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母亲 By 朱伟
所以我说的是”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啊,讨论的根本不是一个范围。
我后边还说大部分人是做着报酬低而且十分辛苦的工作呢。那时候无论男女能上完高中已经是相当程度的教育水准了,不要说大学、研究院。那时候的高等教育,可以包括高中。
大部分人上高小还是很靠后的事呢,”大部分人“不过就是在家里和街道上转着转着,就长大了。穷人家的孩子为求出路,经常送去学徒。其实那时候的小说讲普通人生活的很多,至少背景描写是十分详细的。
我后边还说大部分人是做着报酬低而且十分辛苦的工作呢。那时候无论男女能上完高中已经是相当程度的教育水准了,不要说大学、研究院。那时候的高等教育,可以包括高中。
大部分人上高小还是很靠后的事呢,”大部分人“不过就是在家里和街道上转着转着,就长大了。穷人家的孩子为求出路,经常送去学徒。其实那时候的小说讲普通人生活的很多,至少背景描写是十分详细的。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This discussion got me thinking. What was the social forces that led to universal education in most countries? Who started it? Education, at least for boys, is fairly widespread (comparatively speak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ies, which continued in parallel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education system. I would think mass education of children requires a low-cost mechanism for schools, which must have demanded government susidies, funding, or total takeover. Which government started this? How did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come about? Why are children taught the way they are now?
中国的旧式教育就是认认字吧,读完了开蒙书读圣贤书,要是学武还添上骑射。其它的一切技能都是或者学徒的时候学,或者永远不用学。比如算账写账就是要学徒的时候学,能会算账的就基本饿不着了。很多自然常识是从皇历或者别的古书里看来的,如果个人爱好喜欢看古书的话。洋务运动以后中国有了很多新式学堂,不过我记得鲁迅他们都说过上新式学堂是相当离经叛道的行为,政府不得不用免学费来吸引生源。
我的红楼梦看到凤姐儿不识字的时候,十分震惊了几个月。
我的红楼梦看到凤姐儿不识字的时候,十分震惊了几个月。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中国的科举制度其实也不是绝大多数人的机会,身分在”四民“之内,清清白白的独立自由人才可以投考,如果隶属贱民是不可以的。贱民的数量其实不少,因为身为奴仆的也算。儒林外史里的万雪斋,本来是程明卿家的奴仆,有过卖身文契的,所以不能”进学“,也不能穿戴儒家衣冠,虽然十分有钱,门下请了名儒当清客,也不能做官。跟翰林家联姻,结婚的当天早上他原来的主子一乘轿子抬在他书房里,他就身不由已地跪着,打躬作揖,称了一万银子,才哄过去了。另外,还有罪人连累的子孙后代也不能投考进学。一人有罪连累一大家子,也是没办法的事。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所谓的理工科是从西方引进到中国的没错,旧式的私塾教育是不教。不过数学,物理,化学一类的知识作学徒只能学到实践经验,作为研究,呵呵,都是奇门术数,是道士,方士做的事。独尊儒术之后就没什么正经的学习。也是科举考试的影响。森林的火焰 wrote:中国的旧式教育就是认认字吧,读完了开蒙书读圣贤书,要是学武还添上骑射。其它的一切技能都是或者学徒的时候学,或者永远不用学。比如算账写账就是要学徒的时候学,能会算账的就基本饿不着了。很多自然常识是从皇历或者别的古书里看来的,如果个人爱好喜欢看古书的话。洋务运动以后中国有了很多新式学堂,不过我记得鲁迅他们都说过上新式学堂是相当离经叛道的行为,政府不得不用免学费来吸引生源。
我的红楼梦看到凤姐儿不识字的时候,十分震惊了几个月。
我们所说的University应该最早建于意大利。美国是真正把它规范化而且平民化的地方。原来系统教育只局限于上层社会,不论东西方,美国的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制度才使得平民能上学。
ÎÒÔÀ´Ò²Õâô¾õµÃ£¬¾ÉÉç»áÓеãÎÄ»¯Ë®Æ½¾ÍÄÜÕÒµ½¹¤×÷°¡£¬½á¹ûºóÀ´¿´µ½Óô´ï·òµÄ¡¶¸øÒ»Î»ÎÄѧÇàÄêµÄ¹«¿ª×´¡·ÏÅÁËÒ»Ìø£¬ÄǾÍÒµÐÎÊÆÕæ²»ÀÖ¹Û-_-£¬1924Äê°¡£¬²©Ê¿Ò²ÕÒ²»µ½¹¤×÷¡ª¡ªÄÇʱºòÉç»á¾¼Ã²Òµ£¬¹¤×÷»ú»áÉÙ°É¡£ËùÒÔ·²ÊÇÊܹý¸ßµÈ½ÌÓý£¨°üÀ¨¸ßÖУ©µÄÈË£¬ÎÞÂÛÄÐÅ®£¬ÒªÕÒÊÂ×ö¶¼ÊÇÕҵõ½µÄ£¬¶øÇÒÔÚµ±Ê±Éç»áÉÏÊÇÏ൱ÌåÃæÈÃÈËÏÛĽµÄ¹¤×÷¡£
不是所有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
一份出纳的工作能养得活那么多孩子加保姆?还有一屋子的家务?虽然不是粗活,可也不是高薪工作。
我不明白为什么女人非要出门工作才显得高尚有骨气,不然就算是从老公手里讨生活。说把孩子送人的事,我不觉得她要是接着当出纳,孩子就不用送人。
整篇文章没说过朱伟父母是什么显贵啊,贫苦人家把孩子送人也是常事。至于送给什么人,是熟人还是育婴堂,都不过是一念之差而已。送给熟人,哪有那么多熟人站在一旁,随时欢迎收养婴儿不是、就算有,父母也得挑挑,是不是好人。哪有那么多正好的机会。就算有,人熟人还不一定肯要呢:白白养活好大,一知道生身父母是谁说不定就走了。这种心理也是很普遍的,张爱玲在“小艾”里就写过。
我倒是觉得认定妇女非得工作才不算丢人这回事挺没意思的。
我不明白为什么女人非要出门工作才显得高尚有骨气,不然就算是从老公手里讨生活。说把孩子送人的事,我不觉得她要是接着当出纳,孩子就不用送人。
整篇文章没说过朱伟父母是什么显贵啊,贫苦人家把孩子送人也是常事。至于送给什么人,是熟人还是育婴堂,都不过是一念之差而已。送给熟人,哪有那么多熟人站在一旁,随时欢迎收养婴儿不是、就算有,父母也得挑挑,是不是好人。哪有那么多正好的机会。就算有,人熟人还不一定肯要呢:白白养活好大,一知道生身父母是谁说不定就走了。这种心理也是很普遍的,张爱玲在“小艾”里就写过。
我倒是觉得认定妇女非得工作才不算丢人这回事挺没意思的。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不是这样的。1949年中国非文盲半文盲只有百分之1点几也不是2点几,文盲占人口比例百分之80以上,女的尤甚,大概有百分之90多。Education, at least for boys, is fairly widespread (comparatively speak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ies
中国的教育普及几乎完全是中共政权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且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不大。中国到1970年以前的人均收入都跟之前的几千年差不多,折合购买力平价相当于90年的500-600美元。是国家政权的力量在保证教育(当然也是他们某一天决定的停止高考,学生下乡)。从这一点来说,老毛和他们那一群无论如何也是有功绩的。
我哪有说她不工作就丢人啊,我只是奇怪她这么。。“'逆来顺受。丈夫挣的多就吃饭。挣的少就喝粥,再不济孩子也不要了。。。作为一个母亲,这个不是很难受的事吗?出纳的工资高不高不知道,但是当时她老公失业,显然是够养家的(当时有几个孩子不知道)。当时妇女工资低,保姆工资应该会比出纳更低呢,Total Income - cost ,整体来算还是合算阿。况且这种人家,一般当老大的女儿很小(5, 6岁?)就开始做很多家务了(参见阿信)家务并不一定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当时的观念就是儿子比较宝贝,女孩就分担家务,老大老二帮着带底下更小的孩子,直到出嫁。
我只是觉得,她工作过,看过外边的世界,不算“没有选择”,也不算“没有比较“,最后还是接受“妇德" 那套,完全地依附于丈夫,这个比较浪费她受的教育。但是我并无意批评她这样就不高尚了或者没骨气阿. 何况后来政治原因下不能工作了,这个是很可以理解的事。我只是不理解他们家这种状况。他们完全没有家族人口计划和理财计划(年轻无孩的时候工作攒点钱,以后养孩子用)?就一个接一个生,养不起了就送走,养老也没计划,到时候看那个孩子比较富裕,就跟谁过。。。
比如就算那个年代没有很好的避孕手段,但是那个年代不也有很多家就只有5,6 个孩子?看看和朱伟同辈的那些人,兄弟姐妹5,6个的是比较普遍的。。。生11个,即使在那个年代也算多了吧。。。
我只是觉得,她工作过,看过外边的世界,不算“没有选择”,也不算“没有比较“,最后还是接受“妇德" 那套,完全地依附于丈夫,这个比较浪费她受的教育。但是我并无意批评她这样就不高尚了或者没骨气阿. 何况后来政治原因下不能工作了,这个是很可以理解的事。我只是不理解他们家这种状况。他们完全没有家族人口计划和理财计划(年轻无孩的时候工作攒点钱,以后养孩子用)?就一个接一个生,养不起了就送走,养老也没计划,到时候看那个孩子比较富裕,就跟谁过。。。
比如就算那个年代没有很好的避孕手段,但是那个年代不也有很多家就只有5,6 个孩子?看看和朱伟同辈的那些人,兄弟姐妹5,6个的是比较普遍的。。。生11个,即使在那个年代也算多了吧。。。
送孩子,我家猪的外婆做过。他们家还不算是特别穷困的,家猪外公兄弟一人做记者,一人是科学家,外公自己好像是在铁路局做事。那时候生活动荡,又有逃难(比如抗日时候从广东逃到香港,时局安定些再逃回广东――那时候香港可不发达),政治斗争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送孩子其实不见得母爱不伟大。当然我听说的时候也很吃惊,毕竟送孩子在我们现代人不容易接受。
我外婆家倒是真的为钱发过愁,我觉得朱伟这篇有玫瑰的色彩,或者他们家境还好。我妈的回忆是因为家里孩子多(七个),每月初外公发了工资,先得还四处亲戚借的旧债――没几天又去借了。她也老看见我外婆坐在炕上发愁抹眼泪,钱不够用。我猜这都给我妈留下很严重的童年阴影――她后来境遇当然好了很多,不用为钱发愁,不过她喜欢把做过的梦第二天讲给我听,有些梦就是钱怎么不够用,怎么窘迫的那种。
那时候的家务真是实打实的,生煤炉,垒白菜其实都是重体力活。昨天还和家猪讨论要不要干洗羽绒被。(不要理会我们家家务的季节观念)家猪问:以前是怎么洗的,我白他一眼:把被面拆开,棉花重新弹一遍,洗好被套,重新铺被子沿着边儿絮好,你小时候没见过?
我外婆家倒是真的为钱发过愁,我觉得朱伟这篇有玫瑰的色彩,或者他们家境还好。我妈的回忆是因为家里孩子多(七个),每月初外公发了工资,先得还四处亲戚借的旧债――没几天又去借了。她也老看见我外婆坐在炕上发愁抹眼泪,钱不够用。我猜这都给我妈留下很严重的童年阴影――她后来境遇当然好了很多,不用为钱发愁,不过她喜欢把做过的梦第二天讲给我听,有些梦就是钱怎么不够用,怎么窘迫的那种。
那时候的家务真是实打实的,生煤炉,垒白菜其实都是重体力活。昨天还和家猪讨论要不要干洗羽绒被。(不要理会我们家家务的季节观念)家猪问:以前是怎么洗的,我白他一眼:把被面拆开,棉花重新弹一遍,洗好被套,重新铺被子沿着边儿絮好,你小时候没见过?
Last edited by 洛洛 on 2007-09-04 22:42, edited 2 times in total.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luoluo11.ycool.com
要是我非得穿越回去,我就去一元店贩很多塑料杯子盆子盒子,几十捆塑料绳子,一张金叶子一个卖给帝王家,保证有人抢着买,这东西太好了,又摔不坏又不漏水又结实又轻又鲜艳亮丽。金叶子好带,夹书里就带回来了。
,或者就换他们那,珠宝玉器,官窑瓷器。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还选股票,买彩票不就结了Knowing wrote:南方公园有一个讽刺移民问题的就说未来地球条件特差,未来人都混不下去了,都穿越到现在来,干活就收几个cents, 往银行里一存,未来的家人就吃穿不愁了。我想他们也太傻了,干什么体力活啊,到华尔街选股票,自己都立即吃穿不愁,未来的家人发大了。任何比别人多知道的信息都可以变成金钱啊!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
民国时期平民普及教育也开始了, 内战外患, 进行的比较慢不均衡而已. 台湾普及教育不比大陆慢吧.中国的教育普及几乎完全是中共政权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且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不大。中国到1970年以前的人均收入都跟之前的几千年差不多,折合购买力平价相当于90年的500-600美元。是国家政权的力量在保证教育(当然也是他们某一天决定的停止高考,学生下乡)。从这一点来说,老毛和他们那一群无论如何也是有功绩的。
我觉得平民普及教育根本上还是来自不计出身阶层的人才选拔(level the ground), 和废除封建世袭长子继承制度直接相关.中国因为实行科举, 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普及了教育.
传统中国男文人不就是老婆死了写写悼亡诗,母亲死了写孝子文, 动动嘴皮子. 我看了这文章对朱伟没沙好感. 除了好吃的写的不错, 他又不会做!总的来说朱伟他们家好象女性好象承担了比较多的对家庭的责任(朱伟的母亲,长姐,小妹,各自承担了很多事情),男性扮演的角色非常的模糊。(朱伟都不甚记得他父亲除了上班都在做什么,朱伟自己好象也没做什么,早早离家走了)
金子不值钱,每安士现在六百多块,一磅也就一万块而已。一本书里能夹带多少?想来想去,穿越到古代还真没什么发财良招,除非能极其运气地搞到凡高之类尚未出名的艺术品。多数艺术品古董珠宝之类在当时本来已经很值钱了,你空手去能搞到么?倒是我特别想搞到秘密文件和历史文献什么的,象红海牧羊人在陶罐子里发现的纸草竟然是最早的基督徒的手笔!拿事实打破梵替钢对基督教历史的垄断。还有我特别好奇的古埃及的信仰和工农业技术,玛雅人的天文算法之类。失传的东西太多了。
安徒生写过一篇故事就是讽刺当时流行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把一个向往古代的人送到过去,没有电灯,没有平整街道等等。给我印象特别深。最近看剧集罗马也有类似感慨,古代生活真的很难想象,特别是平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细节和文化心理(上层社会记录比较多我们就比较熟悉)。
安徒生写过一篇故事就是讽刺当时流行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把一个向往古代的人送到过去,没有电灯,没有平整街道等等。给我印象特别深。最近看剧集罗马也有类似感慨,古代生活真的很难想象,特别是平民阶层的日常生活细节和文化心理(上层社会记录比较多我们就比较熟悉)。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07-09-05 8:37, edited 1 time in total.
那时候还有人生不出孩子呢,比如邓颖超。朱德他妈就生了十几个。就光从举的这些例子里说,有人老大结婚的,这里边有人是离婚几回的,有人停妻再娶的,有人分分合合的。。。。跟在一个地方住了几十年的夫妻当然不一样。还是橙说的,个案和个案不能比。多子的命运落在头上了,人能睁着眼说别人家没这么多孩子,我也不该有这么多孩子?Rainbow wrote:我当然明白,但我们不是在讨论当时有无条件控制人口么?橙 wrote:无论是rainbow的父母还是朱伟的爹妈,都是个例。
既然说是那个时代没法控制,但是怎么又有同时代的很多人没有11个子女那么多呢?说明也可能还是有办法控制的。只不过他们家也许出于什么原因没主动去控制。随便找几个
老舍 子女四人
徐悲鸿 子女四人
傅雷 子二人
丰子恺 子女七人
徐志摩 子一人
钱钟书 女一人
张佩纶 一儿一女
张爱玲 姐弟2人
各人不光经济文化条件不一样,生理条件也不一样啊。不能这么比,说有人生得少,你怎么不会少生。有人生下来就有心脏病,能因为别人生下来没有否认先天性心脏病的存在?或者说,怀孕的时候不努力,生下来孩子有心脏病。当时根本没有生育控制,生多生少是命运,根本不是个人主观意志的结果。
要指望几十年前的男女头脑清醒地具有现代人所有的知识,清醒地按照现代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盘算规划好人生是荒谬的。如果让那时候的女人穿越到现在,她们可以过得很舒服,说不定一下子掉进蜜罐里;让我们现在穿越回那时候,恐怕就想上吊了。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搬家了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