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波段 (完)
也可能是编剧的大手
不知如何以前从未读过Elizabeth Gaskell的作品,前两星期看了《Wives and Daughters》改编的BBC电视剧,感觉不错。Gaskell比Austen晚几十年,反映的层面似乎更丰富些,社会底层的人尽有,医生,工头,家庭教师的家庭都可以当主角,这在Austen的作品里很少见。从改编剧看,Gaskell更戏剧化,观念更现代直白。Cranford里的退役军官热衷于读Dickens的The Pickwick Papers,对小镇传统道德典范,阅读范围是Doctor Johnson的Deborah小姐来说,无论如何是个shock。
Opening credit里的水彩画我非常喜欢,标准的英国风情。


不知如何以前从未读过Elizabeth Gaskell的作品,前两星期看了《Wives and Daughters》改编的BBC电视剧,感觉不错。Gaskell比Austen晚几十年,反映的层面似乎更丰富些,社会底层的人尽有,医生,工头,家庭教师的家庭都可以当主角,这在Austen的作品里很少见。从改编剧看,Gaskell更戏剧化,观念更现代直白。Cranford里的退役军官热衷于读Dickens的The Pickwick Papers,对小镇传统道德典范,阅读范围是Doctor Johnson的Deborah小姐来说,无论如何是个shock。
Opening credit里的水彩画我非常喜欢,标准的英国风情。

Re: 怀旧的波段 (完)
这种普通人的生活因为不够上历史书,所以更容易被遗忘。我特别喜欢刘心武早期的一系列小说就是因为他笔下的解放后的北京,底层人物的生活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真实可亲。他在《钟鼓楼》里明写了有些生活细节,生活在其中的人日日反复不觉得特殊,新生活开始时更忙不迭脱离旧的琐碎烦恼,如果不写下来过几十年就不再有人记得了。CAVA wrote:博物馆每天上午接待学生参观团,西欧一般家庭的孩子们见到这样的生活方式和道具一定觉得新鲜,其实呢,从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开始算,只不过倒数一百年而已。即使我这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时期过的日子比这也强不了许多,平时却很少想到这些,人的忘性果然很大呢。
云浆未饮结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