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1日添苏州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上海、21日添苏州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8-01-17 8:59

回国一个月,终于回来啦,可以上这里。先把最近写的贴一贴吧。之前写的在博上,太多太长。如果有兴趣我再贴过来?

在宾馆我就已经上网查过豫园附近有什么好吃的。老饭店赫然在目,不过不想那么游客地一头扎进老饭店然后宣称吃过了上海菜。后来的经验证明老饭店已经不仅仅是糊弄游客那么恶劣了,本地人也被照糊弄不误。此是后话。查了很多,发现有一家叫“阿大碗面”的看上去很本地风光,于是在豫园一边走一边留上了心。

点评网上说这间面馆在馆驿街,又是我喜欢的名字。可是在大张上海地图上翻过来复过去地找也没发现,倒是看到了很多“海上花”里的熟悉的街道名:三牌楼,咸瓜街,大有“原来在这里”的小感怀。小爱对我的任何思古咏今之幽情,都镇静地点头赞许,作海内知音状。我也不跟他一般见识。

在豫园吃了无数小点心,还是一会儿又饿了。只是走来走去找不到 “馆驿街”。这个名字让我想到春秋战国,各国间车马不绝,在馆驿住下等着见大王,见公子,见丞相。隔墙的人都重重心事,帷幕后藏着秘密和杀机。这一大堆联想很荒唐地系在一碗面上,我都为自己茶杯里掀不相干的风波感到羞愧。

柳暗花明间竟然被我看到了,其实在一个相当开扬的路面,我一副心思都用到了横街窄巷,看扁了人。废话不多讲,拉着小爱直接奔赴。店面果然老旧,不是做出来的”怀旧“,是真正被街坊食客吃出来的”旧“。连规矩都是旧的:先掏钱开票坐一边儿等着,什么时候做好什么时候吃。不过看店面伙计的勤勉程度,应该不用等多久。开票的阿姨是个利落的街道妇女,发福的脸庞还存有极盛时期的腴白。画得极细的眉毛倒应该是中年以来的新趣味。问生煎和小笼,答”卖完了“,只好要了一碗雪菜肉丝面,一碗咖喱牛肉汤,传说中上海里弄的吃食。”阿大碗面“的厨房无心插柳地赶了个”开放式“的时髦,最里面是煮面的大锅,靠外一点两三个白案子师傅在忙着和面调馅摆弄蒸笼。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瘦瘦高高,长得象年轻的游本昌(济公),是小品中典型的南派喜剧人物面目。下午正是闲的时候,他也有点工夫跟合眼缘的客人交流一番。小爱就合了他的眼缘,他笑嘻嘻地问上来:”Hello? How are you?"小爱很高兴异国他乡见到这样乐天佻脱的人,然而肚皮饿得交关,寒喧完了他懂的中文就上楼等面去了。

楼上座位比较多,仍然是最简陋的国营街坊店风格。桌椅餐具皆粗砺到完全不值得挑剔的地步,却有一种“保证好吃”的神秘力量在里头。我们中国人一向喜欢相信大隐隐于市,好吃的东西在破店里。竟然有一个木雕窗棂把铺面分成两半,我猜有一半算是“雅座”。只是那木窗棂看上去没有人手磨出的包浆,倒象有一层薄薄的冷油烟。我终于是没敢碰一碰以核实。洗干净的汤匙和没洗干净的分别散堆在盆里,不仔细看还真分不出。

楼上亦有个小面档,各式浇头都装在大盆里,冷冰冰的样子,看着并不色相诱人。我有点儿犯嘀咕。负责面的女工探头进墙上一个洞向下面喊了一声,一会儿咯登咯登一个小平台升上来,里面是热腾腾的两个碗。女工端出来,一碗里挖了勺浇头扣进去,搅匀。一碗是我们的雪菜肉丝面,一碗是别人的。面条细而匀,让我疑心不是北京的手工面,吃着有点儿象以前在香港买的“味千拉面”的包装鲜面。但是煮得相当好,软硬适中,浸在碧沉沉的大碗宽汤里,很有气氛。我不喜欢面条高高堆得冒尖,太小家。咸菜肉丝的浇头盐浸浸的,但非常的香且暖。小爱出人意料地赞赏这碗面,一直过了好多天他还记着。咖喱牛肉粉丝汤十分”上海“,出了上海,无地可求。汤的本质是牛肉粉丝,咖喱只提供颜色。并不是什么无上美食,但是就数量和质地来说真是微湿微冷的下午想吃到的一样点心。

年轻的游本昌上楼来收拾蒸笼碗筷,我才看清楚上海的冬天里他只穿了一套厨师白单衣,但那上面油腻菜汁染的一搭搭,早已经不能坚决地说是白色了。脚底下是黑套鞋。年轻人茂盛的黑头发从无纺布帽子底下丛丛扎煞开来,是个活力旺盛的小街坊。他看见小爱,又走上来搭话:”Are you from America?"小爱解释说不是的,我们从加拿大来,但他是爱尔兰人,我是中国人,我们在加拿大认识。又是“How old are you?"小爱一一对答。说完了几句有限的英文,两个人就开始各人说各人的。也不知道双方听懂了多少,只见俩人都很开心。年轻游本昌收拾好蒸笼碗筷,端着,一路唱了流行歌曲下楼去了。小爱对我说:”我真喜欢这家伙。”

吃完面和汤我们起身离开,在楼下又见到了年轻游本昌。他正熟练地扭结着一只小笼包或生煎,花褶条条清晰整齐。见我们要走,热心地挽留:“再等等吧,小笼还五分钟就好啦!”我表示已经吃不下了,晚上还有朋友请客。他有点儿可惜但仍然很快活的样子:“那就走好啊!”
Last edited by 森林的火焰 on 2008-01-21 7:19, edited 1 time in total.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8-01-17 9:03

这个月看您的博可把我馋坏了。 :let_me_die: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8-01-17 11:06

看得我准备提前去吃午饭。

小火焰,一直在你的博上看你的游记,请继续。

另,小爱此行也写了游记吧?给我们看看?

lindamm
Posts: 236
Joined: 2004-05-20 22:03

Post by lindamm » 2008-01-17 12:20

火焰写的真活泼,赶紧看博 :love007:

笑嘻嘻
Posts: 23464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1-17 23:33

贴过来,贴过来。我还要看照片。 :rabbit001:
云浆未饮结成冰

simonsun
Posts: 2663
Joined: 2006-12-24 4:41

Post by simonsun » 2008-01-18 0:57

我不要看,我要吃。 :mrgreen:
Violent delights.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8-01-18 10:20

没吃小笼生煎太可惜了,后来有没有补上?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8-01-18 10:53

生煎已经吃到了,在另一篇没贴过来的博里。小笼是后来又去了一次吃到的。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lindamm
Posts: 236
Joined: 2004-05-20 22:03

Post by lindamm » 2008-01-18 12:13

中国店卖的嘉嘉牌小笼,味道不错,聊以解馋还是可以的

lvxiu
Posts: 170
Joined: 2006-07-16 19:27

Post by lvxiu » 2008-01-18 14:01

火焰和小爱要同时写一篇博,对同一天的行程发不同的感慨那才好看哪 :admir001:
左手有鸡右手鸭!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苏州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8-01-21 7:20

苏州已经不是第一次去了,2004年来上海已经去过,当时主要奔苏州城里的拙政园和狮子林。这趟觉得,苏州这样雅丽的地方,实在值得再去一次。

朋友跟苏州有仇,每去必下雨,这次也不例外。好在总算给面子,快到埠的时候雨已经停了,满天灰云卷舒不定。高速公路两旁一路是一浪浪的灰楼房,零星的田地,高低的工厂商店大招牌,与中国很多其它城市的延伸部并无两样。是什么时候,全中国的城乡结合部都失掉了它们的自然面目?鱼米之乡不见鱼米,只有大大小小的工业:注塑、服装、制鞋。。。那么我们的鱼和米现在从哪里来呢?

渐近苏州了,公路两边的风光才起了变化。用金瓶梅里的一句话说,是”花木深秀“。苏州的秀气象一个深湖,老远就觉得水汽氤氲。遥遥的可见一宝塔的剪影,象是本城的守护神。这是我喜欢的中国城市的影像:玻璃高楼,清凉瓦屋,寺庙和宝塔,挤挤挨挨,绵延地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毕竟我们的时代早不是唐宋元明,但中国也不止有过革命和改革。如果是一个通晓书本理论却从未到过中国的外人来实地观察,恐怕会敏锐地觉察到城市和乡村景观里大片的时间的荒野。

一个上海的朋友安排了个苏州的本地人带我们游逛,约在高速的某出口见面。第一眼看上去他还真不太象我想象中的苏州男子:栗木色皮肤的瘦高个,窄长脸,厚实有性格的黑头发,套了件偏大的铁灰羽绒服,空得好象人可以在里面打转。但是一交谈便发现他对苏州实在是了如指掌:拙政园的门,虎丘的路,寒山寺的钟。我最喜欢与这样”通“的人一起观看他们的城,倒不在他们比职业导游多积攒的那些掌故,却是十分佩服他们带路从个山穷水尽的地方轻松一个转身就又进了柳暗花明,得空与停车场的大叔或是园林的看门人几句乡谈呱啦啦一扯,又亮又糯,那样从容淡定亲切。一个人在他自己的地方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神定气闲的自信,那个城是他肢体的延伸。该人可能不自觉,但别人看着,真替他们通身舒泰。

托朋友之福,我从来没见过蓝天下的苏州城是什么样子,可是云底的苏州有不露声色的柔媚:深青树影里挑起一角南方式地屋檐。窄河道上立着成丛的新旧房子,高宽的白墙,短短的灰瓦,远近高低,鳞次栉比,好象在空气里随时会得荡漾起来。然而苏州也象别的城市一样,看得出被粗暴干涉过的痕迹。旧的机关工厂的白牌扁宋体黑字,新的杂货店小吃店的黄塑料棚红字店招,都让人熟悉又愕然,仿佛它们最不应该出现在苏州似的。看得出曾经有人试图把所有粉饰成一种勉强的风雅:连五金店、修车店的门楣都在白粉地子上用隶体字书写,旁边缠绕着装饰花纹。可惜年岁一久都脏得花花搭搭,更为丧气。新的绿玻璃墙的大楼正在兴建中,簇新的住宅楼盘用大嗓门的书法向街坊乡亲作着广告。苏州说到底还是在中国,与其它城市分享着一些将来恐怕羞于提起的共有的景色。所幸苏州是个神清骨秀的地方,筋骨无论如何还在。

拙政园之美说也说不尽,虽然无非是白墙筒瓦,茶舍棋庐,水榭亭台,修竹疏柳。头顶是烟水晶样不明朗的天,益发映得冬天里的树木象墨玉一般颜色丰满。在苏州致休,又宦囊甚丰的文人,加上胸有丘壑的园林起造者和本地经验丰富的民间”施工队“,才能有拙政园。只靠文人的笔记体是靠不住的。问小爱这里好不好,他只会说个”好“字,到底怎么个好法,有何等雅处,他遍索枯肠也找不出相应字眼,只会到一处风景就蹦出一句”这里真好啊!“卅六鸳鸯馆”下的水面数只鸳鸯泊在岸边,理羽毛,打瞌睡,两两相偎。一片湖水,遍养文彩煊煌的鸳鸯,真是雅到极处的宠物。只能象宝玉似的没口子喝彩:“从何处想来!”

看过拙政园就到了吃饭的钟点,一早从上海来这里早肚子饿了。当然是观前街,太监弄。有些游客做的事也是不得不做的:难不成跟着本地人的风潮去吃最近流行的巴西烤肉?

午饭由地道苏州人主张,我们去了得月楼――老楼,新楼正在装修中。据说原来被香港还是广州来的大三元集团盘踞,结果没做多久关门大吉,得月楼又盘下了该门面,重新粉髹。老楼真的是老,但又不是有风味的老,就是一个光线阴暗的国营餐厅,不能说脏,但因为年头的关系也不能说是雪白干净。台椅桌凳漫不经心的变旧,满身磕磕碰碰的痕迹。苏州人点菜,冷菜是爆鳝、酱鸭、熏鱼,热菜是三白羹、蒸白鱼、蟹粉豆腐、荠菜炒蘑菇。我提出再加个肉菜的要求,他简洁地对写菜的服务员又吐出两个字:”酱方“。很少碰到明简利落这样清楚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的人(除了我自己),利落到象好枪手在游戏场里打靶,目标一一应声而落。我暗自庆幸今天遇上了共饭对先生。

苏州菜完全没有我原先设想的,如上海菜一样的,小盘小碗精致到极处的模样。原来苏州菜十分纯朴实在,哪怕是全国有名的老字号也是这样。冷碟热菜都装在样式不可能不统一的粗白瓷碟里。没有摆盘,没有拭边。爆鳝熏鱼都黑黑的不起眼,可是作为冷盘来说分量真慷慨。五个饥饿的人在热菜上来以前转着圈儿竟然没吃完。爆鳝酥脆,熏鱼绵韧,滋味十足,浓甜浓咸但合度。酱鸭冷,肥,近于纯甜浇着蜜红的汁液,好象占据着一切”不好吃“的因素,还是让人停不下筷子。三白羹是浩浩荡荡的一大盆,盛到自己碗里才知道不仅浩浩荡荡,还挤挤挨挨的全是短面条一样的小白鱼。鲜且浓烈,原来是厨师早在客人落匙之前已经大手笔地洒了碎胡椒 ――知道有人会畏首畏尾不敢下胡椒怕破坏”原味“,不如专业人士做个表率。蟹粉豆腐里的蟹肉与豆腐几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亲密的稠结在一起,黄金白银的一盘。比起在上海吃到的”蟹粉豆腐汤“来,苏州这个是结结棍棍的一盘菜。奢侈地拌一大勺在饭里,吃得唔的一声。吃得差不多,才仔细观察剩在盘子里的残汁,越看越象是很多很多的油,也许是猪油。怪不得这么好吃,我暗自欣慰了一下。公开用大量猪油做菜在当今中国菜江湖上简直是犯天条,这里算是避世桃源了。看多了网上流传的红烧肉石头,酱方真象一块寿山石。用筷子拨开来,封在里面的热气腾腾而出。肥肉晶莹瘦肉腴润,一层皮更是琥珀一般。浓酱完美的甜咸搭配渗达肉的深处,让人吃到叹息。小爱到底是外国人习惯,不大能吃肥肉,浅尝辄止。可是筷子头奸诈地趁我们不注意渐渐把瘦肉都抽走了,一丝纤维也没留下。太湖白鱼原来是很大的躯体近于圆柱状的鱼,只蒸了一段儿。比在上海吃到的鱼蒸得清新可喜,然而鱼太厚,还是有点儿老。美鱼剌必多,似乎已经是残缺美的一个典型范例了。苏州人看我们吃得高兴,点起一枝烟,淡淡说:苏州菜太淡,游客不喜欢,吃个新鲜就算了。不过仗着游客流量多,生意还可以。广东菜在苏州开不下去,因为广东菜比苏州菜还淡。苏州本地人觉得不错,可是客源太少,支持不起门面。他说的可能是真的:我们是中午最高峰的时段在得月楼吃饭,居然楼面没坐满。

吃得走不动,再逛观前街。相当讽剌。我捧着肚子哀怨地望着”朱鸿兴“的大字招牌,感到自己当面背弃了一种文化。苏州人带我们去著名的“黄天源”买糕,人头攘攘,大呼小叫。一排排的糕垛在大长方盘里,要哪种拿哪种。中年的苏州阿姨,粉白团脸,满面和气,穿着白制服扎着套袖。两人取糕,一人收钱。我挤到中间才发现,收钱用的不是收款机,而是木珠算盘。在喧嚣的人堆里,自顾滴嗒作响。那些糕青的红的白的,都是方正厚实的一大块,却哪种看着都好吃。我贪心地一样要了一块,装了一大袋。接过来的时候吓了一跳:怎么这么重哪?据说上海人过年的时候来苏州,黄天源的糕左手四盒右手四盒的往家拎。没有在健身房里练出来两膀力气,还真办不到。我又把柜台里的糕端详了一遍,结论是味道决不可能坏:糕里嵌的板油丁清晰可见,大糕盘底下都汪着油。糯米甜点心,没有猪油怎么可能好吃,猪油越多越好吃。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ruby
Posts: 620
Joined: 2003-12-06 19:55

Post by ruby » 2008-01-21 11:32

火焰的游记写得真鲜活好看 :heartpump:

苏州是我心头好,大学时候的闺蜜是苏州人,托她的福,颇知道点街头巷尾,后来有几次周末自己就去了,当天来回,虽然走的是游客路线,可是心头宁静异常。苏州菜倒是没印象-她家是买外卖肉食,自己做素菜的。自己去的时候也不过是路边小店吃碗面之类,记忆中小饭馆并不多。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8-01-21 12:36

哎呀这段苏州的看着真过瘾.

笑嘻嘻
Posts: 23464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1-21 17:40

我能show off 一下吗?我能吗?正牌儿苏州人都不出来说话。
小火焰没仔细看贴吧,嘿嘿嘿,得月楼不好吃,新式苏帮菜的吴地人家好吃。苏州政府是属于比较前卫的,苏州工业园的城市规划非常好。当然我听saveas 讲的旧苏州城更好。苏州本来是前街后河,所有河道相通,原本那里水路是非常发达的。80 年代把后街的河道都给添了修路了。现在苏州人很遗憾为此无法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云浆未饮结成冰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8-01-21 18:53

别人带我们去吃的,而且事先我没做功课,乖乖地去了。我觉得就这已经是非常好吃了,尤其是头天晚上吃了一顿非常难吃的,苏州午饭以后才觉得别住的筋顺了过来。
苏州的河道被填掉了真的是很可惜的。。。可能当时本地人深受臭水之苦的不这么认为。但是那也不是河的错。总之我也很替苏州可惜。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笑嘻嘻
Posts: 23464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1-21 19:02

河水污染也是这几十年的事情,我们曾听游船的船老大说他们小时候可以在河里摸鱼吃。江南所有的水体都是相连的,就是说这些小河都通太湖,最终。
我不是show off 吗,你别听说瞎说。不过我得说苏帮菜的样子是可以很好看的,苏州人对外地人不是很友好,老得月楼的确有股破落不大努力的态度。在李公堤上的新得月楼站在最好的地段,亭台楼阁都往水里修,但是实在是太贵了。我也不可就是在苏州喜欢上南方菜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连波
Posts: 100
Joined: 2003-12-09 19:12

Post by 连波 » 2008-01-21 22:48

火焰,我在三亚吃到野生青衣,肉嫩而刺少,有机会你一定要尝尝。 :-)
烹天下美食,尝人间绝色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8-01-22 5:47

青衣我应该是吃过的。这些珊瑚鱼类(就是很多人叫的石斑鱼)都非常好吃,肉细骨少味鲜。可能这是我吃鱼算无畏挑剔的原因――这样的鱼再蒸得恰到好处,很多传说中神乎其神的鱼其实比不上。珊瑚鱼类有些可以长到几十斤,比如苏眉、龙墩(那个字打不出来,姑且照音凑合一个字吧)。一个馆子一天开刀一两条,卖一晚市。去的时候会看见大鱼块放在冰上,是当天杀的。有些很贵,有些很便宜。苏眉就很贵,贵到我只吃过,没问过价钱。要大致了解一些好石斑鱼的滋味,建议三五成群,到香港的时候点一条东星斑来吃。蒸出来石榴红,滋味堪比蟹肉。价格算贵,但也不是最贵。一条中等大小两斤左右的鱼,三四年前是港币四五百,现在可能会再加三成。不过我这次没吃,不知道具体价钱。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8-01-22 5:51

其实我不太在乎菜摆盘。广东菜注重摆盘的也就是几样,象金华玉树鸡。那是蒸以前就摆好了的。苏州那一顿真合我胃口,下次如果能再去,要住多一天,试试朱鸿兴的面,和吴地人家。不过怕那时候又有新兴的餐馆出来了。
回国吃东西就有这种甜蜜的苦恼:美食有风尚,风水轮流转。种种风尚还都值得一试。如果只在一个地方停留很短的时间,总不免惴惴没去成最好的。只好安慰自己不管是不是顶好,只要吃开心了就好。 :lol: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mach
Posts: 24
Joined: 2004-03-07 20:41

Post by mach » 2008-01-25 7:46

我去苏州常去桃花坞大街吃藏书羊肉。另外,听说有家叫吴门人家的很正宗。
ruby wrote:火焰的游记写得真鲜活好看 :heartpump:

苏州是我心头好,大学时候的闺蜜是苏州人,托她的福,颇知道点街头巷尾,后来有几次周末自己就去了,当天来回,虽然走的是游客路线,可是心头宁静异常。苏州菜倒是没印象-她家是买外卖肉食,自己做素菜的。自己去的时候也不过是路边小店吃碗面之类,记忆中小饭馆并不多。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