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金玉
Posts: 11
Joined: 2004-05-27 8:06

歌舞伎

Post by 金玉 » 2004-06-12 8:45

今天去国立剧场看了一场《鸣神》的歌舞伎。是北山岩屋的那一场。故事大意是鸣神因为朝廷不讲信用,没有按约定修建戒坛,一怒之下,把降雨的龙神关了起来。于是普天之下,盖莫能雨。万物枯槁,农民苦不堪言。鸣神自己住在京都北山的断崖之上,精心修炼。一日,忽来一绝世美女,名叫绝间姬。鸣神的弟子白云坊和黑云坊初见之下,竟相互唱和,羡慕起来。鸣神初见此女子,觉深山之中,何来此等绝世美女,甚是怀疑。然而不觉为绝间姬的色香所醉,从祭坛上跌落下来。绝间姬用嘴嘴相亲的方式,给昏迷中的鸣神灌入泉水。鸣神醒来,渐渐又怀疑起绝间姬的身份,担心伊乃是前来放出龙神的细子。绝间姬则解释是看这里泉水清澈,因要用这泉水供养亡夫而来。鸣神不觉相信起来。间或绝间姬忽唤腹痛,鸣神则用手来按摩,这是鸣神这位高僧自出世以来第一次接触女性的肌肤,不能自制,于是结为夫妻。实不知,绝间姬正是朝廷派来放出龙神的特派员。关系近密之后,绝间姬就劝鸣神喝起酒来,鸣神酒量不行,不久醉倒。绝间姬于是爬到岩顶,放出了龙神。倾盆大雨从天儿降。等鸣神被众弟子唤醒后,后悔已晚。绝间姬已经悄然离开,鸣神于是大怒之下,追绝间姬而去。就此终场。其实说白了就是高僧禁不住美色诱惑得故事而已,可是却被表演的栩栩生动。
《鸣神》一出是歌舞伎十八番的其中之一。1742年首次出演,算来竟近300余年。其中绝间姬和鸣神的造型都很不错。尤其是绝间姬的服饰打扮,是以歌舞伎表演所特有的鲜亮的大红色和黄色,白色等亮色为主及黑色和褐色等暗色为副搭配而成。加之表演者的每一个动作的拿捏和把握,极尽细致之美。最后的几个动作,和京剧的旦角更是相像,但是发音吐字的方式则和京剧截然不同。
歌舞伎的舞台也很别致。在舞台的正中有一块旋转舞台。在刚出场的时候,若干人物组成造型,在深蓝的灯光背景之下,只见组合,不见人物的细致表情。然而舞台在音乐全无的背景下旋转起来,从低到高,再从高到底,那种震慑更是无以复加。另外,人物的出场也很独特,舞台和观众席中有一个通道,像是模特的T型舞台,叫做花道,一直延伸到观众席的最后。所以,人物都是从观众席的后排开始出场,让观众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表演者的生动。遗憾的是,没有带相机去,只好用记忆去理解了。 :oops: :lol:
说来惭愧,对于国粹京剧竟从来没有认真的看过一出,或许原先也并未真正的去思考这个问题。 :( 可是看到日本的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就如同歌舞伎,其实连日本人也听不懂说什莫,搞不清楚为什莫这样缓慢的以对白打开情节,仍然在年轻人中影响颇大。只是因为全场的歌舞伎表演价格昂贵,才不能经常去参加。而京剧,在若干的剧目中,似乎只有《拾玉镯》才有些印象,但是俺也从来没有好好欣赏。或许因为距离太近,往往不能珍惜,也不懂得去体会吧。 :confused007:

:idea: 平日来坛子,仰慕于各位JJMM的帖子,多多地看,但是少少的说。似乎有些偷懒,今天是首次交作业,大家请多多批改批改的好。 :lol: :lol: :-D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Post by helenClaire » 2004-06-12 14:40

对歌舞伎艺术可说是毫无了解。记得一次去长木花园玩,正赶上园子里请了日本的传统艺术家表演,是不是歌舞伎就不知道了。服装是很华美的,化妆浓厚所以演员没有表情。不见有麦克风也唱得惊天动地那么响亮。曲调听不出旋律来,只觉得是一平声地吼叫。说实话,十分钟下来就没兴趣了--本来也不知道在演什么内容。好些观众离席,带着歉意微笑的表情。
中国的戏曲我小时候曾非常喜爱,电视里的戏曲节目都爱看。时间久了总结下来,便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八个字而已。有机会听民间百姓自娱自乐地唱,效果完全不同,象是触及内心一块自己都不知道存在的地方,催人泪下,受不了只想说:“你杀了我吧!”小学同学中有学习地方戏曲的,课间给大家唱一段,没有服装没有配乐的清唱,她的亮相动作和眼神仍让我记忆深刻。再回头看大舞台的表演,难免有“花团锦簇毫无灵魂”的感叹。戏曲来自民间,想必最好的还是在民间。
杂七杂八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了。金玉写得好看啊。

金玉
Posts: 11
Joined: 2004-05-27 8:06

Post by 金玉 » 2004-06-13 8:32

戏曲来自民间,想必最好的还是在民间。
对楼上JJ的这句话是赞同非常。更谢谢楼上JJ的鼓励,感动啊...... :cry: :cry:

不知道现在是因为宣传的方式变了,还是因为大众的口味变了,或是买卖双方市场的供求关系的不同,中国传统的艺术方式很少能够得到大众的欣赏。或者就是高山流水和下里巴人不能苟合的缘故? :verysad: 这里就有一个命题,艺术应该先发于时代的发展而存在?或是要更好的反映时代的特点而存在?对这个命题的不同答案应该反映在同时代的大众对这种艺术的认同程度吧。

想起前些日子看得70年代的旧报纸和文章。其中70年代初中日建交之后,日方曾派出相扑运动员前往中国演出。当时按照政治规定,必须是政治过硬的领导级人物才能观看相扑表演。结果,演出结束,不少人纷纷批判资本主义的腐败,和这种“流氓”性质的运动项目。不过也难怪,大相扑同志实在穿的也太少了点。 :oops: :lol: :lol: :lol:

zephyr
Posts: 222
Joined: 2003-12-13 19:20

Post by zephyr » 2004-06-13 14:08

歌舞伎跟能剧是一回事么?

说起中国传统戏曲式微,我倒不觉得是曲高和寡的缘故,大部分戏曲不都是在民间产生的么,到现在东北二人转都上不了台面么。情节都挺直白,就算扮相唱腔手势身段意义复杂,可球类比赛规则也不简单么。我想想戏曲现在不流行大概一是因为五六十年代的文化断层,二是戏曲的确不如流行歌贴合时代。不过现在这些年,国内传统文化都慢慢在复苏,虽然不会回到鼎盛时代,但肯定也会吸引一批固定观众支持而流传发展。

最后一句感想,戏曲一定得看现场啊。 :-)

狸狸
Posts: 1347
Joined: 2003-12-08 20:50
Contact:

Post by 狸狸 » 2004-06-13 18:52

咦?你怎么突然话这么多 :roll:
Perhaps we grows very strong, stronger than Wraiths.
Lord Smeagol? Gollum the Great? The Gollum!
Eat fish every day, three times a day, fresh from the sea.

金玉
Posts: 11
Joined: 2004-05-27 8:06

回楼上的楼上

Post by 金玉 » 2004-06-14 0:07

能和歌舞伎是不同的两种戏种。能又称为能乐。能乐和歌舞伎的舞台布景, 人物服饰以及乐器的使用都各有特点。能乐是在日本的镰仓时代出现, 室町时代(14-15世纪)由观阿弥和世阿弥父子俩集大成而起。其时,正值足利义满将军当权,他对能乐非常欣赏, 遂推动其发展。能乐的演出大多带着木制面具, 表示祈求五谷丰登和天下太平的意思。但现在已大多只是娱乐的目的。在能乐之后, 又出现文乐,伴随的是人形净琉璃的表演。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木偶剧。歌舞伎就是在人形净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江户时代(大约17世纪)建成气候。歌舞伎的演员直接在脸上化妆, 一般是面部化成煞白的底色, 然后用黑色,蓝色,黄色等进行面部调配,表示人物的善恶美丑。 这一点好像和我们的京剧很是相象的呢。可惜的是俺们还没有看过能的表演的。 :-(
不过笨笨的说, 偶想要帖几张能剧和歌舞伎的图片,来看图说话, 可是都没有成功。 偶不会了…… :verysad: :verysad: :verysad: :verysad:

海岸
Posts: 281
Joined: 2003-12-30 0:23

Post by 海岸 » 2004-06-14 1:48

那么狂言师呢?<阴阳师>I,II看完后遗症.
无签名。

笑嘻嘻
Posts: 23464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4-06-14 9:13

helen说得真好啊。说得我真羡慕。 :heartpump:
同意西风。戏曲并非没有观众。我有幸看过橙和海子说戏,那真是叫做如数家珍。有门道,有细节,有感受,还有背后的8卦。真是精彩。比《霸王别姬》好看多了。

金玉
Posts: 11
Joined: 2004-05-27 8:06

狂言

Post by 金玉 » 2004-06-16 22:47

海岸说的阴阳师,在日本很是红火了一阵,可惜俺们也没有去看. :verysad: :oops:
至于狂言,它和能是同源而生的,都是在猿乐的基础上形成的. 只不过, 能乐更看重音乐,而且也大多选用比较严肃的题材, 来反映当时上流社会的生活. 而狂言则继承了猿乐中的诙谐滑稽的部分, 注重对话的表达, 起初狂言在能乐的演出中交叉出现, 用来解释能的晦涩难懂的部分.但是后来也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演出剧种, 大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现代能乐的演出仍然时常出现狂言的角色, 而狂言的演出中也借用能的乐器演奏. 只不过狂言的演出者大多不戴面具.而且服饰简单.换句话说, 狂言大概是日本喜剧的开端吧. :-D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