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算Truffaut 的名作之一吧?经典的二男一女的三角故事。两个男人的友谊被中间的一个女人扰乱了,中间的女人是两个男人都爱慕的对象。女人当然极美丽,极有魅力,阴晴不定,永远也猜不到下一步的作为,让男人捉摸不透而发狂。
故事开头是一对年轻的文人,一个德国人Jules一个法国人Jim,在巴黎相遇交上了朋友。他们遇上了美丽而不羁的Catherine,内向温和的Jules 得到了她,比较花心比较惹眼的 Jim 对她的暧昧感情暂时放在一边,直到一战后三人重逢。。。那是1910年代的背景,导演故意采用了模仿默片的风格,虽然对话是有的,但在取景和叙事和剪接手法上都近似早期黑白默片的调调。
太过self-conscious,太注重风格和效果,终究不能抓住观众的感情。慢慢地,风格退居二线,故事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戏剧冲突跑到了中心地位。情节似乎有点匪夷所思,或者说夸张而折腾,melodramatic。但情节慢慢地却牢牢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想起一些知道的真人和事件,让我下结论这个故事绝对有生活现实的基础。影片的前三分之一完全是全知视角,从两个男生的共同角度来叙述,但一战之后的情节就明显变成了法国人Jim 的角度。直到结尾。
影片本身的手法有种特意的沧桑感和一定的感情距离。很多亲密的戏都特地拉到中景拍出来而不是特写。几乎没有特写。这样让本来相当melodramatic 的情节看起来比较不那么俗套和廉价。虽然如此,我对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感情投入,总觉得似曾相识,在主题和sensibility上面并不是特别speaks to me的类型。当然这跟Truffaut 特意拉开距离也有关,痛与快都似乎蒙上一层纱雾,保护观众不必太过投入感情。另外叙事的口吻摆明了是男性角度和观点,对女主角又捧又摔的矛盾态度,但很显然是表面化的,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为借到的是Criterion Collection 的精品版DVD,有幸在特别内容中看到访问Truffaut 的一段影片和一些关于故事背景的资料。Truffaut 的剧本是根据一部自传性小说改编的,小说的作者Henri-Pierre Roche 果然是剧中的Jim这个人,而且Jules, Catherine也都真有其人。他们三个人之间的故事被记录在一个documentary影片种,由他们的后代和熟人叙述出来。DVD 中收取的片段非常果汁,比电影要果汁一百倍,也真实一百倍,也更戏剧性更充满人性的矛盾和千疮百孔。
再次证明自传应该反着读,everyone lies. Everyone embellishes. 人人都无法彻底地诚实,自觉不自觉地美化自己。Nobody knows anybody -- not that well. 现实生活比戏剧精彩一百倍。 于是我对Truffaut 的满意程度大大下降。
从技巧来说,它的确是很有创意的,充满新浪潮的特点和热情。但是从根本的主题和sensibility来说,跟其他的男性爱情故事一样,并没有勇敢地面对复杂而矛盾的人性和现实,基本的感情基调是俗套的。过去我并没有看过他的片子,耳朵倒也刮到过对他的评价,仿佛记得有人提到他的粉红泡泡糖的倾向,跟Melville 或其他新浪潮领袖相比就显得sentimental 和轻量级。不得不承认这个评价所言不虚,是有点轻佻肤浅的感伤主义!
尤其是他对Roche的自传十分倾倒,照单全收,而拒绝面对不那么美好的复杂的现实。
那么实际的现实中这个汁水淋漓的三角关系是怎样的呢?
根据DVD里挑出来的记录片的片段,Jules的原型,Franz Hessel, 一个德国犹太人,算是跟电影里的人物比较接近的。性情温和内向,躲在故纸堆里翻译他的书籍,与世无争。因为写作和翻译不够家用,他给出版社做编辑。希特勒上台后迫害犹太人,他也并没有太多的动作,最后在集中营里死掉。被访问的人都说他很passive,他的两个儿子说他很可亲。Catherine 的原型是Franz的太太Helen Hessel,德国好人家里出的女孩子,会画画,很美丽,很impulsive,做事任性,自信而且有魅力。她对丈夫感到腻味之后,从德国跑到了巴黎,跟Roche (Jim的原型) 搞了一段情缘,颇闹腾了一阵。她是个激烈的,放任的角色,敢作敢为,加入了时装设计行业养活两个儿子。老了以后仍然被人仰慕,但是也有人承认她对爱慕他的男人是可以相当残忍的。。。记录片中被访问的一个人说,电影里把她描绘成Jim追求的对象,一时接受他一时拒绝他。在现实中,Helen Hessel 相当追求和爱慕 Roche,但是他对她却不怎么样。的确,影片(小说)里描绘的女人完全是经过男性眼光折射的形象。真实的恋爱中的女人,即使是倾倒众生的Helen Hessel,也一样有pathetic 的方面。
Roche因为是讲故事的人自己,所以在剧中同现实中的差距最大,最充满了变形和处理和美化。他是三人中事业最成功的,一个交游广阔的艺术dealer,二十世纪上半叶在巴黎认识最红的现代艺术家,包括Picasso, Duchamp, Brancusi, Gertrude Stein。记录片中对他的形容是高大英俊,极其聪明,善交际,会做生意,十分有魅力。他有很多女人。最有揭露性的是他的儿子对Roche的形容。他的儿子是他的情妇之一在Roche五十岁之后生的,他回忆说Roche经常隔一两个月来住几天,跟他母亲常吵架,关系并不好,对儿子从来没有任何关心或亲密。他一直没有同他的母亲结婚,直到他七十二三岁的时候,也就是写Jules et Jim的时候才正式娶了她。他儿子说,我父亲对女人不是那么温柔的,他那时跟三个女人有长期关系,曾听他说:这三个女人中,谁活的最长,我就跟她结婚。等其他两个死了,我就会娶幸存的那个。他是典型的不择手段绝对利己的阿尔法男,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事业成功,而且能吸引不少女人的爱慕和男人的艳羡。
电影虽然是第二手的改编,我也没有读过Roche的自传体小说,仍然可以看出作者把自己描绘成重情讲义的好汉和三人里最”正常“的一个。实际上他才是世上少数但是惊人相似的某一种类型的人---他们精力极其旺盛,能力超过凡人,欲望和行动都直接而坚决,行事完全没有顾忌也不认为自己需要遵守游戏规则,天生缺乏对他人的empathy,而彻底地毫不动摇地自私。他们散发的魅力常常让旁人着魔一样地拜倒在地,甘受奴役,从而成为环境中的 leaders。我毫不怀疑他的无数情妇,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女人们,跟崇拜他的Truffaut 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阿尔法男是稀少的动物,而他们每到一处都有冲他们摇尾的扇子。
这才是现实中的Jules, Jim, Catherine,而不是电影里whimsical,粉红幻想美化过的好朋友。
从Roche 的传记可以看出文艺界的男女关系有多么宽松随便,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被人利用,那么多人不眨眼地利用别人。二三十年代文艺圈内的开放气氛,即使是后来”臭名昭著“的六七十年代也难以相比。欧洲比美国更甚,或许是他们的艺术家上百年的光荣传统了。但美国那时候也是很开放和随便的---道德严苛的清教徒大众哪儿知道呢?要搞文艺,绝对不能有精神洁癖。
【剧透!】小说和影片结尾是这样的:Jim 不想跟变幻不定的Catherine 继续纠缠下去,告诉她打算跟长期无条件等着他的另一个情妇结婚,了结这场三角关系。Catherine 气愤之下,拿枪要射他,未遂后,开车载着他一同坠入河中殉情。两人终于死在了一起,多么不幸的Jim,被恶妇抓住不放而牺牲了。
而实际上呢?Roche 把Helen勾搭上手后才告诉她,他有老婆了(第一个),而且跟其他女人还育有儿女。她又怒又妒,开枪要射他。哈,这就是自传的性质和作用了,多么典型的自我美化,在所有的范特西类型小说里都能看见。这世界上irony真是满天乱飞俯拾皆是啊。两个人都活到八九十岁,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