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蛋糕
作者:街道政治 提交日期:2006-12-10 1:44:00 | 访问量:28
两个人熟悉了,性就成了家常便饭,(糟糕的腔调,让人想起北京故事?但确实如此),这种性满足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我迄今迷惑――熟悉的紧握感,不变的言词,看惯了懒得再见的射精曲线,一点点暗夜的腥味的唾液和喘息。所以,我至少还喜欢那种令人迷惑的新鲜感,特别是20岁的躯体的不满足,“多玩一会儿”,熟悉的腔调,似乎是从当年自己嘴里出来的,勃然地期待,对性本身的迷恋,那种迷恋不一定是针对对方的身体,仅仅是某些动作的单调快乐――长久没有了,漫长的中年,有的只是喘息后的期待中的如期而至的懒散的肮脏的睡,“去睡,去死,”哈姆雷特的感叹。
但是新鲜不一定就美好。北京的蛋糕就如是,白中带着暗黄的奶油背景图上,红的、绿的微小的亮点,一看就是糖稀,像传统糕点上的青红丝,撒满了,又不招人吃,天然就带着旧的气息,仿佛是没有过青春的老处女。甚至七巧都帮三少季泽挑去青红丝,这些桔皮山楂的衍生物确实不好吃――他们应该是北人南迁,尚未习惯上海满大街的西点。
上海的西点大概是漫长的文化控制年代中,遗留下的唯一的旧式上海的痕迹,但是那痕迹虽然几近考古,却是新鲜的“烤”,因为每天都要活生生地制造出来,从前喜欢去九江路附近的德大和东海吃西点,奶油的,充足的满溢的,我喜欢它们家的一切面包,洒上点咖哩肉末,少的几乎没有的异香的面包,有点碎菠箩屑的菠箩包,看得见红豆壳的有点粗糙的豆纱包,城市是那样深埋在一只只的面包里。
而蛋糕显然更多样,印象中最深的是拿破仑,大量的奶油和大量的巧克力粉末,因为嫌腻已经好几年没吃了,可是走进去,永远有满足感,那些新鲜下坠的奶油就能刺激人的满足――凡是它们照老法做的,就好,反之则荒诞,它们店烤苹果派和菠箩派都滑腻适口,但是到了改良的车厘子派的时候,大大的尚未干燥的车厘子赖在上面,大而软,“像睾丸”,有次我悄悄抱怨着,上海就是不能创新。我熟悉的上海全仗着那点1930年代的底气在那里支持着。
红宝石的鲜奶小方被赞美了太多遍,可是每次回上海还是急切地去瑞金路那家吃,吃完就去买衣服,好同志的生活――那家店狭小阴暗,将近中年的服务员的态度永远半硬,对人生、对城市的本能怀疑,她们似乎不是上海本地人,但是已经在这里呆了十几年,有发言权,但是声却微弱,所以用更熟练的上海话问你,要啥?
每次要鲜奶小方,两层奶油中夹杂着有些发酸的碎菠箩屑,一小块得来的是整个熟悉的生存,简直是普鲁斯特的小玛德兰那点心。楼上楼下有几张桌子,男人女人都在吃这种东西,恍如别的城市的包子馒头――当然那种大概不会提供格子布的桌子坐吃。
新鲜中的陈旧,陈旧中的新鲜,性大概超脱不了这个范畴,所以还是乱搞吧,尽管搞不搞都那么回事。
[转帖]解释;为啥要搞419
[转帖]解释;为啥要搞419
白某案,我还真喜欢他那个颓废的调调。
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好奇,什么是“车厘子”,狗了一下,原来是樱桃。哈,干吗不直接说是樱桃。
拿破仑蛋糕,我吃到最好吃的是巴尔地膜小意大利一个点心店做的。(http://www.vaccarospastry.com/)
我们那次去,是周末晚上,四下里黑咕隆咚,那家小店的顾客从屋里排队排到街上,围着街角还转个弯。
那家在DC也有分店。不过我怀疑还是本地的最新鲜。除了拿破仑,Cannoli和cookies也很好,我们没有试Tiramisu。
拿破仑蛋糕,我吃到最好吃的是巴尔地膜小意大利一个点心店做的。(http://www.vaccarospastry.com/)
我们那次去,是周末晚上,四下里黑咕隆咚,那家小店的顾客从屋里排队排到街上,围着街角还转个弯。
那家在DC也有分店。不过我怀疑还是本地的最新鲜。除了拿破仑,Cannoli和cookies也很好,我们没有试Tiramisu。
我记得说是拿破仑的第二个妻子带去法国的。
车厘子是广东话,特别是香港话。香港话里没有“樱桃”这个词。自己对自己说了一下,怪异得自己又接着笑了自己一下。
不过我最恨奶油里夹菠萝,我讨厌菠萝――樱桃好得多了。最好是坚果类的。
车厘子是广东话,特别是香港话。香港话里没有“樱桃”这个词。自己对自己说了一下,怪异得自己又接着笑了自己一下。
不过我最恨奶油里夹菠萝,我讨厌菠萝――樱桃好得多了。最好是坚果类的。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提子跟葡萄应该是一回事,有时候叫“提子”,有时候叫“菩提子”。这可能还是广东古话,不是英文音译。所以才有大话西游里“个抽菩提子就系我”的仙人。虽然不明白怎么会变得这么风马牛不相及。
但广东话的音译经常很准确,象David Becham的广译“碧咸”,就比“贝克汉姆”要贴近。
虽然搭眼一看别扭极了。
但广东话的音译经常很准确,象David Becham的广译“碧咸”,就比“贝克汉姆”要贴近。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Worcestershire sauce (IPA [ˈwʊstə(ɹ)ʃ(ɪ)ə(r)]) also known as Worcester sauce (IPA [ˈwʊstə(ɹ)]) is a widely used fermented liquid condiment. It is currently made with vinegar, molasses, corn syrup, water, chilli peppers, soy sauce, pepper, tamarinds, anchovies, onions, shallots, cloves, asafoetida and garlic. It is a flavouring used in many dishes, both cooked and uncooked, and particularly with beef. It is an important ingredient in Caesar salad and in a Bloody Mary. Lea & Perrins supplies it in concentrate form to be bottled abroad.
蚕你快我一步,正要引用呢。还有一段也很有意思,果然是殖民时代的产物。
One of the simplest recipes to use Worcestershire sauce is a variation of cheese on toast, with the sauce added to the plain version during the grilling process. The Japanese tonkatsu, yakisoba, okonomiyaki, and the Chinese lajiangyou (or spicy soy sauce, common to the Shanghai region) sauces are all similar to Worcestershire sauce, but differ in their levels of sweetness and tartness. Worcestershire sauce also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lavour of original flavour Chex Mix and possibly other flavours as well. Filipino cooking uses it frequently as a marinade, especially with pork.
In Hong Kong style dim sum, Worcestershire sauce is the de facto standard sauce for serving steamed beef meatballs. Such combination of this Western sauce with a Chinese dish is unique to the former British colony. The Cantonese name for this sauce is "gip jup". It is unknown how this Chinese name is derived from the original English name. It is also popular amongst people in Hong Kong to dip steak into it.
In the UK, advertising by Lea & Perrins has made Worcestershire Sauce popular for use on spaghetti bolognese, cheese on toast, chips, gravy and sausages. It is also frequently used in chile con carne.
广东话的“咸”尾音是m不是n,发音就更象了。普通话里没有am, im一类的韵母。也没有广东话的后鼻音韵母。“碧”的广东话发音极短促,仿佛有个隐藏的:party004: g或k在那里。这也是很多广东人讲英文的时候把尾辅音省略的原因,尽在不言中。
那个“上海辣酱油”,唐人街一般也有卖的,好象是香港进口重贴标翻译的,叫“李派林口急汁”。“口”和“急”凑成一个字。
大家看了就更晕了。可是上海人似乎坚持他们的辣酱油别有风味,跟李派林急汁不一样。我没吃过上海辣酱油,谁说说是不是真的?
李派林急汁的味道挺怪,有点象鱼露和豆豉的混合。有一天我打碎了一瓶在地上,如蜜差点没昏过去,抽风机开了一下午。
那个“上海辣酱油”,唐人街一般也有卖的,好象是香港进口重贴标翻译的,叫“李派林口急汁”。“口”和“急”凑成一个字。

李派林急汁的味道挺怪,有点象鱼露和豆豉的混合。有一天我打碎了一瓶在地上,如蜜差点没昏过去,抽风机开了一下午。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难道我一直都读错了PRINGLES wrote:琴的结尾是m啊森林的火焰 wrote:“琴”的结尾是an不是am,差别更大一点。勤才是n的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More about 鲜奶小方.
http://www.blogcn.com/User/wasa/blog/45799860.html
给台湾《中国时报》写的专栏
上海街头的吃
文/殳俏
写这篇文章最大的原因是,现在是秋天了,上海街头的桂花都开了。如果是非桂花季节,桂树实在是长得默默无闻,姿色平庸的树种,但到了这一季,则好像是一夜之间都洗心革面地想通了,要做抛头露面的女子,于是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似有似无的甜香,整个城市忽然就变作了一碗桂花芋艿汤。大家都赶着去公园赏桂去,也都不忘记买一瓶糖桂花,这就让人不禁地想着,这个城市的大智慧小机巧,可都是与食物联系在一起的呢。除了桂花,还有什么?
有一个朋友写他上下班路上总看到有人排队的情景,或是在淮海路陕西南路口的第二食品商店排队买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或是在哈尔滨食品店排队买每日限量的俄罗斯风味大红肠。虽然满目看到的是人,但仍能吸引人的馋痨。朋友说:“你不知道,看到有人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排队买副食品,那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场面。”我也深有同感。因为排队买东西,尤其是排队买食物,所造成的欢天喜地的情形,是与在超级市场中面目冷静但内心狂喜地推了一车满满的食品时的心情完全不同。那是人们对好食物的娇纵,不辞辛劳地表现出对一个月饼或一根红肠的宠溺,回到家把东西放在桌上,说:“这是我排了三刻钟队得来的啊。”完全不是钱的问题,倒类似烧香拜佛,一种让人感到自足的虔诚。
街头的食品小贩也是好看的画,且要并着买东西的人一起看,这画方得圆满,否则就像瓷瓶上的粉彩损毁了一角,有点缺憾。去北京的时候我还很期待看到北京街头的小贩,但是未料大部分已没了,即使有,也是灰头土脸地在人群中穿梭着,少有人买他们的东西,只有四环外头卖瓜果的马车还好看。我一向认为小贩是必须有派头的,要具备骄傲的头脸,不卑不亢地站在最适合他的布景里,就算生意一时冷清,也有种落寞而大气的美感。静安寺弄堂里卖臭豆腐的摊主最为雄赳赳气昂昂,并且见不得别人不讲社会公德,冷风里炸好的金黄的臭豆腐,必是要大家都排好了队才肯卖的,偶见小学生吃完了一盒子,把蘸着红灿灿辣火酱的纸袋子随便乱扔,往墙上随便乱甩,那摊主一定会大骂山门。相比起来,卖烘山芋的老头都比较面善,大多讲北方口音,行事都比较呆憨。而烘山芋也是很稀罕的食物,从烤的炉子到卖的人到其本身,都有种黯淡萧瑟的感觉,老头费劲地挑出一根来,剥去皮,里面是蜡黄的芯子,吃着也觉得香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街上吃着烘山芋的人也都会露出那种黯淡的表情,像是摇头叹息:“这食物也未必太实在了吧。”
有个性突出的食品小贩,必然也有个性突出的街头吃客。我个人最喜看到吃油墩子的女生,个个年轻娇俏,因为怕烫,所以用两三张油纸包着一个,边走边吃,咬开的黄澄澄的油墩子里是一包丰盛雪白的萝卜丝,兼有些翠绿的葱花在上头的,配着女孩子同样雪白的牙齿,以及一叠声的说笑,感觉是很蔚蓝的天空。而吃柴爿馄饨的往往不爱扎堆,便让人觉得有种凄楚苍凉的气氛,但也是耐人寻味的。有天晚上看到一个柴爿馄饨摊孤零零地立在靠近九江路的一条小马路上,吃客只有两个警察,看着碗里的馄饨倒是圆润鲜美,两个人热气腾腾地吃着,谈论着时事,映照出整条马路的寂寥。这时候来了一个老年女乞丐,头发花白,打扮得倒很干净,想来一天的乞讨已经收工。她想了又想,便在另一头坐下,也要了碗馄饨自顾吃起来。摊主则依然执著地往火中加着柴爿,是很奇妙而微妙的情景。
最迷人的,是那些单身过路人的想法行动。生煎店里常可看见一位样貌尊贵的男人走进来,让司机把车到某处“兜一圈”,自己则要了一碗鳝丝浇头的冷面和一碗咖喱牛肉汤坐下,笃悠悠吃一顿,脸上的表情既茫然,又满足。也有看上去心事重重的中年妇女,路过了飘着香草精味道的小小一间的英式蛋糕店,想一想,忽然又退回来,推开店门问:“今天是否还有鲜奶小方或掼奶油杯?”这种时候,便会令人觉得,这人生无处不在的小快乐啊。
http://www.blogcn.com/User/wasa/blog/45799860.html
给台湾《中国时报》写的专栏
上海街头的吃
文/殳俏
写这篇文章最大的原因是,现在是秋天了,上海街头的桂花都开了。如果是非桂花季节,桂树实在是长得默默无闻,姿色平庸的树种,但到了这一季,则好像是一夜之间都洗心革面地想通了,要做抛头露面的女子,于是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似有似无的甜香,整个城市忽然就变作了一碗桂花芋艿汤。大家都赶着去公园赏桂去,也都不忘记买一瓶糖桂花,这就让人不禁地想着,这个城市的大智慧小机巧,可都是与食物联系在一起的呢。除了桂花,还有什么?
有一个朋友写他上下班路上总看到有人排队的情景,或是在淮海路陕西南路口的第二食品商店排队买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或是在哈尔滨食品店排队买每日限量的俄罗斯风味大红肠。虽然满目看到的是人,但仍能吸引人的馋痨。朋友说:“你不知道,看到有人在现在这个时代还排队买副食品,那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场面。”我也深有同感。因为排队买东西,尤其是排队买食物,所造成的欢天喜地的情形,是与在超级市场中面目冷静但内心狂喜地推了一车满满的食品时的心情完全不同。那是人们对好食物的娇纵,不辞辛劳地表现出对一个月饼或一根红肠的宠溺,回到家把东西放在桌上,说:“这是我排了三刻钟队得来的啊。”完全不是钱的问题,倒类似烧香拜佛,一种让人感到自足的虔诚。
街头的食品小贩也是好看的画,且要并着买东西的人一起看,这画方得圆满,否则就像瓷瓶上的粉彩损毁了一角,有点缺憾。去北京的时候我还很期待看到北京街头的小贩,但是未料大部分已没了,即使有,也是灰头土脸地在人群中穿梭着,少有人买他们的东西,只有四环外头卖瓜果的马车还好看。我一向认为小贩是必须有派头的,要具备骄傲的头脸,不卑不亢地站在最适合他的布景里,就算生意一时冷清,也有种落寞而大气的美感。静安寺弄堂里卖臭豆腐的摊主最为雄赳赳气昂昂,并且见不得别人不讲社会公德,冷风里炸好的金黄的臭豆腐,必是要大家都排好了队才肯卖的,偶见小学生吃完了一盒子,把蘸着红灿灿辣火酱的纸袋子随便乱扔,往墙上随便乱甩,那摊主一定会大骂山门。相比起来,卖烘山芋的老头都比较面善,大多讲北方口音,行事都比较呆憨。而烘山芋也是很稀罕的食物,从烤的炉子到卖的人到其本身,都有种黯淡萧瑟的感觉,老头费劲地挑出一根来,剥去皮,里面是蜡黄的芯子,吃着也觉得香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街上吃着烘山芋的人也都会露出那种黯淡的表情,像是摇头叹息:“这食物也未必太实在了吧。”
有个性突出的食品小贩,必然也有个性突出的街头吃客。我个人最喜看到吃油墩子的女生,个个年轻娇俏,因为怕烫,所以用两三张油纸包着一个,边走边吃,咬开的黄澄澄的油墩子里是一包丰盛雪白的萝卜丝,兼有些翠绿的葱花在上头的,配着女孩子同样雪白的牙齿,以及一叠声的说笑,感觉是很蔚蓝的天空。而吃柴爿馄饨的往往不爱扎堆,便让人觉得有种凄楚苍凉的气氛,但也是耐人寻味的。有天晚上看到一个柴爿馄饨摊孤零零地立在靠近九江路的一条小马路上,吃客只有两个警察,看着碗里的馄饨倒是圆润鲜美,两个人热气腾腾地吃着,谈论着时事,映照出整条马路的寂寥。这时候来了一个老年女乞丐,头发花白,打扮得倒很干净,想来一天的乞讨已经收工。她想了又想,便在另一头坐下,也要了碗馄饨自顾吃起来。摊主则依然执著地往火中加着柴爿,是很奇妙而微妙的情景。
最迷人的,是那些单身过路人的想法行动。生煎店里常可看见一位样貌尊贵的男人走进来,让司机把车到某处“兜一圈”,自己则要了一碗鳝丝浇头的冷面和一碗咖喱牛肉汤坐下,笃悠悠吃一顿,脸上的表情既茫然,又满足。也有看上去心事重重的中年妇女,路过了飘着香草精味道的小小一间的英式蛋糕店,想一想,忽然又退回来,推开店门问:“今天是否还有鲜奶小方或掼奶油杯?”这种时候,便会令人觉得,这人生无处不在的小快乐啊。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殳俏的文象个洋娃娃,甜美可爱,不过也就当洋娃娃看看好了。
这次在爱尔兰的一间薄饼店吃薄饼crepe喝咖啡。我要了烟肉鸡蛋的,猛然间越吃越觉得味道象煎饼果子――就差了油条和葱。可不是么,跟煎饼果子的本质是一样的,里边裹的东西不同而已。煎饼果子是多少人多少年的早餐哪,我记得某大学女生一下飞机就直扑煎饼果子的。

这次在爱尔兰的一间薄饼店吃薄饼crepe喝咖啡。我要了烟肉鸡蛋的,猛然间越吃越觉得味道象煎饼果子――就差了油条和葱。可不是么,跟煎饼果子的本质是一样的,里边裹的东西不同而已。煎饼果子是多少人多少年的早餐哪,我记得某大学女生一下飞机就直扑煎饼果子的。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跑题--小粉丝默默的心声
看街道最新的博,这位上广东体察风土民情兼打猎去了。
最新一篇博里的一句话。
[quote]和他一堆朋友站在那里,都是些奇形怪状的本地同志
最新一篇博里的一句话。
[quote]和他一堆朋友站在那里,都是些奇形怪状的本地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