星推回地球,啧啧这准头!简直神乎其技有如神助象神话一样。
但是显然这些技术问题编导自己不 care,观众影评们也不 care。
James Gray 这个人还挺有趣的,拍一些特别文艺风格的类型片,有一点七十年代电影的风格。也不知为啥我曾看过他两部电影,尤其是前几年的 The Immigrant 留下颇深的印象,很有气氛,但不会太晦涩,仍然带有一定的娱乐性。在 Ad Astra 里面也是这种奇妙的混合。一方面是 isolated 一个人独角戏,很文艺沉思的风格,画面和音乐也颇有诗意;另一方面也会塞进一些惊悚内容,如月球上的 car chase 和 ... space ape attack! 那段戏真的有点搞笑 ...

我是一点也没觉得此片节奏慢,实际上这是一部 intensely psychological 影片,它的叙述速度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速度,正好。而且画面构图很明显是为了建立一种梦境的气氛,例如在火星的基地上隔着玻璃只能看见三只高管的脑袋漂浮在黑暗之中。象很多科幻经典电影和小说一样,the journey to deep space is the journey inside the mind. 向太空的探索隐喻向内心的探索,目的地是内心最隐秘最脆弱的角度。(我又要说了,Solaris 是这一切的鼻祖,所有后来者都欠它的债。)
没错,男观众和男影评一般看不出来缺的是什么东西,但是女观众一眼就能看穿。James Gray 在故事中反复强调儿子对父亲的爱恨交织和渴望失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已经达到了对父权崇拜的批判。然而,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男主角真正缺乏的是与女性的连接。他意识到了他需要而缺乏的是与他人的 connections,但还不能进一步地意识到,It's the toxic masculinity that has cut off his connection with women and therefore himself. 所以大团圆结尾不仅科学上很夸张,而且感情上也有点空洞,仅仅口头上说 submit 是没用的,他得表现一下他学会了 be humble and connect with women,也就是说对于男主来说,女人不再是虚幻的影子而是跟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嗯 ... 这一点对于男编导大概要求太高了。我看完跟某人抱怨了一句:希腊悲剧里起码还杀父娶母,美国科幻永远只有前半部分,悲剧都少半拉。但是这个片子的好处是悄默声地小心翼翼地超越了找爸爸这个主题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