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一篇新博在这里
贴一篇新博在这里
幸福生活必须品
前阵子跟一个专看老年病人的psychiatrist谈话中,说起非原发性的忧郁症–老年人即使一生精神健康,其他长期严重疾病也可能引发忧郁症,例如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长期慢性痛,还有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或脑血栓或脑溢血后,诱发忧郁症的几率很高。这个专科医生说了一句我觉得特别有道理:预防或治疗忧郁症,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人际联系,要有人和人之间的纽带,不能把自己关起来孤独生活,这是对健康的一大威胁。老年人isolation的威胁比较大,儿女都离家,老伴可能去世,又退休了,社会关系越来越少。
但是其实同一道理也适用于所有的人。怎样才能最大的增加生活幸福和情绪稳定的机会?人生充满了挫折,不如意,伤心和打击,怎样才能更容易bounce back?怎样才能更好的避免陷入长期的烦恼和低落情绪?怎样才能幸福感和满足感常在?
钱多才幸福,结婚才幸福,有儿女才幸福,这些是广泛流传的说法,代代相传。实际上呢,Stumbling on Happiness这本书里颇提出不少反证。这些因素对幸福感和满意程度都有限得很。实际上,心理学研究和统计上发现,对幸福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身体上的健康。不健康的身体,尤其是长期慢性的病痛,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增加精神上的stress ,大大增加诱发忧郁症的机率。
而保护自己不受情绪的捆绑,增加抵抗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是社会关系网,是一圈能给你提供精神支持的朋友。人是社会动物,我们的精神健康需要跟别人的交流和互动。这是很多mental health专业人员的经验之谈。
作为一个天生的内向型人,主动去交朋友,跟陌生人打交到,维持友谊和其他社会关系,的确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美国外向型的性格占四分之三,让我们内向型人群更加觉得被孤立。但是,不管怎么费力和艰难,维持一个稳定的social support network总是受益大过付出的事情,要当作正经事来做,不要忽视了。我经常觉得,咳,这么费事,过去的好友都散布各地,保持联系多麻烦。再交新朋友,成年人难以深交,社会关系那么复杂,稍微一懒就懈怠了。等到需要朋友和精神支持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就来不及了。
问题的另一面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好的,支持的,建设性的,值得维持的。不是开卷有益,什么关系都比没关系好。某些家庭关系或者朋友关系或者夫妻关系,害处大于益处。所以,怎样与别人建立健康互助,有建设性,互相支持的愉快关系,而不是destructive, stressful的关系,是个满复杂的过程。但是,并不是因为有风险就躺倒不干,即使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例如失恋、离婚、断绝友情、等等,也不是躲起来的理由。即使是内向的人也需要同别人交流感情,一个人闷起来,等于把自己放进了危险的处境。
这里说的人与人的交流和纽带,包括但不限于恋爱关系。恋爱和固定的生活伴侣,是满足人性中的交流需要中重要的一环,但决不是唯一的一环。当然有很多人可以只跟伴侣进行精神交流,同外界相对隔绝,但这种做法等于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无端增加了风险,打翻一个篮子就全没了。投资也讲究 diversification,分散投资等于分散风险。把所有的感情需要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风险也急剧上升—对方如果死了,病了,变心了,消失了,你岂不是一点backup plan都没有?
最后说一句,人都需要别人,不等于人应该依赖别人。精神上的独立和互相交流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互动的。一个心理健康愉快、宽松开放、独立安全的人,才有勇气跟别人开放坦诚地交流,人际关系才不容易被嫉妒猜疑恐惧和其他包袱压在头上。一个安全和独立的人,比不安全、有依赖性的人,更容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和给别人提供帮助。而没有安全感的人,更容易孤立自己,既难帮助别人也难接受帮助。这不是要批评或瞧不起缺乏安全感的人,而是鼓励习惯了感情上过度保护自己,不习惯信任他人,不习惯交流的朋友,采取行动跟他人接触和建立友谊和纽带,建立自己的support network。虽然不习惯不舒服,虽然挺费力气和时间,长远的好处很多。如果感到困难,我十分建议咨询一下专业人员,特别是 psychotherapist,并且多阅读这方面的理论和书籍,一边修补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心理障碍,一边学习对付新情况新环境的工具和本领,并且学会避免destructive人际关系。
That’s all.
前阵子跟一个专看老年病人的psychiatrist谈话中,说起非原发性的忧郁症–老年人即使一生精神健康,其他长期严重疾病也可能引发忧郁症,例如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长期慢性痛,还有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肌梗塞或脑血栓或脑溢血后,诱发忧郁症的几率很高。这个专科医生说了一句我觉得特别有道理:预防或治疗忧郁症,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人际联系,要有人和人之间的纽带,不能把自己关起来孤独生活,这是对健康的一大威胁。老年人isolation的威胁比较大,儿女都离家,老伴可能去世,又退休了,社会关系越来越少。
但是其实同一道理也适用于所有的人。怎样才能最大的增加生活幸福和情绪稳定的机会?人生充满了挫折,不如意,伤心和打击,怎样才能更容易bounce back?怎样才能更好的避免陷入长期的烦恼和低落情绪?怎样才能幸福感和满足感常在?
钱多才幸福,结婚才幸福,有儿女才幸福,这些是广泛流传的说法,代代相传。实际上呢,Stumbling on Happiness这本书里颇提出不少反证。这些因素对幸福感和满意程度都有限得很。实际上,心理学研究和统计上发现,对幸福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身体上的健康。不健康的身体,尤其是长期慢性的病痛,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增加精神上的stress ,大大增加诱发忧郁症的机率。
而保护自己不受情绪的捆绑,增加抵抗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是社会关系网,是一圈能给你提供精神支持的朋友。人是社会动物,我们的精神健康需要跟别人的交流和互动。这是很多mental health专业人员的经验之谈。
作为一个天生的内向型人,主动去交朋友,跟陌生人打交到,维持友谊和其他社会关系,的确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美国外向型的性格占四分之三,让我们内向型人群更加觉得被孤立。但是,不管怎么费力和艰难,维持一个稳定的social support network总是受益大过付出的事情,要当作正经事来做,不要忽视了。我经常觉得,咳,这么费事,过去的好友都散布各地,保持联系多麻烦。再交新朋友,成年人难以深交,社会关系那么复杂,稍微一懒就懈怠了。等到需要朋友和精神支持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就来不及了。
问题的另一面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好的,支持的,建设性的,值得维持的。不是开卷有益,什么关系都比没关系好。某些家庭关系或者朋友关系或者夫妻关系,害处大于益处。所以,怎样与别人建立健康互助,有建设性,互相支持的愉快关系,而不是destructive, stressful的关系,是个满复杂的过程。但是,并不是因为有风险就躺倒不干,即使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例如失恋、离婚、断绝友情、等等,也不是躲起来的理由。即使是内向的人也需要同别人交流感情,一个人闷起来,等于把自己放进了危险的处境。
这里说的人与人的交流和纽带,包括但不限于恋爱关系。恋爱和固定的生活伴侣,是满足人性中的交流需要中重要的一环,但决不是唯一的一环。当然有很多人可以只跟伴侣进行精神交流,同外界相对隔绝,但这种做法等于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无端增加了风险,打翻一个篮子就全没了。投资也讲究 diversification,分散投资等于分散风险。把所有的感情需要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风险也急剧上升—对方如果死了,病了,变心了,消失了,你岂不是一点backup plan都没有?
最后说一句,人都需要别人,不等于人应该依赖别人。精神上的独立和互相交流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互动的。一个心理健康愉快、宽松开放、独立安全的人,才有勇气跟别人开放坦诚地交流,人际关系才不容易被嫉妒猜疑恐惧和其他包袱压在头上。一个安全和独立的人,比不安全、有依赖性的人,更容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和给别人提供帮助。而没有安全感的人,更容易孤立自己,既难帮助别人也难接受帮助。这不是要批评或瞧不起缺乏安全感的人,而是鼓励习惯了感情上过度保护自己,不习惯信任他人,不习惯交流的朋友,采取行动跟他人接触和建立友谊和纽带,建立自己的support network。虽然不习惯不舒服,虽然挺费力气和时间,长远的好处很多。如果感到困难,我十分建议咨询一下专业人员,特别是 psychotherapist,并且多阅读这方面的理论和书籍,一边修补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心理障碍,一边学习对付新情况新环境的工具和本领,并且学会避免destructive人际关系。
That’s al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如果是直接需要SUPPORT GROUP,比如得了癌或者家人得癌,可以考虑参加SUPPORT GROUP。我知道有人老伴去世后,通过医院参加一群八九个新丧偶老太太的支持组,很有帮助。
新移民常觉得社交圈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容易参加教会。能得到精神支持是好事,我不反对。但是我也不喜欢教会。而且除了教会,交新朋友的途径很多。一是通过共同兴趣。喜欢读书的女性参加当地读书会,可以认识不少同类。二是通过日常生活:有孩子和有狗的,在遛孩子和遛狗的过程中跟邻居容易接近。三是通过专业和文化的共同背景:比如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组织,或者是你可以利用 自己专业知识帮助别人的组织。这就类似同事关系而非工作场合,容易结交朋友。
如果频繁搬迁,的确困难点,一方面跟老朋友和家人经常交流,另一方面,你刚到新地方,别人会特别友好。结交新朋友总是很有意思的。
做为移民别怕语言不通与众不同别人不愿意理你。一般人都是友好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社交,如果你先对别人友好,对方也会友好。而且,人家的社交圈固定下来后闷的很,也巴不得有新鲜人加入带来新的文化,食物,经历,故事,经验,观点。
新移民常觉得社交圈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容易参加教会。能得到精神支持是好事,我不反对。但是我也不喜欢教会。而且除了教会,交新朋友的途径很多。一是通过共同兴趣。喜欢读书的女性参加当地读书会,可以认识不少同类。二是通过日常生活:有孩子和有狗的,在遛孩子和遛狗的过程中跟邻居容易接近。三是通过专业和文化的共同背景:比如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组织,或者是你可以利用 自己专业知识帮助别人的组织。这就类似同事关系而非工作场合,容易结交朋友。
如果频繁搬迁,的确困难点,一方面跟老朋友和家人经常交流,另一方面,你刚到新地方,别人会特别友好。结交新朋友总是很有意思的。
做为移民别怕语言不通与众不同别人不愿意理你。一般人都是友好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社交,如果你先对别人友好,对方也会友好。而且,人家的社交圈固定下来后闷的很,也巴不得有新鲜人加入带来新的文化,食物,经历,故事,经验,观点。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周围不认识的人很多,邻居,同事,前同事,老熟人,朋友的朋友,社区活动,教会,志愿组织,在电梯里遇见的陌生人,网上的朋友。
交新朋友,维持旧朋友,都是要花精力和时间的,好象种花种菜。(最近好象老气横秋,干什么都没力气似的。)而且还要挑挑拣拣,要跟好人,合得来的人结交。不容易哦。
我的感觉是,一个松弛而有弹性的态度最重要,不要有不现实的期望,不合适就 move on 好了,不要想太多,遇到不愉快的经历不要 take it personally。要主动,不要怕被拒绝。
对于天生内向、悲观、害羞、self-conscious的人,这些都不容易做到,要花费精力和脑汁。好处是,内向而感情深厚的人容易保住朋友,友谊的质量也常常很高。
交新朋友,维持旧朋友,都是要花精力和时间的,好象种花种菜。(最近好象老气横秋,干什么都没力气似的。)而且还要挑挑拣拣,要跟好人,合得来的人结交。不容易哦。
我的感觉是,一个松弛而有弹性的态度最重要,不要有不现实的期望,不合适就 move on 好了,不要想太多,遇到不愉快的经历不要 take it personally。要主动,不要怕被拒绝。
对于天生内向、悲观、害羞、self-conscious的人,这些都不容易做到,要花费精力和脑汁。好处是,内向而感情深厚的人容易保住朋友,友谊的质量也常常很高。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我不是达人,不过也愿意分享我自己的经验。我的经历也有点儿像你,频繁地换城市国家,后来成家生子才安定下来。在同一个地方呆的时间短,很难认识工作之外的人,合得来的工作伙伴,也可以成为私人朋友。聊天的时候谈谈有什么共同爱好,一起去做运动什么的。 前面的帖子说得好,朋友有各种各样的,不见得个个都交心。lindamm wrote:很有启发。
Jun还有各位谷里的达人们有哪些建立support system的建议吗?
我自出国后,在每个城市居住都超不过一年,上个城市除外,但现在又换了国家。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迅速的找到新朋友吗?我在工作上同工作伙伴关系都非常好,但也就限于工作而已。最近目睹一个同事身患绝症需要很多帮助,心里也不是不难过的。幸亏她是美国人,family friends都在本地。很难想象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应该如何处理
鞠躬感谢
另外,如果你愿意做义工或参加本地的一些charity活动,也容易交到朋友;还有去上课学门儿语言,学跳舞等等。大家都有共同兴趣,容易click。
养孩子养pet比较容易和邻居沟通,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溜狗溜孩子能经常碰到邻居,还不必另找话题。
Jun说这些说真的都很有道理,贴的不少博我也都看了。但是我个人的经验是,说真的大部分能看下去这些而且真的觉得有道理又愿意实施的,心理本身也比较健康。愿意改变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因素。
我接触的朋友里面,真正心理上需要帮助的就有拒绝接受帮助的。我这边说得口干舌燥,他往往一句话概之“道理我都懂,但我这人性格就这样”云云。或者劝他去看医生,会反击道,“为什么你对我说话像对一个病人。”,或者直接说,“我觉得医生没有用,我对你说说就可以了。”遇上这样的情况,我经常有精疲力尽的感觉。朋友之间能干预的非常有限,而人和人之间真正的相互理解又非常困难,大约就像我不理解他的行为思想,他也不见得理解我的挫败感。
闲下来想像心理医生的生活,专业倾听那么多人的misery,想必非常难过。
我接触的朋友里面,真正心理上需要帮助的就有拒绝接受帮助的。我这边说得口干舌燥,他往往一句话概之“道理我都懂,但我这人性格就这样”云云。或者劝他去看医生,会反击道,“为什么你对我说话像对一个病人。”,或者直接说,“我觉得医生没有用,我对你说说就可以了。”遇上这样的情况,我经常有精疲力尽的感觉。朋友之间能干预的非常有限,而人和人之间真正的相互理解又非常困难,大约就像我不理解他的行为思想,他也不见得理解我的挫败感。
闲下来想像心理医生的生活,专业倾听那么多人的misery,想必非常难过。
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
我觉得作为朋友的基本一点,应该是彼此尊重Elysees wrote:Jun说这些说真的都很有道理,贴的不少博我也都看了。但是我个人的经验是,说真的大部分能看下去这些而且真的觉得有道理又愿意实施的,心理本身也比较健康。愿意改变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因素。
我接触的朋友里面,真正心理上需要帮助的就有拒绝接受帮助的。我这边说得口干舌燥,他往往一句话概之“道理我都懂,但我这人性格就这样”云云。或者劝他去看医生,会反击道,“为什么你对我说话像对一个病人。”,或者直接说,“我觉得医生没有用,我对你说说就可以了。”遇上这样的情况,我经常有精疲力尽的感觉。朋友之间能干预的非常有限,而人和人之间真正的相互理解又非常困难,大约就像我不理解他的行为思想,他也不见得理解我的挫败感。
闲下来想像心理医生的生活,专业倾听那么多人的misery,想必非常难过。
象小E你这位朋友,你既然知道她这样,所以也没必要改变她.她想变的时候自然就会变
朋友,最大的功能之一应该是提供company,大家不固定的见见面,吃吃逛逛,放松自己

我觉得不算太糟糕,他有个亲亲好老婆,也是很重要的人际关系。barb wrote:师父,请教一下网上的交往算不算社交交往呢?
你肯定知道我说的是那些极少出门和朋友见面聊天喝茶的geek们,譬如说泡在linux论坛或和人在Gtalk技术交流……我一度担心过,但看起来又完全不像有抑郁倾向(比我乐观多了)――有的人似乎觉得这么着比跟朋友见面聊闲天儿要舒服自在,是否就该随他去?

网上交往当然也算交往,也是好事啊。是否能代替面对面的交往,专家们现在意见不一。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但也只是个人意见。
男人是比女人孤独,很多人抵触社交,而且很多人根本不觉得没有朋友是个问题,挺自得其乐的。和平时期或许不觉得,遇到困难时期,临时抱佛脚,就少了缓冲的余地。
不过这些事儿得自发自愿,别人只能提醒,别指望改变。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
- Posts: 265
- Joined: 2007-12-14 16:32
JUN这篇看得我心有戚戚然,写得真好.
出国后朋友不见了一截,在国外不容易交到贴心的朋友.朋友的交流需要许多咖啡时间才能建立,我常常扭不过那时间,就败下阵来.
性格喜欢闷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比如做研究,每天话都说不上几句,保护身体健康,跑步散步等一天24小时就不见.
如果忧郁症上门肯定我是第一个.
(大家不要拍我,让我哭哭.)
关于SUPORT SYSTEM, 我和一西人信教的朋友(物理学的博士,他的专业研究领域出色外,对哲学和宗教也有研究)讨论过.他强烈评击我,"经过长期苦苦挣扎建立的自强自爱自立不诉苦"的性格不人性化,他认为再坚强的人需要支持的网络.他们教堂每星期晚上的"HOME GROUP"活动,团员的秘密都留在哪里.
出国后朋友不见了一截,在国外不容易交到贴心的朋友.朋友的交流需要许多咖啡时间才能建立,我常常扭不过那时间,就败下阵来.
性格喜欢闷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比如做研究,每天话都说不上几句,保护身体健康,跑步散步等一天24小时就不见.
如果忧郁症上门肯定我是第一个.

(大家不要拍我,让我哭哭.)
关于SUPORT SYSTEM, 我和一西人信教的朋友(物理学的博士,他的专业研究领域出色外,对哲学和宗教也有研究)讨论过.他强烈评击我,"经过长期苦苦挣扎建立的自强自爱自立不诉苦"的性格不人性化,他认为再坚强的人需要支持的网络.他们教堂每星期晚上的"HOME GROUP"活动,团员的秘密都留在哪里.
-
- Posts: 851
- Joined: 2003-11-22 13:17
IF NOT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上午8:15 标题:
--------------------------------------------------------------------------------
我觉得我的问题恰好就在于没法保持君子之交。今晚的同学聚会又没去,和自己斗争了好久,劝自己去吧去社交一下,但是实在提不起兴趣来。好像一交谈就必须撞出灵魂火花,否则就懒得开口,世上哪有那么多火花可撞呢!
barb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上午9:15 标题:
--------------------------------------------------------------------------------
本来看了Jun说的还觉得没事,被knowing和小E一说又觉得有事 :
引用:
见面聊天喝茶是女人才干的事儿。你可以鼓励他出门踢足球打篮球,或者跟他一起跟别的夫妇玩羽毛球乒乓球。交流不一定非得是说话。
引用:
嗯,还有打Uno牌,打游戏机,集体pot luck,这个喝茶聊天听起来确实不适合男生.其实不一定次次都要使劲鼓励出门,可以自发请朋友来家里串儿,一来两往的,就互相请着玩儿了.
问题在于此人从不踢球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他唯一喜欢的运动是跑步(很明显,因为可以自己呆着);也绝不打牌玩儿集体游戏。我说他极少出门和朋友见面,还算是留有余地……基本上,一年两到三次同学聚会,都是因为有人回国召集的;两次参加民间技术会(开源软件之类);然后就再也没有自发出门和人见面的时候了。偶尔两三次有人来家,两回是别人自己要求上门找他,一回是我邀请回来的。
我还拉着他参加过一次腐败,他无聊得半路就退席了。幸好在家没有沉默是金,不过如果我成了唯一那只篮子,得有多大的责任心啊……
我观察了一下,他目前主要的交流一是学校的BBS和技术论坛,二是上网看新闻(工作需要),三是blog(表达),四是同事(纯属公事)。然后就是一两次我拉他参加我们带家属的team building,他也不理人家的老公,最多抱着人家的孩子(他的特异功能是孩子和动物都爱往他身上凑)看花看草溜达。
我是典型天秤,无友不欢,常常因为要外出和女友见面不回家吃饭感到内疚,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补偿回来的机会。该geek是我认识的唯一貌似geek的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典型的,以及geek这一类生物能否自然、长期地保持心理健康?
我目前倒没发现问题(反倒是geek开导我的多),不过多少有点心虚,因为太“非主流”了。该同志却认为我有焦虑症。我真想搞清楚到底是人各有活法,该顺其自然,还是应提高警惕,影响影响他?
不好意思啊说了这么大一篇儿,又跑到personal上,不过我确实为这个问题庸人自扰了不是一天两天
barb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上午9:25 标题:
--------------------------------------------------------------------------------
引用:
很多人抵触社交,而且很多人根本不觉得没有朋友是个问题
问题就在这儿:这究竟是不是个问题呢……
还是说人各有天性,只要选一款适合他的就行,不管common sense?
CAVA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上午9:40 标题:
--------------------------------------------------------------------------------
我倒觉得barb没有必要太忧虑,Jun不是说了嘛,人也不是机器,没有完全合适的条条框框。你继续持鼓励态度吧,有活动就拉他参加(可别强迫啊,呵呵)。叫三次总会去一次的。
男家属参加女生的腐败而如鱼得水的,恐怕比较稀有
Jun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上午10:07 标题:
--------------------------------------------------------------------------------
我能想到的只有两个办法:1. 多参加一些夫妻型的聚会,跟其他夫妻一起聚会,而不是全女生,会比较有话可聊;2. 亲亲好老婆给他生个女儿玩玩,爸爸抱着孩子或推着儿童车出门,陌生人都会上来搭茬儿。
既然没有抑郁的问题,就不需要太担心了,家庭内关系已经很满足他的精神需要。的确你就是唯一的篮子,在目前情况下。
记住:劝人改变是没有用的!改变是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有一定的对自己现状不满而思变的动力才行。给别人提建议,试图帮助别人,都要适可而止,不仅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理界限上,要划清底线。要做好对方不接受你的意见的思想准备,如果对方不接受,你要尊重他们,back off,并接受对方的选择,哪怕你不同意他的选择。“我是为你好”也不是理由,要接受和尊重另一个成年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和随之而来的结果,彻底和完美的生存方式是不值得追求的,这也是很多self-help书籍的问题。道理是对的,不需要太急切地改变自己。不要给别人,也不要给自己,压力。
除非对方有生命危险,那么。。。很难讲什么做法是对的。按照各地法律规定,美国多数州的确可以强制一个人住院72小时---when he is a danger to self or others。
_________________
谷内第一没文化。
Elysees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下午1:11 标题:
--------------------------------------------------------------------------------
Jun 写道:
我能想到的只有两个办法:1. 多参加一些夫妻型的聚会,跟其他夫妻一起聚会,而不是全女生,会比较有话可聊;2. 亲亲好老婆给他生个女儿玩玩,爸爸抱着孩子或推着儿童车出门,陌生人都会上来搭茬儿。
第一条我很同意,全女生的腐败(尤其如果是文学世界那样黑话很多的)极少有男生能enjoy吧。
第二条,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这是善良的笑啊,因为绝对没意料到Jun会出这种主意)
引用:
记住:劝人改变是没有用的!改变是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有一定的对自己现状不满而思变的动力才行。给别人提建议,试图帮助别人,都要适可而止,不仅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理界限上,要划清底线。要做好对方不接受你的意见的思想准备,如果对方不接受,你要尊重他们,back off,并接受对方的选择,哪怕你不同意他的选择。“我是为你好”也不是理由,要接受和尊重另一个成年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和随之而来的结果,彻底和完美的生存方式是不值得追求的,这也是很多self-help书籍的问题。道理是对的,不需要太急切地改变自己。不要给别人,也不要给自己,压力。
Jun这段说得真好,我要好好检讨自己,我一定是有强迫症。
_________________
Soyons raisonnable, exigeons l'impossible.
IF NOT
时间: 2008-1-27 周日, 上午2:58 标题:
--------------------------------------------------------------------------------
barb, 我一个好友的先生比你家这个还厉害,人家也过的悠然自得。他是一英语人士,住在中国却一句中文不学,不工作不学习,月月年年的呆在郊外的家中,打游戏看电视遛狗。我这好友朋友众多,时不时在家中开party,他微笑着坐一边看着我们用中文大呼小叫,也并不参与。
我时不时的担忧他这算不算病态。
barb
时间: 2008-1-27 周日, 下午7:11 标题:
--------------------------------------------------------------------------------
这年头做一只篮子也真不易……师父开的偏方还真够偏!
这句说的太好了:
引用:
要接受和尊重另一个成年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和随之而来的结果
事实上我不光忧虑geek,还狠忧虑过一段我妹,她老人家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一度难以理解,还常常和我妈一起“为她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果每次都在电话上不欢而散。geek就说我,人家都这么大了,还在你根本不了解的环境里自己生活了这么多年,凭什么人家要听你的……
引用:
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理界限上,要划清底线。要做好对方不接受你的意见的思想准备,如果对方不接受,你要尊重他们,back off,并接受对方的选择,哪怕你不同意他的选择。
虽然知易行难,不过看来必须这么做。
If,你这好友的先生过的正是geek的理想生活――他多想搬到大森林里的一小片空地上不用考虑社交地住着,如果能“不工作打游戏看电视遛狗”的话 不过你看放在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里,这种生活方式多少会让周围的人觉得不安,“反常”是一种不小的压力。
lessons learned: 我要避免忧虑,学习做一只大肚能容的篮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geek不出门儿,随他去8)。正好跟Jun的另一篇Imperfectionism联系起来。
Knowing
时间: 2008-1-27 周日, 下午7:31 标题:
--------------------------------------------------------------------------------
既然你是唯一的篮子,一定要把篮子作好啊。
_________________
Deeply Superficial
barb
时间: 2008-1-28 周一, 上午1:12 标题:
--------------------------------------------------------------------------------
那我得问问他有没有retention program以降低attrition risk
stracciatella
时间: 2008-1-28 周一, 下午3:35 标题:
--------------------------------------------------------------------------------
楼上的情况,我爸我妈非常类似.我爸爸完全不社交的,几乎没有朋友.他不上别人的门,别人同事偶尔关心下他.我妈妈喜欢往外走,喜欢人喜欢热闹的人生.
结果我得他俩的遗产,性格非常孤僻.可以热情洋溢,可以沉默寡言.
我爸爸在家也不闷,喜欢种花看电视.我妈就出门找其它人唠叨去,各得其所.
所以也不需要太担心.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上午8:15 标题:
--------------------------------------------------------------------------------
我觉得我的问题恰好就在于没法保持君子之交。今晚的同学聚会又没去,和自己斗争了好久,劝自己去吧去社交一下,但是实在提不起兴趣来。好像一交谈就必须撞出灵魂火花,否则就懒得开口,世上哪有那么多火花可撞呢!
barb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上午9:15 标题:
--------------------------------------------------------------------------------
本来看了Jun说的还觉得没事,被knowing和小E一说又觉得有事 :
引用:
见面聊天喝茶是女人才干的事儿。你可以鼓励他出门踢足球打篮球,或者跟他一起跟别的夫妇玩羽毛球乒乓球。交流不一定非得是说话。
引用:
嗯,还有打Uno牌,打游戏机,集体pot luck,这个喝茶聊天听起来确实不适合男生.其实不一定次次都要使劲鼓励出门,可以自发请朋友来家里串儿,一来两往的,就互相请着玩儿了.
问题在于此人从不踢球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他唯一喜欢的运动是跑步(很明显,因为可以自己呆着);也绝不打牌玩儿集体游戏。我说他极少出门和朋友见面,还算是留有余地……基本上,一年两到三次同学聚会,都是因为有人回国召集的;两次参加民间技术会(开源软件之类);然后就再也没有自发出门和人见面的时候了。偶尔两三次有人来家,两回是别人自己要求上门找他,一回是我邀请回来的。
我还拉着他参加过一次腐败,他无聊得半路就退席了。幸好在家没有沉默是金,不过如果我成了唯一那只篮子,得有多大的责任心啊……
我观察了一下,他目前主要的交流一是学校的BBS和技术论坛,二是上网看新闻(工作需要),三是blog(表达),四是同事(纯属公事)。然后就是一两次我拉他参加我们带家属的team building,他也不理人家的老公,最多抱着人家的孩子(他的特异功能是孩子和动物都爱往他身上凑)看花看草溜达。
我是典型天秤,无友不欢,常常因为要外出和女友见面不回家吃饭感到内疚,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补偿回来的机会。该geek是我认识的唯一貌似geek的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典型的,以及geek这一类生物能否自然、长期地保持心理健康?
我目前倒没发现问题(反倒是geek开导我的多),不过多少有点心虚,因为太“非主流”了。该同志却认为我有焦虑症。我真想搞清楚到底是人各有活法,该顺其自然,还是应提高警惕,影响影响他?
不好意思啊说了这么大一篇儿,又跑到personal上,不过我确实为这个问题庸人自扰了不是一天两天
barb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上午9:25 标题:
--------------------------------------------------------------------------------
引用:
很多人抵触社交,而且很多人根本不觉得没有朋友是个问题
问题就在这儿:这究竟是不是个问题呢……
还是说人各有天性,只要选一款适合他的就行,不管common sense?
CAVA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上午9:40 标题:
--------------------------------------------------------------------------------
我倒觉得barb没有必要太忧虑,Jun不是说了嘛,人也不是机器,没有完全合适的条条框框。你继续持鼓励态度吧,有活动就拉他参加(可别强迫啊,呵呵)。叫三次总会去一次的。
男家属参加女生的腐败而如鱼得水的,恐怕比较稀有
Jun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上午10:07 标题:
--------------------------------------------------------------------------------
我能想到的只有两个办法:1. 多参加一些夫妻型的聚会,跟其他夫妻一起聚会,而不是全女生,会比较有话可聊;2. 亲亲好老婆给他生个女儿玩玩,爸爸抱着孩子或推着儿童车出门,陌生人都会上来搭茬儿。
既然没有抑郁的问题,就不需要太担心了,家庭内关系已经很满足他的精神需要。的确你就是唯一的篮子,在目前情况下。
记住:劝人改变是没有用的!改变是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有一定的对自己现状不满而思变的动力才行。给别人提建议,试图帮助别人,都要适可而止,不仅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理界限上,要划清底线。要做好对方不接受你的意见的思想准备,如果对方不接受,你要尊重他们,back off,并接受对方的选择,哪怕你不同意他的选择。“我是为你好”也不是理由,要接受和尊重另一个成年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和随之而来的结果,彻底和完美的生存方式是不值得追求的,这也是很多self-help书籍的问题。道理是对的,不需要太急切地改变自己。不要给别人,也不要给自己,压力。
除非对方有生命危险,那么。。。很难讲什么做法是对的。按照各地法律规定,美国多数州的确可以强制一个人住院72小时---when he is a danger to self or others。
_________________
谷内第一没文化。
Elysees
时间: 2008-1-26 周六, 下午1:11 标题:
--------------------------------------------------------------------------------
Jun 写道:
我能想到的只有两个办法:1. 多参加一些夫妻型的聚会,跟其他夫妻一起聚会,而不是全女生,会比较有话可聊;2. 亲亲好老婆给他生个女儿玩玩,爸爸抱着孩子或推着儿童车出门,陌生人都会上来搭茬儿。
第一条我很同意,全女生的腐败(尤其如果是文学世界那样黑话很多的)极少有男生能enjoy吧。
第二条,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这是善良的笑啊,因为绝对没意料到Jun会出这种主意)
引用:
记住:劝人改变是没有用的!改变是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有一定的对自己现状不满而思变的动力才行。给别人提建议,试图帮助别人,都要适可而止,不仅在行动上,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理界限上,要划清底线。要做好对方不接受你的意见的思想准备,如果对方不接受,你要尊重他们,back off,并接受对方的选择,哪怕你不同意他的选择。“我是为你好”也不是理由,要接受和尊重另一个成年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和随之而来的结果,彻底和完美的生存方式是不值得追求的,这也是很多self-help书籍的问题。道理是对的,不需要太急切地改变自己。不要给别人,也不要给自己,压力。
Jun这段说得真好,我要好好检讨自己,我一定是有强迫症。
_________________
Soyons raisonnable, exigeons l'impossible.
IF NOT
时间: 2008-1-27 周日, 上午2:58 标题:
--------------------------------------------------------------------------------
barb, 我一个好友的先生比你家这个还厉害,人家也过的悠然自得。他是一英语人士,住在中国却一句中文不学,不工作不学习,月月年年的呆在郊外的家中,打游戏看电视遛狗。我这好友朋友众多,时不时在家中开party,他微笑着坐一边看着我们用中文大呼小叫,也并不参与。
我时不时的担忧他这算不算病态。
barb
时间: 2008-1-27 周日, 下午7:11 标题:
--------------------------------------------------------------------------------
这年头做一只篮子也真不易……师父开的偏方还真够偏!
这句说的太好了:
引用:
要接受和尊重另一个成年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和随之而来的结果
事实上我不光忧虑geek,还狠忧虑过一段我妹,她老人家选择的生活方式我一度难以理解,还常常和我妈一起“为她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果每次都在电话上不欢而散。geek就说我,人家都这么大了,还在你根本不了解的环境里自己生活了这么多年,凭什么人家要听你的……
引用:
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理界限上,要划清底线。要做好对方不接受你的意见的思想准备,如果对方不接受,你要尊重他们,back off,并接受对方的选择,哪怕你不同意他的选择。
虽然知易行难,不过看来必须这么做。
If,你这好友的先生过的正是geek的理想生活――他多想搬到大森林里的一小片空地上不用考虑社交地住着,如果能“不工作打游戏看电视遛狗”的话 不过你看放在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里,这种生活方式多少会让周围的人觉得不安,“反常”是一种不小的压力。
lessons learned: 我要避免忧虑,学习做一只大肚能容的篮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geek不出门儿,随他去8)。正好跟Jun的另一篇Imperfectionism联系起来。
Knowing
时间: 2008-1-27 周日, 下午7:31 标题:
--------------------------------------------------------------------------------
既然你是唯一的篮子,一定要把篮子作好啊。
_________________
Deeply Superficial
barb
时间: 2008-1-28 周一, 上午1:12 标题:
--------------------------------------------------------------------------------
那我得问问他有没有retention program以降低attrition risk
stracciatella
时间: 2008-1-28 周一, 下午3:35 标题:
--------------------------------------------------------------------------------
楼上的情况,我爸我妈非常类似.我爸爸完全不社交的,几乎没有朋友.他不上别人的门,别人同事偶尔关心下他.我妈妈喜欢往外走,喜欢人喜欢热闹的人生.
结果我得他俩的遗产,性格非常孤僻.可以热情洋溢,可以沉默寡言.
我爸爸在家也不闷,喜欢种花看电视.我妈就出门找其它人唠叨去,各得其所.
所以也不需要太担心.
-
- Posts: 851
- Joined: 2003-11-22 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