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胡说]挥舞长矛之王子复仇记
嗯,王子他对鬼魂的话还是有一丝怀疑的。。。Act II, Scene 2的结尾有这么一段话
我想这一段可以解释他前面为什么犹豫不决。。。但是为什么去装疯、、、Fie upon't! foh! About, my brain! Hum, I have heard
That guilty creatures, sitting at a play,
Have by the very cunning of the scene 1665
Been struck so to the soul that presently
They have proclaim'd their malefactions;
For murther, though it have no tongue, will speak
With most miraculous organ, I'll have these Players
Play something like the murther of my father 1670
Before mine uncle. I'll observe his looks;
I'll tent him to the quick. If he but blench,
I know my course. The spirit that I have seen
May be a devil; and the devil hath power
T' assume a pleasing shape; yea, and perhaps 1675
Out of my weakness and my melancholy,
As he is very potent with such spirits,
Abuses me to damn me. I'll have grounds
More relative than this. The play's the thing
Wherein I'll catch the conscience of the King.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只一处看见过学者专家评论中讲 Hamlet 为什么是个大英雄, 为什么是正面人物. 为了支撑起这个光辉形象, 还发明出各种道德上的解释和开脱, 告诉愚昧的观众为什么其他因他而倒霉的旁观者罪有应得. 论据一, Claudius 才是制造整个悲剧的关键人物, 如果不是他的谋杀国王, 后面的事就不会发生. 论据二, Gertrude 活该, 她是女人贪图情欲意志薄弱的典型. 论据三, 俩同学人头落地都是自找的, 愚蠢而瞎搀和. 论据四, Polonius 向阴险的国王效忠, 监视 Hamlet, 不是好人. 论据五, Laertes 不仅冲动幼稚而且轻信 Claudius , 用毒剑害人, 唯小人也. 最恶心的是论据六, Ophelia 看似无辜, 但也有意志薄弱思想单纯的毛病, 不敢反抗老爹的命令投入正确而伟大的王子的怀抱...
另外联想起没完没了的红楼解释,让人烦得要命。
在上一篇里讲到,这类女角色一定会上祭坛作羔羊。莎同志倒是从来不选男人当小白羊,这是赤果果的性别歧视。在女角色里倒经常有完美的无错可挑的形象
很久很久以前,我看书还不太爱动脑筋的时候,第一个同情的就是这位糊涂爹。Ophelia至少给男主角造成过精神创伤。Polonius可真没干过什么坏事,他死的唯一原因就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出现在不合适的地点。而且Hamlet杀了他好像也没怎么guilty或者不好意思。他的糊涂爹
我对Hamlet的大外行的感觉,他是个和观众保持距离的角色,不过莎同志虽然刻意不让观众爱他,也很小心的没走到反面去。我总觉得Hamlet是个不容易讨好不宽容又难以相处的人,偏偏他伤害过的无辜的人也都不是完美无缺,虽然他对他娘和Opelia都很狠,观众倒并不因为这个恨他。莎同志显然是故意的。另外他的有些台词一直讲到我的心里去,但是这也不是他独有的特色,莎同志再小的角色讲话都跟暮鼓晨钟似的。
这最后几段英文写的......真煽情阿,我几乎怀疑是小e的了。
我觉得有时候写小说好像生孩子。母亲纵然对孩子有种种设想希望,出来之后总是发现它已经有了它自己的生命,不由你随意捏圆搓扁.而且它也像孩子一样会长的,--或者说我们自己会长--,隔一段时间再看它,便可能有些不一样.你的看法和作者的看法一致也好不一致也罢,都无所谓了.作品自有它独立于作者的生命力,用不着作者来限制它的发展.
优秀的作家通常不爱给人物归类定性,不爱作道德判断,写的人物让你又爱又恨,也是正常的.哈姆雷特这个主角正面人物悲剧英雄让人觉得很窝囊,夏洛克作为喜剧里的一个衬托主角的丑角却被写的让人格外同情,甚至觉得他几乎成了悲剧人物.我觉得莎士比亚没想为犹太人翻案,他只是和一切才华横溢的作家一样,写的人物复杂多面,只因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是复杂的.碰到这类复杂的人物,我都觉得很正常,反而当作家对一个人物的观点太分明了,就会让我疑心,比如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赵姨娘被写的那么不堪,一处优点都无,简直不象老曹的风格。
莎士比亚喜欢描写疯狂状态,我同意Jun前面说的,是为了写真话--正常状态下不方便说的话,莎士比亚本人想说的话.这部戏里,莎士比亚大约想插进大段哲学思考,就借哈姆雷特疯狂的时候说出来.很多作家有这个爱好,雨果写巴黎圣母院,写了一章故事,突然插进整整一章专门写巴黎和圣母院,以显示他对城市规划的心得;中国古典小说,故事中间也喜欢来一段"看官听说",不厌其烦的作道德说教或者发一段牢骚感慨,其实全无必要.

我觉得有时候写小说好像生孩子。母亲纵然对孩子有种种设想希望,出来之后总是发现它已经有了它自己的生命,不由你随意捏圆搓扁.而且它也像孩子一样会长的,--或者说我们自己会长--,隔一段时间再看它,便可能有些不一样.你的看法和作者的看法一致也好不一致也罢,都无所谓了.作品自有它独立于作者的生命力,用不着作者来限制它的发展.
优秀的作家通常不爱给人物归类定性,不爱作道德判断,写的人物让你又爱又恨,也是正常的.哈姆雷特这个主角正面人物悲剧英雄让人觉得很窝囊,夏洛克作为喜剧里的一个衬托主角的丑角却被写的让人格外同情,甚至觉得他几乎成了悲剧人物.我觉得莎士比亚没想为犹太人翻案,他只是和一切才华横溢的作家一样,写的人物复杂多面,只因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物是复杂的.碰到这类复杂的人物,我都觉得很正常,反而当作家对一个人物的观点太分明了,就会让我疑心,比如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赵姨娘被写的那么不堪,一处优点都无,简直不象老曹的风格。
莎士比亚喜欢描写疯狂状态,我同意Jun前面说的,是为了写真话--正常状态下不方便说的话,莎士比亚本人想说的话.这部戏里,莎士比亚大约想插进大段哲学思考,就借哈姆雷特疯狂的时候说出来.很多作家有这个爱好,雨果写巴黎圣母院,写了一章故事,突然插进整整一章专门写巴黎和圣母院,以显示他对城市规划的心得;中国古典小说,故事中间也喜欢来一段"看官听说",不厌其烦的作道德说教或者发一段牢骚感慨,其实全无必要.
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乱讲话了。
JUN要是为了这个理由不结尾,大家一定会恨死我的。(这恶人谷的图标真是积极向上,连个狂飙眼泪的都找不到)
之所以上面调侃了几句,是因为我自己也常有那样的moment,“顿悟”的一刹那,那真是“得证大道”的感觉,心里的快乐满满的溢出来。然后看到JUN的抒情,当然就有熟悉又亲切的感觉。

JUN要是为了这个理由不结尾,大家一定会恨死我的。(这恶人谷的图标真是积极向上,连个狂飙眼泪的都找不到)
之所以上面调侃了几句,是因为我自己也常有那样的moment,“顿悟”的一刹那,那真是“得证大道”的感觉,心里的快乐满满的溢出来。然后看到JUN的抒情,当然就有熟悉又亲切的感觉。
这个我严重不同意。照你这么讲,每个人看原著就好,所有评论家的大作都可以扔到一边去。不过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看人物常常是第一遍看了以后,心中有个模模糊糊的印象,然后我会去看别人的评论,和自己心中的印象对照,有些印象被加强,有些被舍弃,最重要的是,别人的评论会带出我从来没走过的新思路,让我沿着那条思路尝试走一走。看完别人的评论后,我心中的Hamlet仍旧是我心中独一无二的那个,但是已经比我自己闷头苦想丰富了不知多少倍。总之,为了获得超越个人认识界限的认识,看看别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那个,请JUN继续吧。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Hamlet, 何必要知道我的那个是啥样.
虽然开始有点开玩笑地卖关子,后来想一想,主要还是不希望我自己的理论和假设给别人先入为主的印象才好。如果真有兴趣,不如自己看看原作的演出(好的版本),然后下结论。如果没有兴趣,随手查一下Cliff's Notes或者wikipedia,主流的文学评论和定论也很多。我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推测毫无根据,完全是小说家言, 或许不该发到公众场合以讹传讹,搅混水。也许比较明智的做法是,等我写好了,私下发给有兴趣的读者FYI only ...
(或许我的犹豫也有对自己的理论无信心的动机--你看一个人经常连自己的动机都不知道,更别提猜测名著作者的原意了。都是相对的。)
And of course I have neglected to describe the high that words in the play bring me, like the best music on the soul.
My ultimate dream is to hear the voice of Stephen Chow Sing-Chi read a soliloquy from Hamlet or Othello, or even Romeo and Juliet.
(或许我的犹豫也有对自己的理论无信心的动机--你看一个人经常连自己的动机都不知道,更别提猜测名著作者的原意了。都是相对的。)
And of course I have neglected to describe the high that words in the play bring me, like the best music on the soul.
My ultimate dream is to hear the voice of Stephen Chow Sing-Chi read a soliloquy from Hamlet or Othello, or even Romeo and Juliet.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