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超市看到胖胖玻璃瓶装的德国酸菜,忍不住买了。没有咸猪手,配了英国风味的肉肠,烤到焦黄流油,外表略为绽开,卖相上佳。酸菜在微波炉里转热,再加几块外脆里润的烤土豆,浓腻和酸香搭配得完美的一餐。不由承认,肉做得好还是很美味的。
饭后在厨房整理的时候,窗外吹来微微的风,忽然想起了在北京的日子。
大学时最爱图书馆,几乎天天光顾,搬回一堆堆和专业无关的小说杂文,哲学科普,传记财经,烹饪民俗,甚至评弹本的《玉蜻蜓》。冒充要补充内涵,其实是大肆看闲书。运回宿舍的,有吃饭时看的书,轻松娱乐,可以高声朗诵给室友听;另外是睡前看的书,适合独自欣赏和催眠。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记得有《围城》,《洗澡》,《千江有水千江月》和《流金岁月》。看到《京华烟云》的时候,所有人登时被林语堂描绘的北京迷住了,从此心生向往。
后来真到北京住的时候,四处游览假装访古之余,还是最爱谈吃,缠住办公室的同事问北京辣菜是什么,哪里可以吃到灌肠。涮羊肉和烤鸭领教一次就够了,常光顾的是银锭桥边烤肉季的麻豆腐,和钟鼓楼小吃街的爆肚。在钟楼后第一次尝到小龙虾,水煮蘸调料,两个女人往往要来三盘才过瘾。更喜欢的是街头巷尾的小饭馆,做出来的尖椒土豆丝、芥末菠菜、醋溜白菜和溜茄子比任何大地方都要美味。其中一道东北酸菜炒粉条更是每吃必点,被大家称为很好养活。
有部电视叫《五月槐花香》,名字可以完美总结北京初夏季节的风情。在鼓楼外大街的槐荫下东游西荡,看看路两边的旧宅院,喝一瓶信远斋的酸梅汤,再一路走到什刹海或后海的水色天光中。现在想来,那时的印象也就是我理想中的北京吧,不被再后来的各种印象所干扰,比如明净蓝天的消失,混乱的交通和大小胡同的灰色粉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