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看了小E的观后感,强烈要求把他的观后感到处乱贴,劝他藏拙他十分的不肯。只好从命。这世界上怎么有人脸皮这么厚。明明写得一塌糊涂,拼命掉书袋,却不肯从网上查一查茶馆的原文,还要到处丢人现眼。:(
(一)
1。先说总的感觉,相当不错,值得一看。我们的位子相当好,演员的表演看得很真切。 整个演出很均衡,很到位。把<茶馆>这一群像戏演绎得很贴切。北京人艺的总体水平,在国内绝对是一绝。是一种生活化的写意“平,实”, 忌“做,过”。看着象那么一回事。如果一定要往斯坦尼体系上套,那也是一种比上海普遍解释的斯坦尼体系更内敛,更松驰的模式。这种风格来演<茶馆>真是绝配。导演的把握收放自如,准确,简练。三幕戏跨半个世纪,节奏从快到慢,情绪由高至低,色彩先亮后淡。配合人物的从小至老,茶馆本身的由盛到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舞美设计也是准而简。茶馆的内景,第一幕最宽且亮,通过第二幕的过渡,到第三幕已是窄而暗,有明显的压迫感。细节的设计,也体现了准确,简练的总体风格。一个例子是第二幕军阀抢东西。这是影视剧中常见的事,一般总是鸡飞狗跳。在<茶馆>简约的道具中,以抢走两块桌布来表现,真是事半功倍,从容又不费声张地把茶馆物资的简陋和军阀的贪婪表现的淋沥尽至。(如果是抢几块擦桌布,那就是黑色幽默了)。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是精心设计的结果。第一和第三幕根本就没放桌布。另一个例子也是在第二幕,到民国了,茶馆改良了,没了挂鸟笼的绳。但遗老们还是习惯性地向老地方挂。这些设计都是绝活,只不知是焦大师当年的创造呢,还是林大导后来的发挥,或者是老舍在剧本中的灵感。让我想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舞台姐妹>中的一个细节。弱冠之年,正是看了<舞台姐妹>中的这个细节,才开始体会到导演水准的高下。(生性愚钝,悟性太差,LP的评语)。为了表现姐妹的戏演的好,谢晋来了这么一手:把镜头给一乡下人,站在乡亲中看戏,家人来拉他走,就是拉不动。这个镜头最多就五秒,但出的效果,比给十个谢芳和曹银娣的优美特写加配唱都强。扯远了,回到<茶馆>。林导是现今话剧界的腕级人物。(孟京辉的戏没看过,只是听闻)。八十年代看的于是之版的<茶馆>已是林导的作品。但<茶馆>的底子无疑是焦菊隐创下的。对这位大家,最感叹之处,是法语优雅,性感,且幽长的元音,以及左岸的咖啡馆,在他的Sorbonne 年间,竟没有让他形成一种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是“洋味”的戏剧风格。这一点,在他的同辈中是很特别的。看看孙瑜,张骏祥的电影,黄佐临的戏剧,留洋的痕迹是很容易察觉的。我想焦早年对京剧的亲染和素养,可能起到了一种抗衡的作用。但京剧中显著的程式化和脸谱化对他的影响却不大。
说起来,焦的<茶馆>和Martin Scorsese在Raging Bull中的风格有点象。看上去很street, 但实际上几乎每个细节都是下过功夫的,是一种很学术的“土”。有趣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艺术中,在目前的日常生活中已是司空见惯。一个现在在Sorbonne待了好几年的人回国,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被认为是“土得掉渣”。长元
音的影响只能增加笨拙。而一个从未出过国的小资(绝没有任何负面的意思,羡慕ing),衣住行常常是“洋”到一种想象中的真实地步。和焦菊隐的刻意追求不同的是,这俩位都在过作他们认为自然的真实的生活。而美,套用一句名言,就是生活。所以“土得掉渣”和“洋得冒泡”都是美的。京味和海派的戏剧都有观众。
回到这次<茶馆>的演出,如果总体上和八十年代看的于是之版的比,于版的显得更“顺”和“溜”。可能和排练的时间有关。于版的<茶馆>“顺”而“溜但不“俗”。老舍的戏说到底,仍是文人戏。
下次说说演员的表演,“北于南焦”等。
以说说老舍和曹禺。
2。下面来说说表演。
表演是很难评论的事,因为每人的喜恶不同,只能发表点个人观点。我们看的一场是宋丹丹演的康顺子和岳秀清的小丁宝。整场总的来说演员们演的都比较称职,整个表演很均衡。这是北京人艺最大的优势,演群戏是一绝。不仅是<茶馆>,只要人物一多,北京人艺就出彩。演<雷雨>就不好说了。北京人艺的舞台象有一种“势”,把中国演员中非常突出的“做”好“过”给罩住”了。但这次的<茶馆>中有两个地方明显“做”得“过”了头。一次是宋丹丹演十五岁的康顺子昏过去的动作,真是大的去了。这是我整场唯一“出戏”的一刻。真是很惊讶。但我认为宋丹丹是这群人中最有天分的一个。她在后两幕中,台词出来后,康顺子这个人物就开始活起来了。她的动作设计一直很一般,但她就靠台词让人物“活”起来了。虽然离出彩还有离,但毕竟是“活”起来了,这只能说是天分了。全场演出,虽然整体来说演的不错,但真正“活”起来了的人物我认为只有一个半,半个是在台词演绎中“活”起的康顺子,另一个是第三幕中的小刘麻子。和宋丹丹用台词让人物“活”起来不同,何冰可是调动了好多元素。最直接的当然是剧本提供的便利。在第三幕中,整个基调是暗而窄,一下出来这么个主,从服装到台词都和其他人物不同,身旁还常有个小丁宝,不吸引眼球都难。再加上台词和出场的时间都挺多,演员施展的空间就大。整部<茶馆>剧本中,这个人物最容易演出彩来。何冰看来对这人物花过功夫,举手投足,很入味。动作其实挺大的,尤其是那几步台步,挺招摇。换个人来走就可能过了头。他演得恰到好处,度掐的准,没有过头。前几年,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何冰曾大谈对达斯丁霍夫曼的敬佩。而霍夫曼就多次说过,演得绝和演砸了其实就差一点。看来何冰真有体验。不过我认为小刘麻子这个人物身上真正的神来笔,在于他的服装:那双白袜子配皮鞋。对于中国男人来说,白袜子配皮鞋的故事,本身就能写出戏,而且可以不止三幕。让小刘麻子这个人物穿上白袜子配皮鞋,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读到这,估计准备啪砖的人很多。劝大家先活动活动手,下面有更多的谬论让你动手。
上面说到第一幕中康顺子昏过去一节“做”得“过”了头。另一个“做”得“过”了头的,不是一节戏,而是一个人物,那就是杨立新的秦二爷。怎么样?这谬论够
大吧?容我慢慢道来。
先让我猜猜为什么林导要用杨立新来演秦二爷。我想林导是要出奇至胜。如果说小刘麻子是最易出彩的角色,那<茶馆>剧本中最难演的主要角色就是这个秦二爷。因为这是一个主题先行的人物,就是要表现实业救国的行不通。但除了这个主题外,戏剧元素给得太少。主要的戏就两节,都和常四爷对手。精神面貌上又属于“正生”,这样的角色影视剧中非常多,但一般都显“苍白”,剧本的限制是一个先天的原因。所谓“梅以奇为美,以曲为美”,太“正”了,审美情趣上让人感到单薄。为了弥补,常常由英俊小生来演。这样的角色,有十分的才华,能演到四分的效果,已是非常好的成绩了。上面讲到霍夫曼,他在RAINMAN里是奇角,阿汤哥是正角。小汤演的也很不错,但老霍处处占尽便宜,最后抱个小金人回家。老霍的成功一半是功夫一半是角色。 小汤的不出头,角色是个大原因。当年的老版里,是蓝天野先生演的秦二爷。(老人艺中,小生演的好的真有几位。比如董行佶,在<蔡文姬>中就很突出。但老人艺的当家小生,非蓝天野先生莫属)。现在的<茶馆>中谁来演秦二爷?一个比较明显的选择是濮存昕。但林导让他演常四爷,而请杨立新出演秦。杨是很能演的。
我猜林导想借重杨的演技来让秦这个人物丰满些。结果如何?先来看第一幕,杨演的秦一上来就端着架,一直端到下场,有点象传统戏曲中的手法,似乎是希望把这个人物抬高点。但结果总有点脸谱化的感觉。而且和第一幕中其他人的表演不协调,其他人都比较放松,更显出秦的做作。再来看第三幕中秦和常的对手戏。这段戏很有意思,值得讨论一下。在此之前,先说说濮存昕演的常四爷。不知是因为排练的时间太短,还是其他原因,濮一直游离在常这个人物之外,入不了戏。演技上比其他几个主要演员有一段距离。濮是老人艺的子弟,可见表演这东西,家学渊源不总是靠得住的。在第三幕和杨的对手戏中,濮似乎找不到表演的着力点,很多时候只是‘不作为’。另一方面,杨却忙于表演。他设计的动作以一个“颤”字为主轴。
一上场就颤着迈步,坐下时吃力地颤着,说话当中接着颤。杨颤得很投入,但问题
是这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和主题的展开有多少帮助呢?杨的颤,让我联想到范冰冰的
一个广告。最近国内电视上常播一种美白洗面奶的广告,情节是说在没用之前,范
在街上没能引起某位青年的注意。等用完之后,那个青年惊艳于范的美。广告最后,
是范的脸部特写。表现美白很恰当,但范美人的一对靓目耐不住寂寞,挑逗似地左
右频顾。这一招,不能说不美,但和‘美白’的主题无关。杨的颤也一样与主题无
关。不仅如此,在濮的无所作为衬托下,杨的颤更显得‘做’和‘过’。这场杨和
濮的对手戏显得很不协调,却很典型地反映了国内演艺界的一种现状。一方面,有
些演员根本不会演戏,但却很有名,是影视片中的‘角’。另一方面,另一些演员
真的很会演戏,但常常是演得过于夸张。不会演戏的名演员国内外都很多,倒是夸
张的演技在国内比较有特色,而且是有传统的。 大家不知有无注意到我常用‘做’
和‘过’来叙述夸张的表演。这可不是我发明的。我初次听到这些用词是从一个电
视节目中。大约在79年,当时<小花>刚上映,因为用了些意识流的手法,和当时其
他的影片大不相同,一时间真是万人空巷。当时上海电视台搞了个节目,组织了一
批上影的老明星来看<小花>并加以评点。伴随着李谷一“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歌声,
当唐国强努力表演时,赵丹评论说这孩子‘做’了‘过’了。过了这么多年,之所
以仍然记得这一幕,是因为我认为这是很有讽刺意味的一刻。赵丹评论唐国强的表
演‘做’了‘过’了,而赵丹本身的表演我认为是中国早期演员中‘做’和‘过’
的典型代表。从<十字街头>开始,他的每部片子几乎没有不‘做’和‘过’的。候
宝林有段相声,非常生动形象地讽刺了赵丹那批演员的表演。这个段子是说三十年
代的电影中,黄包车夫拉个客人走了很远的路,最后客人只给三毛钱。黄包车夫如
何反应?他用文艺腔很浓的国语说:“先生,三毛钱未免太少了一点吧!” 这种
夸张的,做作的表演风格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表演界。举个例子,上面提到宋丹丹和
杨立新,他俩在<我爱我家>中的表演是很地道的。但演爷爷的文兴宇的表演就很做
作,而且比较僵硬。糟糕的是,演宋丹丹女儿的小孩显然受了文的影响,演得是即
做且僵。再看看经常出现在重大演出中的兰天幼儿园的小孩,这些苗苗好是真好,
做是真做。
那么谁不做呢?比如李保田,陈裕德。其实这次人艺的<茶馆>中大多数人都不做,
他们有于是之这样的榜样。于大师的演技成为话剧表演的一座高峰,说到<茶馆>,
自然就会谈到于的王掌柜。其实梁冠华这次的王掌柜是演得很好的。尤其是后两幕,
他不仅演得很细腻,而且非常好地掌控着整个演出的节奏。但他始终不出彩。一个
很大的原因是有于的王掌柜在前,容易让很多人先入为主。再加上这个人物确实不
好演,不是个讨彩的角色,常常是吃力,但不见得讨好。这也从另一面证实了于大
师的功力。<茶馆>中讨彩的角色有两个,一个是第三幕中的小刘麻子,另一个是小
丁宝。小刘麻子前面已经说了,再来说说小丁宝。这个角色演好了,可以是全剧中
最出彩的。一来<茶馆>中的角色绝大部分是男人,色彩上比较灰,特别是到第三幕,
上来一个年轻的女角,容易‘跳’。二来是小丁宝这个角色本身形像比较鲜明,不
‘闷’。这次岳秀清演的小丁宝,在动作的设计上是有可看之处的。比如磕瓜子的
一段,把人物无所谓,见过世面的心态表现得很准。再如和小刘麻子一起背对观众
走出茶馆时屁股的扭动,也是事半功倍。但有两个方面没演好。一是风尘味太浓,
不象十七岁的‘雏’,更象二十七的‘鸦’。二是没把人物身上善良未暝的一面通
过表演来反映出来。当小丁宝偷偷告诉王掌柜有人要霸占茶馆时,就显得很突兀。
人艺似乎一直是男角比女角强,一方面可能是剧本,另一方面于是之他们的演技也
确实是高。说到于是之,下面来说说焦晃,比较一下京海两地的表演。
中国话剧界有北于(是之)南焦(晃)之说。刚听说时,有点惊讶。于和焦虽然是话剧界
的两座高峰,但应该不能算是同辈人。 与于同辈的上海的话剧演员中最著名的可能
是乔奇,但他的艺术成就无法和于相提并论。其他就只有上影的几位如孙道临等,
但孙的成就主要在电影上。而在北方,就算包括北影和长影,也没几个能和于相提
并论。焦应该比于晚一辈,和北京人艺的林兆华导演是一辈的。最初知道焦,是从
电影<难忘的战斗>。当时是七十年代初,文革中,电影不多。<难忘的战斗>当时很
轰动,主角是达式常,焦是反角。当时许多电影中的主演,比如于洋,张连文等,
完全是脸谱化的演出。反角的情况就更糟了。当然也有例外。李仁堂在<青松岭>中
就演得很出色。后来上影的桑弧拍<子夜>时请李仁堂演主角资本家,效果不好。反
角方面,当年谢飞和郑洞天联合导演了一部抗日片,名字已经不记得了,反角演员
叫安振江,演得相当棒。在<难忘的战斗>中,达和焦的表演都没有非常脸谱化,尤
其是焦,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焦是上海青话的演员,在文革时期的上海话剧舞台
不很活跃。那时上海青话的当红男一号是陈少泽(<保密局的枪声>中的主演)。文革
刚过,上海和北京都出了一部轰动一时的话剧。上海的是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完
全是曹禺<雷雨>的结构的再现。北京的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
主演就是上面提到的<我爱我家>中爷爷的扮演者文兴宇。以后北京人艺演了苏叔阳
的<丹心谱>,林连昆,谭宗尧等就是因为这部戏而开始成名的。再往后复排了很多
剧,如<蔡文姬>等,同时新的剧作,包括所谓“现代派”的作品如<绝对信号>等开
始在北京出现,很热闹。上海也很热闹,但有点不一样。上海的话剧,当时主要是
两个团:上海人艺和上海青年话剧团。文革结束后,上海人艺演了一出杜宣的话剧
(名字不记得了),是讲六十年代援助非洲的故事,人物大都涂上赫色的油彩,有种
异邦的风情,乔奇和严丽秋主演。上海青话在胡伟民回来后,有一段复兴时期,主
要是胡导演的一系列莎士比亚的经典剧。焦在这些剧中有很突出的表现,这段时间
他很活跃。上海青话演莎剧也是一绝,有其独到的地方。当时电影<王子复仇记>很
卖座,孙道临和邱岳峰他们五十年代配得音绝对是经典,朱生豪的莎剧译本个人认
为是中文译作的一个高峰。以后当我第一次读到卞之琳的译本时,真是大失所望。
比较一下“To be, or not to be"的译文,朱版是“生存,还是毁灭”,卞版呢?
“活着,还是不活”。‘信,达,雅’三条,朱版都占绝了。译文的好坏有时能起
决定性的作用。我最初读<约翰 克里斯多夫>是罗大纲的译本,读完后觉得不过如此。
直到读到傅雷的版本,才知那是另一个世界。对莎剧的研究,在中国是开展的很多
的。英语名家陆谷孙读研究生时的课题之一就是莎剧。现在中国的李外长,读研究
生时好象也研究过莎剧。倒是余秋雨这位戏剧文学科班出身的人,没见他谈过对莎
剧的感想。但中国演莎剧却不多。北京人艺文革后不知演没演过莎剧,上海人艺如
果演过,也是短短的几场。只有上海青话,当时演了好一阵子。胡伟民非常认真,
记得在演出中,会出现在剧场中观察演出的效果。焦晃他们那批青话演员演莎剧,
有点象于是之他们演<茶馆>,整体水平都让人印象深刻。后来,上海的话剧舞台就
有点‘北风吹’的味道了。北京的很多所谓‘现代派’的戏,如‘绝对信号’等,
在上海也热演了一阵。比较北京,上海的话剧创作一直没太大的起色。焦晃也一直
不是很有名。让他成名的是电视剧。在他演的几部剧中,他的表演胜出他的合作者
一大节。象<汉武大帝>,和焦比,陈宝国简直就根本不会演戏,表演非常生硬,僵
化。今年夏天,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焦的一段表演。那是庆祝上海作协成立多少年,
请上海的一些演员演绎上海作家的作品。轮到焦,是朗诵一段赵丽宏的诗。他就座
在那,完全没有认何的辅助工具,眼睛眨巴几下就来了,靠的完全是内在的功力。
焦的这段朗诵,一句话,实在是高。他没有象一般朗诵那样声情并茂,而是惟惟道
来,波澜不惊,完全是一种大家风范。
那么于和焦的特点各是什么呢?我认为,于的特点是“If you have it, you have
it." 而焦是“If you get it, you get it." 下面我来解释一下。
先来说说于。于的风格非常自然,放松,没多少‘演’的痕迹,而是一种似乎是与身
具来的,有别于学校里学来的‘活儿’。在他的表演里,有种‘草根性’,‘民间’
的感觉。好象天桥的一个老把式,从小摸打滚爬出来的,演起戏来有种信手拈来,拓手可得的轻松。他槊造的人物,如<龙须沟>和<茶馆>中的角色,不仅展现出了角色在台上的‘此时此刻’的可信的状态和情景,而且让观众感受到他的来历,他的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说,于是之是位民间艺术家,就象京剧中的梅兰芳和相声界的候宝林,不同的是,于所从事的艺术是舶来品。这种外来货在于的手里,形成了一种‘地方戏’或者叫‘本土化’的风格,好自然,很服水土。这种精心打造的‘民间’风味也成为北京人艺的风格,独树一帜,是其精华所在。风格,体系的创建,不是靠念个名校,得个学位就成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是天分,所以我说于的表演,本质上是天赋中创造力的显现,你有就有,没就没。IF YOU HAVE IT, YOU HAVE IT。他的成功的外部条件中,最主要的,是话剧在北京有成长的土壤。这土壤的基础是话剧的普通话用语,和北京方言有天然的联系,本地观众没有任何的隔膜。同时,京剧,相声,快板,评书等,因为语言相通,话剧借鉴起来就很方便。上海的话剧,基本上仍是舶来品。自己成长的土壤如果说有的话,那也是移植的,人造的。最大的障碍也是话剧的普通话用语。上海的居民中,南方人占多数,家乡话和普通话有距离的很多。听没有问题,但表达时不是首选。我认识的上海人中,普通话说得溜的真不多。所以上海的话剧总是没原汁原味的感觉,处在‘高雅艺术’的位置上,和大众有点距离。上海的风气又比较‘海派’。那些真正海派的人到不一定认为上海的话剧高雅。小资们近来的理想是‘上午在上海办公室里上班,下午到银座逛街,晚上已在巴黎宵夜了’。话剧最多是他们风花雪月外的点缀。这三夹板中的上海话剧,要形成创新是很难的。创新不多,但并不是没自己的风格,一般称为‘海派’。海派的本质是啥?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不同的回答。我认为那是通过技巧和手法,来达到一种想象中的真实。一个好的例子,是上海的译制片。上海译制片厂的译作很是风行过一阵,并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声音特别好。长影的向隽殊,徐雁,陈汝斌的音质也很好,向的声音我认为是当时女配音演员中最纯的。但整体上,上海的风头劲多了。原因是上海的有股‘洋味’,正好和当时观众认为外国人说话的味相吻合。但那味是否真是外国人说话的腔调呢?不见得。所以我说是一种想象中的真实。很多时候是比真的洋味更洋味。象童自荣配的许多奶油小生角色,比真的洋小生的腔调可要奶油多了。但无论如何,技术上无懈可击,有时甚至是登峰造极的,如邱岳峰,李梓等。话剧界这方面的典范,就是焦晃。
中国如果说有‘学院派’的影视话剧演员的话,焦晃应该能算个代表。他的表演不
稳不火,收放自如。和于的看起来自发的表演不同,焦的表演有较明显的受过训练的痕迹,象是脑力运作的结果。他的一个习惯动作,我觉得很有象征意义:他常眨眼睛,好象他在不停地体验,分析人物,随之将这种分析和体验内化,然后再表现出人物的反应。总之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他把这个过程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跟着一起体验。我有时想,倒底是焦晃在眨眼睛琢磨人物呢,还是人物本身在眨眼睛想事呢?也就是说,他是否完全融入角色中呢?我认为他和角色之间还是有间离的,而于是之和王掌柜是完全融合的。但焦的这种间离并不让观众出戏,而是让观众更入戏,好象在说:看好了,我来演绎给你们看。所以这成了他演戏的一个工具。这种间离之后,他的表演精致,准确,老道,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来。他完全领悟了表演的真谛,完全GET IT。
如果说到局限的话,焦的戏路很宽,正,反角都行,中,外皆通,古,今均沾,而于的宽度就有限了。但于的几个经典角色,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一部分。这是焦无法比的。
最后来谈谈曹禺和老舍。
某人的茶馆观后感(1219更新)
-
- Posts: 310
- Joined: 2003-12-06 12:59
某人的茶馆观后感(1219更新)
Last edited by orangetabby on 2005-12-19 18:57, edited 6 times in total.
性格决定命运, 基因决定性格. 所以请放心大胆的怨天怨地怨爹娘.
-
- Posts: 310
- Joined: 2003-12-06 12:59
-
- Posts: 310
- Joined: 2003-12-06 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