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波段 (完)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8-06-22 14:44

Cranford 在PBS 上已经播出过了,我看了大半,还不错,不过作者的“幕后大手” 有时也太明显了点。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8-06-22 14:58

也可能是编剧的大手 :-D

不知如何以前从未读过Elizabeth Gaskell的作品,前两星期看了《Wives and Daughters》改编的BBC电视剧,感觉不错。Gaskell比Austen晚几十年,反映的层面似乎更丰富些,社会底层的人尽有,医生,工头,家庭教师的家庭都可以当主角,这在Austen的作品里很少见。从改编剧看,Gaskell更戏剧化,观念更现代直白。Cranford里的退役军官热衷于读Dickens的The Pickwick Papers,对小镇传统道德典范,阅读范围是Doctor Johnson的Deborah小姐来说,无论如何是个shock。

Opening credit里的水彩画我非常喜欢,标准的英国风情。

Image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8-06-22 15:06

对,据说Gaskell 和 Dickens 是铁哥们儿,观念接近劳工阶层。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非常重大的变化,在Cranford 里面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时代的强烈变迁。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8-06-23 2:53

昨晚看到Cranford第三集结束。如果不是编剧改动得太厉害,而是Gaskell作品原貌的话,她的风格和Austen很不相同。最不合我胃口的一点,是其中的Victorian melancholy sentiments,煽情煽得太过,捧着逝去恋人送的诗集在窗边朗诵流泪什么的。我从来不要看Jane Eyre,就是不喜这种风气。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8-06-23 5:37

但是你绝不会在Jane Austen 里面看见穷人孩子被好心的有钱太太保护人说:不许读书,读书对你没好处,去,上牛圈铲粪去,一辈子有出息。我是看Dickens 长大的,这一套对我比较灵。

第一个“生离死别”就算了,到第三第四个,我老就吃勿消了,太命运大手了,跟拍长篇肥皂剧似的。但也许那时候的连载小说就兴这个。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wuliaotou
Posts: 349
Joined: 2005-08-02 20:50

Post by wuliaotou » 2008-06-23 11:48

CAVA wrote:我在英国看过麦丽素的广告,号称the lighter way to enjoy chocolate。英文名字Maltesers,原来“麦”的翻译很对,确实有malt的成分呢。Maltesers和M & M一样,是Mars产品,好象差不多时间在中国市场出现。

Image
市场上还有卖吗?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6-23 11:49

我前两年在美国见过。
云浆未饮结成冰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8-06-23 11:53

美国超市里好像只有一种白盒子装的麦丽素?但是不太好吃,咬开了有点粘牙。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8-06-23 14:32

wuliaotou wrote:
CAVA wrote:我在英国看过麦丽素的广告,号称the lighter way to enjoy chocolate。英文名字Maltesers,原来“麦”的翻译很对,确实有malt的成分呢。Maltesers和M & M一样,是Mars产品,好象差不多时间在中国市场出现。

Image
市场上还有卖吗?
有啊。我经常见到。不过我对这个不感冒。我们老伴经常买来给大家吃。

笑嘻嘻
Posts: 23477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怀旧的波段 (完)

Post by 笑嘻嘻 » 2008-06-24 0:35

CAVA wrote:博物馆每天上午接待学生参观团,西欧一般家庭的孩子们见到这样的生活方式和道具一定觉得新鲜,其实呢,从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开始算,只不过倒数一百年而已。即使我这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时期过的日子比这也强不了许多,平时却很少想到这些,人的忘性果然很大呢。
这种普通人的生活因为不够上历史书,所以更容易被遗忘。我特别喜欢刘心武早期的一系列小说就是因为他笔下的解放后的北京,底层人物的生活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真实可亲。他在《钟鼓楼》里明写了有些生活细节,生活在其中的人日日反复不觉得特殊,新生活开始时更忙不迭脱离旧的琐碎烦恼,如果不写下来过几十年就不再有人记得了。
云浆未饮结成冰

Post Reply