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忏悔我的“不美” by 沈昌文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分享]我忏悔我的“不美” by 沈昌文

Post by silkworm » 2007-12-05 21:17

我忏悔我的“不美”

作者:沈昌文

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

1951年考取人民出版社校对员,后任社长秘书、主任、副总编辑。

1986年到1996年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后发起创办《万象》,退休后一直活跃于出版界。

在出版界,他是一个灵魂般的人物;在读书界,他是一个旗帜性的人物。他主编的《读书》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延续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梦想――

然而他说,我现在要做的,是要忏悔我这不美的一生。

学徒生涯

解放前的上海原来有一种传统的首饰店,叫银楼,专门做纯金纯银的首饰。你知道,金子里要加别的金属,才会有硬度,才能镶上宝石或者翡翠,更加精致。银楼标榜纯度,做不了太精巧的首饰,所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饰品最终是会被淘汰的。

这个行业在上海基本上是宁波人做的,都是招宁波农村的小孩子帮忙,多半是老板自己的亲戚,这样容易控制一些。做贵重金属的,职员一定要诚信,这个店的信誉才能保证。

我是13岁半(1945年3月)进入银楼拜师学艺。

我的父亲是有钱人家的没落子弟,他29岁就去世了,一辈子不做事。因为吸鸦片,他死的时候,家里的财产都败光了。据说抽鸦片是我祖母训练他的。过去的家庭认为,只要不嫖不赌,就能够保证家产。

我祖母相信这样的理论,抽鸦片的孩子不会变坏。因为抽鸦片的人什么都不做,当然也不会去嫖和赌。所以我父亲没有嫖赌的恶习,但是家产还是败光。

父亲死的时候我才3岁,但那天晚上的情景我还有些记忆。我妈妈、我祖母收拾了细软,祖母抱着姐姐,妈妈抱着我,连夜出逃。我就跟着母亲到了宁波。

所谓学徒,实际上什么都做,包括抱孩子、买菜、做饭、手艺活。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了,美国兵进上海。上海的局面大变,那些美国兵往往带着中国妓女来买首饰。这时候我就有点用了。因为我在租界里的所谓"工部局(SMC)"学校里上过学,同洋人有过交往。我每次看到那些洋人大兵顾客,就像其他小商贩一样叫他们"Hi, Mr.Truman(嗨,杜鲁门先生)","Hi,Mr.Roosevelt(嗨,罗斯福先生)"。那些大兵听了高兴,买卖就做成了。

另外,别人做首饰,刻字都写着"永结同心"、"花好月圆"之类旧词,而我就想出许多别出心裁的刻字,比如"妹妹,我爱你"之类。由于上面这类"小动作",我成了店里比较受重视的学徒,这使我有时间去读一些夜校而没有受到干预。

1947 年上海的形势大变动,国民党要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黄金不准买卖。因此这个店就停业了。老板觉得我有用,只把我一个人留了下来,做了佣人,没有薪金,但是有饭吃。这样1948年我就开始念书了。上海有这么一个好处,只要付得起学费,可以上很多学校。我前后念了十几个补习学校,学过会计、英语、世界语、无线电等,最后一个学校是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是学分制,两年修90个学分,可以晚上去上课。我没上过高中,语文不行,第一学期的新闻写作课,老师陆诒先生只给了我50分(60分才及格)。

当时只希望做一个摄像记者。我曾经到影楼给模特们拍照,影楼很讲究模特眼睛和头上的光。我想如果没有事情做,到照相馆工作也是可以的。

我生活相当困难,念大学的学费如何缴纳是一个秘密。后来,在交待历史问题的时候,我交待出曾经给资本家做过假账,靠这个来缴纳学费。因为我学过会计,让我做假账的是一个玻璃工厂的老板,我根本不知道这个玻璃工厂在哪里,他把单子给我,让我做成怎样我就做成怎样。这个职业收入高,而且最让我心动的是,老板还有两个照相机,一个是CONTAX S3,一个是LEICA的,可以自由供我使用,我背着它们在上海街头上游荡,就像一个少爷一样,心里充满得意。

我是很愿意读书的,经常到上海三联书店去买书――1949年我报考三联书店,三联书店没有录取我,没有想到1986年做了北京三联书店的总经理。我当时并没有想搞创作,而只是要找个工作能够养活自己。我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小学教师,但是这样的工作我找不到,因为我没有学历。

我周围没有知识分子,没有人能引导我。我常常侍候人们打牌,1947、1948年以后,店的房子空着,每天都要摆牌局,打麻将,来往的人特别多,有国民党人,有土豪劣绅,也有地下共产党员。我就在这样伺候人的生活中,了解到了许多事情。那些共产党人,头天刚从苏北来,穿着很破的衣服,过几天消失了,过些时候再见。他们服饰鲜明,态度轩昂。都是从苏北解放区来上海采购东西的,常买的是:盘尼西林,三十号真空管,机帆船。

我都帮不上忙,但是常常帮他们去买书买杂志。很熟的有虞天石、李

sikong
Posts: 265
Joined: 2005-10-22 0:51

Post by sikong » 2007-12-05 22:22

年过七十,依然背一个笔记本电脑,脖子上挂个U盘,耳朵上塞个耳机,连接MP3,骑一破旧"永久",出入酒吧,口说broken English, 以荤面素底为幽默,招摇过市,不以为耻。人谓"不良老年"

好一只老阿飞!
肥,是一种美德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06 5:55

边看边笑,题目就好玩得不得了。感觉这是个很“通”的人。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7-12-06 7:53

这老头很好玩的。

以前只知其名。前阵子看他上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

平头,胖短。

窦文涛吹捧他是资深文化人,他说他不是,他只是书商,哈哈。

他还说常去王朔的酒吧“王吧”玩儿。毕竟年纪70多了,精力不济。到了半夜就有点困,遂上楼去到王朔给他留的房间,眯一小觉儿。两点多再下来,又是一条好汉。别人都说,沈公您身体真不赖。他也不戳穿。

他这题目,我觉得是暗暗向王朔致敬。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7-12-06 9:44

我上中学还是大学时他来讲过一次话,那是他做读书主编的时候,人十分风趣,没有知识分子常见的'滞'劲儿,我们都很倾到。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7-12-06 9:48

人家就不是知识分子出身。。。
读书真是挺好看的,那么薄一小本儿,内容真丰富,为什么说曾经是?
乡音无改鬓毛衰

汝南
Posts: 193
Joined: 2004-10-05 11:34
Contact:

Post by 汝南 » 2007-12-06 11:01

真是个趣逗的老头。 :admir001:
盘尼西林,三十号真空管,机帆船
三十号真空管啥用的?
Let it be light.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7-12-06 11:44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们都很迷恋俄国小说和俄国歌曲―――俄罗斯的爱情观是很奇特的,我当然会比较喜欢屠格涅夫。于是天天看屠格涅夫,比如《初恋》、《贵族之家》,不只读中译文,还读原文,很是迷恋啊。
真可爱.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7-12-06 12:01

时年19岁。
绝倒,干了那么多事情,原来才19岁,一辈子顶人家三辈子用。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7-12-06 12:05

他是典型的STREET SMART, 社会大学毕业, 再加后来的补习.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7-12-06 12:20

豪情 wrote:他是典型的STREET SMART, 社会大学毕业, 再加后来的补习.
你知道我又要说什么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7-12-06 12:29

然后这位street smart出杂志给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当精神导师,我觉得这事很有趣。 :-)

tiffany
Posts: 24866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7-12-06 12:38

人社会大学出身不代表他没受过教育---人家更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乡音无改鬓毛衰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06 14:49

记得蚕还是谁有次说到,能集合南北文化长处的人,一定特别有意思。这位沈公不脱南人底子,又加点京油儿气和书香,所以好玩。

现在人口流动性大了,这样的人应该也多了?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7-12-06 16:51

他自己也说了自己的个性是世俗功利型的。
我猜他把知识分子的精神洁癖当纯粹的客户需求对待,其他人看到倒是忍不住要先酸两句的。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7-12-07 15:40

我很久不看读书了。在国内时订过,每期从头读到尾。“曾是”好像我听说现在越办越差了。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