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闻的人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做新闻的人

Post by CAVA » 2007-10-29 9:46

周末无意间看了一个访谈节目,关于在加沙被绑架囚禁近四个月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Alan Johnston。

今年3月被绑架的时候,Johnston是驻加沙的唯一西方记者,在当地工作3年,只剩2星期就将合同期满回国。失去人身自由期间虽然没有受到太大的肉体折磨,每天的活动空间里却只包括一个床垫和一个塑料椅子。很长时间内没有和外界联系的任何方式,没有书、纸、笔等转移注意力的工具,漫长的白天里只能看看窗外的飞鸟,听听外面的枪声而已。而生命安全随时处在威胁中,有一次被正式通知死刑将在几天内执行,后来甚至从广播里听到自己的死讯。

由于英国广播公司、英国政府和世界各地的支持者一直没有放弃营救的努力和呼吁,Johnston终于在114天后获释。

观看采访的过程中好几次我由衷地觉得敬佩,普通人经历这样的心理折磨大概早崩溃了,而他则在镜头前用职业、冷静的态度,沉着的语气,描述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当时怎样抵抗恐惧和沮丧的情绪。只在谈起担心父母为他忧虑而影响健康时表露了一点感情色彩。他本人,采访他的主持人,和其他被采访到的同事,都是职业做新闻的,叙述纵然客观,表达语言是准确而精彩,没有煽情和添油加醋,观众更多是被事实和他们的专业精神打动。

节目结尾时,Johnston说心理状态基本已经调节好,准备投入新的工作。只是经过这次事件,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是否一定要再到边远的危险之地,如阿富汗和加沙,尚在未定之数。采访人问,那么就开始买房娶妻生子的普通生活?只见他湛蓝的眼睛专注地看向主持人,答案是:否。

我等平淡的生活中不可能,其实也不想遇到如此传奇式的人物,就暗地里心仪一下下好了 :-)

节目视频:http://news.bbc.co.uk/1/hi/programmes/p ... 060082.stm

图:Alan Johnston和母亲

Image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7-10-29 10:16

War reporters are a different breed. I literally mean "breed", ie, genes.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Re: 做新闻的人

Post by silkworm » 2007-10-29 10:29

CAVA wrote:只在谈起担心父母为他忧虑而影响健康时表露了一点感情色彩。
看到这一句,我就在想,那他恐怕也不会想成家生孩子吧了。果然,读到最后,是个“否”。

我觉得生孩子的一个弊端就是,让人挂念的事情大为增多。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0-29 10:37

是啊。当时我还很庸俗地想,什么女人选择嫁给战地记者该有多么担惊受怕。

BBC为营救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无论如何不肯付赎金。如果开了先例,等于给所有在外的记者都挂了价目牌。再者赎金会被再投入到恐怖活动中,也是违反原则。所以如果不是哈马斯出面施加压力,这个人就完了。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7-10-29 10:45

我庸俗而不厚道地说一句,接着JUN的话,战地记者真是另外一类人种。

远远看看即可。

外国的有Capa,中国的有那个唐师曾。(这俩人搁一块儿怎么这么别扭?!)

tiffany
Posts: 24843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7-10-29 10:47

哈马司当权以后貌似不那么恐怖组织了么?
乡音无改鬓毛衰

karen
Posts: 3020
Joined: 2003-11-22 18:51

Post by karen » 2007-10-29 11:17

而他则在镜头前用职业、冷静的态度,沉着的语气,描述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当时怎样抵抗恐惧和沮丧的情绪。
他是怎么抗拒的呢? 没书没纸没笔的,没有任何精神逃避现实的东西。 :shock: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0-29 11:28

所以说很不容易,据说是一小时一小时那么熬过来的。后来绑架方发慈悲给一架收音机,可以听BBC国际台。
tiffany wrote:哈马司当权以后貌似不那么恐怖组织了么?
以暴制暴。英国政府跟哈马司交涉,哈马司给小型恐怖组织下围剿令。好象电影里的黑道。

恕我孤陋寡闻,Capa是谁?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7-10-29 11:35

是CAVA的亲戚。哈哈哈哈。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Capa

这张照片的作者(Death of a loyalist soldier, 1936.)

Image

tautou
Posts: 575
Joined: 2005-02-25 12:50
Contact:

Post by tautou » 2007-10-29 11:45

卡帕是我为数不多的偶像之一,伊最著名的话就是If your photos aren't good enough, you are not close enough.

他私生活也很果汁,记得娜斯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我去找找看 :dog001:

Image

Image

楼上贴的照片还有下半截 :mrgreen:
Last edited by tautou on 2007-10-29 11:54, edited 1 time in total.

tautou
Posts: 575
Joined: 2005-02-25 12:50
Contact:

Post by tautou » 2007-10-29 11:51

果汁来了 :love019: :love019: :love019:

见证战争:一个现代吉普赛的传奇

娜斯

他来自布达佩斯。途径柏林。到柏林时他十七岁,学习新闻。出走柏林,是因为在布达佩斯参加了示威游行,去柏林避难。在柏林好景不长,希特勒上台,身为犹太人的他再次出走。
这次他来到巴黎。身无分文。不谙法语。一技之长只有在柏林时捡起来的摄影。很多匈牙利人那时在搞摄影,因为那没有语言的障碍。可是,他籍籍无名,谁会雇他?
但是他不缺勇气。也不缺魅力。他的外貌与魅力像他的勇气一样,一直是人们回忆中的话题之一。
他生命中的天使也许与那有关。总之在巴黎,在他最落魄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女子。她成了他的青春之恋,他的女神,他的缔造者。她来自波兰,也因为政治原因出走。她灵秀,聪敏,注重仪表,法语流利――认识她之后,他穿起西装,整理仪表,在给母亲的信中,他说,我成了一个绅士。他拍片,她去卖。她是很好的推销员,可是他太不为人知,于是她发明了一个说法:有个著名美国摄影师,叫罗伯特.卡帕。他太成功了,世界各处跑,没时间呆在巴黎,没时间与编辑见面,所以由她代理。
是的。就是那个罗伯特.卡帕。西班牙内战拍出《倒下的士兵》的那个罗伯特.卡帕。二战诺曼底登陆第一批抢滩艇唯一的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四十岁早已名满天下却死于越南战场的罗伯特.卡帕。
罗伯特,卡帕是他女友的一个发明。但是十年之内他真的成为了那个他们想像中的人物:著名美国摄影师,他叫罗伯特.卡帕。他太成功了,世界各处跑,没时间与编辑见面……
在成为罗伯特.卡帕之前,他叫安德烈.费里德曼。
之所以起名罗伯特.卡帕,因为那时有个有名的美国导演,叫弗兰克.卡帕拉(Frank Capra)。他的女友于是发明了有点让人想起那名字的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还给自己起了个类似葛丽泰.嘉宝的名字,叫葛尔达.泰罗(Gerda Taro)。葛尔达是她真实的名字,泰罗当然不是她真实的姓。
如果她活着,是否也像他一样有名?他们是恋人,也是战友,一起奔赴西班牙战场,一起活跃在前线,她也拍照,拍出的照片合用“卡帕与泰罗”的名字。
可是她的故事中止于西班牙战场的一枚炮弹。那时她二十六七岁。那是一个动荡年代,有多少热血青春就这样盛放与凋零在一刹那。他则因《倒下的士兵》成名:如此近的距离,仰视的视角,一个士兵中弹倒下的瞬间,天空与大地,映衬了士兵的死,也映衬了他生命的尊严。――还需要什么言语?
于是他成为至今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成为一代传奇。但他的恋人是倒下的士兵。战争的创伤对于他,不是一纸空谈。在巴黎,为她抬棺者都是当时“进步文艺青年”中有名头的人物,比如超现实主义诗人出身的左派作家阿拉贡。卡帕流下悲伤的泪水。
不久即是二战。卡帕几乎无处不在:他拍了中东战场。他拍了西西里。他拍了中国汉口失陷。他拍了台儿庄。他拍了轰炸下的伦敦。他拍了诺曼底登陆。他拍了攻克柏林。他拍了巴黎解放。
诺曼底之役:他作为《生活》杂志摄影记者,是第一批抢滩艇中唯一的摄影师。今日我们关于那场著名的战役的唯一目击见证,就是他留下来的十一张照片:其实他拍了四卷一百多张,却被《生活》杂志的伦敦洗印室不慎曝光。十一张照片,成为最珍贵的战争记录。后来斯皮尔伯格拍《拯救大兵雷恩》,开头二十分钟的诺曼底登陆,就是反复研究这些照片,力图恢复战场原貌。
Bulge之役,他跟随空降部队一同在德军的炮火中跳伞降落。生还的士兵都说,他们起码手中还有枪,如果只让他们拿摄影机,无法还击,不知他们能否做到。
作为战地摄影师,他的镜头永远对准士兵,而不是指挥部里的将军。在他的照片中,有这样连续的镜头:第一张是在开火,第二张就中弹牺牲。还有年轻的士兵最后一张有双腿的照片一一那之后的战役,那位小伙子就失去了一条腿。
二战中,他受到士兵的热烈欢迎。他们甚至相信他能带采好运,因为他拍了那么多次战役,实在命大。士兵们相信,卡帕随哪个部队前进,哪个部队就会减少伤亡。
一九三七,西班牙内战。一九三八,中国汉口沦陷。一九四四,诺曼底海滩。一九五O,阿以之战。一九五四,越法之战。都摄入了卡帕的镜头。卡帕改写了战地摄影的历史,战争不再是作战指挥部发布的新闻,而是切切实实的枪林弹雨,切切实实的流血牺牲,切切实实的受苦受难。他曾说:“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
战争与爱情造就了卡帕。但是,战地摄影使他成名,战争也夺去了他的爱,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所以,他的照片的震撼,正在于揭露战争的残酷,而不是宣扬战争的辉煌。他的照片拍的是战争,但他痛恨战争:他看到了太多真实的战争,他离战争与死神太近。他曾说,战地摄影师最大的愿望是失业。但是,到死他也没有失业。这令人悲哀。
其实他还在和平时期拍过很多战争之外的题材――他喜欢生命的华彩:他拍过好莱坞明星。他拍过毕加索。他拍过赛马。他拍过战后苏联。他的照片永远带有他的个人风格:动感,生命奔腾的瞬间。在日本,他拍过儿童,他总是蹲下来,采取与他们平视的视角――他与被拍的对象永远平起平坐,那也是他战争照片成功的原因。
除了战争摄影,他还在摄影界做了一件开创性的事:Magnum摄影社。Magnum几乎是杰出新闻摄影的代名词,也使该社新闻摄影师成了自由人:他们不受雇于一家杂志,而是自己拥有图片的版权,由摄影社卖给多家机构。
他是魅力四射的吉普赛人。长相英俊,性格开朗,有感染力的他受孩子欢迎,受女人欢迎,但是他不肯结婚。摄影师的职业,让他说走就走,他无法固定一隅。他甚至拒绝了盛时的英格丽.褒曼――四十年代,二战之后,她到巴黎拍戏,和他同住一家饭店,一个邀约,一场晚宴,开始了一场爱情。女明星为他不能自己。他当然也不可能不动心,追随她去好莱坞。可是,好莱坞让他厌烦到极点。他喜欢欧洲城市的咖啡酒吧,不喜欢好莱坞事事都在私人家的大房子里聚集。好动的他当然也受不了在片场无聊的等待。就在盛名中的美丽女明星甚至考虑要跟丈夫离婚,与他结合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
他去好莱坞看褒曼时褒曼正在拍希区柯克的《臭名昭著》,据说,希区柯克拍《后窗》,就是观察卡帕与褒曼关系的结果。
他说一口乱七八糟多种语言混合出来的几乎不知所云的英语,人称“卡帕语”。那只有增加了他的国际吉普赛的魅力。他生于匈牙利,持美国护照,常住巴黎,在世界各地拍照。他更适应于呆在城市而不是乡村,在城市他宾至如归,夜夜笙歌,坐拥美女,是晚会的主角,人们欢迎的对象。他穿好衣喜美食,抢着付账。他喜欢喝酒,但是从不喝到醉。他玩到最后回家,他的家是旅馆房间。只有早晨的时候,人们在他的眼中看到经历过沉重的疲倦,看到他的孤独,不安,与心碎的痕迹。他直面过太多的死亡,或许他需要美酒笙歌去消解。他为自己设计的未来是结合摄影与文字――毕竟最初他是学新闻出身,他写的文章有他的味道。他对战争越来越厌恶,他希望他从此描写生,而不是死。
能冒险的他喜欢赌博。他的一生就如同与死神的一场豪赌:他赢得很多,但是最后一次运气中止了。他本来在日本办展览,正值东南亚越法之战爆发,临时受命前往。随队采访中途停车时,其实他可以在车上等,可是他下车走到远一点的地方去拍,他寻找更好的视角。他踩了一枚地雷。那二年,他四十岁,生命的盛时。那是五月的一天,东南亚的田野草木葱茏。倒下的卡帕,左手里有一只相机。
他还留下了几件华衣数瓶美酒,可以开博物馆的照片,其中包括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一些影像,以及一场奢华的传奇。
Robet Capa,一九一三至一九五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tiffany
Posts: 24843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7-10-29 12:51

这人经历真够传奇,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嘻嘻
Posts: 23464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7-10-29 12:53

:super:
云浆未饮结成冰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7-10-29 13:10

A perfectly fitting way to go.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0-29 13:18

原来是他,看Ingrid Bergman相关文章的时候提起过,这下对上了。

安德烈.费里德曼多么动听,符合他的果汁形象。后改的名字太通俗了。

娜斯的文字花哨得很哪。

sinca
Posts: 920
Joined: 2007-03-04 23:01

Post by sinca » 2007-10-29 19:13

tautou wrote:果汁来了 :love019: :love019: :love019:

见证战争:一个现代吉普赛的传奇

娜斯 Robet Capa,一九一三至一九五四年五月二十五日。
真巧,好像刚刚在上周翻的一本旧《万象》上看到他的故事。

半年前提起che的时候还热血沸腾呢,可是现在对这样的男人再无兴趣。en, 一定是成熟了,成熟了。 :uhh: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saveas
Posts: 879
Joined: 2005-07-02 5:33

Post by saveas » 2007-10-29 19:50

karen wrote:
而他则在镜头前用职业、冷静的态度,沉着的语气,描述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当时怎样抵抗恐惧和沮丧的情绪。
他是怎么抗拒的呢? 没书没纸没笔的,没有任何精神逃避现实的东西。 :shock:
我突然想起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虚无一样对人的心灵产生这样一种压力

socket
Posts: 24
Joined: 2007-10-11 15:14

Post by socket » 2007-10-29 22:02

比起来,韩国那些传教的,就比较惨了

simonsun
Posts: 2663
Joined: 2006-12-24 4:41

Post by simonsun » 2007-10-30 1:26

sinca wrote:半年前提起che的时候还热血沸腾呢,可是现在对这样的男人再无兴趣。en, 一定是成熟了,成熟了。 :uhh:
大家都在向阿尔法男/女的目标努力嘛。 :action077:
Violent delights.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