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影片] The Painted Veil (spoilers)
[读书/影片] The Painted Veil (spoilers)
先看电影,觉得还不错,里面的对话有不少又凉又辣的,很有毛姆之风。但是总觉得有点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出。三个主演没一个能讲正宗英国英语的,倒也罢了,我也没那么势利,但最烦Ed Norton,从来就不喜欢他。在这里总算愿意降低身份演一个有缺点的人物,还是一贯地浑身上下优越感一个劲往外冒。
最近把原作找来看了,难怪呢!根本就不是电影里浪漫积极主旋律那回事儿!毕竟是我的老偶像哪,原作才不是心心相印冰释前嫌此爱永存那调调呢!
一边读着书里对各色人物栩栩如生的描写,一边纳闷:怎么他的中篇都是讲已婚女人红杏出墙呢?已经是第三部美国改编电影了,三部全是讲搞婚外恋的女人的 (Up at the Villa, Being Julia/Theater, Painted Veil).
小说里描写费医生和汤先生的段落都是从Kitty角度,属于unreliable narrator(不可靠的叙述者)的工具,因为Kitty脑子不太聪明,看人也没什么洞察力,我们读者倒比她看得深些。汤先生没什么,是一贯被毛姆讥笑的主流理想中白发男,虚荣自私,肤浅无聊。费医生倒有点儿意思。沉默拘谨,自承"我在爱情这种事上很愚蠢的"。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在刻板的外表下有强烈的感情,让Kitty不知如何应付。毛姆形容他在社交场合的木讷,对比Kitty的讨喜和外向。他明白地对Kitty承认:"我早知道你不爱我,我只要你让我爱你。你是个肤浅的虚荣的自私的小女人,但是我不在乎,因为我爱你。"但是他克制不住自己的狂烈嫉妒,把她带到内地意图不过是同归于尽。当我看到那一段,Kitty跟他做爱时,平时古板的费医生在床上却出她意料地天真热情,跟她babytalk,让她觉得很幼稚可笑。突然间电灯泡在我脑子里点亮!
呸,这哪是讲小妇人搞婚外恋,明明是写他和Gerry Haxton的关系!他自己就是那个学了医又没行医的费医生,内心弱小火热,外表拘谨厌世;Gerry就是虚荣放荡没良心的Kitty,跟别人勾勾搭搭。他爱Gerry,明知(或者坚信?)Gerry只是图他的钱和地位,他对他的感情是又妒又爱。
一旦把虚构人物跟现实人物接上头,everything falls in place and begins to make sense. 你也许会说:你也太会联想了吧?怎么扯这么远?我的推理虽然奇怪,但是有根据。毛姆一向有把真人真事写到故事里的习惯,几乎每个故事都有生活原型,很难想象这么细腻的描写这几个人会没有原型。而且Gerald Haxton的名声再外,地球人都知道他吃毛姆的软饭,生性外向, flamboyant,喜欢社交喜欢乱搞,花里胡哨,经常伤糖爹的心。而毛姆的性格,是他自己说的:我总是爱上看我不上眼的人,巴巴地送上去让人唾弃;而对爱上我的却没太大兴趣,只是出于报答才勉强迎合。他的内向自卑,不善社交,都是一早就承认了的。外表冷淡厌世,内心敏感脆弱,洞察他人内心。代表毛姆的费医生在跟Kitty摊牌时的话真是字字血泪,让我不禁联想,Gerry让他又爱又恨吧?或许这本小说就是某次背叛后毛姆泄愤的产品,过过害死情人的干瘾饭特稀。爱是不能勉强的,更不可能象影片里那样慢慢用真情感化或者"伟大人格"之类的玩意儿赢得。当然啦,他还是爱他的,所以Kitty并非坏人,只是不爱费医生而已,她的轻薄,虚荣,浅俗,以貌取人(汤先生漂亮),也有她诚实和惹人爱怜的一面。呵呵,费医生只好自杀啦。
毛姆和Ed Norton都选择了费医生代表自己(Ed Norton参与剧本写作,并且是领头制作人之一,这部片子是他的baby),但是两人对费医生的描写体现出二者自审的根本态度分歧。
毛姆故意从Kitty的角度虚写费医生,搞得有点云山雾罩的,她不理解他,不能接受他的热烈和深厚的感情,而读者又是从她的角度来看的。毛姆从人性枷锁后就不习惯直接地袒露心扉了,总是把自己半藏起来,在这里也能感受到他的犹豫和半遮掩。费医生自愿去梅堂府霍乱区本来就不是要治病救人而是自我毁灭。毛姆自己是很喜欢到各种旮旯里乱跑的,别看他是个外表古板的英国佬,据说他很能忍受偏远地区的不便,英国stoic传统决定了他遇到什么都不抱怨的习惯。
相比之下,Ed Norton的费医生也是他自己的投射形象,那可是个大英雄。他的费医生简直就是个美国白求恩,又是个情深义重的委屈丈夫和爱人。影片里加了不少书中没有的费医生的光辉事迹,建立他在救灾过程里的高大形象。现在中国的文化部果然宽松了,连这么直接地美化洋人的剧本都能批准,呵呵。虽然保留了原著中的某些对人物道德模糊的立场,最终还是让费医生用自己的伟大无私的人格感化Kitty,两人永结同心云云。最后费医生在火线上光荣牺牲。电影里有些地方让我颇有点不解:为什么搞那么多水源之类的戏剧性折腾?为什么费医生会不小心染上霍乱?我对传染病没有太多了解,只知道防止霍乱第一条就是烧开水,因为它的传染途径是fecal oral。不喝生水应该足够防止自己染上霍乱,即使当地人难以说服。。。看了原作,发现上过医科的毛姆自己给费医生找的理由不是过度忘我工作而是在自己身上做病菌实验,是自杀的。
小说里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结尾Kitty回到香港,重逢汤先生,虽然鄙视他的为人,却抵抗不了他的肉体魅力而再次跟他上床。估计毛姆早认定如果他有什么三长两短Gerry立刻另投新欢,在人的faithfulness上面他完全不带任何幻想,彻底接受人性的软弱和自私一面。但是啊,他对Kitty(我越想越肯定她是Haxton 和Syrie的综合体--Syrie 搞婚外情也是家产便饭)终究还是同情和怜爱的。最后她跟爸爸妹妹重修亲情,那一段让我差点看哭了。好小子,没辜负我仰慕他一场。
在他眼中,人都是软弱和千疮百孔的,但也是可爱的,或许正因为人性的不完美才值得爱,值得观察和记录,值得同情和原谅。谁要看高大全的Ed Norton自我陶醉?!(OK,我承认,很多人还是爱看高大全理想人物的。)
最近把原作找来看了,难怪呢!根本就不是电影里浪漫积极主旋律那回事儿!毕竟是我的老偶像哪,原作才不是心心相印冰释前嫌此爱永存那调调呢!
一边读着书里对各色人物栩栩如生的描写,一边纳闷:怎么他的中篇都是讲已婚女人红杏出墙呢?已经是第三部美国改编电影了,三部全是讲搞婚外恋的女人的 (Up at the Villa, Being Julia/Theater, Painted Veil).
小说里描写费医生和汤先生的段落都是从Kitty角度,属于unreliable narrator(不可靠的叙述者)的工具,因为Kitty脑子不太聪明,看人也没什么洞察力,我们读者倒比她看得深些。汤先生没什么,是一贯被毛姆讥笑的主流理想中白发男,虚荣自私,肤浅无聊。费医生倒有点儿意思。沉默拘谨,自承"我在爱情这种事上很愚蠢的"。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在刻板的外表下有强烈的感情,让Kitty不知如何应付。毛姆形容他在社交场合的木讷,对比Kitty的讨喜和外向。他明白地对Kitty承认:"我早知道你不爱我,我只要你让我爱你。你是个肤浅的虚荣的自私的小女人,但是我不在乎,因为我爱你。"但是他克制不住自己的狂烈嫉妒,把她带到内地意图不过是同归于尽。当我看到那一段,Kitty跟他做爱时,平时古板的费医生在床上却出她意料地天真热情,跟她babytalk,让她觉得很幼稚可笑。突然间电灯泡在我脑子里点亮!
呸,这哪是讲小妇人搞婚外恋,明明是写他和Gerry Haxton的关系!他自己就是那个学了医又没行医的费医生,内心弱小火热,外表拘谨厌世;Gerry就是虚荣放荡没良心的Kitty,跟别人勾勾搭搭。他爱Gerry,明知(或者坚信?)Gerry只是图他的钱和地位,他对他的感情是又妒又爱。
一旦把虚构人物跟现实人物接上头,everything falls in place and begins to make sense. 你也许会说:你也太会联想了吧?怎么扯这么远?我的推理虽然奇怪,但是有根据。毛姆一向有把真人真事写到故事里的习惯,几乎每个故事都有生活原型,很难想象这么细腻的描写这几个人会没有原型。而且Gerald Haxton的名声再外,地球人都知道他吃毛姆的软饭,生性外向, flamboyant,喜欢社交喜欢乱搞,花里胡哨,经常伤糖爹的心。而毛姆的性格,是他自己说的:我总是爱上看我不上眼的人,巴巴地送上去让人唾弃;而对爱上我的却没太大兴趣,只是出于报答才勉强迎合。他的内向自卑,不善社交,都是一早就承认了的。外表冷淡厌世,内心敏感脆弱,洞察他人内心。代表毛姆的费医生在跟Kitty摊牌时的话真是字字血泪,让我不禁联想,Gerry让他又爱又恨吧?或许这本小说就是某次背叛后毛姆泄愤的产品,过过害死情人的干瘾饭特稀。爱是不能勉强的,更不可能象影片里那样慢慢用真情感化或者"伟大人格"之类的玩意儿赢得。当然啦,他还是爱他的,所以Kitty并非坏人,只是不爱费医生而已,她的轻薄,虚荣,浅俗,以貌取人(汤先生漂亮),也有她诚实和惹人爱怜的一面。呵呵,费医生只好自杀啦。
毛姆和Ed Norton都选择了费医生代表自己(Ed Norton参与剧本写作,并且是领头制作人之一,这部片子是他的baby),但是两人对费医生的描写体现出二者自审的根本态度分歧。
毛姆故意从Kitty的角度虚写费医生,搞得有点云山雾罩的,她不理解他,不能接受他的热烈和深厚的感情,而读者又是从她的角度来看的。毛姆从人性枷锁后就不习惯直接地袒露心扉了,总是把自己半藏起来,在这里也能感受到他的犹豫和半遮掩。费医生自愿去梅堂府霍乱区本来就不是要治病救人而是自我毁灭。毛姆自己是很喜欢到各种旮旯里乱跑的,别看他是个外表古板的英国佬,据说他很能忍受偏远地区的不便,英国stoic传统决定了他遇到什么都不抱怨的习惯。
相比之下,Ed Norton的费医生也是他自己的投射形象,那可是个大英雄。他的费医生简直就是个美国白求恩,又是个情深义重的委屈丈夫和爱人。影片里加了不少书中没有的费医生的光辉事迹,建立他在救灾过程里的高大形象。现在中国的文化部果然宽松了,连这么直接地美化洋人的剧本都能批准,呵呵。虽然保留了原著中的某些对人物道德模糊的立场,最终还是让费医生用自己的伟大无私的人格感化Kitty,两人永结同心云云。最后费医生在火线上光荣牺牲。电影里有些地方让我颇有点不解:为什么搞那么多水源之类的戏剧性折腾?为什么费医生会不小心染上霍乱?我对传染病没有太多了解,只知道防止霍乱第一条就是烧开水,因为它的传染途径是fecal oral。不喝生水应该足够防止自己染上霍乱,即使当地人难以说服。。。看了原作,发现上过医科的毛姆自己给费医生找的理由不是过度忘我工作而是在自己身上做病菌实验,是自杀的。
小说里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结尾Kitty回到香港,重逢汤先生,虽然鄙视他的为人,却抵抗不了他的肉体魅力而再次跟他上床。估计毛姆早认定如果他有什么三长两短Gerry立刻另投新欢,在人的faithfulness上面他完全不带任何幻想,彻底接受人性的软弱和自私一面。但是啊,他对Kitty(我越想越肯定她是Haxton 和Syrie的综合体--Syrie 搞婚外情也是家产便饭)终究还是同情和怜爱的。最后她跟爸爸妹妹重修亲情,那一段让我差点看哭了。好小子,没辜负我仰慕他一场。
在他眼中,人都是软弱和千疮百孔的,但也是可爱的,或许正因为人性的不完美才值得爱,值得观察和记录,值得同情和原谅。谁要看高大全的Ed Norton自我陶醉?!(OK,我承认,很多人还是爱看高大全理想人物的。)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07-03-30 14:17, edited 9 times in total.
Jun最近有向同人女发展的趋势啊Jun wrote:呸,这哪是讲小妇人搞婚外恋,明明是写他和Gerry Haxton的关系!他自己就是那个学了医又没行医的费医生,内心弱小火热,外表拘谨厌世;Gerry就是虚荣放荡没良心的Kitty,跟别人勾勾搭搭。他爱Gerry,明知(或者坚信?)Gerry只是图他的钱和地位,他对他的感情是又妒又爱。

你说那些个closeted的大人物,难道找个equally大的人物发展秘密恋情?到最后,都还是像上层的直老头一样,找年轻人。况且上了年纪的搞艺术的人,痴迷身体的青春的美,也最自然不过了。只不过年轻男孩坏毛病多,管不住罢了。
惠特曼那么大一把年纪,坐车时看了人家年轻车夫一眼,两人就成了“至交”,还教人家读书识字来着。现任007Daniel Craig,演过一个叫Love is the Devil底片子,演的是一个小贼,最后变成Francis Bacon的小蜜……

雪莱的原诗

Lift not the painted veil which those who live
Call Life: though unreal shapes be pictured there,
And it but mimic all we would believe
With colours idly spread,―behind, lurk Fear
And Hope, twin Destinies; who ever weave
Their shadows, o’er the chasm, sightless and drear.
I knew one who had lifted it―he sought,
For his lost heart was tender, things to love,
But found them not, alas! nor was there aught
The world contains, the which he could approve.
Through the unheeding many he did move,
A splendour among shadows, a bright blot
Upon this gloomy scene, a Spirit that strove
For truth, and like the Preacher found it not.
Violent delights.
Nope. This is not some romantic projection I dreamed up. Maugham and Gerald Haxton were a couple for decades (until Haxton died). It was a well known fact, not groundless gossip. I don't wish for him to be gay. Actually I was crushed when I first learned Maugham was gay. But he was. And Haxton was the love of his life.Jun最近有向同人女发展的趋势啊
I didn't know you like Maugham so much...Jun wrote:Nope. This is not some romantic projection I dreamed up. Maugham and Gerald Haxton were a couple for decades (until Haxton died). It was a well known fact, not groundless gossip. I don't wish for him to be gay. Actually I was crushed when I first learned Maugham was gay. But he was. And Haxton was the love of his life.

Btw, does TRN refer solely to those who dream about unpractical gay romance? I thought anyone who constantly brings up this issue is a TRN, be it fictional or factual

Violent delights.
I bring up The Painted Veil not because it is deep down about a homosexual affair, but because Maugham the author is my 老偶像 and I like to analyze his stories. It just so happened that the person who gave him a lot of agony and was the catalyst for the novel was Gerald Haxton. If it were about his love for Syrie Wellcome, I'd be talking about it too -- only I don't think he loved her much. (Actually, Kitty might be a composite of both Haxton and Syrie, but I don't have a lot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about her.)
礼拜五急着下班,忘记提到两个小说里重要的内容。第一,是毛姆在后来写的刀锋中重新提到的一个主题:"死人死去时的样子是多么死啊。"他在别的故事里没有多写,但是当实习医生和在战场上开救护车的经历留下的印象大概是永不能磨灭的。Painted Veil里多次描写霍乱灾区到处可见的尸体们,不象曾经有过生命的人,那种不可思议的陌生,人命的虚无。在他的笔下,虽然活生生的中国人对他相当奇异和疏远,难以理解,但是死去的却很熟悉,跟战场上和伦敦贫民窟里灰色的尸体们一样,冰冷的死掉的陌生的。。。"物体"。Kitty看见街上的尸体,内心深受震动,难以忘记,那是说他自己的回忆吧?
第二是他对宗教的好奇。他当然是不信的,但是他好奇,想了解吃透,越是自己不信越想钻到信的人脑子里设身处地试图理解一下。他并不鄙视反感有信仰的人,正相反,他笔下有虚伪的假道士(例如Rain)也有可爱的真信徒。书里关于法国修女的部分并非宣扬她们的信仰的力量和好处,有一段讨论道她们把今生看做过渡的短暂停留而执着于死后的天国,可是如果没有天国呢?毛姆说,她们的光辉都在这过渡的世界上实现了意义云云。更有甚之,他通过Waddington之口,把道家理论拿出来叙述了一遍。当然他不是Ursula LeGuin,看得出对道家哲学不了解,也没有深入地研究,或许也没有研究的途径,但是他肯定是在中国时接触到一些有关的理论而感到好奇,而且,他并没有歪曲道家哲学。象多数写字的人一样,学习新事物尤其是新知识的手段就是把它写出来。
Kitty最后跟妹妹和父亲和好,我没觉得特别突兀。劫后余生的她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自我中心昏昏噩噩的傻女孩。至少,她现在懂得反省自己和同情别人。她的可怜爸爸,终于熬出了头,她才明白他俩都站在"解放"的门槛。这时的Kitty或许有更多Syrie的成份。其实,这本书几乎可以看作是女权主义的主题(虽然我能肯定毛姆并非有意识地支持女性的平等权力)。Kitty被急忙嫁出去,被丈夫送进危险区,差点死掉,然后又被抛来抛去,完全没有一点自主权,连最后离开英国重新开始都得依靠爸爸。可是Syrie的命运就不同了,从毛姆的手中"解放"以后她成了有名的室内装潢家,彻底变成上流社会的一员,不是不象月亮和六便士里精明能干的Strickland太太的。
第二是他对宗教的好奇。他当然是不信的,但是他好奇,想了解吃透,越是自己不信越想钻到信的人脑子里设身处地试图理解一下。他并不鄙视反感有信仰的人,正相反,他笔下有虚伪的假道士(例如Rain)也有可爱的真信徒。书里关于法国修女的部分并非宣扬她们的信仰的力量和好处,有一段讨论道她们把今生看做过渡的短暂停留而执着于死后的天国,可是如果没有天国呢?毛姆说,她们的光辉都在这过渡的世界上实现了意义云云。更有甚之,他通过Waddington之口,把道家理论拿出来叙述了一遍。当然他不是Ursula LeGuin,看得出对道家哲学不了解,也没有深入地研究,或许也没有研究的途径,但是他肯定是在中国时接触到一些有关的理论而感到好奇,而且,他并没有歪曲道家哲学。象多数写字的人一样,学习新事物尤其是新知识的手段就是把它写出来。
Kitty最后跟妹妹和父亲和好,我没觉得特别突兀。劫后余生的她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自我中心昏昏噩噩的傻女孩。至少,她现在懂得反省自己和同情别人。她的可怜爸爸,终于熬出了头,她才明白他俩都站在"解放"的门槛。这时的Kitty或许有更多Syrie的成份。其实,这本书几乎可以看作是女权主义的主题(虽然我能肯定毛姆并非有意识地支持女性的平等权力)。Kitty被急忙嫁出去,被丈夫送进危险区,差点死掉,然后又被抛来抛去,完全没有一点自主权,连最后离开英国重新开始都得依靠爸爸。可是Syrie的命运就不同了,从毛姆的手中"解放"以后她成了有名的室内装潢家,彻底变成上流社会的一员,不是不象月亮和六便士里精明能干的Strickland太太的。
我觉得,
,我觉得这部小说里最可爱的人是Kitty。因为毛姆没能把kitty写成一个真正的“虚荣,浅薄,自私的小女人”,像他小说前半段描述的那样。kitty的前半生,小说是从一个观察者角度写的,心理活动不多,Kitty 就是个令人信服的那样的女孩子。从进入中国内地起,小说大量篇幅是Kitty 的心理活动,Kitty 本人成为周围世界的观察者。她不仅有很强的悟性,能在见到修女们一次就体会到自身的渺小,能在跟韦丁顿的几次交往中理解他的对世俗的嘲弄态度;而且她甚至是应答得体的。所以毛姆作为一个“深刻的人”(让我们姑且这么形容他),好像并不能真的写一个“虚荣、浅薄、自私”的人。后半段的Kitty我感觉是毛姆只能把自己代入了。



云浆未饮结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