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神2
先看了封神2,虽然看之前封神2已经恶评如潮。我看了觉得优缺点都很明显。封神1 费翔把商纣王演出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感觉,人物冲突比较复杂丰满。封神2 大概是1的成功让2太有钱了,这么多钱就只奔着特效去了。先说神魔大战以外的故事,我觉得2恰好是神魔大战之外的部分拍得好,西岐的小伙子们唱的歌都是诗经国风的四字歌,配上树林里邓婵玉和姬发拳拳到肉的打斗,实在是太好看了。西岐人在大战之前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也被观众诟病,这里我倒是非常喜欢,那是在商朝,大搞人祭的商,西岐人跳舞完全是搞巫术的舞姿看着非常正。大战前当然应该祭祀,在封神1中还先用骨头问天呢。换句话说,我觉得除了神魔大战之外的所有都拍的好。就是花钱的部分反而四不像。不知道是因为钱太多,还是因为技术问题。我没有去真的做研究,盲猜特效是新西兰公司做的。整个神魔大战都是魔戒的味道,搞得整个电影的审美非常割裂。战争一打,战场一下从西岐城外的国风光速飞到了middle earth。唯一的亮点是封神1里的五毛特效元始天尊没站在1毛钱画的金圈里,衣襟摆动水准大幅度上升,有点儿吴道当风的味道了。简而言之,我个人觉得封神2的问题出在审美上。我对故事情节并没有太多意见。审美其实很重要,因为审美不对,我在看神魔大战的时候都在走神儿,开始思考,武王伐纣在历史上这么有名,当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战争呢?殷商显然拥有更多社会资源,武王之父周文王叫文,显然是个文邹邹的人,武王用个武,定然战功卓绝,才可能解释以弱胜强的战争胜利吧?封神演义里用神魔大战就是因为在明已经无法想象在殷商时期的这场大战吧?
《新周刊》当时有篇影评我觉得角度挺好的,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全网争议,封神故事为什么这么难拍?文章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的中华文明是在继承自周的农业文明,商朝以商立国,中文里用一个朝代的名字来命名一种市场交换行为和从事该行业的人,可见商朝的全民皆商。后世对商的解释都是站在农业周的角度。
我的意见是,那作者对商的想象也是用现代商业行为去想象商朝的物资交易的市场。周朝的农业跟后世的农业国也非常不同,我们对周的想象固然是进行了美化,为商翻案也是对殷商时代的交易进行了美化。殷商大规模进行人祭是考古的事实,在动辄把周边国家的人抓来人祭,这种商业环境显然不是靠的信用。而且农业社会这么长久也并非一贯轻商。宋朝时,宋朝人开始喝茶。我这几年旅游的心得是南方遍地都产茶,南方基本都喝本地茶叶,北方因为不产茶,所以才会去跟风喝时髦茶。宋朝人就凭空造出来这么一种需求:让北方人喝茶。因为茶叶北方没有,所以产生了对物流对货币的大量需求。后世研究古代金融贸易问题,说到金融危机都是用宋做例子,因为之前的朝代商业不够发达,货币量不够引发金融危机的。所以商与农业周并非两条完全相悖的道路。
李硕的《翦商》前两年特别红,如论如何说是站在后世农业国的立场讲述殷商。人家毕竟讲的考古事实,而不是想象中的立场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微信读书里有《翦商》。
唐探 1900
之前的唐探系列我一部也没看过,陈思诚的所有片子我都没有看过。看唐探1900完全是个偶然。结果出乎意料地好看。我之前以为唐探和王宝强的唐囧(是不是这个名字?我也都没看过)系列都是闹哄哄的使劲咯吱你的搞笑片。但唐探1900 里面的发哥和岳云鹏完全撑起了角儿的场子,因为有他俩这部片子一下成为有相当水准的片子,如果没有他俩那就是我本来以为的闹哄哄的搞笑片。因为有了他俩撑场子,其他人的闹哄哄做为绿叶就只觉得可爱。
干看完,油管就使劲给我推发哥的花絮。我开始就不明白了电影票不是我买的,油管怎么知道我刚看完唐探的?横不能就手机定位我去了电影院就断定我看了唐探?后来我忽然想起来某人在我的台式机和手机上都曾经(!)登陆过他的邮箱,我自己忘了,但是显然我的手机和台式机上的浏览器就记着呢,进去看了他的票务邮件,果断给登陆在同一台计算机和手机上的油管频道推荐片场花絮,虽然我的油管频道跟某人的完全不相关。
发哥在唐探里的形象收放自如,说自己等最后一幕杀青戏,做华工去修铁路,这部戏他等了30年。当初胡金铨导演要拍修铁路的华工找发哥,结果戏还没拍,胡导就过世了。这部戏终于让发哥圆梦。在花絮中69岁的发哥轮着大锤,被连喊7次cut都停不下来。这个镜头我在电影中注意到了,连半秒钟都没有,只给人看清是发哥的时间。因为是主体故事之前年轻时代的事情,所以脸明显是年轻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要把脸后期年轻几十岁,为防天价后期给这么短的镜头。发哥在唐探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