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不过是去年在Cannes拍的

东平路的Paul往岳阳路再走走,路口有一家Britanny风格的薄饼店,名叫La Crêperie,开张才几个月,门口的墙上画着大大的灯塔,店里的装饰也是航海主题。店里除了crepe没有别的,主菜是咸味薄饼,甜品是薄饼加水果巧克力冰激凌。比较特别的是他们的咸crepe是用黑黑的荞麦面做的,又在饼上洒生菜叶,以前没见过。
我们一致认为,店里的苹果酒比crepe更出色,味道偏dry,泡沫细腻,清冽回甘。Britanny盛产苹果,男士们接着要点calvados,居然断货,文质彬彬身材修长的法国青年走过来,原来是老板,推荐了梨和李两种甜酒代替,据他们说味道相当不坏。问老板生意如何,他说逐渐有起色,只是可惜中国人里爱奶酪的终归不多。以下照片来自shanghaiist.com网站,那只小碗是喝cider用的。
借了家里的交通卡去坐公交车,反正我又不赶时间,车子随便停在哪里,下来走走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邂逅从前不熟悉的小店。非高峰时间的公交车上老人偏多,也许因为70岁以上现在可以免费乘车。有次一对老先生和老太太聊起现在的路都认不过来了,我心说可不是么,GPS一年更新一次也来不及。对面坐的另一位搭话说,想当年我18岁开始在上海踏三轮车,哪里的路不认得,苏州河上那些桥熟得不要再熟,如今不行罗。第一位老先生哲学地说:这就是我们都老了的证明啊。
很多人,譬如我,上车先跟公交司机商量路线,问到哪儿哪儿怎么换车。一般他们都很耐心,告诉你到哪里下,换几路车,旁边的乘客还会七嘴八舌帮着出主意。还有人关照司机到站了叫一声,他们也乐意照办。
24路车沿着陕西路一路开,经过南阳路,巨鹿路,长乐路,新乐路,南昌路,复兴中路,都是时髦小店密集,又洋溢着市民气的地区。小店狭窄的橱窗里挂着拗出各种造型的衣服,隔壁也许就是一家黑咕聋东的五金店,再隔壁可能是幼儿园,也可能是一家室内菜场。
到了建国西路下来,越过瑞金二路,往重庆路方向走走,就到了貌不惊人的泰康路。旧街区改造从新天地起,到同乐坊,近几年又兴起泰康路的田子坊。田子坊里密密集中着一大批波西米亚风的艺廊商店酒吧餐馆,窜来穿去的外国人顾客比例高于中国人。和新天地同乐坊的全部推倒重来不同,田子坊里一半的主调仍旧是石库门里弄的家常生活,弄堂口有人修自行车,拐角处的阿姨摆着菜摊头,石库门口有晒太阳的老人与大猫小猫。只是越来越多的门牌号里正在装修开店,我不免担忧过个两三年,这里的面貌究竟会如何。
上一周里上海股市大跌,我虽然漠不关心,路上的人却心惊肉跳,如临大敌。爱去的静安小亭市场终于要在5月28日关门拆迁,前有襄阳路,后有静安寺,黄金地段只做ground floor的平面生意,自然会有经济头脑发达的人出来主持正义,哼哼。到处可以听到老客人们跟相熟的店主打听将迁往何方,互留电话号码。在这几乎有点感伤的气氛中,忽然市场中心传来惊天动地的女人叫骂声,象是立时三刻要跟对方拼命。我一边奇怪如今还有什么人火气这么大跟人对吵如此之凶,一边继续寻觅日版全棉睡衣的踪迹。等绕了一个圈子回来,那声音还在继续,发现源头是一位对着电话机发彪的妇女,中心思想是为什么股市跌成这样还要高价买进。望着那张涨得通红的面孔,我默然想道,也许她在这里苦苦守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利润就此付诸东流了吧。
目不暇接的变化步伐中,都市眩目的精彩背面,普通人的故事其实更加耐人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