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是由Diane Kruger 扮演,她由在Troy 里演海伦被大家齐声责备不够美貌,这本片子里就更差劲了--老是穿的灰朴扑的,大概是为了符合在修道院寄居的身份。少女来到维也纳学作曲,在当时还是惊人之举,父亲要她住在修道院里被做修女的姑姑看管才放心。修道院的大墙也拦不住热情的小男友爬到窗前,只为一诉衷肠。Ed Harrison 演贝多分脾气够暴躁,但是马上为他开脱--拉出不成器只在他身上诈钱的侄儿,他世间唯一亲人,一次又一次辜负他,连一点表面功夫都不肯敷衍。贝多分黯然了,观众也心疼的恨不能伸手拍他肩膀。好在有少女,从清洁干到抄写,兼俱女佣,知己,助理,心理医生。这种俗套真叫我发狂,凡是电影里接近大师的女人,如果拘泥剧情不能跟大师上床,就都要弯腰拖地板,表示五体投地是怎地?
长话短说,整部电影的高潮不在最后,而在前面,贝多芬半聋着还坚持要指挥乐队首演第九交响曲,少女在乐池里打摆子为他带引。导演醉翁之意不在酒,恨不得把整部第九交响曲从头演到尾。当然没有,但是段落间过度很好,没有一点断裂生硬。第九交响乐是严肃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大多数当代人都敬而远之。这部电影里,交响乐不再抽象,挟带非常具体强烈的情绪,席卷观众整个身心,我们觉得好像每个音符都有意义;这段有多长,十分钟?二十分钟?我没有注意,在特别惊人的力量之下,时间常常兼俱一瞬和永远的特质;短暂是因为全身贯注而不觉时光飞逝,长久是因为强烈的音乐把大量情绪灌进神经又引起激荡,感觉上想了很多事情;其实事后想我到底想了什么?也没想什么,都是音乐引起的反应而已。情绪高涨以后再松弛下来,好比跑完长跑坐进热水按摩池,非常舒适满足。这跟轻松的小夜曲带来的愉悦感是不同的。
这场戏也是俩人关系的顶峰,就象<戴珍珠耳环的女孩>里画肖像vemeer 给女佣时穿耳洞,她润嘴唇解头巾一样,性张力很隐晦的以艺术创作的形式传递出来,也到此为止了。
贝多分到晚年的确有些疯狂,尤其是耳聋,使他高度痛苦。他觉得自己是天才,跟上帝直接沟通--也是,能写出第九交响曲这样的音乐,真得需要天才,我完全无法理解怎么有人能同时构思那么多个声部和乐器的合奏,光在脑子里一想就要晕了,所以我不是贝多分--同时他憎恶上帝夺取他的听觉令他痛苦。他又极度看不起不是天才的人,可世界上有几个人能跟他比肩?!难怪他孤独。这些情绪在脑子里成天搅和,再加几部交响乐此起彼伏,可不得半疯。刚读过<Blink>, 我觉得,他可能是某些能力特别差-- 欣赏别人的长处,感激别人的善意,体贴关心别人的情绪,首先来自观察别人。autism 就是缺这个能力。更准确的描述,普通人看到人用大脑里某块比较高级的地方处理,看到物体用另一块低级简单点的地方处理。autism 都用后面那块处理,所以看到人的表情跟看东西一样,不知道对方想什么呢,精细表情都白搭。贝多分没准也缺。再加上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更没法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了。这问题不是象电影里一样,简单的发他一红颜知己就可以解决的。
这部电影基本就是把贝多分的音乐视觉化了,而且做的很成功。别的嘛....我都用<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打比方了,你们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