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荷华游记
爱荷华游记
我有一个好友K,生长在芝加哥外郊,到爱荷华城的爱荷华大学读书,一住就是十年。最近她要跟男友搬到波士顿了,叫我趁她还没走前去爱荷华玩,我说好,算我这个边岸城市人见识见识中西部农村的机会吧。
一下飞机她说我们明天到我朋友卡琳的,不,她父母的养猪场去参观。这时我想起第二天是情人节。K说我们明天去正好,卡琳刚刚跟男朋友分手了,正需要散散心呢。
1. 卡琳
到农场去从爱荷华城开车要两个钟头,一路上蓝天像锅盖一样罩着煎饼一样平坦的地面,一眼望不到头。我哪见过这么荒凉的地方,在东西海岸都是连绵不绝的suburbia,几乎看不到平地。山坡牛,山坡马,偶尔点缀在雪盖的原野上。除了水塔,唯一一座高层建筑让我莫名其妙处,直到K给我解释这里面装的是加工谷物的机械,至于谷物是如何被这庞大机器加工的,我听了仍然一头雾水。
我很自作聪明地问当地特产是否土豆,K大笑道那是爱达荷,爱荷华出产的是玉米和大豆,然后安慰我说除非本地人,没几个搞得清这几个州的区别。
公路变成小路,再变成颠簸的土路,看得出刚刚被扫过积雪。我们经过的路边有几家小房子,稀稀落落的树林子,和一两爿店铺招牌,这就算是镇子上了。K指指路边的积雪:看见吗?雪中的印子是snowmobile 留下的。冬天出入农场,开雪车比开车方便多了,又不会陷住出不来。一路开过去都是农场,空空荡荡地看不到人烟,只有孤零零的几座农房点缀。
终于摸到了卡琳的家。赫然入目的先是一座三层楼高的红色谷仓,然后才看见后面小小的独立屋。车还没停稳,油漆剥落的木门已经开了,一个胖胖的金发女青年笑嘻嘻地站在门口跟我们招手。
(昨天去看牙医,今天接着写)
卡琳身上散发着午饭的香味。楼下是仓库,楼上是住房,上得二楼,厨房里意大利馄饨,番茄肉酱,蒜头面包的气息从鼻子直通胃里。最妙的是厨房和餐厅一墙之隔,墙中间嵌着一只碗柜橱,装餐具碗碟的抽屉可以从两头拉取,饭菜也可以抄近路直接从厨房递到餐厅。我抚摸着柜子旧得发黑的木头,感叹现在的家具已经没有这么花巧的心思了。卡琳说这房子差不多有七八十年历史了,是她的叔公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建的,她家继承下来后一直租给别人,最近的租金是300刀一个月(!),她去年年底决定从爱荷华城辞工回乡才从父母手中买了下来。
踩着吱吱作响的木地板,卡琳带我们参观她的家。餐厅和起居室是连通的,被中午的阳光照得亮堂堂、暖洋洋的。老旧的桌椅家具和高高的铁架床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老房子(早成地铁站了),说不出的亲切,真想倒在沙发上睡一觉。卡琳不停地向我们汇报她的Home improvement 工程:“我把地毯都扯掉,撬出地板,再重新订木板上去。。。和史蒂夫(前男友)一起把这面墙打空。。。我们把厕所重新装修一遍,不过还没来得及装门,哈哈对不住了。。。”我听得眼都直了。这个女生个子还没有我高,平时坐写字楼管行政杂物,若无其事地讲着对我来说像天书奇谈一样的工程细节。那些钉个钉子拧个灯泡都要自怜的白领女们听到了不知怎么同情她的惨景呢。
她指着厨房里的电炉电锅电烤箱说,“我还没来得及装炉子,只好用电锅烧菜,希望味道还好”。我们用行动让她放心,风卷残云一般地把几个菜消灭干净。然后心满意足地坐在阳光里聊天。
2. 猪圈
吃完饭,卡琳同哥哥史蒂夫(又一个史蒂夫)和父母联络了一下,就带我们去参观养猪场。她用自己小小的红色甲克虫载着我们,小心翼翼地开在被雪覆盖的乡村土路上。我忽然有个联想--Kurt Wallander开车去农场小屋看望父亲,四处所见的大概也是这个风景吧?
五分钟即两英里后,卡琳把小虫停在父母的农庄门口--原来他们住得这么近。一个中等身材,浑身包得严严实实的男人走过来。卡琳解释道:这是我哥哥史蒂夫,他冬天才留起络腮胡子,为的是替脸防冻,夏天就刮掉。这时卡琳的妈妈玛丽开门招呼我们进屋换上旧靴子,套上保暖的连体工作服overalls,再带上旧帽子和工作手套。折腾完了我跟K对视而笑,颇有点全副武装的感觉。
养猪场全部是室内的,否则这么冷的天,再皮粗肉厚恐怕也受不住。猪圈分成好几栋,一栋是专门养母猪的,一栋是给小猪催膘的,另一栋里全是接近宰杀时间的肉猪。当时没想起问,现在想来,把它们按体重分开圈养,大概是为了防止小一些的猪挤不过大猪吃不到饭。还有碾饲料的仓库和一间小小的鸡棚。我们钻近鸡棚,从鸡窝里捡起四枚热乎乎的新鲜鸡蛋。史蒂夫说这些不仅是有机走地的鸡蛋而且还含高量的omega-3油,因为他们给鸡喂的是flax。
虽然猪圈就造在住家旁边,在雪地里走那么几步路,脸还是被寒风割得生疼。一进猪圈,一股热哄哄、潮乎乎、酸腻腻的气味扑面而来,倒也不纯是臭,但颇有点恶心。(香气固然各有各的香法,臭气却也不都是相似的。)空气中漂着细细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绒毛,粘在鼻孔里。卡琳警告我们,出去后一定要擤鼻子挖鼻孔,否则绒毛留在里面让人老闻到猪圈味儿还以为是身上的。大母猪住单间,五百多磅的庞大身躯或站或躺,前后左右围满了新生的小小猪们前呼后拥地找乳头吃饭。
史蒂夫捉起一只小小猪,说是昨天才生的,K 接过托在手里,说又软又温。我伸出指头小心翼翼地摸摸它白白的毛,毛下透着粉色的皮肤。它用单纯的眼光看着我们,也不挣扎。一旁史蒂夫捡起另一只软塌塌的身体,说也不知这一只生下来就是死的,还是被母猪在永久的混乱中踏死的。我们都惋惜地叹口气,我忽然想到在农场长大的人大概对生死有比较冷静理智的看法,不会象远庖厨的城里人那样对死亡歇斯底里。
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潮湿,满地泥水。除了催膘的一间,其他房子里都没有暖气。除了靠朝南的大玻璃窗吸收阳光以外,史蒂夫说全靠猪的体温就可以维持五十几度。
卡琳有一个姐姐嫁到堪萨斯,家中唯一的儿子史蒂夫和爸爸朗两人管理养猪场和近千英亩的农场,只在收获季节才雇个短工。真不知道他们怎么顾得过来。史蒂夫有大学文凭,谈起经营农场和有机农业滔滔不绝。近几年来大公司全面占领市场,买下大量土地,然后雇用农民替他们养鸡养猪养牛或种地。许多农民自己不善经营,乐得变成公司雇员,省心。但史蒂夫认为他们放弃土地所有权,从长远看肯定吃亏。我忽然想起圈地运动。什么都是big corporation了,这个世界有一天会不会被Rupert Murdoch一人统治?
3. 朗和玛丽
逛完猪圈,从寒风中逃进卡琳父母的大农屋,众人又换了衣服鞋子,挖干净鼻孔。卡琳的妈妈玛丽--一个富态但不算胖的可爱的伯母--笑眯眯地张罗我们到客厅就坐。这时一个个子不高花白头发的中年男人悄没声儿地从里屋出来,跟史蒂夫嘀咕几句生意,然后一声不吭地坐下来听我们八卦。这就是爸爸朗了,我想起卡琳说起他今年刚刚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可是看上去精瘦结实、身板硬朗。跟其他无数的老夫老妻一样,他们也是外向型太太加闷葫芦先生式的绝配。
庞大的客厅是他们自己加造在原屋上的(实际上整个屋子都基本上是朗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天花板高得吓人。我坐在老式的铁壁炉旁,迷迷糊糊地听他们聊天,渐渐拼出她的家庭历史。
朗的父母,即卡琳的爷爷奶奶,是堪萨斯人,都是教师。因为听说夏威夷需要教师,出钱多,就搬到了夏威夷。朗在夏威夷出生长大,血液里流的却是对中西部的渴望,从小就立志要回来当农民。他大学毕业后拐了个弯,到越南打了几年仗,回来后理想不改。手中握着两个硕士学位,先被爱荷华大学聘请教书,然后买了几亩地一边教书一边种田。他的父母颇有点财产,加上自己的积蓄,他买的地越来越大,便辞了城里的教职,下乡专门务农。
后来呢?后来,他在教会里遇到土生土长的玛丽,两个人就恋爱了,结婚了,生下三个子女。朗胼手胝足地在几百英亩农场上建起了这个家。“小时候我们也没有太多玩伴,”卡琳回忆道,“但农场上有无穷无尽的植物动物,永远玩不够。”她叹口气,“那时我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但朗并不是你想象中的传统老农。他几乎每年都带上全家到世界各地旅游,而他的经济条件和职业也允许他们一走就是几个月也没关系。墨西哥,厄瓜多尔,洪都拉斯,日本,欧洲,澳大利亚,他们都涉足过。墙上的一张照片里,朗戴着草帽起在毛驴上,正在秘鲁爬山探访印加古迹。那不过是去年的事。
玛丽从小受的教育就围绕着做好一个农夫的妻子。她十九岁上嫁给朗,怀孕后停学理家养孩子,直到孩子大了些,才回到大学里完成学业,拿到硕士学位,开始做part-time consultant。卡琳笑道他们三个子女的学历都比父母低,只有大学文凭。
做农夫的妻子虽然有相当严格的职业角色分工(她们传统上是完全不理种地的,专门管家里的事,而丈夫则完全主外不主内),但她们的责任比起做农夫来毫不轻松。漫天满地的灰尘从门窗缝隙里顽强地钻进来,而Sysiphus一样的主妇日复一日地把家里操持得一尘不染,将泥泞和臭气都挡在门外。卡琳和母亲说起county and state fairs, 4H classes,我在一旁如听天书。她们给我这个城里乡巴佬解释说,学生们在中学里都要学家政课,农务课,做projects,然后参加盛大的state fairs (中文叫什么?地区游园会?)。我立刻想起Food Network上地区集会里的南瓜派比赛,肉酱比赛,乳酪蛋糕比赛。State fairs是农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现在男女平等了,男生女生都要上家政和农业课,卡琳的哥哥史蒂夫就做蛋糕得过二等奖,而卡琳也学过农业,不象玛丽那一代,女生只学习如何理家务,包括管理家庭帐务。
这时玛丽站起来告辞,说是要跟教会的朋友去吃晚饭,并乐滋滋地上楼换了鲜红的套装打扮整齐。家庭和教会是他们生活的轴心,他们的社交生活也围绕着教会和邻居(二者基本上是一回事)。这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可以想象利弊参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完全没有一点cynicism,坚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和幸福,玛丽的乐天和朗的坚韧,看得我只有感佩的份。
4. 卡琳(之二)
我认识K只有半年,而卡琳与K的交情有十年之久了。K说,如果我需要organize我的遗嘱财产,一定找卡琳,她干管理最在行。中学毕业后,卡琳离家去两个钟头以外的Iowa City 上大学,毕业后留在UOI 的教务处做office manager,把一个杂乱无章的部门管得井井有条,同时手里运转着好几个projects。直到她去年年底最近退职后,教务处还不停地打电话寄信来问她各项事宜,真的是没她地球就不转了。
在工作上头头是道的卡琳,在个人生活上却吃过不少苦头。K 零零碎碎地给我讲了一些她的事迹。卡琳从小到大都相当幸福,受全家的呵护,所以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她又天生古道热肠,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当作邻居对待,所以颇被人利用了几次。有过一个男朋友不仅是瘾君子,而且兼差替一个表哥倒卖他在地下室里煮出来的methamphetamine。有一次差点被警察抓到,吓得倒掉了一批货而欠下地头蛇一笔款子,开了卡琳的车躲到不知哪个旮旯里去了。卡琳急得跑到最烂最危险的neighborhood找他,结果父母知道后赶来帮忙,她爸爸开车带她找人,她妈妈等在她的公寓里--万一那个找死的男友露面。
好不容易甩掉了几个让她吃亏的losers,卡琳最近终于交了一个可靠的男友史蒂夫。史蒂夫是个贫民窟里出来的没爸爸的黑人孩子,颇有志气,高中没上完就从芝加哥的slum里跑出来自己养活自己,半工半读地挣扎。他跟卡琳在网上认识的,热恋了三个月就搬到爱荷华来同卡琳在一起,白天上社区大学,晚上做护士助理打半工。卡琳辞了教务处的工作,从父母手里买下叔祖的老农屋,两人一起搬回乡下。卡琳放弃高新工作而在附近小城里给一个律师做秘书,主要是为了照顾渐渐年迈的父母,并解乡愁。圣诞节时卡琳和史蒂夫闪电订婚,打算今年六月结婚。但是相处一久,矛盾渐渐浮出水面。史蒂夫搬进来两个月后,提出解除婚约,我们去的前一个礼拜则正式提出分手。
卡琳开头还有点不好意思在陌生人面前谈自己的事,话匣子打开后挡不住自己的开朗本性,渐渐不避讳我。我诧异史蒂夫提出分手后还住在这里,占卡琳一间卧室。卡琳笑笑:“他那点儿收入出去根本负担不起房租,我总不能赶他走。能帮就帮他一把喽,他也帮我装修这房子出了不少力。”我没吱声,肚子里的算盘打得啪啪响,颇有点替她不值。一方面是师太灌输的只有贱男人才受女人的金钱恩惠,另一方面觉得换了我自己恐怕受不了天天跟前男友打照面的难受。卡琳又说,“史蒂夫现在很烦恼很混乱,我想等等,或许他自己能理出个头绪来。”脸上掠过一丝温柔的惆怅。呵,她自然还爱着他。这个傻女,还幻想他会回心转意呢,所以才留他在身边。
后来我同K私下里说史蒂夫这么做不是挺厚脸皮的么?自己把人家甩了,还住人家的房。K不以为然,说史蒂夫也是迫不得已,除非他放弃上学打全工,否则没法搬出来。他从小在suburb长大,为卡琳搬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悔简直是一定的。他也可以虚委与蛇,跟卡琳结婚,过两年拿到文凭了再甩掉她,说不定还可以到手一笔alimony。但是他宁可现在跟卡琳讲清楚,而不是把她拖到婚姻的泥沼里。也算一条好汉。我听了K的话,脸有点热有点红。我没有卡琳和K的善良和胸襟,一向只知道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肯吃一点亏,还自鸣得意地以为自己是现代女性呢。
卡琳开车把我们从她父母的农场开回自己家时已经是黄昏了。西面的天空被夕阳染成娇嫩的粉红色,而东面的天反射余辉,呈现一种既冷又暖的紫罗兰色。我叹一声:真美。卡琳点头道,是啊,见了这夕阳的人没法不爱上这片土地。
5. 中西部人
K到我们公司做intern,为期只有六个月,我们却一见如故,成了好友。按她的说法,她的医生男友脾气与我一模一样,我开玩笑说那么我的目标就是找个男版的你。
K是我见过的最慷慨大方的人--倒不是乱花钱,而是对人尤其是对朋友。她在此地短期居留时,从老远来拜访的朋友像走马灯似的连轴转,隔俩礼拜就来一个或一拨儿。我说你真popular啊,她则用一贯的慢条斯理的口吻不答而答道:“十几年的朋友么。。。”这次去爱荷华,刚到就听说她前天才从芝加哥回来,原因是她的最要好的铁哥们儿,同性恋Eric,被爱人打伤了,她立刻赶过去帮他搬家,并陪他上法庭搞来restraining order。“唉唉,这个人下次恋爱可得眼睛睁大点儿了。”她叹气。我诧异道,“Eric和爱人感恩节来时我也见过啊,那人看上去再奉公守法没有了,真是人不可貌相。”
她并不讳言朋友的缺点,同时以既宽容又清醒的态度对待他们。例如山蒂(Sangha),大学好友兼同屋,韩国人,常常在屋里煮泡菜,熏得K落荒而逃。K两个礼拜前才同山蒂和另一个好友回芝加哥并吃广东早茶(嘿嘿,还是我教的),同我说起时,抱怨山蒂有时说话不经过大脑,溜出歧视黑人的话。
“我同她讲,你在说什么啊,你忘了自己跟一个黑人男友交往好几年的事了吗?你自己就是少数民族,还没被歧视够,要把己所不欲施于别人吗?”K有种批评人不带刺的天赋,可以当面直言你的毛病,你却又不觉得被得罪了。或许是她常常言之有理,更可能是她一贯坦诚待人古道热肠的本性。她亦毫不吝啬对朋友的赞美,让人羡慕她有这么多多年至交。听她讲朋友们的轶事简直就是一部老舍式小说,每人都个性鲜明,被她幽默而亲切地描画出来。
例如她的女友戴喜是最后一个到DC拜访她的,两人去酒吧跳舞喝酒,狠狠地玩了一通。K 说戴喜是她认识的最聪明最有见识的人之一,不过有个势利的毛病。“她竟有胆跟我说她是纽约人!”K 摇头道,“我说你也不看看我是谁,我们俩认识大半辈子,一块上的中学,你的那点底子我还不清楚?你威斯康星生伊利诺长,地地道道的中西部人,怎么在纽约呆了四五年就变成纽约人了?切!”她最瞧不起华而不实的东西,说自己不管到哪里,骨子里都是一个中西部人。
我问那么中西部人有什么特征呢?她想想,答道:“中西部人处世待人实实在在,不爱玩花的,不打马虎眼,有一说一,待人诚恳,互助友爱多,互相攀比少。我们做事可能慢吞吞的效率不高,有点老土,好处是不爱吹牛拔高自己。”
说这话的时候,我还不甚了了,到爱荷华实地一游后,才有点明白她的意思。K 开着男友十年旧的小破本田载我到处参观,在弹丸般的downtown转悠。几条街外就是住宅区,到处都是小小的平房,从外面看估计最多两三间卧室。虽然此地的地皮如此便宜,但并没有人四处大兴土木。只有大学边上最高级的两条街上有几座二层的“豪宅”,据说是学校领导或医学院大腕的房子。
我们一路上聊天,我说起今年打算去New Zealand的计划,一想到路费花销,习惯性的心理不平衡又发作了,大叹没钱的苦处和对钱的渴望。“我也不多要,要是收入能再多三万块,我就开心了。”我抱怨道。这时K 停在路旁,指着一家不起眼的小白屋说:“看到那宽大的木头阳台了吗?我上药学院时在这家租一间房住了两年,最爱在这个阳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吃早饭,再没有比那更惬意的了。离这里两条街外的另一座房子里,我跟好友共同分租二楼的房间,每月一百五十块。那时我们跟一群好友经常半夜三更坐在房顶上一边喝啤酒一边聊天,看街上喝醉的学生吵架。我靠打半工开巴士养活自己,我们全都一文不名,但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我听得无地自容。
(完)
一下飞机她说我们明天到我朋友卡琳的,不,她父母的养猪场去参观。这时我想起第二天是情人节。K说我们明天去正好,卡琳刚刚跟男朋友分手了,正需要散散心呢。
1. 卡琳
到农场去从爱荷华城开车要两个钟头,一路上蓝天像锅盖一样罩着煎饼一样平坦的地面,一眼望不到头。我哪见过这么荒凉的地方,在东西海岸都是连绵不绝的suburbia,几乎看不到平地。山坡牛,山坡马,偶尔点缀在雪盖的原野上。除了水塔,唯一一座高层建筑让我莫名其妙处,直到K给我解释这里面装的是加工谷物的机械,至于谷物是如何被这庞大机器加工的,我听了仍然一头雾水。
我很自作聪明地问当地特产是否土豆,K大笑道那是爱达荷,爱荷华出产的是玉米和大豆,然后安慰我说除非本地人,没几个搞得清这几个州的区别。
公路变成小路,再变成颠簸的土路,看得出刚刚被扫过积雪。我们经过的路边有几家小房子,稀稀落落的树林子,和一两爿店铺招牌,这就算是镇子上了。K指指路边的积雪:看见吗?雪中的印子是snowmobile 留下的。冬天出入农场,开雪车比开车方便多了,又不会陷住出不来。一路开过去都是农场,空空荡荡地看不到人烟,只有孤零零的几座农房点缀。
终于摸到了卡琳的家。赫然入目的先是一座三层楼高的红色谷仓,然后才看见后面小小的独立屋。车还没停稳,油漆剥落的木门已经开了,一个胖胖的金发女青年笑嘻嘻地站在门口跟我们招手。
(昨天去看牙医,今天接着写)
卡琳身上散发着午饭的香味。楼下是仓库,楼上是住房,上得二楼,厨房里意大利馄饨,番茄肉酱,蒜头面包的气息从鼻子直通胃里。最妙的是厨房和餐厅一墙之隔,墙中间嵌着一只碗柜橱,装餐具碗碟的抽屉可以从两头拉取,饭菜也可以抄近路直接从厨房递到餐厅。我抚摸着柜子旧得发黑的木头,感叹现在的家具已经没有这么花巧的心思了。卡琳说这房子差不多有七八十年历史了,是她的叔公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建的,她家继承下来后一直租给别人,最近的租金是300刀一个月(!),她去年年底决定从爱荷华城辞工回乡才从父母手中买了下来。
踩着吱吱作响的木地板,卡琳带我们参观她的家。餐厅和起居室是连通的,被中午的阳光照得亮堂堂、暖洋洋的。老旧的桌椅家具和高高的铁架床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老房子(早成地铁站了),说不出的亲切,真想倒在沙发上睡一觉。卡琳不停地向我们汇报她的Home improvement 工程:“我把地毯都扯掉,撬出地板,再重新订木板上去。。。和史蒂夫(前男友)一起把这面墙打空。。。我们把厕所重新装修一遍,不过还没来得及装门,哈哈对不住了。。。”我听得眼都直了。这个女生个子还没有我高,平时坐写字楼管行政杂物,若无其事地讲着对我来说像天书奇谈一样的工程细节。那些钉个钉子拧个灯泡都要自怜的白领女们听到了不知怎么同情她的惨景呢。
她指着厨房里的电炉电锅电烤箱说,“我还没来得及装炉子,只好用电锅烧菜,希望味道还好”。我们用行动让她放心,风卷残云一般地把几个菜消灭干净。然后心满意足地坐在阳光里聊天。
2. 猪圈
吃完饭,卡琳同哥哥史蒂夫(又一个史蒂夫)和父母联络了一下,就带我们去参观养猪场。她用自己小小的红色甲克虫载着我们,小心翼翼地开在被雪覆盖的乡村土路上。我忽然有个联想--Kurt Wallander开车去农场小屋看望父亲,四处所见的大概也是这个风景吧?
五分钟即两英里后,卡琳把小虫停在父母的农庄门口--原来他们住得这么近。一个中等身材,浑身包得严严实实的男人走过来。卡琳解释道:这是我哥哥史蒂夫,他冬天才留起络腮胡子,为的是替脸防冻,夏天就刮掉。这时卡琳的妈妈玛丽开门招呼我们进屋换上旧靴子,套上保暖的连体工作服overalls,再带上旧帽子和工作手套。折腾完了我跟K对视而笑,颇有点全副武装的感觉。
养猪场全部是室内的,否则这么冷的天,再皮粗肉厚恐怕也受不住。猪圈分成好几栋,一栋是专门养母猪的,一栋是给小猪催膘的,另一栋里全是接近宰杀时间的肉猪。当时没想起问,现在想来,把它们按体重分开圈养,大概是为了防止小一些的猪挤不过大猪吃不到饭。还有碾饲料的仓库和一间小小的鸡棚。我们钻近鸡棚,从鸡窝里捡起四枚热乎乎的新鲜鸡蛋。史蒂夫说这些不仅是有机走地的鸡蛋而且还含高量的omega-3油,因为他们给鸡喂的是flax。
虽然猪圈就造在住家旁边,在雪地里走那么几步路,脸还是被寒风割得生疼。一进猪圈,一股热哄哄、潮乎乎、酸腻腻的气味扑面而来,倒也不纯是臭,但颇有点恶心。(香气固然各有各的香法,臭气却也不都是相似的。)空气中漂着细细的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绒毛,粘在鼻孔里。卡琳警告我们,出去后一定要擤鼻子挖鼻孔,否则绒毛留在里面让人老闻到猪圈味儿还以为是身上的。大母猪住单间,五百多磅的庞大身躯或站或躺,前后左右围满了新生的小小猪们前呼后拥地找乳头吃饭。
史蒂夫捉起一只小小猪,说是昨天才生的,K 接过托在手里,说又软又温。我伸出指头小心翼翼地摸摸它白白的毛,毛下透着粉色的皮肤。它用单纯的眼光看着我们,也不挣扎。一旁史蒂夫捡起另一只软塌塌的身体,说也不知这一只生下来就是死的,还是被母猪在永久的混乱中踏死的。我们都惋惜地叹口气,我忽然想到在农场长大的人大概对生死有比较冷静理智的看法,不会象远庖厨的城里人那样对死亡歇斯底里。
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潮湿,满地泥水。除了催膘的一间,其他房子里都没有暖气。除了靠朝南的大玻璃窗吸收阳光以外,史蒂夫说全靠猪的体温就可以维持五十几度。
卡琳有一个姐姐嫁到堪萨斯,家中唯一的儿子史蒂夫和爸爸朗两人管理养猪场和近千英亩的农场,只在收获季节才雇个短工。真不知道他们怎么顾得过来。史蒂夫有大学文凭,谈起经营农场和有机农业滔滔不绝。近几年来大公司全面占领市场,买下大量土地,然后雇用农民替他们养鸡养猪养牛或种地。许多农民自己不善经营,乐得变成公司雇员,省心。但史蒂夫认为他们放弃土地所有权,从长远看肯定吃亏。我忽然想起圈地运动。什么都是big corporation了,这个世界有一天会不会被Rupert Murdoch一人统治?
3. 朗和玛丽
逛完猪圈,从寒风中逃进卡琳父母的大农屋,众人又换了衣服鞋子,挖干净鼻孔。卡琳的妈妈玛丽--一个富态但不算胖的可爱的伯母--笑眯眯地张罗我们到客厅就坐。这时一个个子不高花白头发的中年男人悄没声儿地从里屋出来,跟史蒂夫嘀咕几句生意,然后一声不吭地坐下来听我们八卦。这就是爸爸朗了,我想起卡琳说起他今年刚刚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可是看上去精瘦结实、身板硬朗。跟其他无数的老夫老妻一样,他们也是外向型太太加闷葫芦先生式的绝配。
庞大的客厅是他们自己加造在原屋上的(实际上整个屋子都基本上是朗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天花板高得吓人。我坐在老式的铁壁炉旁,迷迷糊糊地听他们聊天,渐渐拼出她的家庭历史。
朗的父母,即卡琳的爷爷奶奶,是堪萨斯人,都是教师。因为听说夏威夷需要教师,出钱多,就搬到了夏威夷。朗在夏威夷出生长大,血液里流的却是对中西部的渴望,从小就立志要回来当农民。他大学毕业后拐了个弯,到越南打了几年仗,回来后理想不改。手中握着两个硕士学位,先被爱荷华大学聘请教书,然后买了几亩地一边教书一边种田。他的父母颇有点财产,加上自己的积蓄,他买的地越来越大,便辞了城里的教职,下乡专门务农。
后来呢?后来,他在教会里遇到土生土长的玛丽,两个人就恋爱了,结婚了,生下三个子女。朗胼手胝足地在几百英亩农场上建起了这个家。“小时候我们也没有太多玩伴,”卡琳回忆道,“但农场上有无穷无尽的植物动物,永远玩不够。”她叹口气,“那时我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但朗并不是你想象中的传统老农。他几乎每年都带上全家到世界各地旅游,而他的经济条件和职业也允许他们一走就是几个月也没关系。墨西哥,厄瓜多尔,洪都拉斯,日本,欧洲,澳大利亚,他们都涉足过。墙上的一张照片里,朗戴着草帽起在毛驴上,正在秘鲁爬山探访印加古迹。那不过是去年的事。
玛丽从小受的教育就围绕着做好一个农夫的妻子。她十九岁上嫁给朗,怀孕后停学理家养孩子,直到孩子大了些,才回到大学里完成学业,拿到硕士学位,开始做part-time consultant。卡琳笑道他们三个子女的学历都比父母低,只有大学文凭。
做农夫的妻子虽然有相当严格的职业角色分工(她们传统上是完全不理种地的,专门管家里的事,而丈夫则完全主外不主内),但她们的责任比起做农夫来毫不轻松。漫天满地的灰尘从门窗缝隙里顽强地钻进来,而Sysiphus一样的主妇日复一日地把家里操持得一尘不染,将泥泞和臭气都挡在门外。卡琳和母亲说起county and state fairs, 4H classes,我在一旁如听天书。她们给我这个城里乡巴佬解释说,学生们在中学里都要学家政课,农务课,做projects,然后参加盛大的state fairs (中文叫什么?地区游园会?)。我立刻想起Food Network上地区集会里的南瓜派比赛,肉酱比赛,乳酪蛋糕比赛。State fairs是农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现在男女平等了,男生女生都要上家政和农业课,卡琳的哥哥史蒂夫就做蛋糕得过二等奖,而卡琳也学过农业,不象玛丽那一代,女生只学习如何理家务,包括管理家庭帐务。
这时玛丽站起来告辞,说是要跟教会的朋友去吃晚饭,并乐滋滋地上楼换了鲜红的套装打扮整齐。家庭和教会是他们生活的轴心,他们的社交生活也围绕着教会和邻居(二者基本上是一回事)。这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可以想象利弊参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完全没有一点cynicism,坚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和幸福,玛丽的乐天和朗的坚韧,看得我只有感佩的份。
4. 卡琳(之二)
我认识K只有半年,而卡琳与K的交情有十年之久了。K说,如果我需要organize我的遗嘱财产,一定找卡琳,她干管理最在行。中学毕业后,卡琳离家去两个钟头以外的Iowa City 上大学,毕业后留在UOI 的教务处做office manager,把一个杂乱无章的部门管得井井有条,同时手里运转着好几个projects。直到她去年年底最近退职后,教务处还不停地打电话寄信来问她各项事宜,真的是没她地球就不转了。
在工作上头头是道的卡琳,在个人生活上却吃过不少苦头。K 零零碎碎地给我讲了一些她的事迹。卡琳从小到大都相当幸福,受全家的呵护,所以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她又天生古道热肠,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当作邻居对待,所以颇被人利用了几次。有过一个男朋友不仅是瘾君子,而且兼差替一个表哥倒卖他在地下室里煮出来的methamphetamine。有一次差点被警察抓到,吓得倒掉了一批货而欠下地头蛇一笔款子,开了卡琳的车躲到不知哪个旮旯里去了。卡琳急得跑到最烂最危险的neighborhood找他,结果父母知道后赶来帮忙,她爸爸开车带她找人,她妈妈等在她的公寓里--万一那个找死的男友露面。
好不容易甩掉了几个让她吃亏的losers,卡琳最近终于交了一个可靠的男友史蒂夫。史蒂夫是个贫民窟里出来的没爸爸的黑人孩子,颇有志气,高中没上完就从芝加哥的slum里跑出来自己养活自己,半工半读地挣扎。他跟卡琳在网上认识的,热恋了三个月就搬到爱荷华来同卡琳在一起,白天上社区大学,晚上做护士助理打半工。卡琳辞了教务处的工作,从父母手里买下叔祖的老农屋,两人一起搬回乡下。卡琳放弃高新工作而在附近小城里给一个律师做秘书,主要是为了照顾渐渐年迈的父母,并解乡愁。圣诞节时卡琳和史蒂夫闪电订婚,打算今年六月结婚。但是相处一久,矛盾渐渐浮出水面。史蒂夫搬进来两个月后,提出解除婚约,我们去的前一个礼拜则正式提出分手。
卡琳开头还有点不好意思在陌生人面前谈自己的事,话匣子打开后挡不住自己的开朗本性,渐渐不避讳我。我诧异史蒂夫提出分手后还住在这里,占卡琳一间卧室。卡琳笑笑:“他那点儿收入出去根本负担不起房租,我总不能赶他走。能帮就帮他一把喽,他也帮我装修这房子出了不少力。”我没吱声,肚子里的算盘打得啪啪响,颇有点替她不值。一方面是师太灌输的只有贱男人才受女人的金钱恩惠,另一方面觉得换了我自己恐怕受不了天天跟前男友打照面的难受。卡琳又说,“史蒂夫现在很烦恼很混乱,我想等等,或许他自己能理出个头绪来。”脸上掠过一丝温柔的惆怅。呵,她自然还爱着他。这个傻女,还幻想他会回心转意呢,所以才留他在身边。
后来我同K私下里说史蒂夫这么做不是挺厚脸皮的么?自己把人家甩了,还住人家的房。K不以为然,说史蒂夫也是迫不得已,除非他放弃上学打全工,否则没法搬出来。他从小在suburb长大,为卡琳搬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悔简直是一定的。他也可以虚委与蛇,跟卡琳结婚,过两年拿到文凭了再甩掉她,说不定还可以到手一笔alimony。但是他宁可现在跟卡琳讲清楚,而不是把她拖到婚姻的泥沼里。也算一条好汉。我听了K的话,脸有点热有点红。我没有卡琳和K的善良和胸襟,一向只知道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肯吃一点亏,还自鸣得意地以为自己是现代女性呢。
卡琳开车把我们从她父母的农场开回自己家时已经是黄昏了。西面的天空被夕阳染成娇嫩的粉红色,而东面的天反射余辉,呈现一种既冷又暖的紫罗兰色。我叹一声:真美。卡琳点头道,是啊,见了这夕阳的人没法不爱上这片土地。
5. 中西部人
K到我们公司做intern,为期只有六个月,我们却一见如故,成了好友。按她的说法,她的医生男友脾气与我一模一样,我开玩笑说那么我的目标就是找个男版的你。
K是我见过的最慷慨大方的人--倒不是乱花钱,而是对人尤其是对朋友。她在此地短期居留时,从老远来拜访的朋友像走马灯似的连轴转,隔俩礼拜就来一个或一拨儿。我说你真popular啊,她则用一贯的慢条斯理的口吻不答而答道:“十几年的朋友么。。。”这次去爱荷华,刚到就听说她前天才从芝加哥回来,原因是她的最要好的铁哥们儿,同性恋Eric,被爱人打伤了,她立刻赶过去帮他搬家,并陪他上法庭搞来restraining order。“唉唉,这个人下次恋爱可得眼睛睁大点儿了。”她叹气。我诧异道,“Eric和爱人感恩节来时我也见过啊,那人看上去再奉公守法没有了,真是人不可貌相。”
她并不讳言朋友的缺点,同时以既宽容又清醒的态度对待他们。例如山蒂(Sangha),大学好友兼同屋,韩国人,常常在屋里煮泡菜,熏得K落荒而逃。K两个礼拜前才同山蒂和另一个好友回芝加哥并吃广东早茶(嘿嘿,还是我教的),同我说起时,抱怨山蒂有时说话不经过大脑,溜出歧视黑人的话。
“我同她讲,你在说什么啊,你忘了自己跟一个黑人男友交往好几年的事了吗?你自己就是少数民族,还没被歧视够,要把己所不欲施于别人吗?”K有种批评人不带刺的天赋,可以当面直言你的毛病,你却又不觉得被得罪了。或许是她常常言之有理,更可能是她一贯坦诚待人古道热肠的本性。她亦毫不吝啬对朋友的赞美,让人羡慕她有这么多多年至交。听她讲朋友们的轶事简直就是一部老舍式小说,每人都个性鲜明,被她幽默而亲切地描画出来。
例如她的女友戴喜是最后一个到DC拜访她的,两人去酒吧跳舞喝酒,狠狠地玩了一通。K 说戴喜是她认识的最聪明最有见识的人之一,不过有个势利的毛病。“她竟有胆跟我说她是纽约人!”K 摇头道,“我说你也不看看我是谁,我们俩认识大半辈子,一块上的中学,你的那点底子我还不清楚?你威斯康星生伊利诺长,地地道道的中西部人,怎么在纽约呆了四五年就变成纽约人了?切!”她最瞧不起华而不实的东西,说自己不管到哪里,骨子里都是一个中西部人。
我问那么中西部人有什么特征呢?她想想,答道:“中西部人处世待人实实在在,不爱玩花的,不打马虎眼,有一说一,待人诚恳,互助友爱多,互相攀比少。我们做事可能慢吞吞的效率不高,有点老土,好处是不爱吹牛拔高自己。”
说这话的时候,我还不甚了了,到爱荷华实地一游后,才有点明白她的意思。K 开着男友十年旧的小破本田载我到处参观,在弹丸般的downtown转悠。几条街外就是住宅区,到处都是小小的平房,从外面看估计最多两三间卧室。虽然此地的地皮如此便宜,但并没有人四处大兴土木。只有大学边上最高级的两条街上有几座二层的“豪宅”,据说是学校领导或医学院大腕的房子。
我们一路上聊天,我说起今年打算去New Zealand的计划,一想到路费花销,习惯性的心理不平衡又发作了,大叹没钱的苦处和对钱的渴望。“我也不多要,要是收入能再多三万块,我就开心了。”我抱怨道。这时K 停在路旁,指着一家不起眼的小白屋说:“看到那宽大的木头阳台了吗?我上药学院时在这家租一间房住了两年,最爱在这个阳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吃早饭,再没有比那更惬意的了。离这里两条街外的另一座房子里,我跟好友共同分租二楼的房间,每月一百五十块。那时我们跟一群好友经常半夜三更坐在房顶上一边喝啤酒一边聊天,看街上喝醉的学生吵架。我靠打半工开巴士养活自己,我们全都一文不名,但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我听得无地自容。
(完)
-
- Posts: 3159
- Joined: 2003-11-22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