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 观后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 观后
这部电影有个很古老的主题,三个来到大城市的女孩子的不同命运。用成长这个词来概括这部电影并不合适,三个人的性格从头到尾变化不大。用追求幸福也不对,每个女孩子都没有找到理想化的白马王子。但是这也绝不是一部描写她们与命运抗争或者被“命运的大手”拨弄的电影。也许把这些因素都综合起来,勉强可以概括这部电影。
故事的开始,以两分之差未考上某大学化学系的Kasha闷闷不乐的走在莫斯科夏夜的街道上。Kasha在三个人中间相貌最美,天分最高,也最胸怀大志,而最大的缺陷是对男人缺乏认识。在这方面和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室友Luida。Luida是个面包厂女工。每天下班后,厂里的女工们换上碎花小连衣裙和帆布手提包回家,Luida则换上漂亮挺拔又雅致的黑白格裙子和黑色皮包,再配上耳环项链,雄心勃勃的去老虎水坑边打猎。
有一天Luida和kasha躺在小农庄外面的草地上,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交谈。
Luida:莫斯科是个好地方,有这么多学者、教授、演员、运动员、诗人……
Kasha:那又怎么样?
Luida(兴奋的):而且他们都是男人!而我们是女人!
Kasha:可是他们有自己的女人……
Luida:我们一点也不比他们的女人差!
Kasha:可是他们不会出现在面包厂里。
Luida:所以,重要的是在哪里找到他们!
这次谈话后不久,Luida弄到了一张出入列宁图书馆学者阅览室的证件,导演还真拍了一小段Luida在图书馆里的冒险史……不过她却在地铁上邂逅了她未来的丈夫Lurin。
写到这里让我先感慨一下,那是个多么纯朴的好年代(1958年),上等丈夫要去图书馆里面找,诗人是个受人敬仰并且收入不差的好职业。在影片的开头,Kasha和Luida逛街,看到一个人正在慷慨激昂演讲,讲的是高更的艺术生涯,他如何抛弃了金钱的诱惑和老婆的拖后腿,从他家乡小镇到塔西提,走过了一条曲曲折折的艺术道路(那段演说辞写的非常搞笑)。Luida很直率的说:“他说的我一点也听不懂”。不过这位演说家的身边还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很多胸有大志,情趣高雅的青年男女,个个听的聚精会神。
Kasha的一位表舅是教授,要出国几个星期,托Kasha照管他的公寓,Luida跟Kasha一起去了。Luida和她新认识的男朋友说她和Kasha是某教授的两个女儿,Kasha的专业是化学,她自己的专业是心理学(她的理由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最容易伪装,不会在闲谈的时候露馅儿……)。Kasha不愿意撒谎,但是架不住Luida的央求。然后Luida把这些玉米棒子都拢在一起,开了个大party。在这次party上,Kasha认识了Rodolph。
Rodolph在电台里工作,油头粉面,能说会道,除此之外好像就没什么优点了。但是不谙世事的天真少女Kasha立刻被他迷上了。Kasha一直不敢告诉他她不是教授的女儿,后来当然还是被揭穿了。Rodolph的态度立刻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这时候Kasha已经有了身孕,把Rodolph约到公园里谈判。我以为她要求和Rodolph结婚,结果她不过是央求Rodolph帮她找个地方拿掉胎儿,她只是一个工厂女工,没有任何门路。而Rodolph的回答是:去找你工厂里的诊所吧,他们会帮助你的。然后一朵小百合花似的,泪眼盈盈的Kasha就被一个人撂在公园里……
一般电影里演这么苦情戏的都是最柔弱的女孩。这部片子里却派给了Kasha,看似最刚强的女孩。不过我再细细一想,难怪Kasha被骗,被骗的人不一定最美,最弱,最会读书,最有志气,但是一定是最涉世不深的那个。在三个人里面Kasha书卷气最浓,对于Luida的那些打猎技术她带着点小纵容含笑旁观,心里未尝不当那些是天方夜谭。Kasha所秉持的是书本上学来的光明的人生观,遇到现实社会未免有些反应滞后。不过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Kasha仍旧是个年轻姑娘,阅历不够。也许年轻时候碰到这些困难不过是个概率问题,和人品没关系,Luida也不过从她危险的打猎活动里险险全身而退。
Lurin最初在地铁上和Luida搭讪,Luida问他是不是莫斯科人,他回答道:就快是了。总之看上去就是个刚从乡下出来不久的纯朴小伙儿,Liuda对他爱理不理,不过他的职业是个运动员, Liuda也就邀请他去玉米棒子大会。结果在会上被人认出来,Lurin是个非常著名的运动员!而且他对Liuda有强烈的好感,Liuda以教授女儿的身份和他谈起了恋爱。Kasha的身份穿帮以后,她在宿舍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Luida。Luida犹犹豫豫的说,我今天也告诉Lurin我不是教授的女儿了,他说他一点也不介意,我们很快就要结婚。结果两个女孩子抱头痛哭。Luida的幸福就是建立这么偶然的事件上,她的狩猎没进行多久就遇到了Lurin这个万里挑一的好小伙儿。1958年的苏联灰姑娘的故事,面包厂女工嫁给了全国著名的运动员。在现实生活中,她更可能遇到一堆Rodolph。
我最初不喜欢Luida这个角色,大概是被过去有关“坏女人”的故事洗了脑,但是这部电影又飞快的把我洗回来了。在这部片子里,Luida是Kasha和Tonya(又一位女主角)的好朋友,她们三个人的友谊在电影中跨越了20年的光阴,可是始终像水晶一样澄澈透明,没有受到任何试炼和破坏。我对Luida最初的印象好转来自一个简单的认识,她对朋友这么好,所以不是坏人。然后我意识到过去为什么会认为那些人是“坏女人”,很多故事里刻意安排这些女人在追求丈夫的过程中伤害别人。要么不择手段,要么和已婚男人相好,有时还在原配那里耀武扬威。可是Luida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没有做这些事情。追求更好的配偶和伤害别人之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很多人习惯性的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大概是被吓到了(人居然这么像猴子……)于是刻意妖魔化。导演这么专心的,不带任何谴责的描写Luida的求偶大业,又居然没有安排任何“虚荣”,“不择手段”的情节,他也许觉得Luida追求好丈夫,和Kasha想考上大学改变自己平凡的工厂女工的命运,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
最终让我确定导演对Luida没有任何恶感的是二十年后的一段情节。那个时候Luida和Lurin已经离婚了,不是因为Lurin最终厌弃女工出身的妻子,而是因为Lurin酗酒,毁了他自己的事业,也毁了他们的婚姻。Luida开了一家干洗店,经济上似乎颇为宽裕。有一天,一个很体面的中年将军来取衣服,两人互生好感,眉来眼去,这时候一个很难看的女人走过来,原来是将军的老婆……Liuda站在窗前目送两人离去,和同伴有一段对话。
Liuda:为什么将军都有那么丑的老婆?我可以当个完美的将军夫人。
同伴:要当将军夫人,你得先嫁给一个小少尉,然后在黑海或者什么军事基地里呆上二十年。
Liuda:Life has its rules……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赌博。
同伴:你赌过吗?
Liuda:赌过两次,每次赢了一卢布……
我很喜欢那句“Life has its rules”,仿佛整部影片都可以概括在这句话中。
二十年后的Kasha似乎已经得到了她曾经追求过的大部分东西,她生下了一个小女婴,二十年后长成了漂亮的Alexandra,她考上了化学系,进了工厂当工程师,最近刚被提拔为厂长,她有套漂亮的公寓,还有部小汽车(70年代的苏联知识分子生活的真幸福)。这天她忙完厂里的工作,作为市政委员会的成员前去视察一个俱乐部。此俱乐部名为舞蹈俱乐部,实施上担负的是婚姻介绍所的责任。俱乐部主任有一张很多人都熟悉的面孔,她曾在《办公室的故事》里扮演女主角的那位八卦秘书……在这部片子里,她还是那么可爱……当时她一定是苏联人民热爱的喜剧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她和Liuda简直是格言警句制造机(还是应该敬佩编剧?写出了那么出色的对白),她对着Kasha把自己的工作好一阵埋怨,她的俱乐部里单身妇女的数量居然是单身男子数量的两倍。又尖锐的指出了单身的害处:他们没法儿专心工作,思想老放在别的事情上,他们降低了人口增长率,提高了酗酒率,总之损害了生产效率……视察结束的时候,她给Kasha高度概括了俱乐部当前面临的问题。
主任:(有力的大手一挥)我们需要钱!
Kasha:这个我们可以想办法。
主任:(有力的大手再一挥)我们需要男人!
Kasha:啊,这个我们无能为力……
Kasha的公寓里只有两个人住,不过这并不代表她的感情生活也是一片空白。她去看望她的男友,某已婚男,老婆恰在外地。该男请她喝酒,又放音乐,不过不到两分钟就斯文不起来了,趴在她的膝盖上哀求道:让我们……Kasha同意了,正在这时候,门铃响了,岳母来查哨。该男立刻吓得涕泗交流,只差没从此impotence。过了一会,岳母见无人开门,自行离去。他回过神来,又对Kasha说,让我们……Kasha坚决的离开了。(花絮:扮演该猥琐中年男的是一位前苏联功勋演员,曾在《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中扮演万人迷反派大boss舒伦堡,是很多姑娘的偶像……)
Kasha最终在火车上遇到了后半程男主角Golga。Golga中年单身,英俊,风趣,幽默,体贴。Golga是五讲四美的好公民,在火车上为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运特大号铜茶壶。Golga热情的紧追她不放,不用她犹豫是否要采取行动。Golga和Alexandra一开始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Golga有一份正当职业。Golga的朋友异口同声地说Golga是个好人。总之,准白马王子终于出现了。不过很快露出了大马脚。有一次Kasha和Golga意见不和,Kasha严厉的指责了他,Golga很愤怒的说,我不能容忍我的女人这么大声对我说话。几分钟后,Rodolph的到来又火上浇油。Rodolph前不久在作一个电视节目的时候遇到了Kasha,看到她如今这么成功,又蹭了上来(叶普盖尼。奥涅金?)。这晚上索性拿着玫瑰花跑到Kasha的公寓里。Golga不介意玫瑰花,但是他严重介意Rodolph无意说出的一个事实,Kasha原来是个厂长,她的收入大大高于他。
我对苏联的影片有偏见,总以为下面导演该给大家上一堂男女平等课了。做梦也没想到这两个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定型的中年人仅仅凭着“爱”就把这个关坎轻轻易易的迈过去了。Kasha哭着对Luida和Tonya说,我爱他,我不能没有他。Tonya的丈夫Nikolai跑出去找到了一个人关在宿舍里喝闷酒的Golga,Golga乖乖的跟着Nikolai回来了,Kasha和Golga也没多废话,两个人紧紧的抱着一起,全剧终。我不知道这部片子和《办公室的故事》谁先谁后。《办公室的故事》里面的主矛盾其实是女强男弱的矛盾,最后女主角投降。这部片子里女主角最后也没示弱(或者哭着说我爱他是一种示弱?可是如果Golga为了其他原因离开她,她一样会说我爱他),但是男主角也没挨批判,我到底也没能明确看出导演的意图。不过从《办公室的故事》看,导演应该是老派人,只不过这部片子里温和了许多,这个大男子主义的矛盾只是个串场小矛盾。也许导演想说的是:男人有时候有大男子主义,不过不必太迁就他们。也许导演更想说的是:生活中总有意见不同,不过彼此相爱彼此体谅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当然也可能是导演急着收尾,草草代过,这部片子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
扯了这么多也没扯到另一位女主角Tonya。她的戏份最少,又不像Kasha和Luida那么戏剧化。单从全剧结构上讲,她和Nikolai的最大作用是给Kasha当消防队。这个人物几乎完全是依靠自身的性格站立起来的。而这种性格其实是一种很类型化的性格,其实就是俄罗斯文学中常见的娇羞温柔的少女……故事开头Kasha落榜后回到工人宿舍,Tonya一眼看到她,立刻迎上来,“怎么样?”Kasha回答:“差两分。”Tonya的回答是:“Oh,Kasha……”。那么简单的一句话,配上她的面部表情,观众几乎没法不受触动,这就是传说中的善良好女孩,男人的完美妻子。最有趣的是Nikolai带着Tonya去见他的父母,因为Tonya太紧张,又带上了Kasha和Luida。汽车一停下,Luida第一个跳下来,靠着车门和Nikolai的父母大声打招呼,吓得老俩口一个哆嗦。,Tonya从车上慢慢下来,靠在Nikolai身边,紧张的连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低着头羞涩的笑着,老俩口于是乐开了花……Luida对Tonya的婚姻很看不上。她对Tonya说,如果你决心找个乡下男孩,干嘛要到莫斯科来?二十年后,Tonya的生活看起来也很平常,她所拥有的是三个男孩和已经发福秃顶的Nikolai。可是Kasha和Luida异口同声地对Tonya说:你不知道你有多幸福……现在我正式确定导演是老派人,家庭价值的忠实拥护者。不过更重要的是他显然是个心胸宽广的人,把老式家庭价值放在第一位并不妨碍他认同其他的新价值观,他把自强不息的Kasha,生命力旺盛的Luida和永远的好女人Tonya都表现的那么令人难忘。
这个电影的摄影是老式摄影,很少采用怪异的角度或者剪切来剪切去震慑观众,大部分时间画面柔和,色彩艳丽(但是有几个镜头连我这对摄影从来不懂/不感兴趣的外行也大起敬佩之心,觉得这样的镜头应该收到摄影教科书上去)。 我最喜欢的是20年后的一个镜头,Tonya和Kasha在一间明亮的似乎是温室的房间里做俄国泡菜(?),桌上摆着一大盆酸奶油,Kasha奋力的切着一大堆包心菜,Tonya则把一篮小红萝卜倒到酸奶油盆里去。秋日的阳光布满温室,映得两位中年妇女的面色像少女一样红红白白,总之,很俄罗斯油画。电影里的Kasha非常美丽,黑眼睛黑头发苍白皮肤的气质忧郁的修长少女。Tonya和Luida就没那么漂亮,Lurin和Nikolai,甚至是Golga,其实也不过都是五官端正的好青年/中年形象,但是,大家看上去都那么舒服,而且都那么有flesh……
很多时候这部电影似乎是分在喜剧片里面,它不像《办公室的故事》里笑料那么密集,但是好笑的程度不遑多让。不过我自己也无意中创造了一个小笑料(或许竟是导演故意……),第一遍看的时候,有一段Liuda在面包厂里被一个男同事追着到处跑,我没注意第一句,就看到那个男同事说:难道你很享受我到处追着你跑?难道我要给你跪下才行?我于是认定这位是Liuda在工厂里的追求者。第二遍看的时候,我发现那位男同事说的第一句话是:Liuda,你的工会会费好几个月没交了……
the end
故事的开始,以两分之差未考上某大学化学系的Kasha闷闷不乐的走在莫斯科夏夜的街道上。Kasha在三个人中间相貌最美,天分最高,也最胸怀大志,而最大的缺陷是对男人缺乏认识。在这方面和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室友Luida。Luida是个面包厂女工。每天下班后,厂里的女工们换上碎花小连衣裙和帆布手提包回家,Luida则换上漂亮挺拔又雅致的黑白格裙子和黑色皮包,再配上耳环项链,雄心勃勃的去老虎水坑边打猎。
有一天Luida和kasha躺在小农庄外面的草地上,进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交谈。
Luida:莫斯科是个好地方,有这么多学者、教授、演员、运动员、诗人……
Kasha:那又怎么样?
Luida(兴奋的):而且他们都是男人!而我们是女人!
Kasha:可是他们有自己的女人……
Luida:我们一点也不比他们的女人差!
Kasha:可是他们不会出现在面包厂里。
Luida:所以,重要的是在哪里找到他们!
这次谈话后不久,Luida弄到了一张出入列宁图书馆学者阅览室的证件,导演还真拍了一小段Luida在图书馆里的冒险史……不过她却在地铁上邂逅了她未来的丈夫Lurin。
写到这里让我先感慨一下,那是个多么纯朴的好年代(1958年),上等丈夫要去图书馆里面找,诗人是个受人敬仰并且收入不差的好职业。在影片的开头,Kasha和Luida逛街,看到一个人正在慷慨激昂演讲,讲的是高更的艺术生涯,他如何抛弃了金钱的诱惑和老婆的拖后腿,从他家乡小镇到塔西提,走过了一条曲曲折折的艺术道路(那段演说辞写的非常搞笑)。Luida很直率的说:“他说的我一点也听不懂”。不过这位演说家的身边还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很多胸有大志,情趣高雅的青年男女,个个听的聚精会神。
Kasha的一位表舅是教授,要出国几个星期,托Kasha照管他的公寓,Luida跟Kasha一起去了。Luida和她新认识的男朋友说她和Kasha是某教授的两个女儿,Kasha的专业是化学,她自己的专业是心理学(她的理由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最容易伪装,不会在闲谈的时候露馅儿……)。Kasha不愿意撒谎,但是架不住Luida的央求。然后Luida把这些玉米棒子都拢在一起,开了个大party。在这次party上,Kasha认识了Rodolph。
Rodolph在电台里工作,油头粉面,能说会道,除此之外好像就没什么优点了。但是不谙世事的天真少女Kasha立刻被他迷上了。Kasha一直不敢告诉他她不是教授的女儿,后来当然还是被揭穿了。Rodolph的态度立刻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这时候Kasha已经有了身孕,把Rodolph约到公园里谈判。我以为她要求和Rodolph结婚,结果她不过是央求Rodolph帮她找个地方拿掉胎儿,她只是一个工厂女工,没有任何门路。而Rodolph的回答是:去找你工厂里的诊所吧,他们会帮助你的。然后一朵小百合花似的,泪眼盈盈的Kasha就被一个人撂在公园里……
一般电影里演这么苦情戏的都是最柔弱的女孩。这部片子里却派给了Kasha,看似最刚强的女孩。不过我再细细一想,难怪Kasha被骗,被骗的人不一定最美,最弱,最会读书,最有志气,但是一定是最涉世不深的那个。在三个人里面Kasha书卷气最浓,对于Luida的那些打猎技术她带着点小纵容含笑旁观,心里未尝不当那些是天方夜谭。Kasha所秉持的是书本上学来的光明的人生观,遇到现实社会未免有些反应滞后。不过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Kasha仍旧是个年轻姑娘,阅历不够。也许年轻时候碰到这些困难不过是个概率问题,和人品没关系,Luida也不过从她危险的打猎活动里险险全身而退。
Lurin最初在地铁上和Luida搭讪,Luida问他是不是莫斯科人,他回答道:就快是了。总之看上去就是个刚从乡下出来不久的纯朴小伙儿,Liuda对他爱理不理,不过他的职业是个运动员, Liuda也就邀请他去玉米棒子大会。结果在会上被人认出来,Lurin是个非常著名的运动员!而且他对Liuda有强烈的好感,Liuda以教授女儿的身份和他谈起了恋爱。Kasha的身份穿帮以后,她在宿舍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Luida。Luida犹犹豫豫的说,我今天也告诉Lurin我不是教授的女儿了,他说他一点也不介意,我们很快就要结婚。结果两个女孩子抱头痛哭。Luida的幸福就是建立这么偶然的事件上,她的狩猎没进行多久就遇到了Lurin这个万里挑一的好小伙儿。1958年的苏联灰姑娘的故事,面包厂女工嫁给了全国著名的运动员。在现实生活中,她更可能遇到一堆Rodolph。
我最初不喜欢Luida这个角色,大概是被过去有关“坏女人”的故事洗了脑,但是这部电影又飞快的把我洗回来了。在这部片子里,Luida是Kasha和Tonya(又一位女主角)的好朋友,她们三个人的友谊在电影中跨越了20年的光阴,可是始终像水晶一样澄澈透明,没有受到任何试炼和破坏。我对Luida最初的印象好转来自一个简单的认识,她对朋友这么好,所以不是坏人。然后我意识到过去为什么会认为那些人是“坏女人”,很多故事里刻意安排这些女人在追求丈夫的过程中伤害别人。要么不择手段,要么和已婚男人相好,有时还在原配那里耀武扬威。可是Luida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没有做这些事情。追求更好的配偶和伤害别人之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很多人习惯性的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大概是被吓到了(人居然这么像猴子……)于是刻意妖魔化。导演这么专心的,不带任何谴责的描写Luida的求偶大业,又居然没有安排任何“虚荣”,“不择手段”的情节,他也许觉得Luida追求好丈夫,和Kasha想考上大学改变自己平凡的工厂女工的命运,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
最终让我确定导演对Luida没有任何恶感的是二十年后的一段情节。那个时候Luida和Lurin已经离婚了,不是因为Lurin最终厌弃女工出身的妻子,而是因为Lurin酗酒,毁了他自己的事业,也毁了他们的婚姻。Luida开了一家干洗店,经济上似乎颇为宽裕。有一天,一个很体面的中年将军来取衣服,两人互生好感,眉来眼去,这时候一个很难看的女人走过来,原来是将军的老婆……Liuda站在窗前目送两人离去,和同伴有一段对话。
Liuda:为什么将军都有那么丑的老婆?我可以当个完美的将军夫人。
同伴:要当将军夫人,你得先嫁给一个小少尉,然后在黑海或者什么军事基地里呆上二十年。
Liuda:Life has its rules……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赌博。
同伴:你赌过吗?
Liuda:赌过两次,每次赢了一卢布……
我很喜欢那句“Life has its rules”,仿佛整部影片都可以概括在这句话中。
二十年后的Kasha似乎已经得到了她曾经追求过的大部分东西,她生下了一个小女婴,二十年后长成了漂亮的Alexandra,她考上了化学系,进了工厂当工程师,最近刚被提拔为厂长,她有套漂亮的公寓,还有部小汽车(70年代的苏联知识分子生活的真幸福)。这天她忙完厂里的工作,作为市政委员会的成员前去视察一个俱乐部。此俱乐部名为舞蹈俱乐部,实施上担负的是婚姻介绍所的责任。俱乐部主任有一张很多人都熟悉的面孔,她曾在《办公室的故事》里扮演女主角的那位八卦秘书……在这部片子里,她还是那么可爱……当时她一定是苏联人民热爱的喜剧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她和Liuda简直是格言警句制造机(还是应该敬佩编剧?写出了那么出色的对白),她对着Kasha把自己的工作好一阵埋怨,她的俱乐部里单身妇女的数量居然是单身男子数量的两倍。又尖锐的指出了单身的害处:他们没法儿专心工作,思想老放在别的事情上,他们降低了人口增长率,提高了酗酒率,总之损害了生产效率……视察结束的时候,她给Kasha高度概括了俱乐部当前面临的问题。
主任:(有力的大手一挥)我们需要钱!
Kasha:这个我们可以想办法。
主任:(有力的大手再一挥)我们需要男人!
Kasha:啊,这个我们无能为力……
Kasha的公寓里只有两个人住,不过这并不代表她的感情生活也是一片空白。她去看望她的男友,某已婚男,老婆恰在外地。该男请她喝酒,又放音乐,不过不到两分钟就斯文不起来了,趴在她的膝盖上哀求道:让我们……Kasha同意了,正在这时候,门铃响了,岳母来查哨。该男立刻吓得涕泗交流,只差没从此impotence。过了一会,岳母见无人开门,自行离去。他回过神来,又对Kasha说,让我们……Kasha坚决的离开了。(花絮:扮演该猥琐中年男的是一位前苏联功勋演员,曾在《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中扮演万人迷反派大boss舒伦堡,是很多姑娘的偶像……)
Kasha最终在火车上遇到了后半程男主角Golga。Golga中年单身,英俊,风趣,幽默,体贴。Golga是五讲四美的好公民,在火车上为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运特大号铜茶壶。Golga热情的紧追她不放,不用她犹豫是否要采取行动。Golga和Alexandra一开始就建立了良好的关系。Golga有一份正当职业。Golga的朋友异口同声地说Golga是个好人。总之,准白马王子终于出现了。不过很快露出了大马脚。有一次Kasha和Golga意见不和,Kasha严厉的指责了他,Golga很愤怒的说,我不能容忍我的女人这么大声对我说话。几分钟后,Rodolph的到来又火上浇油。Rodolph前不久在作一个电视节目的时候遇到了Kasha,看到她如今这么成功,又蹭了上来(叶普盖尼。奥涅金?)。这晚上索性拿着玫瑰花跑到Kasha的公寓里。Golga不介意玫瑰花,但是他严重介意Rodolph无意说出的一个事实,Kasha原来是个厂长,她的收入大大高于他。
我对苏联的影片有偏见,总以为下面导演该给大家上一堂男女平等课了。做梦也没想到这两个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定型的中年人仅仅凭着“爱”就把这个关坎轻轻易易的迈过去了。Kasha哭着对Luida和Tonya说,我爱他,我不能没有他。Tonya的丈夫Nikolai跑出去找到了一个人关在宿舍里喝闷酒的Golga,Golga乖乖的跟着Nikolai回来了,Kasha和Golga也没多废话,两个人紧紧的抱着一起,全剧终。我不知道这部片子和《办公室的故事》谁先谁后。《办公室的故事》里面的主矛盾其实是女强男弱的矛盾,最后女主角投降。这部片子里女主角最后也没示弱(或者哭着说我爱他是一种示弱?可是如果Golga为了其他原因离开她,她一样会说我爱他),但是男主角也没挨批判,我到底也没能明确看出导演的意图。不过从《办公室的故事》看,导演应该是老派人,只不过这部片子里温和了许多,这个大男子主义的矛盾只是个串场小矛盾。也许导演想说的是:男人有时候有大男子主义,不过不必太迁就他们。也许导演更想说的是:生活中总有意见不同,不过彼此相爱彼此体谅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当然也可能是导演急着收尾,草草代过,这部片子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
扯了这么多也没扯到另一位女主角Tonya。她的戏份最少,又不像Kasha和Luida那么戏剧化。单从全剧结构上讲,她和Nikolai的最大作用是给Kasha当消防队。这个人物几乎完全是依靠自身的性格站立起来的。而这种性格其实是一种很类型化的性格,其实就是俄罗斯文学中常见的娇羞温柔的少女……故事开头Kasha落榜后回到工人宿舍,Tonya一眼看到她,立刻迎上来,“怎么样?”Kasha回答:“差两分。”Tonya的回答是:“Oh,Kasha……”。那么简单的一句话,配上她的面部表情,观众几乎没法不受触动,这就是传说中的善良好女孩,男人的完美妻子。最有趣的是Nikolai带着Tonya去见他的父母,因为Tonya太紧张,又带上了Kasha和Luida。汽车一停下,Luida第一个跳下来,靠着车门和Nikolai的父母大声打招呼,吓得老俩口一个哆嗦。,Tonya从车上慢慢下来,靠在Nikolai身边,紧张的连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低着头羞涩的笑着,老俩口于是乐开了花……Luida对Tonya的婚姻很看不上。她对Tonya说,如果你决心找个乡下男孩,干嘛要到莫斯科来?二十年后,Tonya的生活看起来也很平常,她所拥有的是三个男孩和已经发福秃顶的Nikolai。可是Kasha和Luida异口同声地对Tonya说:你不知道你有多幸福……现在我正式确定导演是老派人,家庭价值的忠实拥护者。不过更重要的是他显然是个心胸宽广的人,把老式家庭价值放在第一位并不妨碍他认同其他的新价值观,他把自强不息的Kasha,生命力旺盛的Luida和永远的好女人Tonya都表现的那么令人难忘。
这个电影的摄影是老式摄影,很少采用怪异的角度或者剪切来剪切去震慑观众,大部分时间画面柔和,色彩艳丽(但是有几个镜头连我这对摄影从来不懂/不感兴趣的外行也大起敬佩之心,觉得这样的镜头应该收到摄影教科书上去)。 我最喜欢的是20年后的一个镜头,Tonya和Kasha在一间明亮的似乎是温室的房间里做俄国泡菜(?),桌上摆着一大盆酸奶油,Kasha奋力的切着一大堆包心菜,Tonya则把一篮小红萝卜倒到酸奶油盆里去。秋日的阳光布满温室,映得两位中年妇女的面色像少女一样红红白白,总之,很俄罗斯油画。电影里的Kasha非常美丽,黑眼睛黑头发苍白皮肤的气质忧郁的修长少女。Tonya和Luida就没那么漂亮,Lurin和Nikolai,甚至是Golga,其实也不过都是五官端正的好青年/中年形象,但是,大家看上去都那么舒服,而且都那么有flesh……
很多时候这部电影似乎是分在喜剧片里面,它不像《办公室的故事》里笑料那么密集,但是好笑的程度不遑多让。不过我自己也无意中创造了一个小笑料(或许竟是导演故意……),第一遍看的时候,有一段Liuda在面包厂里被一个男同事追着到处跑,我没注意第一句,就看到那个男同事说:难道你很享受我到处追着你跑?难道我要给你跪下才行?我于是认定这位是Liuda在工厂里的追求者。第二遍看的时候,我发现那位男同事说的第一句话是:Liuda,你的工会会费好几个月没交了……
the end
Last edited by 火星狗 on 2006-10-06 22:05, edited 13 times in total.
“办公室的故事“也折射着那个纯朴的时代。讲诗人是时髦事,高雅事,能追到MM的事。小职员向女局长献媚,说自己业余时间也写写诗,还念了一段儿。女局长冷冷地说:“我不知道帕斯捷尔纳克是您的笔名!“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