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人说起政治中腐败之不可避免和战争对人尤其是男人的吸引力, 有人提到同前两天此处转贴的三七文章关于人群心理, 比个体心理要简单有规律容易控制和预测, 一哄就如何如何... 结果晚上正好在PBS上看到历史节目Holy Warriors讲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侧面印证一些想法. 就是说, 不知道谁从哪里发明了一些比较理想主义的概念和道德系统, 大家很容易就照单收下, 但是其中颇有与事实不合之处, 似乎也没有一套系统理论描述人性的真实倾向, 不带道德/理想/希望/wishful thinking/preconceived notions这类的偏见, 也不带misanthropic的否定眼光, 只是客观的描述和归纳. 也许Machiavelli写过, 不过"The Prince"那本书我实在看不下去.
话说英国国王Richard Lionheart(就是罗宾汉故事里面那个国王)带了一批基督教pilgrams去攻打耶路撒冷. 这时候Saladin(就是Kingdom of Heaven里面那个阿拉伯人国王)一统中东穆斯林各部落已经好些年, 年纪和威望都有点衰退. 理查很能打仗, 而穆斯林这边却比较人心涣散, 此涨彼消, 十字军节节推进. 理查在打下军事要城Acre时, 一反当时的习俗 (不杀俘虏, 而是用来交换和换去赎金), 把对方的俘虏尽数砍头.
你大概会说: 坏人! 不按规则玩. 穆斯林军队说好了不杀俘虏, 不抢攻打下来的城池, 怎么你破坏规矩? 太不讲人道了. 可是十字军的战术立刻见效, 消息一传开, 立刻打击敌人的士气, 分化Saladin同其他部落国王的关系, 增长自己的士气. 很快他又打下重镇Jaffa, 兵临耶路撒冷城下. 理查似乎很懂兵法, 为了进一步分化敌人内部的管理中心, 拉拢一个穆斯林首领, 同他一起喝酒吃饭, 称兄道弟, 差点把妹子嫁给了他.
而这边厢Saladin的内患超过外忧. 他一向坚持不准屠城不准杀俘虏的规定, 但是手下的领袖和军官都已经心生反意. 他们觉得西方来的人已经开了杀戒, 自己如果不照新规则玩就倒霉了. 你还记得鹿鼎记中韦小宝教俄罗斯公主的锦囊妙计吗? 向士兵许诺, 你替我卖命, 我让你抢人抢钱. 不这样就不能激发斗志. 穆斯林军官对手下说: 那个混蛋不让我们抢, 杀, 你让他自己去抵挡十字军好了. 当理查撤出Jaffa时, 穆斯林军队攻入, Saladin已经不能控制他们洗劫.
Saladin自知保不住耶路撒冷, 但是又非保不可. 一是他的政治力量全靠从第二次十字军手里拿下此城而建立和维持, 失去圣城(先知Mohamad在此去世)他就完了; 二是在他统治下, 城里的基督教, 穆斯林和犹太人共存已久, 但理查似乎不按习俗办事, 他不会这么大方, 满城百姓有危险. 理查的军队已经里城只有几里路, 近得看得见城里的灯火.
就在这个时候, 奇怪的事发生了. 理查忽然调头回转, 带人撤回Jaffa, 后来又撤回Acre. 穆斯林这边以为神灵保佑. 事实上, 理查有两个很严重的问题: 1) 他心里明白, 这个城就算攻了下来, 没几天也会丢掉. 跟他来的都是朝圣的pilgrams, 来了就走, 没打算多留. 这里四周本来就是阿拉伯人的地盘, 自己人根本站不住脚. 2) 他自己后院着火, 得到急报他弟弟抢了王位, 国内已经吵翻天了.
就这样, Richard Lionheart一路胜仗, 到了耶路撒冷城墙底下, 偏偏就没能进去. 而Saladin也宝座不稳, 六个月后就死了.
所以, 历史上记录辉煌的, 影响深远的, 被后人津津乐道的, 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领袖, 不能有妇人之仁. 写书的都讲, 杀人是不好的, 残忍是不好的, 打仗不要伤害百姓, 等等. 但是残忍和看似有背道德准则的手段永无止境, Why? Because it works. 兵不厌诈, 不战而屈人之兵, 用各种手段瓦解对方的群众基础, 打心理战, 利用恐惧瓦解对方的斗志. 南京武汉几处的大屠杀不是几个坏士兵坏军官的自发行为, 而是战略.
可是, 我并不是要说: 看看, 看看, 证明了吧? 人性本恶.
我想说的是: 人群的行为有一定的规律. 但是由于某些心理阻碍, 我们(尤其是女人和知识分子) 不愿意客观地观察和归纳. 一件事实本身无所谓对错好坏正误应该不应该合理不合理, 等等. 存在未必一定合理, 但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原因. 与其做驼鸟, 对一切不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的现象都充耳不闻, 闭眼不见, 我打算不带有色眼镜地看看. 这副眼镜应该既不是粉红的也不是灰黑的. 如果不急着判定好坏, 那么便不必觉得太可怕太糟糕太坏太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