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房 宫(完)
阿 房 宫(完)
阿 房 宫
①
阿房宫的建设是惠文王在位时开始的。阿房是惠文王小时候的玩伴,可惜,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其实,后人并不清楚阿房到底是男是女。不过,很清楚的是,惠文帝为此非常伤心,并且决定,让以后所有进宫的妃子都叫阿房。为了彼此区分,妃子们只好在名字后面加上后缀,比如叫阿房(A甲子),或者阿房(K丁寅)。然而,由于年代过于久远,阿房的故事和内宫的称呼都已很难确切考证。
民间传说,阿房宫就是特意为阿房修建的。不过,既然宫里所有的妃子都叫阿房,并且都supposed to住在里面,宫殿到底是为谁修的问题,也就随之变得模糊起来。后来有专家考证说,房就是房子,阿房就是连在一起的一片房屋。另有专家说,房通旁,阿房就是一处近便的住所。这些观点出现后,有关阿房的传说很快就被归入野史。政府先后采用过几派专家的意见。官方态度的这种摇摆不定,让许多学者无所适从。然而,由此引起的学术竞争和思想碰撞,很快就把帝国的学术氛围活跃起来。不久,政府还就此成立了直属的研究机构。有报道称,“该机构成立以来,战果颇丰,五年之内就有超过三十万字的论文和学术专著问世”。也就是说,至少在数量上,它彻底巩固了官方版本对民间传说的压倒性优势。
尽管如此,有关阿房的传说依旧在民间广为流布。只是,因为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这个版本的长度逐渐随时间t的advance递减。最初,它大约是人们口头一柱香功夫的闲谈。随着禁令渐严,长度很快就被缩短到半柱香。有意思的是,如此以来,该传说的文字却变得愈加凝练优美,不知不觉,倒成了妇孺皆知、老少咸宜的名文。之后,名文的传诵很快遭到禁止。出乎专家意料,这个版本竟被创造性地转化成一种时尚的行为艺术――据传,此时,它的长度不及一秒,大家只要一个眼神,再加上会心的一笑,就都明白对方要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官方觉察到民间的动向,多次发起提高全民素质、学习官方文本的运动。可是,专家提供的读本颇有难度,据说,里面还用到非常复杂的泛函分析。大家都被“学”得苦不堪言。和在其它运动中一样,官员的责任是号召、领导和监督。不过,他们还是有着高昂的学习热忱,这也害得专家们不得不去编写大量仅供内部参考的通俗本……
无疑,修建阿房宫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史料记载,惠文王盛装出席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并当场答应,每年拨付六百万秦币作为工程款。无奈,后来连年征战,款项的支付很少到位,工程的进度自然受到影响。就这样,拖拖拉拉,直到始皇完成统一大业,阿房宫的建设还依然停留在开工阶段。
②
始皇嬴政,天生异禀,不仅精力充沛、想象活泼,而且有着高超的抽象思维能力。话说回来,真要在这样一位领导手下做事,辛苦自不堪言。然而,为狂热的雄心和创造冲动驱使的帝王,根本无暇顾及属下逐渐疲惫的心灵――就像上满发条的坦克,谁都无法阻止他一路狂奔,无论前面是高高的土岗,还是无底的深渊……
不过,倦怠的力量实在不容忽视,它是如此之可怕,就连Alexander, the Great也不得为此带着遗憾自印度罢兵。当然,始皇的才具确非亚历山大所能及,他身上撒发出来的魅力比所谓的charisma更为神奇。在列国伦理和社会心理学说的熏陶下,始皇的心智早已超凡入圣,乞力马扎罗般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此处,仅示全豹之一斑:公元前两百多年,这位君主就已悟到: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大地,所谓事实,各种伦理幻境而已;既如此,那些客观规律,自是深究无益――要知道,时至今日,西方学术的主流还只是停留在发见事实和探讨规律的肤浅层次。
始皇在位不过十年,帝国就变得异乎寻常的庞大,就像一个怀了五胞胎的女人的肚子,正在迅速超出自身的承受极限。始皇愈加勤奋,工作就愈加繁忙。案头的公文像小山一样,越堆越高;帝国的行动却如那孕妇般,渐趋迟缓。很快,始皇就再也无法像当年那样,事必躬亲。整个帝国,在他的面前,开始不可避免地走向虚化,随后迅速进入一个unmaterializing的过程,直至彻底化作一堆图纸,挂满始皇的心头……
以前,帝国大军是苗林般的剑戟和英姿飒爽的将士,是风中咧咧作响的旌旗和嘹亮振奋的号角。如今,这个实在的世界早已离他远去。剑戟的苗林和齐整的人马完全化作算纸上凛然有序的矩阵,始皇要做的,只需是在案头进行准确无误的推演,帝国大军就在这推演的轨迹中,干净漂亮地解决掉他心头所有的问题。
这是一个远比现实更为精制完美,也更为绚丽迷人的世界。始皇也发觉,自己正越来越深地痴迷于这个世界。每次他兴奋地端坐案头,整个帝国就恢弘广阔地在他眼前凭空展开……在这种新鲜的刺激下,始皇不断写出各种创造性的算法和规则,真称得“夙兴夜寐,建设长利”。
再多的公务也无法让始皇疲惫,然而,渐高的年事却地心引力般,成为压在他心头难以自弃的重负。莫名的倦怠不时无由袭来,那感觉让人非常之无奈。始皇暗想,也许该将心神稍作调息。一日,他突然召见阿房宫的负责人,想听一下工程的进展情况。
“和我说说现在的阿房宫。”始皇摸着酸涩的脖颈问道。
大臣马上向他描述起那片尚在施工中的殿宇。他报告说,尽管连年征战使得建设时断时续,工程人员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目前,阿房宫那里不仅修了高大的前殿、漂亮的泳池,而且新做了大量专属的化妆间和用途各异的厕所……
听得出,这是一位颇具才干的大臣。施工情况由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那语气,有轻有重,那节奏,忽缓忽急,用心细品,恰如一组迷人的德文叙事lieder。并且,大臣的举止非常地优雅得体,表情和手势也恰到好处,这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整场汇报,在始皇面前,就像一场精彩绝伦的文艺演出。不知不觉间,他那长期紧绷的神经,竟然奇迹般地松弛下来。
“很好!工程建设应再接再厉。”汇报结束,始皇立即做出指示。
就此机会,大臣顺势提出搁置已久的工程款问题,见始皇面上并无不悦,他马上接着提议:“大秦基业已立,天下升平日久,圣上应该拥有一处比原来规划得更加宏伟壮观的园林。”此外,他还特意强调,自己提议扩建阿房宫,绝非为始皇私己计,而是为天下计――只有建好阿房,才足以彰显帝国的伟大和恢弘。
始皇点头称许,并即刻传旨,将拨款金额每年增加两百六十五万,同时决定,增派七十万战俘加紧施工。第二天一早儿,扩建阿房宫的消息就登上了帝国各家媒体的头版头条。
③
伟大的本身便注定了悲哀。尽管智慧的自我交锋也能带来双手互搏的快感,但茫茫世间,知音难觅,始皇就像一只永远在孤独旋转的星球,再多逢迎也无法慰藉他渴求理解的心灵。在许多人看来,扩建阿房宫纯粹是滥用民力,这意味着,始皇开始听信谗言,变得昏聩不明。没有人知道,始皇的考虑何其周全,只是其中原委过于复杂,实在无法向群臣明言。其实,按照始皇的想法,建设阿房宫正好可以造福百姓。一方面,闲余的劳力有了去处;另一方面,大笔资金还通过工程款的形式回流到民间。这样,通过阿房宫这样的公共工程,大秦不仅可以得到雄伟的殿宇,还能使帝国大厦的基石更加坚牢。在当时,这样的财政理念称得上先进之至――要知道,大秦的密探,遍布各地,广集信息,始皇的思路也是在全面总结罗马patronage制度的优缺点后,逐渐清晰起来的……
可惜,修建阿房宫的大臣不仅无法领会始皇的思想,而且依旧无法领到足额的工程款。大秦帝国俸禄微薄,官员们别说去patronage别人,就是养家糊口都非常困难。一来二去,有限的工程款只够维持主管官员的生计,零星所余也只够养活那帮嗷嗷待哺的手下。当然,使用民工的费用可忽略不计――能为帝国的建设做贡献,这已是他们最大荣幸。况且,阿房宫虽立项已久,真正来这里干活的其实非常有限。始皇倒曾拨来些俘虏,可那大多都被各部官员辗转要去做了家奴。不过,尽管没什么劳力成本,工程的日常支出还是高得惊人。伴随帝国的扩张,阿房宫的机构日趋庞大。近年,公务人员的数量和薪酬更是在呈几何级数增长,就这样,糊里糊涂,大家的吃饭都成了问题。尤其可怕的是,这一趋势有增无减,许多小民还把来这里替政府花钱当作毕生的追求,以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门庭,甚至还算光宗耀祖……
始皇每天依旧忙于图纸上的政务,工程款也依旧如初春细雨,甘甜却并不解渴。并且,帝国财政正陷入一团mess,根本再无力拿出大笔资金。可怜始皇心目中宏伟的阿房宫,那座足以与图纸上正在变得尽善尽美的帝国相匹配的宫殿,还仍旧是一片处于开工阶段的破烂工地:百十里方圆的地界,只在一两处打了地基。也有地方挖了些深坑,可近年愈见烦勤的雨水,很快就让它们成了附近居民的泳池和鱼塘……工地入口处有座小亭倒颇为雅致――那还是当年为惠文王出席奠基仪式修的,迄今,它依然是这里最为壮观的建筑。
然而,负责施工的大臣绝没有勇气把这情况报告始皇。其他部门自顾不暇,更不愿惹事生非――败露别人就是败露自己,这是基本规则。再说,工程前后已经历二十几任主管,自己说不定哪天也能像前任那样被派到北方前线去杀匈奴,或者被外放到遥远的某处做高级行政长官。更为重要的,大家越来越清楚,始皇用心经营的是图纸上的帝国,阿房宫不过是他案头的一个消遣,是这位皇帝心灵深处的一座花园――作为精神上的存在(一种比现实更高层次的存在),它的功用已经实现。始皇本人绝对不会、也没有想过,要把自己的双足踏到这座宫殿的台阶之上……
于是,每次始皇询问工程进展,主管大臣就会继续给他描述用自己头脑想象的那片空中楼阁。并且,为了讨他欢心,大臣还特意带来一张图纸,上画了一座罗马风格的建筑。他汇报说,这栋建筑已接近完工,然后,他满脸兴奋地补充报告,说另有一处金字塔形的建筑也在筹划之中。
始皇一面欣赏精美的图纸,一面听大臣讲述图纸的诞生过程:为了帝国的建筑事业,大秦工程人员是如何不辞辛苦地远走异域;听说帝国的伟大后,那里的建筑师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大声赞叹――有的还撇下新婚妻子,立马起身便跟着大秦的使者赶来咸阳,心中只想一睹大秦风采,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始皇效犬马之劳。此外,为了增加谈话深度,表明自己对世界人文思潮的稔熟,大臣还会用unintended的方式提及,西方那些天真可笑的信仰,机械琐碎的哲学,在始皇的神圣伟大面前显得是如何轻如鸿毛,不值一哂……
始皇听得津津有味,每次半个时辰的会见都让他既兴奋又轻松,之后,他总能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纸上帝国的工作当中。
这是一个可怕的循环:始皇不断要求听取阿房宫的施工情况,大臣不得不编出越来越离奇的谎言: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展,案上的图纸越堆越高。在始皇心中,阿房宫很快就变成了一座美奂美仑的世界建筑博览馆:这里不仅有用大块石头垒成的金字塔、装饰着精美壁画和浮雕的万神庙,蜂房一样粘合起来每个房间都自带花园的阿式别墅,甚至还有一座不断在做着重新规划的巴别塔……当然,这里不乏美妙的中式建筑,雕栏画栋,廊腰缦回,并同样是集列国建筑之大成。据传,后世有位叫杜牧的诗人,他曾得到一部分中式建筑的草图。不难想见,他如获至宝,并天真地以为那便是阿房宫的全景。然而,他做梦也难以想到,阿房宫不仅是舆论报道中恢弘无比的伟大建筑,而且是一处远远超出任何世俗想象的海市蜃楼。
④
不幸迟早都会发生。一股监察之风,不知由何处吹起,并且越刮越猛。短短数月,千余名官员就被抄家治罪――有的是因为天气恶劣,无法定期复命,有的只是由于在家中里私留了一根铁矛。其实,依照秦律,人人皆可治罪,事事皆有隐情。这使得监察如同一柄永远飞在空中的利剑,谁也说不清何时就会掉到自己头上。帝国幅员太过辽阔,当时的通讯又非常困难,如麻的混乱很快便接踵而至。有时,在检查团到来之前,获罪的大臣早被调往他处任职,级别也高过先前。这样,治罪的官员只好乖乖地跑回去请示更高一级的领导。可等上面重做批示、再派检查团,那官员的级别又已再次发生变化。据说,一次监察大军到时,获罪的大臣正从另一位官员手里接升职调令。幸亏监察手快,一把便将调令抢了过来――这可着实让他少跑了不少的冤枉路。
眼看阿房宫就要陷入同样的困境,主管大臣却从容镇定,脸上没有丝毫的不安――在个人努力微不足道并且无济于事的时候,人们常会摆出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豁达。也许,过多的顾虑,实属无益。大家都明白,即便阿房宫真被查出问题,那也绝非现任官员一人之错。更何况,类似的问题无时不在上演、无处不在重现。换言之,整个帝国无非是一处规模更大的阿房宫。最终结论:阿房宫的问题与其中任何一位individual的官员均无关。
另有一种观点说,公共项目的钱,花出去即是最终目的。至于具体过程,怎样花的,花的怎样,即便能查清又有什么意义?况且,就实质而言,阿房宫作为一项工程,早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平庸的官员赖以糊口,称职的官员得以升迁;舆论藉此得以发达,报道总是催人奋进;更为重要的,伟大的始皇从中得到了放松和心理安慰,试问,普天之下,还有什么比这更为重要?那些僵硬的事实,空洞的真象,即使发见,又何益之有?每每想到此处,参与过工程的老臣们都会激动得涕泗横流、顿足捶胸……
大家就这样议论纷纷,检查团却迟迟没有到来。人们并不清楚,此时,始皇已陷入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中,无法自拔。简言之,始皇考虑的是,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到底能不能把帝国的情况彻底搞清?这个问题的难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抽样理论本身就是个难题,具体实施更是困难重重。对阿房宫这么大的工程,调查设计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Try to think,每向阿房宫派出一个检查团都要另外支出一笔款项,而且,检查团本身还会出现问题,这就需要另派一个检查团去检查检查团。同样,这个新的检查团还会出现级别更高、金额更大的问题,需要另派检查团来检查那个检查第一个检查团的检查团……如此,子子孙孙派下去,无穷匮也!
在始皇看来,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复杂的积分求解。他首先需要确定,这个连续过程到底是收敛的,还是发散?如果收敛,它是否可积?如果可积,它是不是无穷大,或是相对于阿房宫的成本显得过大?明眼人都看得出,假若以上问题无法确定,派出任何检查团将不仅被看成是天真之举,而且极有可能演变成一个点燃帝国火药桶引信的致命错误。
在没有考虑成熟之前,决不轻言妄动,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因此,始皇宁肯出巡各处,也绝不踏进阿房宫的施工现场半步。尽管如此,阿房宫问题还是萦绕在他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无端的困扰、多年的殚精竭虑,始皇终于积劳成疾。间歇性的偏头疼把他折磨得痛苦难当。不过,这病痛更加spur着始皇,让他的车痕覆遍帝国的名山大川。每到一处,随行博士和当地官员都忙着为他刻写功德碑文。即便此时,这位心怀天下的圣君也不忘就各地风情“专隆教诲“,在会稽刻石中,他特提男女淫佚之防,在琅邪刻石中又强调尚孝、重农……然而,无论身处何地,阿房宫检查的求解都一直像那顽疾一样痛苦地折磨着始皇的心智。呜乎哀哉,可怜这位开创了千秋基业的大帝,竟没有来得及把这个问题解决,就被累死在出巡的归途之中。
⑤
二世继位,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立即以比始皇创立帝国时更为饱满的激情和更为惊人的速度开始搞垮帝国的进程。阿房宫被最先发难。在一连串多米诺骨牌的脆响声中,宏大的帝国和纸上的阿房一起,顷刻间化作云烟几缕,转瞬便随风飘逝。
尽管如此,把二世说成帝国倾覆的罪魁祸首,实在有失公允。要知道,各朝各代的变迁归根结底只是官僚阶层的变迁。帝国大厦的基石是百姓,所谓帝王,飘在大厦顶端的一面旗子罢了――尽管看起来高高在上,异常醒目,可它依然只是一面旗子,本质乃一块布料,一块与女人的乳罩和小孩儿的屁股帘子没有任何区别的织物。帝国的主体永远是官僚,他们才是帝国的真正支柱,只有他们才能大厦让昂然耸立,并支撑着帝王的大旗迎风飘扬。说到根本,帝国的每一个人其实并不代表自己,帝王的尊严和臣民的卑微一样,其实质乃是当中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卑微。
然而,这些议论并不妨碍人们继续崇敬始皇,痛恨二世。在百姓眼里,古往今来最伟大者便是始皇,谁像他那样英名神武,对大众又始终满怀热情?不过,普天之下最可悲的也是始皇,谁又像他那样辛辛苦苦地开创了万世基业,可不孝子孙却将之顷刻丧尽呢?也有人说,世间最可怜的,永远是底层的庶民,想想那些满怀希望参与阿房宫建设的普通人吧,历史不仅没能给他们deserve的建设者称号,可恶的官僚阶层还遮掩住始皇倾撒下来的每一缕阳光,过滤掉始皇心中流淌下的每一滴饱含怜悯的恩泽……
也许,所有世人都同样可怜,包括那位叫作项羽的英雄。他自小就对咸阳抱着美好的憧憬和崇高的向往,以为那里是人间天堂,不仅有薄纱曼舞的娥娘,还有富丽堂皇的阿房。后来,刘邦大军先至,报告马上就按要求打到了他的手中,报告称,咸阳尽管有些美色,阿房宫却并不存在,兄弟们以前的听闻纯粹是一场幻象。项羽脾气火爆,一见报告,登时被气得暴跳如雷,顺手还一巴掌将身旁的帅案拍了个粉碎――他认定,这必是刘二那厮又在撒谎骗他。
项羽引兵亲自赶到,可悲的是,展现在他面前的情景比刘邦报告的描述更为凄凉。诺大的工地,坑坑洼洼,没有一幢像样的建筑完工,就连入口那座精制的小亭,也被早来的兵士用刀剑刻划得一塌糊涂。那时节,天气已近晚秋,斜阳残照,西风漫卷着黄叶在半空盘旋飞舞,满地一尺多深的枯草和着风声瑟瑟呜鸣……面对此情此景,试问,谁人不会悲愤交生?然而,想到饱经战乱的苦庶黎民,项羽突然意识到,如此大的一处地界,若是烧了荒,保不准明年就能种出好庄稼来……
史料记载,这场交织着愤怒和同情的大火,连烧三月不绝――当然,多数时候只是累年的杂草在冒着呛人的烟气。然而,一片烂尾楼烧不足惜,这不过让后世关于阿房宫的故事都doomed to be凭空杜撰,成为专家学者们的笑柄;可惜的是,项羽的一世英名像那火中鸟儿的漂亮羽毛,被燎了个精光。可怜这位同是心怀天下的英雄,竟然成了街谈巷议中臭名卓著的纵火犯,还常被放在败家子式的千古罪人榜榜首。哎,诚如智识者言:“有时候,老百姓和专家们一样,真的是分不清好坏人呢!”
①
阿房宫的建设是惠文王在位时开始的。阿房是惠文王小时候的玩伴,可惜,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其实,后人并不清楚阿房到底是男是女。不过,很清楚的是,惠文帝为此非常伤心,并且决定,让以后所有进宫的妃子都叫阿房。为了彼此区分,妃子们只好在名字后面加上后缀,比如叫阿房(A甲子),或者阿房(K丁寅)。然而,由于年代过于久远,阿房的故事和内宫的称呼都已很难确切考证。
民间传说,阿房宫就是特意为阿房修建的。不过,既然宫里所有的妃子都叫阿房,并且都supposed to住在里面,宫殿到底是为谁修的问题,也就随之变得模糊起来。后来有专家考证说,房就是房子,阿房就是连在一起的一片房屋。另有专家说,房通旁,阿房就是一处近便的住所。这些观点出现后,有关阿房的传说很快就被归入野史。政府先后采用过几派专家的意见。官方态度的这种摇摆不定,让许多学者无所适从。然而,由此引起的学术竞争和思想碰撞,很快就把帝国的学术氛围活跃起来。不久,政府还就此成立了直属的研究机构。有报道称,“该机构成立以来,战果颇丰,五年之内就有超过三十万字的论文和学术专著问世”。也就是说,至少在数量上,它彻底巩固了官方版本对民间传说的压倒性优势。
尽管如此,有关阿房的传说依旧在民间广为流布。只是,因为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这个版本的长度逐渐随时间t的advance递减。最初,它大约是人们口头一柱香功夫的闲谈。随着禁令渐严,长度很快就被缩短到半柱香。有意思的是,如此以来,该传说的文字却变得愈加凝练优美,不知不觉,倒成了妇孺皆知、老少咸宜的名文。之后,名文的传诵很快遭到禁止。出乎专家意料,这个版本竟被创造性地转化成一种时尚的行为艺术――据传,此时,它的长度不及一秒,大家只要一个眼神,再加上会心的一笑,就都明白对方要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官方觉察到民间的动向,多次发起提高全民素质、学习官方文本的运动。可是,专家提供的读本颇有难度,据说,里面还用到非常复杂的泛函分析。大家都被“学”得苦不堪言。和在其它运动中一样,官员的责任是号召、领导和监督。不过,他们还是有着高昂的学习热忱,这也害得专家们不得不去编写大量仅供内部参考的通俗本……
无疑,修建阿房宫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史料记载,惠文王盛装出席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并当场答应,每年拨付六百万秦币作为工程款。无奈,后来连年征战,款项的支付很少到位,工程的进度自然受到影响。就这样,拖拖拉拉,直到始皇完成统一大业,阿房宫的建设还依然停留在开工阶段。
②
始皇嬴政,天生异禀,不仅精力充沛、想象活泼,而且有着高超的抽象思维能力。话说回来,真要在这样一位领导手下做事,辛苦自不堪言。然而,为狂热的雄心和创造冲动驱使的帝王,根本无暇顾及属下逐渐疲惫的心灵――就像上满发条的坦克,谁都无法阻止他一路狂奔,无论前面是高高的土岗,还是无底的深渊……
不过,倦怠的力量实在不容忽视,它是如此之可怕,就连Alexander, the Great也不得为此带着遗憾自印度罢兵。当然,始皇的才具确非亚历山大所能及,他身上撒发出来的魅力比所谓的charisma更为神奇。在列国伦理和社会心理学说的熏陶下,始皇的心智早已超凡入圣,乞力马扎罗般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此处,仅示全豹之一斑:公元前两百多年,这位君主就已悟到: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大地,所谓事实,各种伦理幻境而已;既如此,那些客观规律,自是深究无益――要知道,时至今日,西方学术的主流还只是停留在发见事实和探讨规律的肤浅层次。
始皇在位不过十年,帝国就变得异乎寻常的庞大,就像一个怀了五胞胎的女人的肚子,正在迅速超出自身的承受极限。始皇愈加勤奋,工作就愈加繁忙。案头的公文像小山一样,越堆越高;帝国的行动却如那孕妇般,渐趋迟缓。很快,始皇就再也无法像当年那样,事必躬亲。整个帝国,在他的面前,开始不可避免地走向虚化,随后迅速进入一个unmaterializing的过程,直至彻底化作一堆图纸,挂满始皇的心头……
以前,帝国大军是苗林般的剑戟和英姿飒爽的将士,是风中咧咧作响的旌旗和嘹亮振奋的号角。如今,这个实在的世界早已离他远去。剑戟的苗林和齐整的人马完全化作算纸上凛然有序的矩阵,始皇要做的,只需是在案头进行准确无误的推演,帝国大军就在这推演的轨迹中,干净漂亮地解决掉他心头所有的问题。
这是一个远比现实更为精制完美,也更为绚丽迷人的世界。始皇也发觉,自己正越来越深地痴迷于这个世界。每次他兴奋地端坐案头,整个帝国就恢弘广阔地在他眼前凭空展开……在这种新鲜的刺激下,始皇不断写出各种创造性的算法和规则,真称得“夙兴夜寐,建设长利”。
再多的公务也无法让始皇疲惫,然而,渐高的年事却地心引力般,成为压在他心头难以自弃的重负。莫名的倦怠不时无由袭来,那感觉让人非常之无奈。始皇暗想,也许该将心神稍作调息。一日,他突然召见阿房宫的负责人,想听一下工程的进展情况。
“和我说说现在的阿房宫。”始皇摸着酸涩的脖颈问道。
大臣马上向他描述起那片尚在施工中的殿宇。他报告说,尽管连年征战使得建设时断时续,工程人员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目前,阿房宫那里不仅修了高大的前殿、漂亮的泳池,而且新做了大量专属的化妆间和用途各异的厕所……
听得出,这是一位颇具才干的大臣。施工情况由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那语气,有轻有重,那节奏,忽缓忽急,用心细品,恰如一组迷人的德文叙事lieder。并且,大臣的举止非常地优雅得体,表情和手势也恰到好处,这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整场汇报,在始皇面前,就像一场精彩绝伦的文艺演出。不知不觉间,他那长期紧绷的神经,竟然奇迹般地松弛下来。
“很好!工程建设应再接再厉。”汇报结束,始皇立即做出指示。
就此机会,大臣顺势提出搁置已久的工程款问题,见始皇面上并无不悦,他马上接着提议:“大秦基业已立,天下升平日久,圣上应该拥有一处比原来规划得更加宏伟壮观的园林。”此外,他还特意强调,自己提议扩建阿房宫,绝非为始皇私己计,而是为天下计――只有建好阿房,才足以彰显帝国的伟大和恢弘。
始皇点头称许,并即刻传旨,将拨款金额每年增加两百六十五万,同时决定,增派七十万战俘加紧施工。第二天一早儿,扩建阿房宫的消息就登上了帝国各家媒体的头版头条。
③
伟大的本身便注定了悲哀。尽管智慧的自我交锋也能带来双手互搏的快感,但茫茫世间,知音难觅,始皇就像一只永远在孤独旋转的星球,再多逢迎也无法慰藉他渴求理解的心灵。在许多人看来,扩建阿房宫纯粹是滥用民力,这意味着,始皇开始听信谗言,变得昏聩不明。没有人知道,始皇的考虑何其周全,只是其中原委过于复杂,实在无法向群臣明言。其实,按照始皇的想法,建设阿房宫正好可以造福百姓。一方面,闲余的劳力有了去处;另一方面,大笔资金还通过工程款的形式回流到民间。这样,通过阿房宫这样的公共工程,大秦不仅可以得到雄伟的殿宇,还能使帝国大厦的基石更加坚牢。在当时,这样的财政理念称得上先进之至――要知道,大秦的密探,遍布各地,广集信息,始皇的思路也是在全面总结罗马patronage制度的优缺点后,逐渐清晰起来的……
可惜,修建阿房宫的大臣不仅无法领会始皇的思想,而且依旧无法领到足额的工程款。大秦帝国俸禄微薄,官员们别说去patronage别人,就是养家糊口都非常困难。一来二去,有限的工程款只够维持主管官员的生计,零星所余也只够养活那帮嗷嗷待哺的手下。当然,使用民工的费用可忽略不计――能为帝国的建设做贡献,这已是他们最大荣幸。况且,阿房宫虽立项已久,真正来这里干活的其实非常有限。始皇倒曾拨来些俘虏,可那大多都被各部官员辗转要去做了家奴。不过,尽管没什么劳力成本,工程的日常支出还是高得惊人。伴随帝国的扩张,阿房宫的机构日趋庞大。近年,公务人员的数量和薪酬更是在呈几何级数增长,就这样,糊里糊涂,大家的吃饭都成了问题。尤其可怕的是,这一趋势有增无减,许多小民还把来这里替政府花钱当作毕生的追求,以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门庭,甚至还算光宗耀祖……
始皇每天依旧忙于图纸上的政务,工程款也依旧如初春细雨,甘甜却并不解渴。并且,帝国财政正陷入一团mess,根本再无力拿出大笔资金。可怜始皇心目中宏伟的阿房宫,那座足以与图纸上正在变得尽善尽美的帝国相匹配的宫殿,还仍旧是一片处于开工阶段的破烂工地:百十里方圆的地界,只在一两处打了地基。也有地方挖了些深坑,可近年愈见烦勤的雨水,很快就让它们成了附近居民的泳池和鱼塘……工地入口处有座小亭倒颇为雅致――那还是当年为惠文王出席奠基仪式修的,迄今,它依然是这里最为壮观的建筑。
然而,负责施工的大臣绝没有勇气把这情况报告始皇。其他部门自顾不暇,更不愿惹事生非――败露别人就是败露自己,这是基本规则。再说,工程前后已经历二十几任主管,自己说不定哪天也能像前任那样被派到北方前线去杀匈奴,或者被外放到遥远的某处做高级行政长官。更为重要的,大家越来越清楚,始皇用心经营的是图纸上的帝国,阿房宫不过是他案头的一个消遣,是这位皇帝心灵深处的一座花园――作为精神上的存在(一种比现实更高层次的存在),它的功用已经实现。始皇本人绝对不会、也没有想过,要把自己的双足踏到这座宫殿的台阶之上……
于是,每次始皇询问工程进展,主管大臣就会继续给他描述用自己头脑想象的那片空中楼阁。并且,为了讨他欢心,大臣还特意带来一张图纸,上画了一座罗马风格的建筑。他汇报说,这栋建筑已接近完工,然后,他满脸兴奋地补充报告,说另有一处金字塔形的建筑也在筹划之中。
始皇一面欣赏精美的图纸,一面听大臣讲述图纸的诞生过程:为了帝国的建筑事业,大秦工程人员是如何不辞辛苦地远走异域;听说帝国的伟大后,那里的建筑师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大声赞叹――有的还撇下新婚妻子,立马起身便跟着大秦的使者赶来咸阳,心中只想一睹大秦风采,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始皇效犬马之劳。此外,为了增加谈话深度,表明自己对世界人文思潮的稔熟,大臣还会用unintended的方式提及,西方那些天真可笑的信仰,机械琐碎的哲学,在始皇的神圣伟大面前显得是如何轻如鸿毛,不值一哂……
始皇听得津津有味,每次半个时辰的会见都让他既兴奋又轻松,之后,他总能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投入纸上帝国的工作当中。
这是一个可怕的循环:始皇不断要求听取阿房宫的施工情况,大臣不得不编出越来越离奇的谎言: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展,案上的图纸越堆越高。在始皇心中,阿房宫很快就变成了一座美奂美仑的世界建筑博览馆:这里不仅有用大块石头垒成的金字塔、装饰着精美壁画和浮雕的万神庙,蜂房一样粘合起来每个房间都自带花园的阿式别墅,甚至还有一座不断在做着重新规划的巴别塔……当然,这里不乏美妙的中式建筑,雕栏画栋,廊腰缦回,并同样是集列国建筑之大成。据传,后世有位叫杜牧的诗人,他曾得到一部分中式建筑的草图。不难想见,他如获至宝,并天真地以为那便是阿房宫的全景。然而,他做梦也难以想到,阿房宫不仅是舆论报道中恢弘无比的伟大建筑,而且是一处远远超出任何世俗想象的海市蜃楼。
④
不幸迟早都会发生。一股监察之风,不知由何处吹起,并且越刮越猛。短短数月,千余名官员就被抄家治罪――有的是因为天气恶劣,无法定期复命,有的只是由于在家中里私留了一根铁矛。其实,依照秦律,人人皆可治罪,事事皆有隐情。这使得监察如同一柄永远飞在空中的利剑,谁也说不清何时就会掉到自己头上。帝国幅员太过辽阔,当时的通讯又非常困难,如麻的混乱很快便接踵而至。有时,在检查团到来之前,获罪的大臣早被调往他处任职,级别也高过先前。这样,治罪的官员只好乖乖地跑回去请示更高一级的领导。可等上面重做批示、再派检查团,那官员的级别又已再次发生变化。据说,一次监察大军到时,获罪的大臣正从另一位官员手里接升职调令。幸亏监察手快,一把便将调令抢了过来――这可着实让他少跑了不少的冤枉路。
眼看阿房宫就要陷入同样的困境,主管大臣却从容镇定,脸上没有丝毫的不安――在个人努力微不足道并且无济于事的时候,人们常会摆出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豁达。也许,过多的顾虑,实属无益。大家都明白,即便阿房宫真被查出问题,那也绝非现任官员一人之错。更何况,类似的问题无时不在上演、无处不在重现。换言之,整个帝国无非是一处规模更大的阿房宫。最终结论:阿房宫的问题与其中任何一位individual的官员均无关。
另有一种观点说,公共项目的钱,花出去即是最终目的。至于具体过程,怎样花的,花的怎样,即便能查清又有什么意义?况且,就实质而言,阿房宫作为一项工程,早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平庸的官员赖以糊口,称职的官员得以升迁;舆论藉此得以发达,报道总是催人奋进;更为重要的,伟大的始皇从中得到了放松和心理安慰,试问,普天之下,还有什么比这更为重要?那些僵硬的事实,空洞的真象,即使发见,又何益之有?每每想到此处,参与过工程的老臣们都会激动得涕泗横流、顿足捶胸……
大家就这样议论纷纷,检查团却迟迟没有到来。人们并不清楚,此时,始皇已陷入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中,无法自拔。简言之,始皇考虑的是,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到底能不能把帝国的情况彻底搞清?这个问题的难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抽样理论本身就是个难题,具体实施更是困难重重。对阿房宫这么大的工程,调查设计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Try to think,每向阿房宫派出一个检查团都要另外支出一笔款项,而且,检查团本身还会出现问题,这就需要另派一个检查团去检查检查团。同样,这个新的检查团还会出现级别更高、金额更大的问题,需要另派检查团来检查那个检查第一个检查团的检查团……如此,子子孙孙派下去,无穷匮也!
在始皇看来,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复杂的积分求解。他首先需要确定,这个连续过程到底是收敛的,还是发散?如果收敛,它是否可积?如果可积,它是不是无穷大,或是相对于阿房宫的成本显得过大?明眼人都看得出,假若以上问题无法确定,派出任何检查团将不仅被看成是天真之举,而且极有可能演变成一个点燃帝国火药桶引信的致命错误。
在没有考虑成熟之前,决不轻言妄动,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因此,始皇宁肯出巡各处,也绝不踏进阿房宫的施工现场半步。尽管如此,阿房宫问题还是萦绕在他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无端的困扰、多年的殚精竭虑,始皇终于积劳成疾。间歇性的偏头疼把他折磨得痛苦难当。不过,这病痛更加spur着始皇,让他的车痕覆遍帝国的名山大川。每到一处,随行博士和当地官员都忙着为他刻写功德碑文。即便此时,这位心怀天下的圣君也不忘就各地风情“专隆教诲“,在会稽刻石中,他特提男女淫佚之防,在琅邪刻石中又强调尚孝、重农……然而,无论身处何地,阿房宫检查的求解都一直像那顽疾一样痛苦地折磨着始皇的心智。呜乎哀哉,可怜这位开创了千秋基业的大帝,竟没有来得及把这个问题解决,就被累死在出巡的归途之中。
⑤
二世继位,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立即以比始皇创立帝国时更为饱满的激情和更为惊人的速度开始搞垮帝国的进程。阿房宫被最先发难。在一连串多米诺骨牌的脆响声中,宏大的帝国和纸上的阿房一起,顷刻间化作云烟几缕,转瞬便随风飘逝。
尽管如此,把二世说成帝国倾覆的罪魁祸首,实在有失公允。要知道,各朝各代的变迁归根结底只是官僚阶层的变迁。帝国大厦的基石是百姓,所谓帝王,飘在大厦顶端的一面旗子罢了――尽管看起来高高在上,异常醒目,可它依然只是一面旗子,本质乃一块布料,一块与女人的乳罩和小孩儿的屁股帘子没有任何区别的织物。帝国的主体永远是官僚,他们才是帝国的真正支柱,只有他们才能大厦让昂然耸立,并支撑着帝王的大旗迎风飘扬。说到根本,帝国的每一个人其实并不代表自己,帝王的尊严和臣民的卑微一样,其实质乃是当中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卑微。
然而,这些议论并不妨碍人们继续崇敬始皇,痛恨二世。在百姓眼里,古往今来最伟大者便是始皇,谁像他那样英名神武,对大众又始终满怀热情?不过,普天之下最可悲的也是始皇,谁又像他那样辛辛苦苦地开创了万世基业,可不孝子孙却将之顷刻丧尽呢?也有人说,世间最可怜的,永远是底层的庶民,想想那些满怀希望参与阿房宫建设的普通人吧,历史不仅没能给他们deserve的建设者称号,可恶的官僚阶层还遮掩住始皇倾撒下来的每一缕阳光,过滤掉始皇心中流淌下的每一滴饱含怜悯的恩泽……
也许,所有世人都同样可怜,包括那位叫作项羽的英雄。他自小就对咸阳抱着美好的憧憬和崇高的向往,以为那里是人间天堂,不仅有薄纱曼舞的娥娘,还有富丽堂皇的阿房。后来,刘邦大军先至,报告马上就按要求打到了他的手中,报告称,咸阳尽管有些美色,阿房宫却并不存在,兄弟们以前的听闻纯粹是一场幻象。项羽脾气火爆,一见报告,登时被气得暴跳如雷,顺手还一巴掌将身旁的帅案拍了个粉碎――他认定,这必是刘二那厮又在撒谎骗他。
项羽引兵亲自赶到,可悲的是,展现在他面前的情景比刘邦报告的描述更为凄凉。诺大的工地,坑坑洼洼,没有一幢像样的建筑完工,就连入口那座精制的小亭,也被早来的兵士用刀剑刻划得一塌糊涂。那时节,天气已近晚秋,斜阳残照,西风漫卷着黄叶在半空盘旋飞舞,满地一尺多深的枯草和着风声瑟瑟呜鸣……面对此情此景,试问,谁人不会悲愤交生?然而,想到饱经战乱的苦庶黎民,项羽突然意识到,如此大的一处地界,若是烧了荒,保不准明年就能种出好庄稼来……
史料记载,这场交织着愤怒和同情的大火,连烧三月不绝――当然,多数时候只是累年的杂草在冒着呛人的烟气。然而,一片烂尾楼烧不足惜,这不过让后世关于阿房宫的故事都doomed to be凭空杜撰,成为专家学者们的笑柄;可惜的是,项羽的一世英名像那火中鸟儿的漂亮羽毛,被燎了个精光。可怜这位同是心怀天下的英雄,竟然成了街谈巷议中臭名卓著的纵火犯,还常被放在败家子式的千古罪人榜榜首。哎,诚如智识者言:“有时候,老百姓和专家们一样,真的是分不清好坏人呢!”
Last edited by pomo on 2004-06-17 1:01, edited 7 times in total.
-
- Posts: 3159
- Joined: 2003-11-22 20:12
-
- Posts: 3159
- Joined: 2003-11-22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