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嘻,看看大家门还记不记的高中物理了,今天早晨跟老板讨论的时候,恍然回到高三。

春天到了,空气变暖,太阳也改变了照射角度,射入冰的深度也发生变化,冰的表面开始融化成水,水又从冰的空隙里向冰内渗透,促使冰的结构发生变化,互相之间的结合被水阻断,从而降低了抗弯强度,尤其是下午这种现象最为明显。虽然整体冰面受到的太阳照射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深水处的冰反光较强烈,所以受影响不太大。浅水处的冰由于冰下的泥土吸收了一部分辐射热量,冰下的水温要高一点,由于离岸边较近,冰面上有较多的泥土和沙子,冰面融化以后的水又流向低洼处,遗留下大面积的表面不平的肮脏的冰。所以浅水处的冰最先融化变薄。每到下午有些冰面上岸就成了较大的困难。而这最后一两步是最容易落水的机会。
在同一水域最先融化的是水浅处,表面较脏反光不强烈的冰面。和吸热较多的芦苇水草处,这些物体吸收了很多热量。提高了局部的水温,所以最先变薄融化。
水深处由于能较强烈的反射阳光,水体又需要补充大量的热量才能提高水温,所以融化时间较晚。融化最晚的冰面是有树影遮挡的深水处,不要小看这些干树枝,,它们会在某一时间里挡住局部的阳光,减少了阳光对冰面的照射,减少冰体冷量的散发。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加厚了冰层,推迟了融化的时间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